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文明的核心价值观要要要以海神妈祖在东南亚的传播为例
2015-04-17苏文菁
苏文菁
(福州大学,福建福州,350108)
中国海洋文明的核心价值观要要要以海神妈祖在东南亚的传播为例
苏文菁
(福州大学,福建福州,350108)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袁中国海洋文明同样体现了野和谐冶尧野和平冶尧野共享冶的核心价值观。野和谐冶代表着中华价值观中的野人与自然冶的关系曰野和平冶表达的是中华民族与不同民族之间关系的价值准则曰而野共享冶则是中华民族与不同民族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这种价值观既是源于中华文明本身发展的逻辑袁又在中国海洋族群迁徙东南亚的过程中得到了彰显。这种核心价值观不仅使得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袁更是今天重返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的价值理念。
妈祖曰海洋文明曰核心价值观
“和谐”、“和平”、“共享”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以妈祖为代表的海洋精神,同样承载、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本文拟将妈祖信仰放在东南亚区域来考察,希望能够对中国海洋文明的核心价值观有更加显性的判断。
一、海洋精神——中华文明的丰厚内涵
中华文明的和谐、和平、共享的核心价值的形成,以及东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差异,都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学界认为,人类的文明史至今已走过了两个发展历程——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1]农业文明时代基本的特征是人跟自然高度的契合和融合,“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受到自然环境的直接制约”。[2]欧亚大陆的东端之亚洲,包括中国、日本、印度等,土地和气候方面的自然资源使得植物动物等物种呈现多样化的状态,在农耕时代,大部分的亚洲区域可谓是地大物博。而欧亚大陆西端之欧州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湿润多雨,日照较少,对植物生长有许多限制;西欧的地貌是在冰川融化后出现的,所以其地受风化作用时间较短,同时欧洲的地形较为平坦,水流冲击作用小,带到下游的土壤少,土壤肥力并不强。但是,由于西风带的作用,当地雨水丰富且均匀,非常适合优质牧草的生长,乳畜业比较发达。[3]当欧洲人在16世纪突破海洋的局限,开启了“大航海”时代,“西欧的海外殖民掠夺,也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4]海外殖民是欧洲工业革命的重要前提,而工业革命是欧洲人寻求突破大自然对自身发展局限的必然结果。
在工业革命时代,欧洲人成了新的文明的创造者和话语权的制定者。欧洲人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大自然的限制,比如气候、土壤等环境因素。“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创造出了以前无法比拟的物质财富”;“工业文明造就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社会生产力,把人类社会从农业时代推进到工业化时代;工业文明立足于人类的创造力和人类自身的生存需求,以人类征服自然为基本的价值取向。”[5]
在过去的200多年里,当欧洲人携带着工业革命的成果逐渐掌握世界的话语权,当亚洲不得不采用西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时候,欧洲文化也就成为亚洲包括中国在内的价值体系。今天,当中国在经济实力急速提升的同时,中国人愕然发现找不到自己的话语体系,找不到作为东方人的价值和文化基因了。我们认为,中国人必须重新回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年代,回到中华民族自身的本土文化资源中去寻找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从中华文明和谐、和平、共享的核心价值观中寻找重新崛起的力量。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不仅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族群结构,同时,也在不同的区域形成具有区域色彩的文化形态。其中,长城以北代表着中华文明中的游牧文化;那么,面向西太平洋开放的漫长的海岸线,特别是东南沿海,代表的就是中华文明中的海洋文化。