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星”沉船事件舆论引导分析
2015-04-18吴文汐
“东方之星”沉船事件是公众关注度最高,持续关注时间最长的一起热点事件。这艘载有454人的轮船在航行至长江湖北石首段时,突遇龙卷风瞬间翻沉,最终有442人遇难。十几天的调查核实和救援工作牵动着广大公众的心,政府的积极应对,媒体的持续跟进保证了事件进展的及时披露,也推动着一波波舆论的生成与扩散。这场重大沉船事故中,政府和媒体采取了哪些舆论引导举措?这些举措对舆论走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存在哪些可取之举与不足之处?尽管事件业已平息,但是仍有必要反思分析,以为后鉴。
积极引导避免舆论危机
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6月份网络舆论共识度报告,在“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中,网民对政府的认同度达4.02(最大值为5), ①可见政府在该事件中的表现得到了网民们较高程度的认同。这是一场严重事故,这类事件往往潜藏着较大的舆论危机,而从最终的舆论分布来看,负面舆论并未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也未出现大规模谣言传播,这与政府的积极行动,媒体的充分及时报道有着密切关系。
一、及时充分披露信息,掌握舆论主导权
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成为此次沉船事件的主要信息渠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微信微博客户端在草根舆论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媒体上,央视24小时现场直播,使公众得以及时、全面、直观了解救援的最新进展。在微博上,6月1日深夜11时许,“东方之星”倾覆,6月2日02:52,央视新闻以“载447人客轮在长江湖北段突遇龙卷风倾覆”为题首发报道,这条微博被转发了15052次。从6月2日到6月13日,央视新闻微博共发布了176条“东方之星”相关新闻,是发布该事件相关资讯最多,信息最为充分的媒体微博,加上央视既有的影响力,“东方之星”相关微博中,高转发量的微博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央视新闻微博账户,掌握了微博舆论场的主导权。在微信端,6月2日早7时左右,人民日报微信推送汇总信息“【突发】一艘载有400余人的客轮在长江沉没 搜救正在进行”,成为微信圈最早的权威来源,点击量高达40多万次。各大门户网站也以大篇幅进行专题实时报道。除此之外,事发地媒体,如《湖北日报》、《长江日报》、荆楚网等也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至现场,及时发回救援情况。
信息的充分及时也与政府迅速妥善的应急处置密切相关。事故发生当晚,海事、公安、交通、武警、医疗及水上救援中心等已在码头设立联合指挥部连夜运转,6月2日7时左右,交通运输部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李克强总理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迅速赶往现场指挥救援和应急处置工作,习近平主席作重要指示,直至6月2日10时,交通运输部已协调各类船艇84艘、360余人参与现场搜寻,12时左右,公布乘客名单及船员信息,获救的船长和轮机长被公安部门控制,中国保监会启动保险业重大突发事件三级响应程序,13时左右,海军从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南海舰队和海军工程大学抽调部分潜水兵力组成140余人的搜救力量,15时30分左右,中国气象局表示可以肯定发生了强对流天气,武警湖北总队、湖南总队共派出1000余名官兵,17时30分,首次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首日救援情况及下一步工作安排……从6 月2日到6月7日的五天,政府召开了14次新闻发布会,实时通报搜救工作进展,加上6月13日最后一次搜救与善后工作通报,就该事件政府召开了15次新闻发布会。此外,在6月3日即安排了30多家境外媒体到救援现场进行采访。迅速妥善的应急处置,密集的新闻发布,信息的公开透明,使得政府在该事件中掌握了信息发布主动权。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提出危机处理的3T原则(Tell your own tale, Tell it fast, Tell it all)强调的就是危机当中信息发布全面、真实与迅速,应当说,在此次事故中,政府和主流媒体在信息沟通中较充分地体现了上述原则,因而使得总体舆论焦点未出现明显偏移。
二、发挥社会动员作用,体现人文关怀
在发布搜救进展信息的同时,媒体充分发挥社会动员能力,寻亲,聚焦救援者、获救者与罹难者,祭祀哀悼,展现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人文关怀精神,得到广大网民的认同和共鸣。事故发生后,荆楚网和《湖北日报》迅速开通寻亲热线,大楚网在网站汇总乘客亲属寻人信息。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新闻栏目《南京零距离》派记者去现场,在其官方微博公布节目寻亲热线。随着报道的深入,6月2日晚上,开始出现较有深度的,以人物为主的报道。比如新华社微信公号“我报道”发布特写《“东方之星”陨落长江》,讲述与沉船事故相关的人物故事,短时间内获得大量阅读和点赞。新华网通过“记者手记”形式,生动而真实呈现救援现场,以细节打动人心,《救人!救人!——长江沉船“挑灯夜战”搜救侧记》 《相信奇迹:一位民间救援者和他救出的人》均获得网民们的认可。人民日报微博发布“兵哥哥,辛苦了”主题微博,向24岁小伙子官东表达敬意,2万多网友转发和点赞。央视新闻微博以“他们,肩负着生的希望”为题称赞一线奋战的救援战士,得到了11万网友点赞,5万多名网友的转发。6 月13日央视新闻发布的“我们终于将遇难同胞全部带上岸,此刻一起发微博,为逝者默哀!”这条微博被转发21655次。这些充满人文关怀的微博得到了广大网民的共鸣。
