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核心价值观与学校体育普世文化
2015-04-18
(吉林化工学院体育教学部,吉林吉林132022)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价值观念具有广泛的普世性与实用性,在指导社会发展和医治现代社会的弊病,特别是现代体育的文化疾病方面,儒学提供了很好的精神资源。儒学文化广泛的普及与应用对于促进现代学校体育多元和谐的良性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一、学校体育困境——重科学、轻文化
青少年体质健康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我国20年来组织了5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查显示,青少年肺活量水平持续下降,特别是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进一步下降,学生超重与肥胖不断增加,视力不良居高不下等问题令人担忧[1]。
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降低有其教育的现实原因,学校体育课程没有突破竞技体育的教学体系,把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作为课程的根本目标[2]。深刻表明了当前教育过于重视西方文化的科学主义,把体育科学凌驾于对人培养之上,消弱了人心向善、人性向上的天性,忽视植根于人内心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培养等价值观教育。体育教育忽略文化对体育科学的先导性,轻视了文化对运动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强调文化对体育科学的依附性。体育文化需要给学生提供一种积极、进步、向上的价值观,让受教育者受到良性引导和正向指引,形成客观和负责任的价值判断,实现个体品性的淬炼和精神的升华,它绝不是可以置于体育科学之后第二位考虑的事情。体育人文是推动体育科学进步、体育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体育缺失了文化和精神,就会成为失去意识、灵魂和意志。
二、儒学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国学校体育的普世文化
(一)学校体育文化呼唤儒学
学校体育重点研究人文体育与科学体育融合的体育文化教育。学校体育文化是“一种利用身体活动以改善人类身体素质、追求精神自由的教育实践活动。”[3]狭义的体育文化是指体育人文。学校体育分为体育人文和体育科学,就是《周易》上所谓的“道”和“器”。体育人文主要为了探究人生的价值,强调人的需要满足、人的发展完善,是求善求美;体育
科学主要为了揭示体育规律,强调客观事实,尊重规律,是求真务实。体育科学教育主要是启智的过程,为情感的丰富、人格的陶冶的体育人文教育提供一种工具。
中国经过百年的发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已经成为共识。从学术形态和教育形式来看,用西方的学科划分来剪裁和套用中国传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儒学独特的意象和样态给学校体育提供了一种思考的可能路径,至少找到了文化传统与现实教育的对话和交流的平台,能够更好地挖掘和表达学校体育发展的形式。当然,这绝不是走回老路去,而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教育分科而治后的一种新的汇聚。当代中国亟需文化主体的挺立和自我形象的明晰化[4]。然而,传统儒学作为一种思想模式和理论体系,在中国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遭遇了西方自由主义与功利主义文化的严重挑战,传统儒学及其核心价值观不可能一成不变地融入体育并发挥其指导作用,而必须进行根本性的理论改造与转型。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念具有普世性,为现代学校体育所需要。
(二)儒学价值观中管窥整体学校体育教育观
以儒学价值观“从古至今一定都具备以下四种方式:第一,从宏观到微观,长远的整体观;第二,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第三,事事相关,物物相应;第四,其大无外,其小无内。”[5]不同于西方哲学的强调分析、侧重个体的思维方式,中国文化从来都是从整体的角度观察和培养人的身心,强调综合、侧重整体的思维方式。儒学“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命题”[6]在学校体育中体现为整体的教育观。
西周即有“以射观其德”“以舞观其礼”。《论语》所说“行笃敬”“行己有耻”,《左传》所谓“行则思义”“行无越思”等,都把行为看成是人有目的、情感、意志和思想的活动。孔子提倡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来教育学生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萌芽。
蔡元培强调教育“以体育、智育、德育并重”[7]。毛泽东阐述体育真义是“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和“强意志”[8]。卢元镇发现中国体育“成为教化民心的一种手段,即所谓的礼乐之治”[9]。曾于久认为中国传统体育“强烈地反映着民族个性、民族思想情感、民族思维方式和道德伦理”[10]。易剑东注意到儒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的生活准则与公平竞争原则接近”[11]。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整体教育的思路举措[12]。
(三)儒学价值观视角下的学校体育普世文化
1、儒学的普世价值
学校体育蕴育于中国文化的“伟大的理性力量”是“认识人之所以为人”的儒家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儒家的“理性至上主义”[13]。“儒家关于个人心性美德及其修养之道或‘成德之道’的理论”[14],为学校体育对人自身德行和内在精神的改善良方。儒学的根本智慧和核心价值并没有过时,正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实际的作用,正成为学校体育的基本价值观念。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是有道德的,人生的根本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对理想道德境界与完善人格的不懈追求之中。所以儒学所追求的,首先在于确立道德的主导作用。但儒学的道德理想并不是脱离社会实践的道德空想,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外化为行为规范和实践标准。
2、“道在术中”的学校体育普世文化
中国学校体育改革方向应当是“人性为体,技能为用”,前者是“善”,是感性和人性;后者是“真”,是理性和科学性;善为真导向,真为善奠基,两者互通共融体现为和谐,是“美”。
传统儒学价值观具有广泛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它不仅是“术之用”的技术能力提高与展现,更是“道之本”德行修养的化育。第一,道德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基础。学校体育通过技术学习和活动开展,将体育之“器”内化学生个性之“道”。第二,人文性。通过丰富的运动体验和深刻的反思,继承传统儒学人文精神。第三,实用性。学校体育的经世致用体现在个人技术提高、参与竞争、感悟成长的“以文化成”,就是儒学文化道在术中、“格物致知”个人修养的具体应用。第四,整体性。儒学强调“天人合一,万物一体”,追求最高和谐的大同境界,即整体和谐。以整体宏观地把握体育科学、个人修养、社会适应是学校体育理性思考的方向。
三、结 语
(一)学校体育困境的发端于西方文化的科学主义——重体育科学,轻体育文化。
(二)儒学在学校体育整体教育观表现为“从宏观到微观,长远的整体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事事相关,物物相应;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态度。
(三)学校体育要坚持“人性为体,技能为用”,把握其道德主体性、人文性、实用性、整体性来实现“道在术中”的普世文化。在学校体育中贯彻儒学价值观可以使学校体育从重技术、轻人文的困境中解脱。
[1] 教育部.关于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告[Z].2006.
[2] 姚蕾.中国城市学校体育现状调查[R].北京: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2006.
[3] 庞朴.中国文化十一讲[M].北京:中华书局,2008:109-111.
[4] 景海峰.国学应为“国本”之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1(2).
[5] 米宏宾.大象无形—《易经》中的象结构[A].不止于艺—中央美院“艺文课堂”名家讲演录[C].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2.
[6] 汤一介.儒学十论及外五篇[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237.
[7] 罗时铭.蔡元培体育思想研究[J].体育学刊,2008(15).
[8] 王学锋.何为体育之真义——重读《体育之研究》有感[J].体育学刊,2002(9).
[9] 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237.
[10]曾于久.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11]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291-292.
[12]郭少峰.教育部长回应钱学森之问:中国不必妄自菲薄[N].新京报,2010-11-11(2).
[1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0,118.
[14]万俊人.寻求普世伦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35,46,18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