如果说在唐中叶之前——以怛罗斯战役(751年)与安史之乱(755年)为界,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重心都在北方与内陆,那么,期间国内的变故与海上阿拉伯人的拉动,使得中国的经济与文化重心逐渐开始向东南沿海转移。中国古老的官僚体系第一次出现了与海洋贸易相关的官职“市舶使”(唐开元年间713-741年)。自古就存在的海洋贸易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得到发展。宋代,如果从传统的农耕文化的视野看,这是一个屈辱的朝代;但是,从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看,却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在宋代“开洋裕国”的国策下,“市舶使”成为专司海洋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并在沿海各主要港口广为设立。宋开宝四年(971年)设市舶司于广州;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陆续于杭州、明州(宁波)、泉州、密州(山东诸城)等地设立市舶司。为了加强海洋贸易,宋代曾有一度由地方主官直接兼职市舶司。而市舶收入自然就是宋王朝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北宋中期,市舶收入达四十二万缗左右。南宋前期,宋朝统治危机深重,市舶收入在财政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南宋初年,岁入不过一千万缗,市舶收入即达一百五十万缗。可以说,海洋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财政。宋政府还通过出卖一部分舶物增加收入。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初置香药榷易署,当年获利三十万缗。
而中国的海洋文明也正是在宋代这样的背景之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中国东南沿海海洋族群的神祗妈祖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由民间信仰升格为官方认可的文化,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始被封为“顺济夫人”。从宋元至明清,几个朝代的皇帝先后36次对妈祖褒封,其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妈祖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等海洋族群共同信奉的神祇。
我们看妈祖从“人”到“神”的过程,就能够充分体会到中华文化中和谐、和平与共享的核心价值观。海神妈祖原名林默(960年-987年),乃福建莆田湄洲屿人氏。而“妈祖”则是福建方言中对家中女性长辈的称呼。从不到30岁的“姑”(传统以来,福建人称未出嫁的女子为“姑”)、到家族长辈的“妈祖”;中国东南沿海的海洋文化自觉纳入到中华文明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伦理体系中。出海的男儿遇到危难,高声呼喊“妈祖”就是向所有的神灵祝祷:此番航海只为家中的长辈,尽儿孙辈之孝道;绝非个人欲望,理应得到所有神灵之庇护!这种与大自然和谐的生存法则强调的是中华民族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人民对生活生存之道所推崇的“和”,是指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顺、和美、和睦地相处。“对于东方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地相处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6]
如果将手持如意的中华海神妈祖与西方海神波塞冬相比,其所代表的中华民族在不同民族之间所奉行的“和平”的价值观则更为显著。和平是不同文化、族群之间对话、交流和互动的基础,是我们寻求不同文化之间求同存异、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当代处理国际关系的最高准则。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特质,被英国历史学家阿·汤因比称为“融合与协调的智慧”。早在上世纪70年代,面对人类的生存危机,阿·汤因比就指出:中国人的这种智慧最适于人类未来的发展。[7]正是因为中华民族自古具有“融合与协调的智慧”,今天仍然希望通过和平发展促使人类社会建设得更加和谐、更加美好。妈祖所代表的中华海洋文化更是与中国的海洋族群一道跨洋越海,在东南亚地区和其他有华人聚居的区域形成了与其他民族共享的一种文化。
二、妈祖与中国海洋文明的展延
