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新闻敏感抓住稍纵即逝的瞬间
——《解密“狱中八条”》创作背后的故事

2015-04-17李琳

法治新闻传播 2015年2期
关键词:白公馆渣滓洞重庆市委

■李琳

用新闻敏感抓住稍纵即逝的瞬间
——《解密“狱中八条”》创作背后的故事

■李琳

《红岩》等一批红色文学经典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江姐等一批革命志士在狱中不屈不挠、顽强斗争的故事感染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些故事背后,小说中江姐的原型江竹筠等重庆地下党在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坚贞不屈斗争的同时,还秘密留下了一份报告 《重庆党组织破坏经过及狱中情形的报告》,由脱险志士罗广斌完成。其中第七章狱中意见,就是拍摄 《解密 “狱中八条”》的蓝本。烈士们为什么要留下这八条?“狱中八条”背后究竟有哪些血淋淋的教训?它又有哪些现实意义?中央电视台去年12月推出系列报道 《解密 “狱中八条”》后,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在此我把其创作背后故事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们知道 “狱中八条”是在2014年国庆的选题策划会上。当时中央电视台重庆记者站的记者陈杨给 《我们的国旗》找选题,她也是 《解密 “狱中八条”》主创之一。她当时推荐说,重庆白公馆、渣滓洞被关押的革命志士在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激动万分,他们在狱中按照自己的想象秘密制作了一面红旗,而参加制作这面国旗的几位志士也是秘密筹备写狱中报告的几个人。当时陈杨提到了报告中的第七部分,也就是 “狱中八条”,第一条就是防止领导成员腐化;还有一条,是对上级也不要迷信。这两条刚说出来所有人就兴奋了,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航空母舰级的好选题,具备了有揭秘性、有话题性、有现实性、有当下性的四性合一。

不过兴奋归兴奋,选题再好,如果故事讲不精彩没有人看也是白搭。虽然我们的创作团队已经有了几年操作走基层讲故事的积累,但这个选题如何做好看了也真是让我们伤透了脑筋。首先故事发生在65年前,当时关押在重庆白公馆、渣滓洞的300多名政治犯在 “11· 27”大屠杀那天,只有31人侥幸逃生活了下来。其次,即使当时逃出来的过了65年,能活下来的也只有2男1女了。

我们整理拍摄线索时列出两面白板墙,一个写哪些跟八条有关的故事值得展开,一个写有哪些死人、活人必须找到。有一位叫傅国雍,当年的脱险志士,去年是95岁,老爷子听力不行了,但记忆力还很好,我们拍摄完节目播出后几天,老爷子去世了,我们这次报道绝对称得上是抢救式采访。还有一位老爷子叫李维嘉,他是当时先后叛变的地下党重庆市委书记刘国定、副书记冉益智的一套班子里的成员,当时主管宣传工作,当时重庆地下党的机关报 《挺进报》的印刷发行也归他主管,而后来的 《挺进报》事件也正是重庆地下党一系列遭到破坏的导火索,按重要性来讲李维嘉就是我们的一级活人。我们去采访时,老人在成都住院,虽然已经97岁了,但他面对镜头回忆60多年前的血雨腥风,那种实事求是,那种毫不含糊,那种对于错误勇于承认敢于担当,让我们深受感染。

从这些采访到的革命前辈身上,我们感受到他们对党的事业的负责,那种对信仰的忠贞,也正是有这样一些支撑的动力,才让我们的党虽然一路风风雨雨,但还是不改初衷,继续坚持。

找到可以找到的人,讲述可以讲述的事,整理出拍摄主线后,我们第一次尝试采用揭秘式的 “走基层”模式报道历史题材,从故纸堆里翻出历史,再从历史跟现实的呼应中找到新闻。我们主要采用了带有揭秘感的现场还原、抓住核心环节寻找各方人证物证等方法来把观众带入到65年前那场屠杀背后,让观众感觉到这65年前的故事就像正在发生一样,比今天还鲜活,用从未完整公开的历史真相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吸引人、教育人。

重庆红岩纪念馆广场上的红岩烈士墓,死于 “11·27”大屠杀的200多名革命志士的遗体就埋在这里,在重庆拍摄的两个月时间里,我们曾无数次去过那里。“狱中八条”节目拍摄完成临走的那天,我和另一位主创杨光特意去和烈士们道别。我记得那天重庆的天不算晴朗,我们的心情有些沉重,这份沉重来自于我们感受到了八条意见的分量,我们感受到了烈士们的赤诚之心,我们更感觉到了身上的责任之重。当时我们跟烈士们说,一定把他们65年前留给党、留给未来的新中国的八条嘱托,带回去告诉全党和全国人民。这既是我们对烈士们的告慰,是也是一种承诺,也是我们对他们表达应有敬意的最好方式。

节目播出前,我们还担心这样 “辛辣”的选题会否引来杂音,毕竟片子里把真实的历史展开了,江姐他们一百多人之所以被抓被杀,都是当时地下党重庆市委书记和市委副书记叛变造成的,并且他们在没被抓之前就已经腐化变质,叛变只是偶然中的一种必然。但出乎意料的是,观众们和网友们的议论远比我们预想的积极、深刻、富有建设性。所以 《解密 “狱中八条”》不仅独树一帜创新了走基层题材,而且还掀起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讨论热潮。

去年12月1日至5日,《解密 “狱中八条”》在央视新闻频道连续推出5集报道。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同志对此节目作出批示:“历史题材,当下解读,《解密“狱中八条”》报道以史鉴今,有现实意义。要鼓励我们的记者,多采写类似有深度、有新意,又能引发读者、观众共鸣的作品。”重庆市委宣传部在得知 《解密 “狱中八条”》得到了刘云山同志批示后,要求重庆记者站向重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提交了一份 《关于 〈解密 “狱中八条”〉走基层特别节目引发社会各界共鸣受到中央领导高度肯定》的报告,具体报告了此节目的创作、拍摄经过,以及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的反响等情况。去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在这份报告上批示:“很好,很有意义。习总书记曾予以高度评价。”

今年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又一次提到说:“白公馆、渣滓洞的烈士们牺牲前向党提出了八条意见,第一条就是防止领导成员腐化。还有一条,是对上级也不要迷信,这都是血的教训。”

《解密 “狱中八条”》节目的成功说明,主流媒体只要坚定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勇于创新,就完全有能力在日益复杂的舆论场上,创造性地发出声音、赢得共鸣;完全有能力做出真正有厚度、有深度的新闻报道。

我们常说保持对新闻的敏感性,但什么是敏感?在我看来,新闻敏感是长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出来的一种潜意识反应,它可能说不清道不明,但在消息满天飞的现实中,你凭借这种敏感可以去抓住那一种稍纵即逝的感觉和瞬间。“狱中八条”在红岩纪念馆展出已经有十几年了,有多少人看到过,但为什么一直没有太大的关注和反响?这些应该是值得新闻工作者反思的地方。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地方记者部主编)

猜你喜欢

白公馆渣滓洞重庆市委
重庆市委主要负责同志职务调整
渣滓洞集中营游记
建党百年,悼白公馆渣子洞在烈火中永生的英雄们
参观重庆渣滓洞缅怀先烈
参观重庆渣滓洞和白公馆监狱旧址感怀
儿童音乐剧《小萝卜头》导演阐述
台盟重庆市委实地调研棚户区改造工作
在渣滓洞看一副副镣铐
百年老宅品味·写意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