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利策奖的继承与发展

2015-04-17孙娜

法治新闻传播 2015年2期
关键词:摄影奖普利策新闻奖

■孙娜

普利策奖的继承与发展

■孙娜

普利策奖的设立,得益于美国著名记者和报人约瑟夫·普利策的推动。他在遗嘱中说明,希望在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新闻学院,并设立专门奖项,旨在奖励新闻界、文学界和音乐界的杰出作品和卓越贡献。自1917年首颁至今日,普利策新闻奖不仅代表了美国新闻界职业成就的顶峰,其日趋完善的评选制度亦享誉国际。本文将从奖项概述、历史沿革与特点,以及发展新趋势三个方面来介绍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奖的评奖制度

普利策新闻奖的参评对象是在美国本土及其自治领土发行的媒体上发表的新闻报道,但获奖者可以是任何国籍。获奖者既可以是个人、团队,也可以是整个媒体。此外,由于通讯社在传统上是报界的合作组织,其新闻稿又通过报纸发表,因此也有参评和获奖资格。除了公共利益服务奖的奖励是金牌之外,其他奖项的获奖者将获得一万美金的奖励,颁奖仪式于每年4月在哥伦比亚大学进行。

普利策新闻奖的评审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首先是初评阶段。每年3月份开始,由编辑、出版家、作家、教育家等构成的77名评委组成初评委员会。他们的职责就是对个人自荐或由新闻机构选送的新闻作品进行评审,并在三天时间里为每个类别奖项筛选出三个提名作品,随后向负责终评的普利策奖委员会提交报告。

其次是定评阶段,由专门的普利策奖委员会执行。通常在4月份,委员会需经过历时两天的密集会议讨论,从提名作品中评出每个奖项的最终得主。委员会具有绝对的独立性,每年在评奖之前评委名单都要进行审核,评委成员来自学术界和报界。同时,每年的委员会成员都必须与当届参评者没有任何利益关系,评委直接对作品负责,不受他人领导。

在近百年的历史中,普利策新闻奖的奖项设置历经变革,现行的普利策新闻奖包括14个奖项①,分别是:

公众利益服务奖——当年任何一家美国报纸所作出的最无私和最有功绩的公共服务;

普通新闻报道奖——杰出的突发性新闻的当地报道;

调查性报道奖——由个人或团队所创作的杰出调查性报道,不限于单篇或系列报道;

解释性报道奖——要求文笔流畅、表达清楚,能够阐明一个有意义的且复杂的主题,能够展示出对主题的上佳把握;

专业性新闻报道奖——能够阐明有意义的论题,有原创性和专业性;

全国新闻报道奖——杰出的全国性事务报道;

国际新闻报道奖——杰出的国际事务报道;

特稿写作奖——要求具有极高的文学性和创新性;

评论奖——杰出的评论文章;

文艺批评奖——杰出的文艺批评文章;

社论写作奖——要求风格清晰、道德感强、推理合理以及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能够影响舆论;

漫画创作奖——杰出的漫画或一年中发表的漫画选辑,要求有创意、有社论效力、绘画水平高且形象生动;

突发新闻摄影奖——杰出的突发性新闻摄影,黑白或彩色均可,单张或多张、组照或像集不限;

特写摄影奖——杰出的特写摄影,黑白或彩色均可,单张或多张、组照或像集不限。

普利策奖的历史沿革及特点

普利策奖起源于普利策在哥伦比亚大学设立新闻学院的设想。1903年,普利策与哥大签订协议,规定由普利策捐资200万美元,其中150万用于建立新闻学院,50万用于奖金和奖学金。在普利策去世后,哥大新闻学院于1912年9月30日正式成立。遵照普利策遗愿,新闻学院开办三年后始能开展新闻奖的颁评,第一届普利策奖于1917年6月4日得以颁发。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普利策奖的评奖机制不断进行修正与完善。最初普利策奖采取的是三级评奖制度,在独立评审组初评和委员会批准后,委员会要将评审结果交由董事会通过并宣布。然而,在现实操作中,委员会和董事会之间由于观点分歧时常出现关系紧张的局面。这一机制一直延续到1975年,终审权从董事会移交给委员会主席,即哥大校长,才得以缓解。此后,普利策奖一直延续初审和终审的二级评奖制度。在评委构成上,20世纪30年代之前由美国主编协会代表占主流,1935年起则由新闻学院教师占主导,直到40年代评委身份中出现了主编兼职教授的情况。而今评委中大多数是主编和发行人,少数是教育家和自由撰稿人。