地处季风地带的东南亚,是人类文明交流的“十字路口”,一直以来是不同民族与文化交流、互动并激荡发展的重要场域。同时,“东南亚是中国海外移民最主要的目的地”。[8]需要指出的是,在多样化的中华民族中,以福建为中心的东南沿海海洋族群一直是“中国海外移民”的主体。
据《汉书·地理志》载,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海商就已前往东南亚。“宋代以降,凭借中国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先进的航海和造船技术,中国商人取代了穆斯林商人,主导印度洋和东亚海洋之间的海上贸易,直至欧洲人东来。”[8]自明政府厉行海禁政策以来,至19世纪鸦片战争前的三百年间,不少东南沿海的人民纷纷冒险出洋,羁留南洋。与此同时,16世纪以后,欧洲殖民者开始在南洋地区殖民扩张,为了掠夺东方的财富,殖民者需要大批廉价的劳动力。他们把劳动力需求的目标对准人口大国——中国。据估计,“到鸦片战争前夕,东南亚华人已达150万左右”。[9]这些移民东南亚的中国海洋族群在迁徙的过程中本能地求助于家乡海洋族群的守护神——海神妈祖,他们以各种方式将妈祖请上船,护佑他们海途顺利,平安抵达目的地。
根据中华妈祖网的最新资料显示,全球有妈祖宫庙近万座,遍布全球33个国家与地区,信众约三亿。在全球不同区域,东南亚是妈祖文化传播的最广泛和集中的地区。据不完全统计,菲律宾有100多座,新加坡有妈祖庙宇或祀奉场所50多处,印尼有40多座,马来西亚有35座,泰国有12座,缅甸、越南、柬埔寨、文莱等国也都有妈祖宫庙的分布。从妈祖庙在东南亚的广泛分布可以看出中国海洋族群勇闯海洋的努力。
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标志着妈祖文化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全球信众联系、文化认同的纽带,妈祖与黄帝、孔子一道成为是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标志。
三、和谐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海洋族群移居海外的过程,也就是他们把移居地视为自己的家园、建设自己的家园的过程。与不同族群的联姻在移居海外的华人中非常普遍。明清时代,政府厉行海禁,很多在海外经商的海商或其他移民无法像唐宋元的祖先一样、顺着季风规律性地往返于祖居地与移居地之间。于是,中国海洋族群的男儿便娶当地的女子为妻。中国移民积极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中。对于所在地人民而言,通过联姻,中国移民再也不是简单的外来者,而是所在地人民的另一半。中国移民和移居地人民一道为当地的建设付出艰辛的努力,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中国海洋族群所携带的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和谐、融洽共处,创造了新的文明。中国海洋文明的妈祖文化与所在地信仰文化的和谐融合就是最好的见证。
我们知道,在亚洲的菲律宾,由于西班牙人300多年的殖民统治(1565-1898年),具有强烈排他性的天主教仍然是菲律宾最重要的宗教。但是,在菲律宾的但描东岸省,却有一座由天主教神父主持的妈祖庙。据菲律宾天主教士所着的《天主教寺院历史》(1611年)记载,达社仙俞谢妈祖庙里所供的妈祖是有“来历”的。那是发生在1603年的故事,有个叫范马的渔夫,从达社仙俞谢的拜斯毕河中捞起一尊约6英寸高的木雕神像,消息传开,居民们纷纷前来参观膜拜。这是什么神灵呢?当地的华人说:这就是妈祖!随着历史的变迁,当地小寺院经常变更,但这座妈祖神像却一直保留下来,并由达社大教堂派一位神父住持。还约定俗成:每星期四下午,妈祖由达社大教堂迎往仙俞谢小寺庙,由华人做礼拜;星期六下午又从小庙迎回犬吠日大教堂,由天主教徒做礼拜。1954年,世界天主教会在菲律宾举行祈祷大会。教皇特封妈祖为天主教七圣母之一,并为她隆重加冠。
据《湄洲妈祖志》载,菲律宾华侨于1572年在描东牙示省达亚社建造起第一座妈祖庙。此后,妈祖庙即在各地陆续建造起来。据统计,至20世纪60年代,全菲岛华侨奉祀的小规模的天上圣母庙或妈祖庙约有100多家。菲律宾应该是大中华区外最多妈祖庙宇的国家。究其原因,与中国海洋族群南下南洋的经历有关,特别是16世纪后半叶,西班牙人殖民菲律宾之后,开辟了自福建漳州至马尼拉、跨过太平洋直达美洲,再由美洲跨越大西洋、进入欧洲的全球贸易航线有很深的关联。在西班牙人的“大帆船贸易”中,中国的海洋族群在16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过程中完成的是最为艰难的“漳州-马尼拉”段,冒着肉体上被消灭、精神上大不韪的苦难,与欧洲人一起编织起全球化的贸易网络,维系着中华海洋文明的荣光。
在泰国,同样上演着妈祖与泰国本土神灵和睦相处的一幕。曼谷达挠路有一座潮州人的玄天上帝庙。这座玄天上帝庙最初以华人信奉的玄天上帝与妈祖为主神;而泰国人却将此庙奉为虎神庙。于是,华人信仰的玄天上帝、妈祖等神明与泰国人民信仰的虎神,在同一庙中祭祀,显示了中泰两种宗教的和谐融合。[10]泰国的妈祖信仰体现出既保留中国宗教传统又与当地部分宗教文化融合的特色。
