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历史教学注重人文教育的思考

2015-04-18福建省三明市第八中学肖友静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历史

◎福建省三明市第八中学 肖友静

初中历史教学注重人文教育的思考

◎福建省三明市第八中学 肖友静

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主要是人文精神的教育,然而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普遍缺失人文教育。历史教师应充分重视人文教育,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积淀文明人格;把握教材载体,挖掘人文精神;创新教学模式,提升人文素养,真正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人文教育

教育是提升生命的伟大事业,历史乃人文之本,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素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这是历史人文教育所承担的最基本的功能。

一、人文教育的含义

在中国的《易经·贲·彖传》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人文”在后世被用来指人类的精神文明、理性文明。而人文主义是西方文艺复兴时的核心思想,主张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追求现世的幸福。

什么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历史课堂中的人文教育是指一个中学生在学习人文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初中历史人文教育现状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产品,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一些中学生的价值观日益金钱化和极端个人化,以至于思想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严重缺乏,①这为我国中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警示和要求。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误区,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分离的现象较为突出,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本质不能得到充分体现。主要表现在历史教育目标与教学实际脱节,三维目标之一的教学情感目标常常虚化导致教师人文教育的迷失;教学内容的简单泛化,导致人文教育教学效能低化;教学评价的单一体现在重视评教忽视评学,导致教师对人文教育观念的排斥;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分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忽视了对历史学科内在深层教育的挖掘,导致人文教育的缺失。

现代初中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深层的思考,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改变以往传统历史教育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弊病,也就成了广大初中历史教师应尽的责任和必须面对的挑战。

三、初中历史教学凸现人文教育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学科拥有深厚的人文资源,教师应提取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髓,加入与渗透到历史教育活动中,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人文特征,强化责任和使命意识。

1.学习传统文化,积淀文明人格

人文在于传统之中,传统是生命的洋溢,立足中华人文传统教育学生,这是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的重要途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诗经》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为我们展现了广阔的人生画卷,引领我们去探知未来。②

中华精神文明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思想财富。国学大师张岱年提出将《周易》里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表达。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它成为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顽强的生命力。③在历史教学中,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泣泪满衣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句,无不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让学生理解诗词中表达的背景和历史事实,更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情,对爱情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未知世界的探寻以及乐观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历史教师肩负着历史人文的传承重任,应引导学生在历史长河中用心感受先人沉淀下来的璀璨文明,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

2.把握教材载体,挖掘人文精神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主要时期,历史教材是对他们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最好素材。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这些精神又体现在杰出人物身上,现行的初中历史记录了大量杰出人物的事迹,如充满爱国精神和忧患意识的屈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维护民族尊严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谭嗣同;中国革命民主派的光辉旗帜孙中山等。走近杰出历史人物,能够使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感染,人格得到净化,弘扬民族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中国近代史的主线索,一是侵略与反抗,二是近代化的探索。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30年代日本全面侵华,从林则徐的抗争到全民族的抗战,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只有全民族团结在一起,才能维护民族尊严,维护国家的独立。只有提高综合国力,国家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近代化探索,突出主线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救国强国,屡败屡战,最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的探索,再一次挽救了中国,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的人文情怀。

世界历史的主要线索是资本主义发展史、国际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史。从新航路开辟到殖民掠夺,让学生认识到殖民主义的罪恶,“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学习科学家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从欧洲的联合和日本的崛起,到经济的全球化,世界的多极化趋势,让学生学习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教育,增强国际意识,认识到中国是多极化趋势重要一员,青年学生应担负起振兴中华维护和平的责任。学习国际工人运动史,马克思恩格斯为了人类谋福利为人类进步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列宁斯大林的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历史教材蕴含丰富的人文素材,历史教师通过认真整合把握素材,挖掘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人文精神,历史课堂就能真正体现学科育人的功能,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历史会随时间消逝,但人文精神永存。

3.创新教学模式,提升人文素养

教师即研究者,教学过程即研究过程。研究就促使教师改变,促进教师创新。新课改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模式,在历史教学中尽可能多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目标。④创新教学模式,科学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历史教学人文教育的实效性。如开放式的讨论课、阅读课、学习对抗赛、自主研究课等,可以通过活动的方式体验历史,如编演课本剧、名言赏析、名画鉴赏、名曲欣赏、文物收集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在努力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同时,应积极创建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宽松环境,开阔学生的思路,诱发灵感,启迪创新。

人文精神的培养,还应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使人文教育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延伸和巩固。课外活动作为历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可充分利用校园教育平台,举办灵活多样的活动,如活动课、兴趣小组、讲座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可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在实践中感悟历史,如参观博物馆、名胜古迹等。例如在讲到法国大革命时,我开设一堂活动课,让同学们进行一趟“法国文化之旅”。课前同学们纷纷动手收集资料,课堂中分组介绍和本课有关的名胜,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凯旋门等历史典故。最后我和大家一起浪漫法国游,把自己亲历法国的照片展示给大家,使大家能身如其境,融入历史。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同学们积极地展开讨论话题,如拿破仑与英雄交响曲、拿破仑与凯旋门、拿破仑与卢浮宫等等。同时,还能了解世界遗产的一些概念和常识,有些并不一定是考试内容,但却是中学生应有的文化素养。我还给老师和同学们开设讲座《欧洲的宗教信仰与思考》,从欧洲信仰基督精神到中国人该信仰什么,谈到中国古代的儒家精神,倡导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以及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师生对这个话题纷纷展开讨论,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领悟历史知识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增强学生的人文意识,拉近人文教育与现实的距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易中天在北京大学的演讲《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中提到:“文明的意志就是为人类谋求幸福,为人类实现共同价值,文明的意志是全人类的意志,是对共同价值的追求,对幸福的追求。”这种全人类的意志实质是现代的人文主义的思潮,是当代中学生所应追求并为之奋斗的精神,我们应当大力张扬人文主义精神。

新课改呼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历史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利用人文教育优势,积极传承人类文明,弘扬人文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①王本书:《中学历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教育科学论坛》,2008年。

②张洁、王世红:《人文素养》,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年。

③陈来:《文化传承创新的战略意义》,《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20期。

④崔允漷:《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徐小敏)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历史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新历史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