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言语幽默的语用策略研究
2015-04-18
(吉林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吉林吉林132022)
幽默是一种很常见的语言交流方式,带有诙谐、滑稽的效果,目的是给交际者带来愉悦的交际感受,它包含特殊的认知和情感特征。说话者在某一特定语境下说出幽默话语,而听话者则要结合语境通过调动自己的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来理解说话者传递的意图,只有听话者领悟到了说话者的幽默并且获得愉悦的交际感受时,才能够使说话者自己获得喜悦。所以言语幽默的产生应该包括交际双方的共享知识,以及说话者的言语幽默的产出以及听话者对其的理解认知过程,从这一线索出发,本文将从语用策略的角度研究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以及礼貌原则在言语幽默过程中的作用。
一、从言语行为角度分析中英言语幽默
约翰·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不仅用来告知或描述事情,也可以用来做事情,实施某种行为。他认为说话者在说话的时候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之意、言外之意和言后行为。言内之意是指话语的字面意思,用来传达话语的基本意思;言外之意是指字面意思之外的言外之意,表达说话者的意图,在语境中传达意思;而言后行为指的是通过说什么在听话者身上达到了某种效果、实施了某种行为[1]。大部分的情况下,我们的语言都带有目的。例如:
Diner:Waiter!There's a fly in my soup!
Waiter:Please don 't shout soloudly——everyone will want one.
这就是故意曲解言外之意的例子。吃饭者陈述的言外之意是在汤里发现苍蝇是不对的,言外之意是一种抱怨,而这种抱怨的直接言外之意是想让服务人员换一份汤。可是,服务人员却曲解吃饭者的言外之意是发现苍蝇之后的欣喜。
还有一个幽默的例子:
计划生育大会上,一个领导讲话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成长的小树苗,但如果你们不控制人口的增长,不断超生,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台下有人回答:“绿化祖国。”
这也是一个故意曲解言外之意的例子,领导的言外之意应该是严格控制家庭人口的增长。可是听话者故意曲解,给出了“多生孩子,绿化祖国”的答案,达到幽默效果。
二、合作原则和幽默
“合作原则”是由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莱斯于1967年提出的。他认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因此,格赖斯提出了会话中的“合作原则”,即量的准则。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而且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质的准则:即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也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关系准则:说话要有关联;方式准则:说话要清楚、明了。许多学者都用这个理论来分析幽默言语,也都一致认为违法合作原则会造成幽默的效果[2]。下面将会用例子来阐述说话者怎样违反合作原则来取得幽默效果。
(一)违反质的原则
质的原则强调说话者应该讲实话。可是严格按照合作原则来讲话会使语言僵硬,丧失吸引力。任何的幽默语言都一定程度地违法合作原则。例如:
一个巴基斯坦人走进商店说:“Excuse me,but I'd like some pepper.”“sir,”said the assistant,“black pepper or white pepper?”“Toilet pepper,”came the reply.
这个对话的幽默点在于两个人之间的误解,“Paper”被误解成为“pepper”,从而违反了质的准则,造成幽默效果[3]。
(二)违反量的准则
量的准则要求说话人要以交际为目的提供相应的信息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可是过多或是过少的信息量往往是产生幽默话语的基础。例如,一个著名的老人接受一个记者的访问,当记者问到“I hope to have the privilege of interviewing your one hundredth birthday.”他只是希望有个简短的回答“我也希望如此。”可是这个老人却聪明地转化了话题到记者自己身上:“I don't see why not,young man,you look perfectly fit to me!”这个对话中老人的回答过多产生了幽默的效果[4]。
(三)违反了关联的准则
关联准则要求交际双方所说的话语无论在信息上还是在风格上要互相关联。可是在幽默语言中,读者或听者经常会发现言语的关联性被打破了。幽默的言语往往以出其不意的方式打破关联性。例如:
一学生上课睡觉被老师发现。老师问;“你为何上课睡觉?”学生说:“我没睡觉呀!”老师:“那你为何不睁开眼睛?”学生答日;“我在闭目深思!”老师:“那你为何直点头呢?”学生:“您刚才的课讲得很有道理,我深表赞同。”老师:“那你为何口水直流?”学生:“因为我听的津津有味!”
这位学生从字面意思上面是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可实际上他的回答却远离了问题。老师的问题是责备学生上课睡觉,可是学生却避开老师的问题,用另外一种方式来找到自己错误的借口。而这种违反关联性的言语带来了幽默效果。
(四)违反了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要求话语简洁明了,避免晦涩、歧义。和其他的准则一样,幽默效果往往是违反了准则之后的结果。例如:
一男子行窃后对妻子炫耀说:“看,收获不小吧!”妻子抱怨他说:“你干这种事情,为何不替我和孩子想想呢?”丈夫说:“我想到了。不过,这家商店没有女人和儿童的服装。”[5]
这个对话中使人发笑的是这个丈夫故意误解妻子的批评。因此,违反方式准则是幽默言语的核心所在。
三、礼貌原则和幽默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以此作为合作原则的补充。他指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准则: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让别人多得益;慷慨准则:尽量少让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赞誉准则:尽量少贬损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损自己;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交际双方可以可以遵循礼貌原则的相关准则来产生幽默效果,下面的例子就是赞扬准则和谦逊准则所产生的幽默效果:
抗日战争结束后,张大千要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学生们为他饯行,邀请了著名京剧名旦梅兰芳等社会名流作陪。张大千爱好京剧,见到梅兰芳非常高兴。席间,张大千向梅兰芳敬酒,说:“梅先生,你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你一杯。”梅兰芳不解其意,忙含笑问:“此作何解?”张大千解释道:“你是君子——唱戏动口,我是小人——画画动手。”[6]
这段话的幽默在于故意提及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君子动口不动手”,遵循了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和赞扬准则。
在对话中,人们有意图保护自己的“消极面子”。假设有一些行为可能威胁到别人的面子,说话人也许会选择礼貌原则来减轻可能的威胁。这被叫做顾全面子行为。例如:
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在打电话。
男士:还有可能来修复我们的关系吗?
女士:电话上的一个按键。
男士:重拨键吗?
女士:不,免提键。
这个对话违反了同情准则。针对男士关于修复俩人之间爱人关系的问题,这个女士回答是电话上的一个按键。这种方式既尊重了男士的消极面子,又用幽默的方式避免了直接争吵。
四、结 语
幽默话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动态交际的过程。语用策略扮演重要作用。通过中英幽默话语的具体例子,我们可以发现幽默和语用策略密不可分[7]。此论文也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于语言学习者,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语感知识;对于英语教学,对于幽默的全面探索可以为其提供更深入、更有成果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入到课堂中来;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幽默知识的掌握能够在对话交际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帮助对话者轻松顺畅地达到交际目的。
[1] Austi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121.
[2] Grice,H.P.Speech Act[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5:89.
[3] Leech,G.Principle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134.
[4] Jef Verschureren.语用学新解[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122
[5] 顾曰国.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谈释与批判[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1):26
[6] 吕光旦.英语幽默的语用分析[J].外国语,1988(3):34.
[7] 何文忠.论话语交际中的幽默原则[J].外语教学,200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