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教育常识一场特殊教学PK引发的思考
2015-04-18福建省德化县教师进修学校吴绍晋
◎福建省德化县教师进修学校 吴绍晋
尊重教育常识一场特殊教学PK引发的思考
◎福建省德化县教师进修学校 吴绍晋
一场特殊的教学PK在产生积极意义的同时显现了当前教育实践中急功近利、违背常识、背离规律的现象,引发了对当前基础教育若干问题的深切思考。教育有其特殊的规律和必须遵守的常识。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切实尊重规律、尊重课标、尊重教师、尊重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才能得到根本保障。
教学PK;问题思考;遵守常识;尊重规律
近期,某地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幼小衔接”“初小衔接”区域性专题研讨活动。其主要内容和活动意图是: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就初中某一相同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PK,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就小学某一相同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PK,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就幼儿园某一相同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教学PK,然后开展研讨活动,比较优劣高下,总结出“幼小衔接”“初小衔接”的普适性有效策略,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其具体做法包括:小学语文教师与初中语文教师同上义务教育七年级《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小学数学教师与初中数学教师同上义务教育七年级《用字母表示数》,幼儿园教师与小学语文教师同上义务教育一年级《在家里》,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数学教师同上义务教育一年级《6和7的认识》,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同上绘本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在听课观课的基础上,组织评课研讨,分析成败得失,总结衔接策略。
重视“幼小衔接”“初小衔接”工作的必要性无需赘言,开展相关活动对引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思考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相关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透过这场特殊教学PK活动,我们也不难发现其违背常识、急功近利的一面。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吴非老师说过:“尊重常识,遵守常识,有时很难,需要勇气……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现在的学校教育中,遵守常识往往被看做异端,违背常识反而理直气壮。”“我半生做教师,越来越感到,我们日常工作中所作的一切,不过是遵守常识。当然,即使是常识,也需要学习,也需要发现,也需要维护。”学前教育有学前教育的特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初中)的教育也有自己的特点,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人的培养和成长有特殊的规律,这也是一个基本常识;教学质量的提高很难立竿见影、一蹴而就,这同样是一个基本常识。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违背常识,背离规律的事情却屡屡发生,甚至被尊奉为科学而视为理所当然,这引发了我们对教育若干问题的深切思考。
一、尊重规律
对于教育而言,尊重常识的核心就是尊重教育的特殊规律,而教育的特殊规律,又突出表现在教育的差异性和“慢”工程。差异性指的是学生的个体的差异性和教育不同阶段的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即指学生个体之间存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诸多差别,这是人的发展的客观存在;教育不同阶段的差异性主要指的是学前、小学、初中等不同阶段教育具有不同的目标、特点和要求。“慢”工程指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的过程,人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教学质量的提高往往很难用准确数字来具体量化。
先说教育的差异性。首先是个体的差异性。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家庭教育、主观努力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存在着诸多差异,一个班级数十学生,其素质和特点千差万别。我们的教育应正视学生的差异,实施不同的要求,而不是一刀切、同步走。然而,每当我们深入课堂,看到的大多是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同样的课堂教学、同样的作业要求、同样的试卷检测、同样的评价方式……于是乎,在这无数的“同样”或“统一标准”下,所谓的“优秀生”和“差生”(或称为“后进生”“学困生”)就如流水线生产似的源源不断地被制造出来了。其次是教育不同阶段的差异性。学前教育有学前教育的特点,小学、初中教育有小学、初中教育的特点,学前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或小学教育学前化、初中教育小学化,都是违背常识之举。有人提出学前教育要提前适应小学的特点,小学教育要提前适应初中的特点,甚至要求小学一年级要向幼儿园看齐,初中一年级要向小学看齐。针对学前教育小学化和小学教育中学化的倾向,教育部已有专门的文件纠正,也已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注意,这里不多赘述。但是,小学一年级向幼儿园看齐、初中一年级向小学看齐的“衔接”现象,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反思,也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此种“衔接”方式的构想者或许觉得,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相比,学前教育课堂活跃,幼儿说所想说、做所想做,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相比,小学管理方式“母性”特点突出,管理细致到位,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回答问题举手齐刷刷,甚至回答问题异口同声,而初中管理方式则“放羊”倾向明显,管理粗放松散,课堂比较沉闷,教学质量低下。因此,小学尤其是一年级就要向学前教育学习,初中尤其是一年级要向小学学习。此论看似有理,却忽视学前教育是在游戏活动中学习,而小学教育却是学科教学的差异,忽视了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学生年龄特点、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等诸多差异。
再说教育的“慢”工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个“慢”工程,这个道理谁都懂得,但在实际工作中,急功近利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有些人搞课题研究,谋求的是通过几节研讨课、几次课题活动就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多大程度的具体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得到多大幅度的显著提高,否则,课题研究就是无效研究,这是十分典型的功利主义思维和急功近利行为。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师,而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需要教师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不可能通过几节研讨课、几次课题活动就能达成。这是个常识,但在实践中却不容易受到尊重、得到遵守。
