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一带一路冶视角下闽台茶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15-04-17夏良玉
夏良玉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03)
野一带一路冶视角下闽台茶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夏良玉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福州,350003)
野一带一路冶和福建自贸区建设为闽台茶文化产业带来了重大战略契机袁闽台茶文化产业发展要积极融入野一带一路冶建设袁发挥互补性优势袁通过建立融合发展新机制袁积极培育闽台茶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袁推进实施茶文化产品和服务野走出去冶战略袁共同营造大众茶文化消费的良好氛围。
一带一路曰闽台曰茶文化产业
共建“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实现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海峡两岸应共同携手,抓住“一带一路”和福建自贸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契机,挖掘整合闽台特色茶文化资源,加快推进闽台茶文化产业深度合作,共同亮出闽台茶文化名片,对进一步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拉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期的闽台经济,不断扩大中华茶文化影响力,共同提升“一带一路”的文化形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大意义。
一、“一带一路”为闽台茶文化产业带来了重大战略契机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历史上,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就是我国同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欧洲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带一路”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它的建设过程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危机应对,还涉及众多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等,这其间蕴涵着的各种机遇不可估量。
“一带一路”的建设,包括福建自贸区的建设,对两岸的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福建是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和重要起点,在对外经贸文化交流史上发挥重要作用,台湾位处海上丝绸之路起始的要冲地带,天然属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福建自贸区的设立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战略定位,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就在于对台交流合作,台湾参与其中,具有相当大的优势,通过福建自贸区的发展,有效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能够为台湾经济提供一个新的支撑点,也为闽台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更优越的政策和更广阔的空间,闽台茶文化产业应抓住这一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用好国家赋予的“先行先试”优惠政策,突出对台优势,通过对茶文化的认同与先导,做大做强闽台区域茶文化产业,把茶文化产业打造成“一带一路”的文化形象,促进沿线国家对中国茶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和认同,共享茶文化精神魅力,凝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华人,成为参与、共享“一带一路”成果的实践者,这样我们“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就能够走得更远。
二、闽台茶文化产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延续的根本,而茶文化又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闽台两地一衣带水,在茶文化的发展中,海峡两岸既有同出一脉的(源,又有经过充分交流的融合,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茶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种茶文化的认同与弘扬,注定了闽台可以携手共创茶香海峡的万千景象。
(一)拥有同根同源优势
闽台茶文化历史底蕴丰厚,福建与台湾土壤、气候、饮茶习惯十分相似,茶同根、种同源、技同门、艺同师。作为台湾乌龙茶珍品的“冻顶乌龙茶”,相传是清代咸丰年间的林凤池带到台湾,植种在冻顶山上,绵延不断,世代繁育。清光绪年间,从小师从福建茶师的台湾茶人张妙返回家乡时,带着12颗纯种“铁观音”茶籽,种在台北附近的木栅地区,这便是后来著名的“木栅铁观音”的起源。由福建茶叶专家张天福等人研制的乌龙茶“做青”工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被台湾部分吸收后,改良了“台式乌龙”制作工艺,此工艺又被安溪等福建乌龙茶区接受和创新,在福建乃至大陆掀起“清香型”乌龙茶热,而闽式功夫茶与台湾功夫茶更是体现出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趋同,一脉相承。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闽台茶叶界的科技、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两岸茶文化交流搭建了多个平台,精彩纷呈的茶文化讲座、清新高雅的茶艺表演、活泼风趣的斗茶比赛、琳琅满目的茶叶博览会以及茶学科共建等闽台茶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在闽台茶文化产业合作的现实层面,民间交流量大面广,具有“和合共生”的茶道思想基础,无论是和谐共存,还是合作共生都有天然的优势和氛围。
(二)拥有资源互补性优势
近几年来,闽台交流合作不断深化,通过建立灵活有效的分工合作和优势互补的模式,初步构建闽台茶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共同市场。在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中,与传统产业不同,茶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生产要素主要是由技术型资源和禀赋型资源组成,台湾拥有技术型资源的优势,福建则在禀赋型资源方面有所长,二者呈现出高度的互补性。茶产业作为福建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多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全省茶叶总产量居全国第一,茶园面积、毛茶产值在全国均名列前茅。茶叶的经济价值、文化内涵得到了新的提升,茶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运作,跃升为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福建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走在全国产茶区前列,茶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茶叶会展、茶文化旅游形式多样,茶叶名牌效益十分显著,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大红袍)、福鼎白茶成功入列中国十大名茶。