四、和平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海洋族群不断地漂洋过海,在异域落地生根。与欧洲殖民者不同,中国海洋族群没有领土的诉求,更不以救世主自诩、强迫他族改变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中国海洋族群在海外,对移居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产生首先是通过物品的交流来进行的,是通过当地人民自觉自愿的选择才能实现的,是中国海洋族群与当地人和平共处的结果。
在东南亚各地,妈祖庙宇与宗亲会馆多呈“合体”的现象。中国的海洋族群在船舶离岸之前就有到妈祖庙祈祷以及代章妈祖神像航海的习俗。荷兰学者伦纳德·鲍乐史在《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中国对巴达维亚的贸易》一文中,就生动地描述了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1602—1799年,明万历至清嘉庆年间),驶往东南亚贸易的福建帆船在即将启航离开厦门港口时,人们拜祀妈祖的仪式:“他们支付出口关税,然后海员们从船上的神龛取出海上女神‘妈祖’的塑像列队携至寺庙并献上祭品,以祈求航行得以一路平安。这种对寺庙的礼拜经常伴随戏剧性的演出,而全体海员共享已经作为祭品之用的酒以及盘碟上的肉、鱼、菜。事毕,这尊塑像携回船上,在一阵紧锣和炽烈的鞭炮声中,锚被拉起,帆篷被扯起,接着,这艘超载的船只徐徐驶出海洋。”不仅是出航前的岸上拜祀,凡是福建人远航东南亚的船舶,都要在船上专辟一个地方设立妈祖神龛,以供船员和乘客在漫长的海上航行途中,能够每天上香和供奉祭品,不断地拜祀大家心目中所信奉的海上保护神。中国海洋族群在到达海外目的地之后,第一件事情必定是到海神妈祖庙里来谢恩,或是将家乡带来的妈祖神像供奉起来;而这个供奉妈祖神像的地方无论多简陋,就是海外中国海洋族群的社会中心:会馆、宫庙、学校、法庭、互助会等等。这是一种和平的生存与发展的典型形态。
在和平发展的形态上,妈祖——这位中国海神与西方海神波塞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波塞冬是古希腊的海神,是最能代表西欧海洋文明精神特质的海神。他被塑造成一个手持三叉戟的壮年男子形象,骑着骏马在海上飞驰,所到之处,波浪翻涌,所以人们认为,必须服从他,否则会遭到报复。[11]这种对强权的崇拜,以征服、冒险、掠夺为本质的海洋文化,恰恰反映了欧洲的海洋文明的掠夺性。好战的海神波塞冬不满足于统治现有的海洋,有强烈的侵略性和极大的野心。与桀骜不驯、具有强烈侵略扩张色彩的希腊海神不同,中国海商族群的海神是温和的女性长辈形象。中国海洋文明是以妈祖——一位宽容博大、救苦救难的女神身为象征。代表了东方文明中母爱博大的主题。与欧洲的具有侵略性“波塞冬文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与西方宗教的征服、毁灭这些极端性的侵入性手段相比,妈祖文化所表现出的文化包容、理解与尊重无疑是人类在面临差异、冲突时需要不断重温的课题。
妈祖文化作为海洋族群特有的信仰,与西方的宗教文化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妈祖文化在跨区域、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带有任何侵略和攻击性,没有破坏当地原有的文化和固有的信仰,与当地文化和谐共处,是在相互认同基础上中和、融会。
由于文化差异与误解已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无数的悲剧。妈祖文化所代表的和平主义观念正是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基础。长期游走于不同文明之中的中国海洋族群的生存方式,他们在与不同文明的族群交往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和平互惠模式,是全球化的今天全世界都可以分享的精神文明。
五、共享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的海洋族群将物质的积累转化为对同胞和侨居地的热爱,用个体商业共享活动串联起整个人类繁荣进步。中国海洋族群所到之处无不与当地人民和谐共处,共创物质生产,共享文明成果,共创世界大同!历史上,中国海洋族群与东南亚人民一起开发东南亚。中国海洋族群送去的是陶瓷、丝织品、茶叶、漆器等商品,实行自愿互惠共享的交易原则;同时,当祖居地的生活方式和优秀的文明成果带到了移居地,中国新移民者也乐于与当地人民共享成果。妈祖信仰在东南亚的传播,充分体现了共享的文化价值观。
