APP下载

以工程实践教育为核心构建大学生竞赛运行体系

2015-04-18白永国,徐亮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工程实践学科竞赛职业技能

以工程实践教育为核心构建大学生竞赛运行体系

白永国,徐亮

(吉林化工学院 教务处,吉林 吉林 132022)

摘要:分析了我校工程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阐明工程实践教育对学科竞赛的促进作用,从而提出了将学科竞赛内容向大学生实践教学转化的思想,构建以工程实践教育为核心构建大学生竞赛运行体系。针对工程实践教学内容,结合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学科竞赛案例,给出了将学科竞赛内容向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转化的具体形式。

关键词:工程实践;学科竞赛;职业技能

收稿日期:2015-01-12

作者简介:白永国(1964-),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化工学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实践教学与管理方面的研究。

文章编号:1007-2853(2015)03-0041-03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039/j.cnki.cn22-1249.2015.03.011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in education,points out the problems and makes clear of the role of practical education in the promotion of academic competition,according to which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test content into students’ practice is proposed so as to construct a system of competitions.In terms of teaching content,this paper explains the way of transformation from competition content into teaching content by analyzing the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students’ academic competition in 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一、工程实践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

教育部联合中国工程院共同印发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卓越工程师通用认证标准》,借鉴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工程师职业认证标准,制定了相关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标准。工程师职业核心素质的提出,为我国工程实践教育指明了方向。合格工程师的核心职业素质体现在十个方面:(一)很好地理解工程科学基础,包括:数学(含统计学)、物理、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远大于计算机扫盲)(二)很好地理解设计和制造过程(三)具有多学科、系统视角(四)基本了解工程实践的背景环境,包括:经济(包括企业实践)、历史、环境、顾客和社会要求(五)良好的沟通能力,包括:书写、口头、图表、聆听(六)高职业道德标准(七)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无论是独立还是合作(八)适应性,即适应快速或重大变化的能力和自信(九)好奇心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十)深刻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1]。只有针对以上素质进行全面的工程实践教育,才能够构建合格的工程实践教育培养模式,培养出高素质合格人才。

二、学科竞赛有助于提高工程实践教育质量

目前,从国内外情况看,均存在着工程教育过于学术化管理,脱离市场需求、技术变革的发展需要,这一问题的本质就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工业价值和学术价值矛盾的突出[2]。从我校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长期存在着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缺少马上进行高效工作的能力等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长期跟踪调查发现,学生在工作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缺乏诸如交往、协作、管理等非工程方面的综合技能。

在工程实践教育改革方面,我校充分利用学科竞赛这一教育实践平台,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相应学科竞赛上给予了充分重视,力求在以工程实践教育为核心的学科竞赛准备和实战中做到:充分重视学生人格和品质的完善发展、注重技术和专业知识的扎实程度、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视野的培养和引导、注重学生的创业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启发。

三、工程实践教育对学科竞赛的促进作用

以2013年为例,我校的学科竞赛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这是我校注重工程教育核心能力的培养长期坚持不懈的结果。从实践教育的规模和参数人数看,2013年度我校师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学科竞赛10余项,参与师生近千人次,同时也取得了可喜成绩。根据数据统计,我校2013年度共取得各级奖项共46项,其中国家级奖项7项,省级39项。成绩突出的有:“全国化工设计大赛”获得国家级一、二等奖各一项、三等奖2项,“西门子杯”全国大学生工业自动化挑战赛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国家级二等奖2项。同时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吉林省ACM程序设计大师、第九届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吉林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吉林省大学生实物实验技能大赛等比赛中我校还获省级奖项39项。竞赛成绩处于省内以至国内同类高校前列。

这些成果的取得,是我校长期以学科竞赛为平台,积极开展工程实践教育,大力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作为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即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工程科学基础,也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工程设计和工业制造过程。而竞赛又具有多学科交叉、系统化视角的特色能帮助学生了解工程实践的特定背景环境,包括经济(企业实践)、历史、环境和社会要求。通过团队合作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通过竞争培养学生树立较高职业道德标准同时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而竞赛成绩的取得也能够让学生建立快速适应性和自信心。同时,大学生学科竞赛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综合实力,提高了学生培养质量[3]。

四、构建工程实践教育为核心的竞赛运行体系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特色专业于2012年获得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该专业长期保持将工程素质教育与社会生产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教育理念。该专业师生在2013年度“全国化工设计大赛”获得国家级一、二等奖各1项、三等奖2项。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工程实践教育为核心构建大学生竞赛运行体系的结果,这一竞赛运行体系体现在: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环保理念、团队协作精神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一)以校企合作为平台

该专业在加强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与吉化公司长期保持校企合作的优势,与其所属的三家企业的10个不同的大型现代化生产车间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直接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生产实践教育,加强了学生对生产工艺过程的认识,体验了生产控制的实际操作过程,巩固相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了学生在“全国化工设计大赛”中将所学知识充分与生产实践结合,针对特定的生产实践问题进行立题,并将设计理念融入生产实践的问题中。

(二)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充分的利用校外实践平台,校外实习的工程技术指导、工艺流程绘制、生产过程控制、实习效果考核等环节全部在现场实施,学生可从生产工艺、仪器、设备、电器仪表、设备布置、技术指标、经济效益的各个方面了解、感知实际生产过程,强化了工程概念。同时将专业课、课程设计、校内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与校外实践问题相结合,增强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消化吸收。因此在学科竞赛中,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三)以创新能力为核心

与中石油工程设计东北分公司和吉化研究院建立了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为学生实习、实验创造了条件,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在两个中心完成。因此在“全国化工设计大赛”中,通过与工程技术创新科研人员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通过组织模拟的化工原理技能等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节、开展科研助手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提供了学生自主交流、教师指导的有效平台,使学生受到科学研究、科技开发方法和语言表述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方法、创新能力,保证了学生在学科竞赛挑战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水平[4]。

(四)注重环保理念、团队精神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我校化学工程工艺专业学生在课外也注重与其他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例如与环境工程、生物技术等特色专业讨论化工绿色清洁环保工艺的开发等专题。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近四年共组织环保行动、“三下乡”社会调查与实践、环江绿化等活动20余次,参加学生3100余人次,社会实践参加人数多、覆盖面广,使大多数学生受到了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组织与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环保理念也在学科竞赛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保障了化工设计大赛学生的竞赛水平和团队特色。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在工程实践教育中加强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才能增强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我校学生在学科竞赛中的竞争力,同时强化应对职业变化和职业变革的挑战,在工作岗位上有很强的发展和提升空间。在学科竞赛教育环节和工程实践教育中,核心能力也应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5]。在学科竞赛运行体系中也应强调基本能力的重要性,包括:科学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等[5],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最终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林健.形成具备竞争优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特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7-21

[3]匡小军,方亮,韦春,张发爱.借鉴德国工程师培养模式探讨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培养计划[J].现代企业教育,2012(22):30.

[4]刘洪一.应用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19-30.

[5]李苏北.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推动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大学数学,2009(5):8-10.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ompetition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Education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BAI Yong-guo,XU Liang

(Offic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Jilin City132022,China)

Key words:engineering practice;academic competition;occupational ability

猜你喜欢

工程实践学科竞赛职业技能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浅谈独立院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实践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学研赛”并重的计算机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六步教学法及翻转课堂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的应用探讨
基于职业标准的三维数字建模技术课程改革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