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语文味更浓处漫溯
2015-04-17福建省莆田市实验小学张珊珊
◎福建省莆田市实验小学 张珊珊
看到“语文味”一词,耳边不禁萦绕着专家对“语文味”的解读:“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朗读、静心默读的”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交流讨论,复述问答”的“说(听)味”,“联想想象、遐思默会”的“思味”。然而,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还常常看到这样的弊端:1.欲“优”则“秀”——导致语文课上演绎着“合作秀”“情境秀”“生成秀”“表演秀”“媒体秀”等“秀”剧。追求“花架子”,课堂不是学生发展的青草地,而是教师个人魅力秀的大舞台。2.“红杏出墙”——课堂中架空文本和语言,脱离学生的读写听说实践,喜欢“为他人作嫁衣”,人文情怀过火。3.“浮光掠影”——体现在有实践,却只是走过场方面:有朗读却少提升;有说却少沉思;有写却少质的提高。4.“隔靴搔痒”——体现在评价过于笼统,“好的”“读得真棒”是教师常用的评价语言,没有细化评价的对象,评价没有针对性,不到位。
语文教学要向语文味更浓处漫溯,应该“淡淡妆,天然样,教语文”。对语文味的追寻不能停留在浅层,要教出思想,教出情感,教出智慧,教出对语言的敏感,教出对文化的钟情。下面结合一些教学案例谈些看法。
一、读,再饱满点
语文课上,最美丽的声音就是书声!朗读,能自然无痕地浸润情感,提升语文素养。
首先,读要强调整体性。要实实在在地读整篇课文,不怕占时间。因为整体读对学生的感知获得很重要。初读课文是为了什么?不仅是让学生读正确读连贯读懂,还要让学生读出自己(相似的情感,熟悉的生活……)或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
其次,读要有层次递进性。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文章,不仅要多读,而且要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读,一直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它的地位一直没有被动摇过。曾有一段时间,我们都不敢多说一句话,惟恐惊扰了学生的读。然而,渐渐地发现,读的时间在增多,但学生读的水平未有提高。读,少了一种情绪的投入或少了一种智慧。究其原因,在于读少有指点,少有质的递进。
第三,读要有评价指引。评价有两个功能:一是激励功能,二是导向功能。所以评价要有激励性、针对性、指导性。评价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朗读兴趣的过程,是学生找出自己与训练目标的差距的过程,更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过程。朗读评价按评价的主体可分为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
二、说,再提升点
“说”在语文课堂上的比重不会少,提出问题,回答问题,交流品悟句子,评别人的读或说,哪一个不是在“说”?但是,从小说到大,为什么还有学生词不达意?还有学生说得贫乏苍白。我想,这与我们的语文课堂有关。曾经一段时间,我们只在意学生说得对,而忽视说的语言形象性和表达感染力,轻视言语质量的提升。
那么,课堂学习中,如何让学生的言语水平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呢?
1.铺设情境,发挥想象,丰富说的内涵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实物或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扮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等。笔者认为语言描述情景的方法要适当增多。
教师应挖掘课文中培养学生想象说话的训练点,进行语言实践,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实践运用的“活”的语言。
2.提供说的“云梯”,说中迸发智慧,生成思想
作为充满灵性和人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到底应该带给孩子们什么?即让学生在平时对话般的语文学习中迸发智慧、生成思想、享受快乐。要让学生说得有质,必要的示例是需要的。这如同为孩子架起一架通往天宫的云梯,让孩子有了自己上天的可能。
泰戈尔有句名言“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教师不用大肆渲染“语言要优美”“用上什么句式”,而孩子们稚气的语言一定充满真实,孩子们的心已经飞上了天空。“语文味”就如花香纯正浓郁。
三、写,再厚实点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是本质属性,人文性不是语文独有的。这种“统一”赋予语文这种“工具”以独有的人文内涵——它不仅是交际的工具,也不仅是思维的工具,而且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文化品位的工具。显然,人文性的呈现方式是独特的,是在文本语言感知中,在读、写、听、说等具体的语文实践中自然呈现的。于是,写,作为语文实践的一种方式在课堂呈现。读句子写感悟,读一段话写感受,学课文后写体会,对文中的某人某物写几句话。的确,学生在写中提高了语文素养,也表达着一种情感。但是,光有量的堆积是缓慢而沉重的。笔者认为,写,要精选“点”,每一次都要有目标的达成,有提升,使写在一次次笔墨泼洒中厚重起来。
写,尽可能设铺垫或给以指点。给一次练笔机会,还送上一个提示或写法要求,让学生有法可学,有目的而写,如此,日积月累,厚实学生写的能力。在《搭石》教学的末尾,有位教师有这样一个写的练习:
师:搭石的美,我们看在眼里;搭石人的美,我们记在心里。其实这样的美也在你我的身边,就蕴藏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
出示:美就在那平凡的小事中:
美是瑟瑟秋风中,伏下身子背老人走搭石__。
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自由回答。)
师:生活中,美无处不在,让我们书写下平凡小事中的美吧。写的时候可以学着刚才的样子,先加上一个富有诗意的背景,再具体地描述事情。(学生自由练写,反馈。)
学生都有一颗真诚善感的心,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联系生活表达美。小练笔,就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仿照前面“老人调整搭石时”的语言背景来写话,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质量和写话水平。
四、思,再深化点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文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文章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颗心,那种味。感作者所感,想作者所想,做到在品读句段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如有位老师教学《长相思》的片断:
师:孩子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深情诵读)
生:我仿佛看见士兵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睡不着,在思念他的家乡。
师:你看到了翻山越岭辗转反侧的场面。
生: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月光,他思乡的情绪更加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他抬头仰视孤独沉思的场面。
普希金说:“我的语言和着和谐的节奏,和着嘹亮的韵脚,随着梦涌流。”当学生在想象、品读、感悟后,再朗读诗句,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去感悟语言,课堂上涌动的是最简单的美丽。
五、情,再真实点
语文课堂的情感一度泛滥,上什么课都讲究声泪俱下或激情四溢,学生说什么都要顺着教师的暗示抒发情感,也不管这些是否是学生真想说的,是否是学生真的想法,有点“大、空、虚”的感觉。情感的表达与语言的生成应是紧密联系的,应追求语言与精神共生,追求语文味弥漫的课堂。因为这样的课堂,孩子情是真实的,心是灵动的。我们面对的是纯真的孩子,没有理由让他们说虚话。否则,阅读感受是空的,写作情感是假的,他的人生也将是虚伪的。
学生年龄特点达不到的情,我们不“煽”;需要内敛的情感,我们不“扬”;需要表达的情,我们求真,求浸润,求与语言共生!
还是回归到永远的老话题——向语文味更浓处漫溯,让语文课味正情浓。语文课堂上,每一位语文老师若都能注重“读味”“写味”“品味”“听味”“思味”,都像一位懂营养学的家庭主妇,今天炒白菜,明天焖豆腐,后天炖胡萝卜,大后天煮土豆……变着花样“做菜”,语文大餐定会味正情浓,学生的语文营养定会丰富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