此外,在此次主流媒体报道中并未出现“打捞尸体”之类的词语,也未将镜头直接对准遇难者遗体,央视和多家卫视暂停播放娱乐节目,几大新闻门户网站将页面主色调设成“灰”“白”,媒体这一系列举动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赢得了网民的认可。而网民对媒体的认可也有助于媒体议程设置作用的发挥,基本上在整个事件发展进程中,舆论焦点与媒体报道焦点较为一致。
三、直面质疑,积极回应
每次突发灾难事件中,总会出现一些质疑或者谣言,此次也不例外,船长弃船逃生算不算失职?为何截至目前只有14人生还?为何过了几天才把船翻过来?……面对质疑,媒体积极采访相关专家为网民们释疑解惑。上海《新闻晨报》组织法学和航海专家就船长弃船逃生是否失职作了解答。人民网、中新网采访救援专家,回应了“为什么沉船过了72小时才扶正”的问题。央视新闻也多次采访专家回答了网民们对沉船事故的一系列疑问。沉船事故的搜救工作包含着许多专业技术,不少质疑源于对专业知识技术缺乏了解。媒体作为专业人士和公众的桥梁,及时的解释沟通对于减少网民误读,防止谣言滋生十分重要。
四、草根微博为舆论引导助力
在舆论引导方面,除了主流媒体以外,草根微博也在发挥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最有影响力的个人微博并非来自拥有数百万数千万粉丝的微博大V,而是来自一位不知名微博主。6月2日22时11分,一位叫“动脉影”的微博主发了一条微博:“今天这么多关于沉船的事故的新闻里,我最感动的是为了降低水位方便救援,三峡大坝蓄起了水,使通过水库的水从每秒1.7万立方米降到7000立方米,这个新闻淹没在了茫茫多的新闻里,不起眼,但是能从这看到这种统领全国人命为重的责任与能力,真的很怀疑除了中国其他国家有没有这种魄力与能力。” ②这条微博一天之内被转发了12万次。这条微博并无煽情言语,作者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他的思考与情感,触发了网民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形成了此次舆论中的一个高潮。
舆论引导不足之外
总体而言,此次事件的舆论引导措施较为得当,舆论总体上向着有利于危机解决的方向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对事故过早定性导致舆论质疑
第一时间给事故定性尽管有助于统一报道口径,然而在尚未查清事故原因时就急于定性,则容易导致前后矛盾,引发“次生舆情灾害”,影响政府和媒体的公信力。6月2日上午,湖北日报官方微博称国务院把这次事故定性为“因大风大雨造成的‘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如此短时间就查出事故原因,遭到了网络舆论批评和质疑,当天下午,湖北日报微博澄清表示早上发布的消息源于一次内部会上专家的阶段性分析,不准确、不权威。尽管及时致歉更正,网上的批评之声却未马上平息。
二、过度煽情,问责不足
大众媒介过度煽情报道救援者与救援工作,引起了舆论的反弹。“‘东方之星’陨落,那些感动我们的救援瞬间”“救援一线,中国最帅的男人都在这儿啦”“世界透过沉船事故见中国觉醒”“孩子别哭,我在长江,已经回到母亲的怀抱”……诸如此类的媒体报道非但无助于舆论引导反倒容易产生反作用。在这起事故中,沉船人员是公众最关心的对象,救援者的艰辛和舍己救人确实值得褒扬,有助于弘扬正能量,但不应将大量报道聚焦于此以至于削弱了对沉船人员的报道,否则容易给公众留下避重就轻,模糊焦点的印象,在草根舆论场形成负面舆论。此外卖萌体、“小编”体不应出现在此类事故的报道中,恪守专业主义,摆正媒体角色,深入调查事故原因,追究相关方的责任才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和告慰,也更能得到公众的认同。
从此次事故来看,尽管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政府和媒体在舆论引导上已经表现得越来越成熟。在当下移动化、碎片化、全球化传播格局下,及时、真实、公开、透明是突发灾难事件信息传播的基本原则,这是掌握舆论主导权的关键。对于媒体而言,追踪事件真相,坚守专业主义操守,彰显人文关怀,这是赢得公众认可的最根本的方式。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教师,本研究为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形成机制与引导策略研究”<2014B50>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6月网络舆论共识度报告,http://yuqing. people.com.cn/GB/n/2015/0710/ c210107-27283825.html,2015年7月10日。
②“东方之星”翻沉事件中转发最多的一条微博,http://news.qianlong.com/28874/2015/06/03/ 3483@10349470.htm,2015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