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醋酸行业要解决结构性过剩难题

2015-04-18崔小明

中国石化 2015年6期
关键词:生产能力消费量醋酸

□ 崔小明

前几年的盲目扩产,下游醋酸乙烯、醋酸酯产能跟进有限,使得我国醋酸的生产能力出现长期结构性过剩,未来醋酸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醋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是合成纤维、胶粘剂、医药、染料和农药的重要原料,还是优良的有机溶剂,在化工、轻纺、塑料、医药、橡胶,以及染料等行业有着十分广泛的用途。

近几年我国醋酸的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醋酸生产国家,但在竞争力上与国际大公司还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前几年的盲目扩产,我国醋酸产能出现结构性过剩问题,需要提质增效,转型发展。

中国成为推动世界醋酸增长主力

近年来,随着中国大陆多套新建或者扩建装置的建成投产,世界醋酸的生产能力稳步增长。2009年世界醋酸总生产能力只有1250万吨,2014年增加到1953.2万吨,年均增长率为9.34%。生产能力主要集中在北美和亚洲地区,其中北美地区的生产能力为315.6万吨/年,约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16.16%;亚洲地区的生产能力为1430.4万吨/年,约占73.23%。

中国大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醋酸生产国家,生产能力为972.0万吨/年,约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49.76%;其次是美国,生产能力为315.6万吨/年,约占总生产能力的16.16%。装置产能主要集中在塞拉尼斯公司、BP化学公司、江苏索普有限公司、上海吴泾化工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手中,2014年这15家企业的生产能力合计达到1425.9万吨,约占总生产能力的73%。塞拉尼斯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醋酸生产厂家,生产能力为315万吨/年,约占世界总产能的16.13%,在美国、新加坡和中国大陆建有生产装置;BP化学是世界第二大醋酸生产厂家,生产能力为279.5万吨,约占总产能的14.31%,在中国大陆、英国、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建有生产装置。

我国醋酸工业生产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发展长期缓慢。近几年,随着我国煤化工产业的迅猛发展,煤化工基础产品甲醇产能迅速增加,市场吸纳速度慢于产能增长,因此许多甲醇企业为消化和延伸产品链,纷纷规划建设醋酸项目,导致醋酸产能增长迅速。2007年我国醋酸产能只有361万吨,2010年增加到670万吨,2014年12月底醋酸总生产能力达到972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醋酸生产国。江苏索普(集团)是目前我国最大的醋酸生产企业,生产能力为140万吨/年,占国内总生产能力的14.4%。我国醋酸生产装置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和西北地区,其中华东地区的生产能力占总产能的63.27 %。

虽然近几年我国醋酸的生产能力不断增加,但装置开工率并不高,2011~2013年装置的利用率均不足50%;2014年产量虽然增加到537万吨,但装置产能利用率也只有约55%。

今后几年,我国仍将新建或者扩建多套醋酸生产装置,如重庆万盛煤化、山东兖矿国泰化工、华鲁恒升化工、中国石化、重庆建峰工业等都在新建或计划新建醋酸装置。如果这些项目均能按照计划实施,预计到2019年,我国醋酸的总生产能力将超过1300万吨。

国内醋酸行业将出现长期结构性过剩

进口量减少,出口量波动较大。2006年以前,我国醋酸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导致进口量逐年增加。2004年进口量为52.56万吨,2006年进口量达到70.73万吨,创最高纪录。此后,随着国内产能的不断增加,进口量逐年减少。从2010年开始我国醋酸进出口趋势出现大幅逆转。2010年进口量大幅度减少到5.95万吨,比上年减少约80.07%,2014年的进口量为1.82万吨。与此相反,出口量却不断增加,2007年出口量为13.79万吨,2011年大幅度增加到66.75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此后,由于国内醋酸的生产成本与北美和西欧等国家相比过高,导致出口量开始减少,2014年的出口量为18.23万吨。

消费量稳步增长。近年来,我国醋酸的表观消费量稳步增长。2008年的消费量为285.65万吨,2011年为359.89万吨,2014年达到520.69万吨,2009~2014年表观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约10.21%。产品自给率2008年为90.14%,2011年为118.04%,2014年为103.15%。近几年醋酸消费之所以保持稳健增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拉动内需的政策,刺激了市场的需求,醋酸市场也不例外;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醋酸企业开始意识到延长醋酸产业链的重要性,陆续上马了一批醋酸乙烯、醋酸酯、PTA装置,增加了醋酸的消费量。由于近几年醋酸价格处于低谷,醋酸终端产品的价格也相应降低,一些原使用其他产品的用户也改用醋酸的终端产品。近几年我国醋酸的供需平衡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2006-2014年我国醋酸的供需平衡情况