福建引进台湾茶叶加工工艺技术、设备以及经营理念,以海峡西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为平台,促进两岸茶叶交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漳平市“台湾农民创业园”是台商在大陆投资规模最大的台湾软枝乌龙茶生产园区,被誉为“大陆的阿里山”。漳浦台资企业天福茗茶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左右,2012年9月,天福茗茶成功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主板正式挂牌上市,成为“中国茶业第一股”,该企业还通过建立茶博物院、观光茶园、天福茶学院(现更名为漳州科技学院)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茶文化产业形态。这些案例不仅是茶界学习的商业模式,也是闽台茶文化产业合作与交流的成功典范。
(三)拥有独特政策优势
福建对台具有独特优势,福建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点在于闽台合作,这个合作不是单纯的两岸之间的合作,而是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定位在“走出去”的战略高度合作。未来两岸依托福建自贸区作为“一带一路”走出去的一个重要依托点,要通过闽台合作合理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开发适销对路的茶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2015年福建自贸区加快推进对台领域的先行先试,在促进两岸经贸以及人员往来务实化、便利化、常态化方面相继推出一系列务实有效的举措,推出对台贸易便利化措施十几项,两岸青年创新创客基地已率先对台湾个体工商户开放。
三、闽台茶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闽台茶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很大空间,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其进一步深化。当前,抓住“一带一路”和福建自贸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契机,加快推进深度合作,打造闽台茶文化产业合作升级版,需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建议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推动建立融合发展新机制
在推进闽台茶文化产业深度合作过程中,领域较为广泛、形式丰富多样,应避免出现“单兵突进”的局面。闽台两地相关部门可协商成立“闽台茶文化产业合作协调机构”,负责与国家相关部门及闽台间的沟通协调,给予更多引导,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大政策、人才、技术、资源、资金等各种资源统筹,制定出台详细进出口减免税、技术成果转化、金融支持等一系列文化投资优惠政策以及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研究确定闽台茶文化产业合作布局和重点领域,为茶文化产业提供宽松自由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两岸合作模式,对接合作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在制度化、规范化的框架下,通过茶论坛展会、茶艺人员培训、茶文化交流访问、茶文化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茶文化产品品位,不断赋予茶文化以新的蕴涵,共同进入国内外茶文化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争取国际环境局部更好、更灵活的区域尝试。
(二)积极培育闽台茶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
闽台两地应突出极其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加强合作开发,提升文化产品的内涵和质量,把茶文化产业当作一种富有个性、富有特色的特殊文化产业来谋划和发展,鼓励和支持根据自身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茶文化产业带、产业基地(园区)、产业集群,延伸茶文化产业链。共同组建闽台茶文化产业基地,进一步抓好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促进漳浦茶博园、武夷山茶文化产业园区、德化茶壶茶具研发中心等联动发展。联合规划建设一批特色茶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如建设福建武夷山、福鼎和台湾阿里山、台南等茶文化生态观光旅游路线,深度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推出更多高质量的茶文化文艺演出,满足游客旅游文化活动的多样化需求。快速培育茶文化产业品牌,推出更多高品位、高水准的茶文化产品,服务品牌和企业品牌,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的茶文化创意品牌,如通过茶器、茶服的设计开发生产、茶艺和茶馆业连锁机构的规模化发展。形成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集中力量抓好茶文化产业的大工程大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茶文化产业集团,着力打造茶文化产业发展“航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推动成长性好和条件成熟的茶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鼓励已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做大做强,尽快成为有实力、有活力、有影响和有品牌的茶文化产业重要骨干企业。鼓励、支持和促进中小茶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企业群体。继续加强茶文化产品市场建设,加快发展名优茶、茶书画、茶具器、茶文化动漫游戏、茶文化电影等产品的联合开发和营销,推进闽台茶文化产业博览会、交易会、艺术节以及茶业拍卖等平台建设,积极引导茶文化消费,提升茶文化消费的档次和规模,促进闽台茶文化产业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
(三)加大茶文化产业核心产权的法律保护力度
如何传承闽台传统茶文化,合理开发利用闽台传统茶文化,创新发展闽台茶文化产业,妥善处理利益分配矛盾,切实维护创新产品开发者、利用者和传统文化权利人的合法权益,需要政府的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需要创设良好的法律环境和经济环境,需要法律制度的完善,需要知识产权保护。目前,福建已有一些法律法规出台,如《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协议》等,尽管“条例”众多,但仍然无法在文化产业立法和司法层面进行根本性突破,不论在学术层面上还是在实践层面上都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而台湾制定颁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的经验值得重视和借鉴推广。