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活而有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秩序
2015-04-18福建省福清元洪高级中学
◎福建省福清元洪高级中学 张 英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它不同于其他传统学科课程,不以传授知识为目的,重在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感悟为手段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活动意味着课堂氛围、师生互动是轻松的、活泼的,课堂越活,学生的体验、感受就越深,收获也越大。但由于各种原因,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活而无序”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教学成效。因此,如何使课堂教学“活而有序”,就成了心理健康教师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一、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存在的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活动极易使课堂秩序出现失控。
1.课堂气氛太过活跃难调控
心理健康教育课没有考试压力,课堂氛围相对开放、轻松,平时学业负担较重的学生们在上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往往特别放松。尤其是在进行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学生难抑兴奋之情,往往没听完、听清游戏规则就争先恐后地大声、随意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课堂气氛常常过于热烈而难以冷却,给课堂调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课堂教学秩序略呈混乱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求学生的自主性活动贯穿课的始终,但有些学生误把自主性等同于言语与行为的充分自由,在课堂上不听他人发言,随意插嘴,走动、打闹,甚至用语言嘲笑、攻击、中伤他人,或者做其他科的作业,致使课堂教学秩序出现了混乱状况。
3.讨论热烈却偏离主题
讨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但在实施过程中,学生的讨论看似非常热烈,却常常偏离主题,成了闲聊的好时机,难以达到应有的成效。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秩序出现问题的原因
师生是课堂教学主体,课堂教学秩序关系到师生互动效果。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秩序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学生的认识有偏差
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在中学尚未普及,并非学校必修课程,更不是升学考试的科目,常常被一些学生甚至学校、教师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求创设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这让学生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随心所欲地玩闹、说话,甚至开小差等。认识偏差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常常对自己的言行不加约束,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
2.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能力尚欠缺
长期不良的学习习惯、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的欠缺,容易让学生的行为出现偏差,在课堂上过于随心所欲,课堂教学秩序难以调控。
3.教师对课堂教学预设不够
课堂教学重在预设,预设得越充分,教师就能越自如地调控课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和心理年龄特点,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因预设得不够,有些教师选择主题时,常常凭空想象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结果设计的活动主题脱离学生实际,学生对活动内容不感兴趣、不愿参与。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活动为主,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往往重形式设计,轻活动规则的制定、活动时间的调控等,这无形中也增加了课堂调控的难度。
4.教师重课堂氛围轻调控
心理健康教育课需要学生在一个民主、平等、安全的氛围中,充分开放心灵,积极参加活动和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内在心理素质。因此,平时大多数教师更关注的是学生课堂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激发,而对学生的违纪行为和错误更宽容,极易忽略了课堂的纪律与教学秩序的调控。
三、建立活而有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秩序的基本策略
1.端正认识
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识偏差致使课堂调控难度增加,因此,第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成了重要的教育契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深刻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魅力、作用和性质,让学生对所学课程发生兴趣,重视所学课程,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意识到良好的课堂秩序是学有所获的最好保证,增强学生自觉维护良好课堂秩序的意识。
2.充分预设,积极应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活而有序的课堂得力于充分的预设。充分的预设能预见到课堂各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在事前设计好应对措施,以降低课堂失控的可能性。
(1)科学选题。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活动的主题内容只有符合学生的兴趣、实际需求时,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被充分调动起来。为此,教师在课前要通过访谈、调查和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热点问题,设计出符合学生兴趣、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主题和活动内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参与活动,避免违纪和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出现。
(2)细化活动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活动规则对学生的活动行为起着组织、约束和调整的作用,是规范课堂教学秩序的催化剂。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要依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特点,充分预想到各个教学环节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出完善的活动规则。教师的教学预设越全面充分,活动规则定得越详细、完善,学生越明白活动的操作步骤与要求,课堂管理出现失控的可能性就越低。
3.建立团体规范
在班级团队形成之初,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形成一些用以约束师生内隐和外显行为的公认团体规范,以避免课堂上问题行为的产生。
(1)订立课堂契约。课堂契约是指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则,要达到的行为标准。例如:上课时要准备笔记本并记好笔记;要认真听清活动规则并严格执行,不做与活动无关的事;不随便插嘴、不大声吵嚷,不嘲笑他人、不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真诚沟通与分享等等。第一节课师生就要共同协商并签订课堂契约,让学生明确课堂要求,做到有章可循;同时还要根据课堂上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补充能有效维护和调控课堂秩序的行为细则,减少和避免违纪行为的出现。
(2)订立课堂公约。例如:当约定的口号“一二三,静”响起时,全班同学就要停止活动,保持安静;当教师或同学伸出一根手指时,那就表示这个时段只能有一个人发言,其他人要注意倾听等等。
4.加强课堂调控与干预
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能让学生敞开自己的心灵,积极参与活动和体验,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但开放的氛围也极易使课堂秩序出现失控。因此,教师要适时对课堂进行调控和干预。
(1)适当奖惩,引导学生回归课堂。学生的负面课堂行为会影响课堂教学秩序,教师要采取恰当的奖惩方式引导学生回归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教师可采用眼神暗示、手势、身体靠近、无声的动作和表情以及触摸等非言语方式来消除学生微小的负面课堂行为;还可以通过表扬其他同学的方式,间接提醒违纪的同学并促使其转变;或者在违纪者表现良好的时候加以表扬,也可激发其上进心,减少不良行为的再发生。
(2)适时引导学生活动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课强调学生活动的自主性,但自主活动常常被学生当作自由活动,致使活动偏离主题。为此,教师应加强课堂调控,适时将学生偏离主题的活动拉回来。例如:学生的小组讨论极易脱离主题而变成随意的闲聊,这时教师就应下台巡视、监督、提醒和指导,确保学生讨论的内容回归主题,确保讨论成效。
5.重视课堂评价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评价可及时发现问题,规范学生行为,保证课堂教学活而有序地进行。课堂评价可分为两种:课堂考核和学期考核。课堂考核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节课都要从纪律、合作程度、参与活动的程度、活动的时间、活动的成效等诸方面进行考核,并定出优+、优、优-、良+等考核等级。学期考核是在小组考核的基础上,评出优胜组和差评组,并给予适当的奖惩。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评价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促使学生为维护小组集体荣誉而自觉遵守班级团体规范,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
6.以课后延伸促课堂秩序优化
课后延伸可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和必备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后延伸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促进课堂教学秩序的优化。课后延伸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活动的主题,完成写感想、写辩论稿、进行某个心理训练并记录以及为计入平时成绩的简单小测试所做的准备等活动。为顺利完成这些课后延伸活动,学生就得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课堂行为,认真听讲,提高课堂学习成效,这样自然有利于营造一个规范有序的课堂教学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