“妈祖信俗在新加坡的传播几乎是与新加坡开埠同步,甚至可能更早。”[12]今天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妈祖信仰在宗乡会馆的运作下,已融入社会的各个层面。天福宫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庙宇之一,是福建会馆的前身,于1821年由华人船员们开始创建,1839年南洋诸地的华侨们集资从泉州运去各种构件的建筑材料进行扩大兴建,至1842年底落成。天福宫的正殿是崇祀庇护航海的神灵天妃。天福宫虽然是一间庙宇,但是在创始人的理念里一开始就把它定位为庙宇加会馆的功能。“天福宫在满足华人移民宗教信仰的基本需求之外,还同时承担起管理、教育、福利及同乡活动中心和联络中心等多项社会职能。”[13]1840年,闽帮在新加坡华社里已成为一股财雄势大的势力,实际上已在领导华社。所以,天福宫的领导层打从创建开始就在潜意识里扮演华社领袖的角色,他们不只为闽帮同乡,也为整体华人社区服务,所以“服务同乡,服务华社”也成了福建会馆的精神。一直到现在,福建会馆依旧坚持这种行为准则与精神,甚至把这种精神推广到服务整个社会。在当时很多华侨创办的同乡会馆的章程里,明确规定本帮华侨创办的妈祖庙里所积余的香火钱,要用于创办的学校或作为公益慈善作用,服务整个社会。
马六甲的青云亭是马来西亚华人最早建立的寺庙,由十七世纪中叶甲必丹李为经建造的。该庙主祀观音菩萨,妈祖及关帝为配祀,这些神像供放于庙中左右两殿。“从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期,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以寺庙、祠堂、义山、互助社等形式纷纷成立,华人社会从移民时期的不稳定状态进入了定居立业后的稳定状态时,崇祀妈祖也相应增加了许多不同的功能。”[14]除了慈善、互助功能外,马来西亚的妈祖信仰还增加了施医赠药及助殓等功能。其时,由于医药的缺乏,马来西亚的天后宫除了为信徒提供精神寄托,同时也关怀社会上的贫病老残者。“一些天后宫另设施诊所,聘请义务中医师前来轮值驻诊,为贫病大众解除痛苦。施诊所中所采用之药物多数是由社会热心人士捐助,对贫苦大众助益不浅。”[14]马来西亚各地的天后宫内还设有善后部,为不幸客死异乡的移民办理身后事,其中包括施棺及购置葬地,立墓碑等助殓事宜。
由此可见妈祖作为一个显性文化符号,被中国的海洋族群带到世界各地,尤其在东南亚广为传播,同为东方人民的东南亚人民对于华人以及华人的神灵并不排斥,中国南方海洋族群最重要的神灵及其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共通。妈祖文化所代表的和谐、和平、共享的价值观是对东方主流价值观的坚守,强调在文明共存、尊重多元的背景下追求共同的繁荣和发展。妈祖文化是东方文明中优秀的文明成果,妈祖文化为人类的和平发展和构建和谐世界做出卓越贡献;妈祖与妈祖所代表的海洋文化是东方各国重返海洋、重返世界舞台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妈祖文化所展现的中华文明的和谐、和平、共享的核心价值观是东方各民族和平崛起的精神力量与价值理念。
[1](美)阿尔温窑托夫勒袁海蒂窑托夫勒.创造一个新文明院第三次浪潮的政治[M].陈峰袁译.上海院三联书店袁1996.
[2]廖振良.共有地的悲剧[M].上海院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袁2013院39.
[3](美)威窑麦克尼尔.世界史(第4版)[M].施诚袁赵婧袁译.北京院中信出版社袁2014袁200-209.
[4]苗延波.公司的历程[M].北京院知识产权出版社袁2012院96.
[5]李世东袁林震袁杨冰之.信息革命与生态文明[M].北京院科学出版社袁2013.
[6]贾磊磊袁潘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院和谐窑仁爱窑自然[J]东南大学学报院哲学社会科学版袁2012袁(3)院56-60袁127.
[7]陈湘安.文化法则与文明定律中华文明复兴的千年机遇[M].北京院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袁2013院318.
[8]庄国土.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J].南洋问题研究袁2008袁(1)院69-81.
[9]庄国土.清初到鸦片战争前夕南洋华侨人口结构[J].南洋问题研究袁1992袁(1)院70.
[10]段立生.泰国的中式寺庙[M].曼谷院泰国大同社出版有限公司.1996院119-121.
[11]陈洁.文化视角下妈祖与波塞冬之异同性比较[J].莆田学院学报袁2010袁(3).
[12]李天锡.试述新加坡华侨华人妈祖信仰的传播及其影响[J].八桂侨刊袁2008袁(3)院53-57.
[13]李勇.移民时代新加坡华人帮群社会建构的个案研究要要要以野福建人冶闽帮总机构为例[J].华侨华人历史究袁2008袁(3)院70-78.
[14]符家荣.雪隆海南会馆史料汇编(修订本)[M].吉隆坡院马来西亚雪隆海南会馆出版袁2009院136袁138.
[责任编辑:陈晓蔚]
G127
A
1008-7346(2015)04-0008-06
2015-06-30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项目叶海洋文化理论研究曳(JB13024S)的阶段性成果。
苏文菁袁女袁福建屏南人袁福州大学教授袁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