图2 2013-2015年我国醋酸的市场价格变化情况

我国醋酸主要用于生产醋酸乙烯、醋酸酯和PTA,其中醋酸乙烯的消费量约占总消费量的31.5%,醋酸酯的消费量约占25.8%,PTA的消费量约占23.6%,其他方面的消费量约占12.6%。今后几年,随着醋酸乙烯、PTA等多套下游装置的建成投产,对醋酸的需求量将持续增加。预计到2019年,我国对醋酸的总需求量将达到约600万吨,其中增长最快的将是PTA领域,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8.5%。

市场价格在震荡中下行。近年来,我国醋酸的市场价格总体上主要围绕3000元/吨波动,2014年8月上涨到3850元/吨,2015年2月下降到2400元/吨。由于我国醋酸行业产能过剩,且下游需求不旺,加上原料甲醇等原料价格低迷,今后一定时期内,我国醋酸的市场价格仍将在较低价位运行。2013-2015年我国醋酸的市场价格变化情况见图2。

经过多年发展,世界醋酸的生产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其中甲醇羰基合成醋酸技术是当前大规模醋酸生产的主要技术路线。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新型催化剂的研发,该方法仍将作为新建大型装置的首选技术,所占份额还将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以甲烷、二氧化碳和生物质等为原料的绿色低碳醋酸生产工艺将得到不断发展。

近年来,全球醋酸的生产能力和需求量一直呈现稳步发展的态势,未来几年仍将稳步发展。其中亚洲地区是未来世界醋酸发展的主力。由于生产能力的增长超过需求量的增长,由此导致全球醋酸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预计随着消费结构的不断调整,未来世界醋酸产能的利用率将逐渐得到提高。尽管世界醋酸产能总体将出现过剩,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北美、中东和中东欧地区的产需基本平衡,中南美和西欧有一定的缺口。亚洲总体产能过剩,但日本和印度的产能还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求,有一定量的缺口。中国大陆、台湾和韩国的产能均出现过剩。

前几年的盲目扩产,下游醋酸乙烯、醋酸酯产能跟进有限,使得我国醋酸的生产能力出现长期结构性过剩,未来醋酸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醋酸行业的盈利能力下降。

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虽然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醋酸生产国家,但与国外相比,在竞争力上还存在较大差距。在生产原材料上,海外跨国巨头及中东企业采用廉价的天然气作为原料,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而我国生产企业大都采用的是煤制甲醇生产工艺,成本较高,直接影响到国际市场的开拓;在生产技术上,与BP等跨国公司相比,在生产规模、产品质量、原材料及公用工程消耗等方面,国内传统的甲醇羰基化醋酸生产装置均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催化剂性能及成本控制方面,与国外相比差距更大;从下游衍生产品开发方面,尽管我国醋酸行业下游产业链基本形成,但产业的集中度很低,醋酸下游产业链开发深度不够,消费仍主要集中在醋酸乙烯、醋酸酯、PTA等传统领域。纺织用醋纤长丝,高档三醋酸纤维素(TAC)等高附加值产品还不能满足需要,主要依靠进口;从生产规模方面来看,我国近年新建和扩建的醋酸产能虽然进一步得到提高,但与国外大型公司相比,装置规模还有一定差距。

要改变我国醋酸工业的发展状况,提升竞争力,应注意以下问题:

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提高装置的竞争力。应该在发展大规模的甲醇羰基合成醋酸和上下游配套产品链上做文章,扩大国内醋酸下游产品的产能或者开发新的下游产品工艺,避免建设单一的醋酸生产装置。通过不断开发下游精细化工产品,延长产业链,降低醋酸单一产品的市场风险。

慎重新建或者扩建装置,自觉控制产能,逐步关闭生产规模小、竞争力差的生产装置。整合优势力量和资源,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改变目前无序扩能,无序发展,产需失衡的状况。有实力的企业也应考虑走出国门,整合国际市场资源,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稳固现有市场基础上,国内企业的市场开发应转变到细分市场的开发上,即通过研究醋酸应用的潜在新市场,来拓展醋酸产品的出路。在国际市场的开发方面,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醋酸市场格局已经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不利于中国企业的开发,国内企业应该多关注国际上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的需求市场,逐渐完善企业的国际市场格局,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积极开拓醋酸新的用途,如醋酸和甲醛一步法生产丙烯酸(酯)、醋酸制乙醇等,以解决醋酸产能过剩问题,为醋酸行业发展提供新的支撑点。

针对目前出口不畅的现状,除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之外,还应该积极探寻新的出口模式和途径,以加快出口步伐和加大出口力度。

猜你喜欢

生产能力消费量醋酸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奶牛粪便肥料化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几点建议
醋酸棉酚对人舌鳞癌Cal-27细胞侵袭性作用的实验研究
韩国电企2月份煤炭消费量同比下降18.5%
2016年11月马来西亚天胶产量及消费量情况
小麦B淀粉醋酸发酵工艺条件研究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醋酸甲萘氢醌原料中锌的残留
2014年全国纸及纸板生产量为1.0470亿吨
醋酸甲羟孕酮治疗非典型子宫内膜增生的疗效观察
马自达汽车公司发动机SKYACTIV—G和SKYACTIV—D的年生产能力达80万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