如果缺乏文化产业的专门法律保护,闽台茶文化产业市场难以真正建立一种公平交易的市场意识形态,增加民间力量进入该行业的不确定性风险,还可能会抑制民间力量进入茶文化产业领域的积极性,而且每一个创意包含着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要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开发利用文化产品,创新发展传统技艺,要不断完善合作机制,极大地调动文化创意产业开发者积极性,保障利用者经济效益,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深化闽台间知识产权研究,探索知识产权案件处理协调机制,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保障闽台茶文化产业领域创新性的投资利益,促进闽茶文化创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推进实施茶文化产品和服务野走出去冶战略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国际社会了解中华文化的愿望更加强烈,对中国茶文化产品的认可度已日益提高。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特色营销网点,做到适销对路,货畅其优,共同繁荣。在合作互利共赢的基础上扩大茶文化产品的覆盖率,扩大国际文化市场中的份额,真正做到国际茶市场需要什么产品,闽台就生产销售什么产品。闽台茶文化传播到哪里,就把友谊、合作和共赢带到哪里。打造生产、商贸、体验、休闲、茶会展、研发等完整产业链及海峡两岸世界茶文化黄金旅游路线,联合开发茶文化为主题的陶瓷、根雕、石雕、大漆器等各类茶空间产品,展示闽台独特茶文化产品,引领当代茶文化创意生活潮流,提升我国茶文化产业开拓发展空间的能力,提高消费者对闽台品牌的认可度和美誉度,把中国茶文化和“闽台”品牌推上国际的舞台,共同走向世界。
(五)积极推进闽台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将优秀的茶文化元素结合现代的文化创意,才能赋予古老的茶文化以肥沃土壤,使其焕发蓬勃的生命力,这既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客观态度,也是提高闽台茶文化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目前我们看到的一些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动漫业、影视业、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就是加强茶文化内容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如台湾法蓝瓷茶器,融合创新、艺术、时尚等元素,采用倒角脱模和釉下彩等先进技术,创作出许多艺术风格独特的茶器精品。再如《印象大红袍》,以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茶文化为主题,通过现代高科技视觉表演,艺术化演绎种茶、采茶、制茶和品茶,对茶品牌、茶旅游资源进行富有创意的诠释,这些反映和传播茶文化的影视作品,提高茶文化产品技术含量,创新茶文化生产方式,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和增值业务发展,极大提高了茶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实现茶文化生产和消费模式转变。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茶文化资源,改变茶文化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传播方式,联合进行生产加工技术攻关,注入健康和时尚元素,提升茶叶品质和文化内涵,更好促进茶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创造出兼具人文性与创意性的新形态的“茶文化”。
(六)加强闽台茶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促进闽台茶文化产业人才交流与合作,构建人才资源开发体系。根据闽台茶文化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的特点,依托闽台两地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培训机构资源,整合两地优秀茶文化产业人才资源,设立“闽台茶文化产业合作研究中心”,开展产学研合作与课题联合攻关。放开对台湾职业教育机构在福建设立茶文化培训机构的限制,鼓励台湾职业教育体系进入福建自贸区,共同建立茶文化产业人才合作培训基地,建立健全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培养大批茶文化产品生产、经营、销售、策划、创意和茶文化服务人才,通过专业院校针对性地加强对茶文化资源的研发能力、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力、经营茶文化产品的商业能力、文化创意的创造力的培养,同时要加强涉外文化政策和国际文化市场运作实务的培训,造就一批熟悉国际文化市场规则的人才,增强闽台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七)共同营造大众茶文化消费的良好氛围
茶文化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其内涵在不断扩展,茶品、茶具、茶艺、茶道……与茶有关的各种器物和依其演化出来的形式以一种文化的触角,走进寻常人家,融入百姓生活,带给人们生活的乐趣,艺术的享受,心灵的升华,乃至人生的领悟。
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极大促进大众文化内容的丰富性,给消费者带来了诸多精神享受和生活乐趣。大众茶文化是茶文化产业市场拓展的重要基础,只有普通大众的认可和参与才能形成茶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消费基础,我们要以茶道精神为宗旨,少一点曲高和寡,多一些雅俗共赏,让千万大众都能感受到中国茶道的人文关怀,这是实现茶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我们要通过借力两岸茶文化产业交流的融洽氛围,把一些有价值的文化资源通过“一带一路”体现出来,让茶文化在两岸大众体验中得到普遍认可、传播和发扬,营造出爱茶、懂茶、赏茶、品茶的浓厚大众茶文化氛围。适应大众文化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个性化的茶文化消费市场,一方面要开发中高端消费市场,培育个性化茶文化消费,形成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同时也要降低茶文化消费门槛,着力做大大众文化名茶等茶文化产品,扩大大众消费基础,让茶文化产品真正成为市场上雅俗共赏的消费品,让茶文化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成为大众的自觉行为,那么海峡两岸“无人不识茶味,无人不闻茶香”的局面一定能够实现。
“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能通过喝茶获得这样的人生境界固然愉悦,但放眼开怀,实现海峡两岸携手并进,共同推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则是更令人神往的盛事。若能如此,我们必将看到,不仅茶文化本身在新时期会得到传承和弘扬,闽台茶文化产业在世界的舞台上,也一定会有更好、更大的发展空间,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1]夏良玉.论我国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袁2012袁(2).
[2]郭莉.ECFA时代台湾茶文化产业的发展[J].发展战略袁2012袁(1).
[3]黄荔梅.打造闽台文化产业合作人才高地[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袁2014袁(32).
[责任编辑:陈晓蔚]
TS971
A
1008-7346(2015)04-0014-05
2015-07-30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A类课题叶闽台茶文化产业比较研究曳(项目编号JA12384S)的阶段性成果。
夏良玉袁男袁江苏南京人袁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副书记袁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