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古诗词关键词教学策略

2015-04-17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实验小学黄息芳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古诗古诗词意象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实验小学 黄息芳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古诗词学习能让孩子近距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直接触摸中国历史。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多则56个字,少则20个字,这样简短的内容,如何在小学40分钟的课堂上来安排教学才是最有效的?笔者认为,抓住古诗词中的关键词展开教学是使课堂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抓关键词理解含义

编者在编写小学教材里的古诗词时,都编入了一些词语注释,学生根据这些词语注释就能基本了解古诗的大意,因此在教学中不需要逐句逐字地讲解古诗词的意思。古诗词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比较遥远,语言的意象化和跳跃性仅凭注释尚不能全面准确理解,教师应以自身丰富的学识为基础,对古诗词中古今含义差异较大的词语,以及学生凭已有经验和知识积累不能理解或可能产生歧义的部分进行适当引导。例如,在学习《鸟鸣涧》一诗时,学生是这么解释“时鸣春涧中”的:“春天的山谷,水细细地流着,鸟儿时常叫着。”教师提问:“为什么是‘时常’叫呢?”学生反问:“‘时’字为什么要解释为‘偶尔’而不解释为‘时常’呢?解释起来也很通顺呀!”教师赶紧抓住这一契机,先肯定:“你是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孩子,大家对他的理解有什么看法呢?”许多孩子都纷纷表示赞同,因为把“时”解释为“时常、常常”,诗句的意思似乎也很通顺。教师追问:“解释不同,春夜的景色又能给人什么不同的感觉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时”解释为“偶尔”时说明鸟儿的叫声不多,更显出春山的静,所以还是书中的解释“偶尔”更为准确。在这一片断教学中,“时”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个字,但恰恰是体现春山静美的关键字眼。

二、抓关键词体会情感

诗中有景,景中有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古诗词创作的重要手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语文大意。”根据诗词本身包含着的关键字眼体会情感,能够给学习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的《渔歌子》教学为例,最后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的“不须归”是值得探究的关键词,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抓住“不须归”这个关键词抛出问题:“谁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学生纷纷回答:“渔翁被眼中的美景陶醉了,舍不得回家。”教师接着出示了这首词的背景资料:“张志和16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而《渔歌子》这首词就是张志和回信给哥哥时回赠的词。”教师要求学生用30秒时间阅读后,谈谈自己的新想法。这回,学生的答案一下子点出了作者的想法:“原来是诗人不想回家,他认为自己在乡下生活的很平静,很舒适,并不一定要当官。”“我觉得张志和想在乡下隐居了,他觉得隐居的生活很好。”“我觉得张志和一定是不想让哥哥着急,所以他把乡下的风景写得很美。这样,哥哥就不会催他回家去了。”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已经走进了词人内心,体会到词人对淳朴美丽的大自然的向往,以及品行高洁、不愿做官的志向。一首诗词的品读,绝不是分解式的逐字挖掘,而应抓住最能代表作者感受的关键词进行赏析,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又如在教学《秋思》时,教师要抓住“意万重”这个关键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为什么有万重意?”“这意万重可能包含有哪些意思?”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大胆猜想,进而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

三、抓关键词丰厚诵读

课堂教学抓住古诗(词)中的关键词进行拓展延伸,是提高古诗教学效率的重要策略。

1.意义的关联回顾

古诗词中的部分字眼现在已经很少用了,因此,在学习时学生往往会有畏难情绪,也很难对学过的古诗词做一个知识上的联结,更不用说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以六年级下册《古灰吟》的教学为例,当教师教到“烈火焚烧若等闲”时,提问:“‘等闲’是什么意思?以前学过的诗中还有哪些诗句出现过‘等闲’这个词?”学生马上检索已学过的知识,如“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等。教师接着出示“等闲之辈”“等闲视之”等词语,学生马上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对比阅读、同类联索,学生马上就对“等闲”一词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古诗词学习中,只要见到“等闲”二字,学生就能够迅速记起相关知识,这对新知的理解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像这样抓住关键词进行拓展训练,既是基于文本知识的教学,又跳出了文本范围,带领学生在语文的知识库中遨游,真正落实了大语文观。

2.意象的同类叠加

古诗词的语言表达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已经很远了,许多古诗词中看似常见的词语,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意象。“意象”是一种未分化的、没有明确意识的需要,是物象本身特点和作者感情投入的共同结果,意象也许很快会消失,但也可能作为动机产生的一个阶段而转为意图。“意象有三个含义,‘心理意象’‘内心意象’‘泛化意象’,其中‘泛化意象’即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或语象的统称。比如在唐诗中,‘舟’就是一个典型的意象,‘舟’有‘飘泊’意象、‘止泊’意象、‘愁绪’意象等等。”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舟”又多取“止泊”意象,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水上行舟的过程中,可以使诗人获得心灵上的解脱,似乎泛舟而上,便可摆脱种种约束,得到身心上的愉悦。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十册的《舟过安仁》一诗时,笔者就抓住“舟”这个意象进行了拓展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进行复习巩固,通过关联学习,学生对已学过的含有“舟”字的诗句进行了诵读,而教师又相机进行了简短的点评,教学情形如下:

师:孩子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含有“舟”字的诗句?

生1: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好一条快舟!

生2: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师:舟太小,承受不住渔夫生活的艰辛呀!

生3: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师:这是一条舍不得走的舟呀!

生4: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经过以上教学,“舟”这一意象便深入到学生心中。小学生还不能够直接说出这“舟”代表着什么,更不可能说出其所含着的意象,但学生对“舟”的感知已从一首诗走向多首诗,从对“舟”作为一种小船的认识走向了诗人赋于“舟”的情感,这算是学生对古诗意向的初步初体验了。又如,古诗中常出现的“柳”这个意象,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等。“柳有别离、相思、乡思、时间意识等意象。”在教学古诗时,要抓住“柳”这一意象进行拓展积累、诵读和延伸,这样的教学策略,既丰厚了古诗词的教学,也缩短了学生与古诗词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真正徜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词大花园中。

猜你喜欢

古诗古诗词意象
踏青古诗词
抚远意象等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