普利策奖的设奖项目也随着评奖制度的成熟而日趋丰富。第一届普利策奖只设为公众利益服务奖、报史奖和社论奖三项,于1922年增加了漫画创作奖,随后又于1942年增设了突发新闻摄影奖和特写新闻摄影奖等,直到如今的14个奖项。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奖项在名称和颁评范围上作了调整,如1998年现场新闻报道奖改为突发新闻报道奖,2001年现场新闻摄影奖改为突发新闻摄影奖,2007年专题报道奖改为了地方报道奖。1995年时,普利策奖委员会还作出规定:“任何内容经过处理或改动的作品,除了惯常的报纸裁剪和编辑之外,将不予接受。”②从奖金数目来看,普利策奖单项奖金一开始只有1000美金,1988年才增加到每项3000美金,而今也只有10000美金。这一金额似乎微不足道,但对于获奖者而言,获奖本身就却意味着事业上的最高成就。

纵观历年来的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可以说普利策奖体现着对传统美国新闻价值观的坚守。首先,普利策奖继承了美国新闻业以负面新闻为主的 “揭丑”传统。多年以来,获奖作品始终以批评报道为主,文字类新闻奖中多为揭露性批评报道,三项言论奖中也有一项专设的批评奖。③有研究表明,20世纪四成左右的获奖作品均为 “揭丑”类新闻。2005年到2014年十年间,有9次公众利益服务奖都颁给报道政府或者公共机构丑闻的媒体机构。此外,调查性报道奖、地方报道奖等也都强调新闻报道的深度,侧重于揭露社会深层问题。在社会中起到监督作用本身就是媒体应该行使的权利和义务,更是媒体从古至今的传统职责,它们更能起到社会环境鞭策的作用。普利策在设立奖项之初就说,媒体要有权利和勇气去关怀公共事务,要敢于监督政府。

其次,普利策奖体现出对本土新闻和个体故事的关注。在历年的各项提名及获奖作品中,国际新闻所占的比例都比较低。除了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这类大报,真正关注国际事务的美国媒体比较少见。揭露与抨击国内问题是多数美国媒体所擅长和喜好的,其中地方新闻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也使得一些地方报纸的作品突出重围。另外,从普通新闻奖的奖项设置上,也可以看出普利策奖对地方新闻报道的倾向。新闻记者除了做 “船头上的望者”,还要有对人的关怀,这一新闻价值取向在普利策奖中体现得也较为明显。普利策奖作品中鲜有对国家方针政策和大人物光辉事迹的报道,反而重视小人物在灾难和人生命运中的故事。例如2011年普利策突发新闻摄影奖获奖作品,就是以描绘海地大地震后人们的悲伤与绝望为主题。

第三,普利策奖秉持重视深度报道的传统。在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新闻界,以解释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为代表的深度报道被赋予了很高的地位,这类采写对现代人类社会产生了无可比拟的影响。普利策奖专注于报纸报道本身就能够保障作品的深度,解释性报道奖和调查性报道奖则直接体现了对此类报道的重视。而且,公共利益服务奖、特稿奖、评论奖和批评奖等奖项也无不要求作品需要做深度的分析报道。很多奖项的评语都带有 “深入的”“富有洞察力的”等词语。普利策奖对环保、科学、医疗和其他一些普罗大众较难理解的解释性报道类别也较为关注。

