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核心期刊高校学报的办刊新思路

2015-04-17

福建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稿源办刊刊物

金 甦

(闽江学院,福建福州,350121)

随着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全国高校学报尤其是非核心期刊的高校学报都在积极开拓思路,应对改革,摆脱困境,探索一条以学术立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一、非核心期刊高校学报面临的困境

由于所属学校的客观定位等多方面原因,非核心期刊高校学报大多以发表本校教师或相近的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为主要任务。囿于其非核心地位,当前非核心期刊高校学报遇到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优质稿源缺乏

由于受到不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职称评定等认定标准的影响,非核心期刊高校学报容易形成本校优质稿件外流、学科建设难以实现对学报栏目进行有力支持的局面,再加上各个编辑部对优质稿件的吸引、争夺,造成了优质稿件更为稀缺。而优质稿件的减少反过来又影响了刊物的总体质量,限制了刊物的良性发展。2002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其中提到“……重点办好特色栏目,推出更多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较大学术影响的精品力作”。2004年教育部开展“名栏”评选后,很多非核心期刊高校学报纷纷开设特色栏目,想通过特色栏目建设提升自身学报的影响力。而目前大部分特色栏目是以地域性特色和热点问题来设置的,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本地稿源的竞争。[1]

(二)办刊经费紧张

非核心期刊高校学报经费来源较为单一,一般主要依赖校内拨款,且多缺乏市场意识,因而大多办刊经费不足。拘泥于传统办刊模式,其办刊方法都较为单一;学术性期刊的受众本身就相对狭窄,因而其发行量极为有限,在办刊经费方面的自我造血能力不足。[2]这种情况其实并不仅仅非核心期刊如此,核心学术期刊的发行量同样不大。囿于经费缺乏,非核心刊物便无法利用“重金”吸引优质稿源,组稿力度大受限制,无法形成良性循环。

(三)影响力偏低

当前相当部分的非核心期刊高校学报缺乏独有的特色,千刊一面,千篇一律。[2]高校学报尤其是非核心高校期刊基本都是立足于本校的教学、科研实际情况,在不得不全面照顾本校各学科发展的前提下设定栏目,组织稿件,因而均在综合性和专业性刊物之间徘徊,难以形成自身特色。再加上大多出版周期较长,发行面窄,发行量小,受众数量少,有效信息少,因而刊物影响力较低。基于非核心期刊高校学报的整体质量、在期刊界的地位,决定了他们不易被认同,即使某些栏目、某些专题质量很好,也不易被人注意,[3]更无法引起读者长期一贯的关注。

二、非核心期刊高校学报的办刊新路

针对以上非核心学报面临的各种问题,试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争取项目基金的扶持

俗语云:“长袖善舞,多财善贾。”经费充裕与核心期刊虽不一定能划等号,但它确实是办好学术刊物的重要保证之一。为此,非核心高校学报应多渠道筹措经费。除争取更为充裕的校内拨款外,还应主动出击,努力争取各级各类项目基金的支持。比如,国家社科基金委从2011年12月起,着手开展社科类重点学术期刊资助工作,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资助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实力较强或者专业和地域特色突出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目前已经分两批共资助200家学术期刊,资助额度为每种期刊每年40万元。福建省获得资助的学术期刊主要有《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和《东南学术》两家核心期刊。在2013年8月至10月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开展了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首次年度(2013年)考核工作,厦大学报入选23家考核优秀期刊名单,2013年度资助经费增加10万元。

(二)与相关研究机构合作联办

高校学报不能盲目市场化,但在恪守学术本色的同时,也要适应时代潮流。可以选择合适的单位、机构,整合资源,联合办刊,达到双赢的效果。作为非核心期刊高校学报,尤其是有特色栏目,争取与地方相关协会等的合作,既有助于解决办刊经费的问题,也可以解决优质稿源缺乏的问题。

例如,《闽江学院学报》的“闽文化研究”经过多年的坚持与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栏目,并被评为“教育部名栏”。由于其优异的学术成绩和良好的发展前景,2011年5月,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将《闽江学院学报》“闽文化研究”栏目列为重要科研项目并予以重点扶持。自2012年起,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与《闽江学院学报》达成合作联办协议,决定每年拨款10万元支持该栏目的建设与发展。同时,该研究会将每年召开学术会议时汇集的优质稿源,择优推荐给“闽文化研究”栏目发表,其作者也将获得数倍于其他栏目论文的稿酬。通过这种合作联办的方式,双方得以共同培植学术梯队、凝聚学术力量。而对《闽江学院学报》而言,更能藉由合作联办,推动栏目建设,提升刊物质量,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前景。对于闽文化而言,这一举措无疑为繁荣地区传统文化、弘扬八闽古老文明、续写合作研发新章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这一举措,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中并不多见,其有利经验值得在各地全面推广。

