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贵有思 教重在引
2015-04-17福建省福州市钱塘小学
◎福建省福州市钱塘小学 潘 虹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考是学生在学习认知过程中的基本活动,是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踏实有效的思考更能提高大脑的灵活能力和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快速地发现事物的特征或发展规律。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有效思考,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数学概念和规律性知识,从而实现学习的自主、高效。
一、在“动手操作”中引发质疑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动手操作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能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感知新事物。在创新教学的课堂里,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运用各种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以数学思维为核心的动手操作活动和大脑活动,引导学生在多元互动中相互启发、动手实践、积极思考,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例如,“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片段:
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教师出示了两个图形,一个是面积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另一个是面积6平方厘米的长方形。要求只能用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硬纸片测量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面积是4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用4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铺满,就能知道它的面积。可是4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不够铺满长方形。只有4个小正方形,怎么能测量出6平方厘米呢?鼓励学生猜测。有的学生先用4个小正方形摆,然后画出摆好的位置,然后拿起来再摆到刚才没摆到的地方;有的学生说想象没有摆满的部分;还有学生发现先横着摆了一排3个,第二排只摆了1个,实际上也能摆3个,2乘3所以一共能摆6个。这个教学片断,通过操作测量使学生初步建立了1平方厘米的面积概念巩固了上节课的知识;感知了面积的大小;在发现矛盾时,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创造性的解决了问题。
这样的教学设计使“数学操作”兼备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得了大量的感性认知,伴随着深入的思考,思维中的疑问会让他们产生认知的困惑,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善于质疑,有了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究问题所在,从而达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在“合作交流”中独立思考
在学生参与的数学活动中,既要有合作学习,又要有独立思考。纵观课改后的课堂教学,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合作探究过剩,独立思考不足”。过度的互动交流,会影响学生个体思维能力的形成,结果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明确自己的阶段性目标,适时调控活动的进度,把握好收场时机,恰到好处地让学生经历数学思考的过程,从而努力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一定的数学经验,提升思考的能力。
例如,一节公开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23×22”的教学片断:
生1:把23看作20,把22也看做20,它们的积大约是400。
生2:把23看作20,20乘22,它们的积是440。
生3:我还有一种方法,把23看作25,把 22看作20,它们的积是500。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估算方法,但还要分析思考一下,哪一种的估算结果更接近准确数?为什么?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经过探究合作和独立思考得出:把两个数都少看了,它们的结果相差较大;把一个数看大一些,把另一个数看小一些,更接近准确数。因此,估算时一定要注意估算的最佳方法。这样学生在良好的合作的氛围中,得到了新资源,发现了新问题,在不断地独立思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不但感受到了新的数学思想方法,还提升了逻辑思维能力。
三、在“认知冲突”中拓展思维
“认知冲突”就是新知或新观念与原有认识或经验之间的碰撞,认知冲突的产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认知冲突”在课堂上成为刺激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的策略。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学生辩论,在面红耳赤的争论中,学生就获得了学习经验。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片断:
教师讲解“中秋节分月饼”的故事。有一天妈妈买了4块月饼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块?(拍手表示)
生拍了2下手。师板书“2”。
师:第二次妈妈买了2块月饼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块?
生拍了1下手。师板书“1”。
师:第三次妈妈买了1块月饼分给2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块?
生无从下手。
师:你们遇到问题了,谁来说一说?
生:1块月饼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应该分到半块,可是半块怎么拍手呢?
师:对呀,该怎么表示呢?
……
以上片断教师用已学过的知识做铺垫,通过参与体验整个过程,让学生了解应用原有的计算方法已经不行了,那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正确的解决方式又是什么?教师针对学生原有知识的不足,制造认知冲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新旧知识的临界点上让学生产生矛盾分歧,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让课堂教学充满思考的乐趣。
四、在“梳理总结”中深入反思
学生的数学思考需要教师长期的培养。教师在把数学思考融入到教学过程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总结自己学会了什么思考方法,获得什么经验和体会,从而让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例如,在教学过程的最后环节,让学生进行以下的反思:(1)今天学了什么内容?(2)你有什么收获?(3)存在什么困惑?(4)有什么体会?
这样的反思,既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梳理和总结,又能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的印象。使学生获得了新知,培养和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体会到获得知识的成就感,其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持久。但是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常常由于时间关系,在课的尾声只能让学生三言两语地进行总结,有的教师甚至会将这个环节忽略,这是不可取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这一环节,关注学生反思性学习的培养,学会在反思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发现问题,促进自我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求知是学生的权力;好表现是学生的需要;爱动是学生的特点;犯错误是学生的天性。尽管处在少年期,但他们依然具有主动地应答、选择、发现、思考、反思等需要与可能。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立足课堂,引导学生有效思考,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不断提高其自身的数学思维水平,使枯燥的数学变得妙趣横生,让学生尽情地享受思考的愉悦、创造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