普利策奖的发展新趋势

科学技术的衍变与新闻传播的发展,二者一直就是亦步亦趋。随着媒介融合的大势所趋,普利策奖如今也呈现出新的变化。

首先,在网络乃至新媒体不断冲击着报纸地位的情况下,普利策奖做出了面向网络开放的新举措。1997年11月,普利策奖委员会宣布自1999年起,最具分量的公众利益服务奖将对报纸所属网站开放。到2005年,这一规定又延伸至全部14个奖项。随后,在2006年,委员会又再一次宣布,将允许参评报社提交在所属网站的在线材料,突发新闻报道奖和突发新闻摄影奖的申报作品甚至放宽到可以完全来自于网站。这种开放在近些年体现得尤为明显,2008年委员会宣布从次年开始,普利策奖所有奖项将向非报纸所属网站开放,2009年又进一步将在线专栏、文艺批评和原创博客纳入参评范围。从2011年度评奖开始,除了两项摄影奖,其他所有奖项的参评作品不限形式,包括文字报道、视频、数据库、多媒体、互动呈现,乃至多种形式的综合运用。与此同时,每个奖项的获奖人数升至5人,使得多媒体的团队作业特点得以纳入考量范围。另外,摄影作品也不必再提交冲印版,改以电子版为准。到2011年,所有参赛作品都改以电子版提交。

值得一提的是,自普利策奖面向网络媒体打开大门后,很多新兴网络媒体成绩斐然。仅2009年,非媒体所属网站共获得65项提名。非营利性政治新闻网站 ProPublica于 2010年、2011年和2012年连续三年获得了普利策奖。2012年,美国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博客网站 《赫芬顿邮报》获得全国新闻报道奖。从获奖的网络作品也可以看出,大数据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已经成为秘密武器。例如2011年,ProPublica的在线专题报道 《华尔街金钱机器》运用交互式图表、数据等技术,既直观地向读者展示了报道的核心内容和观点,又增加了读者深入阅读和趣味阅读的可能性。2013年发表于 《纽约时报》网站上的融媒体报道 《雪崩:特纳尔溪事故》,就引起多彩的新闻呈现方式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最终问鼎普利策新闻特稿奖。

其次,从内容来看,近几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中,关注社会问题的主题明显上升,进一步凸显人文色彩。以往的普利策奖,处处可见战争、冲突以及恐怖袭击等议题。这局面随着近年的国际情势变化而有所松动,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等开始更多进入美国媒体的关注。无论是涉及世界各国的全球性议题,还是一些反映地方生活变化的本土主题,大多数普利策获奖作品都彰显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沉关切,其中还包括了很多从细微处切入的民生新闻。2011年,普利策奖开始关注美国少数族裔的贫困问题。2012年,获奖作品议题侧重于校园暴力和医疗问题。2014年的获奖作品将目光转向了患有黑肺病的煤矿工人、贫困问题、流浪人口等普通人面临的日常生活问题。可见从普利策奖的 “议程设置”上来看,美国近几年的新闻价值取向正在往人本方向回归。

普利策奖自设立已近百年,这项在全球极负盛名的长青奖项以其悠久的历史和进取的姿态向人们证明了其价值。无论是从普利策的奖的曲折发展到普利策奖的崇高地位,从普利策奖对网络时代的应对到对人本主义的回归,还是普利策奖与美国新闻制度对我国新闻奖与新闻事业的启迪,这些都可以是我们可以思考并深入发掘的问题。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国际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普利策奖网站 :http://www. pulitzer.org/files/entryforms/ 2015planofaward.pdf。

②李舒:《普利策新闻奖与中国新闻奖评奖形式比较》,《新闻记者》2006年11期。

③刘绩辉:《从普利策新闻奖看美国媒体新闻价值观取向》,《青年记者》2010年16期。

猜你喜欢

摄影奖普利策新闻奖
这些动物很好笑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报道——基于百年普利策的新闻思考
河北省第二十五届人大新闻奖获奖篇目
浅析普利策新闻思想
皇冠上的明珠:揭秘普利策分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
第五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正式启动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
摄影欣赏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