此外,还可依托本校优势学科,挂靠研究机构,为刊物争取优质稿源。再以《闽江学院学报》“闽文化研究”栏目为例,为吸收更多的校内优质稿源,学报与本校历史学系相关教师形成了合作共进关系。历史学系的“专门史”是福建省教育厅新建本科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设有“闽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要以福州船政文化研究、福州民俗文化研究、福州历史名人研究为研究方向。2005年,福建省教育厅新建本科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福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也挂靠该系,从而形成了一只以闽都文化为核心研究内容的科研团队。数年来,该系教师所撰写的闽都文化研究的科研论文也大多被吸引到《闽江学院学报》的“闽文化研究”栏目发表。教师在推出自己科研成果的同时,也获得了较为丰厚的稿酬,自觉成为该学报的学术支撑力量。

(三)多形式二次传播及推介

当今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非核心期刊高校学报除了练好内功之外,也要注意自身品牌及内容的宣传推广。除了积极通过传统广告宣传、有选择地对个人赠送样书、[4]行业推广等传统宣传方式外,还可以与时俱进地选择互联网、手机、微信等新媒体来传播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主办或参与协办一些文化活动、公益活动来提升刊物的品牌形象。[5]

1.积极参与本地经济文化建设

文化研究终须要面向社会、面向实际、面向基层,走出书斋、走近现实、走上“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比如,《闽江学院学报》利用自己长期积累的专家资源,于2011年4月举办专场研讨会,召集闽文化研究专家、学者30余人,共同研讨福州市闽侯县“闽都民俗园”建设的具体方案。按照预算,“闽都民俗园”计划投资近两亿元。专家学者们对“民俗园”的设计、建设与开发献计献策。这一由地方高校学报组织举办的研讨会,不仅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也有利于提升其自身的社会知名度。

2.举办相关的学术活动

通过举办与学报特色相关的学术活动,既可以联络汇集相关专家学者,为刊物稳定并扩展稿源,又能借助专家学者之口,宣传推广刊物。专家学者推荐的效果比刊物自行宣传显然要强得多。比如,围绕闽都文化、“五缘文化”等研究主题,《闽江学院学报》近年来多次举办专题学术研讨会和专家座谈会,比如“多学科视阈下闽都文化研讨会”、“福州市民俗文化研究所年会”、“闽文化研究专家座谈会”等。同时,配合闽江学院及福建省、福州市有关部门的理论调研活动,协办了多场研讨会与讲座,比如: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五缘文化系列讲座、“《垂涎录》与福建美食文化”研习会等。这些学术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刊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聘请相关专家作为顾问

通过聘请业界或相关行业专家作为刊物办刊顾问,不仅能从专业的层次来指导办刊方向,还能借助这些专家的声望达到推介刊物的更好效果。比如,《闽江学院学报》聘请了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历任五届会长以及福州市闽都文化研究会会长担任“闽文化研究”的顾问,为该学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根基,增加多层次的影响。

三、结语

依托于雄厚的学术研究团队或集中的研究主题,一些名校学报或专业学术期刊经过长期的发展占据了核心期刊的排行榜。作为非核心期刊的高校学报,尽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学术期刊出版环境中面临了诸多困境,但却并非身处绝境。只要处置得当,它们往往能在其所处的特定地域环境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能够不断为区域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贡献可喜的力量,取得世人瞩目的不俗成绩。非核心高校学报不应妄自菲薄,自甘沉沦,而应找准定位,坚定信心,积极主动,多方筹划,锻铸特色,创立品牌。

[1]唐秋风.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中的困境及反思:基于《广西财经学院学报》的自我剖析[J].科技与出版,2014,(1):117-120.

[2]乔瑞雪.论高校学报的困境与发展[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2):78-80.

[3]郭丽娟,潘秀华.新形势下非核心期刊高校学报的困境及发展对策:以《河北林果研究》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6):1158-1160.

[4]魏龙泉.国外常用的图书宣传推广方法[J].出版发行研究,1997,(2):45-47.

[5]单宁.浅谈高校出版机构编辑的市场营销角色[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106-108.

猜你喜欢

稿源办刊刊物
《粮油食品科技》办刊理念视觉表达
刊物贺词
高职内刊学报发展路径调查研究
系列刊物介绍
新时期科技期刊稿源挖掘问题的探讨
论蒙古语内部期刊办刊难题及解决方法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浅议科技期刊稿源的可持续经营
我最喜欢的刊物
坚持开门办刊,讲好行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