二、尊重课标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规定学科课程性质、基本理念、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等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规定和表述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和阶段性特点。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例,它既有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总体目标和内容的规定,又有对各个学段阶段目标、具体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的规定。它已经把整个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科的教学作为是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统一设计,而不是小学、初中各自独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就学科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不存在小学、初中衔接的问题,因为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已经把小学和初中不同学段的教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设计,已经充分考虑到各个学段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衔接,各个学段的教学只要按照课标的规定要求实施,完全能够实现自然过渡衔接。
之所以有人还在煞有介事的大搞小学、初中教学衔接研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对课程标准的无视或漠视,思维还停留在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小学、初中各自独立的“教学大纲”时代。1952年,在全面学习苏联的背景下,我国开始了“教学大纲”时代,小学、初中各自拥有自己独立的教学大纲,小学和初中有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小学、初中的衔接问题十分必要。但是,到了2001年,国家颁布了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经过十年的实验使用,又推出了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较之于原来的教学大纲,其差别绝不仅仅是字面上“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几个字的不同,而是标志着小学、初中各自独立的时代的终结和小学、初中作为义务教育的有机整体进行统一设计、科学实施的时代的到来。
即使是学前教育,因非学科教学而没有学科课标,但同样有章可循,这个“章”就是教育部2012年10月发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它是国家学前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提出学习与发展的具体内容、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是幼儿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防止和克服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的重要依据和根本保障。
然而,在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些人只是把“依据课标”“贯彻《指南》”挂在嘴上,在教育管理工作和实际教学活动中,并没有真正学习、领会和贯彻课标精神,背离课标瞎折腾的现象随处可见。
三、尊重教师
教师,自古以来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大多是经过系统专业学习培养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胜任教学岗位的工作,懂得如何根据不同学段的不同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作为管理者,教育行政部门官员、学校领导都应懂得这个道理,充分尊重和信任教师的专业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激发,以及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前者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为教师的工作创造宽松、愉悦的工作环境,提供必需、良好的工作条件,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后者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通过提供业务培训学习和开展校本教研等专业平台来实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今天告诉教师应该怎样怎样,明天告诉教师不能怎样怎样,不但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反而有碍于教师依照课程标准实施正常教学。
四、尊重学生
不同年龄、学段的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特点、学习方式和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走出幼儿园进入小学,走出小学进入初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很快适应新的校园环境和学习生活。对于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文明礼仪、文化学习、行为规范等,则有国家专门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加以明确和统一的规范。至于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要求,以及不同学段的过渡衔接,各学科课程标准均有明确规定和具体建议。从大的方面讲,只要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都能严格贯彻《指南》《课标》精神及其它相关规定,各阶段的过渡衔接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进入不同学段新的学校,学生虽然要面对新的校园环境、新的任课教师、新的学习伙伴和新的学习任务,但只要学校和教师能加以关心引导,在起始阶段适当放慢教学速度,加以必要的方法指导,他们完全能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
不同学段的教育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任务,即便是同一个学段,学校与学校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教育,小学阶段教育与初中阶段教育,永远都不可能有普适性的衔接策略。不同学段的教育,从本质上讲,最好的衔接办法就是严格贯彻《课标》《指南》要求,在此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做到分层指导,因材施教。
教育有特殊的规律和必须遵守的常识。不折腾,归本真,避免想一出是一出,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才是教育的正道。在教育实践中切实尊重规律、尊重课标、尊重教师、尊重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才有根本的保障。
(责任编辑:林文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