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验队伍“四位一体”建设机制探索
2015-04-17林海旦亓文涛
樊 冰, 林海旦, 亓文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浙江 杭州 310018)
高校实验队伍“四位一体”建设机制探索
樊 冰, 林海旦, 亓文涛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浙江 杭州 310018)
实验室是师生从事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反映高校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高水平的实验室不仅仅是要有先进的硬件设备,更要有高水平的实验队伍。通过高校实验队伍现状的调研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加强实验队伍建设的对策,结合学校实际构建了制度保障、团队建设、激励约束、培养培训“四位一体”的实验队伍建设机制,规范了实验队伍的管理,提高了实验队伍的综合素质,调动了实验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实验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 实验队伍; 建设机制; 团队建设
0 引 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加强实验室等基本建设[1]。通过多年投入,高校实验室硬件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和发达国家相比较为接近,有些甚至超过了发达国家,但实验室的研究和管理水平却严重滞后于硬件建设,核心问题就是实验队伍的建设。实验队伍建设是实验室的主体,是实验教学与科研、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骨干力量[2-3]。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好、技术水平高、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实验队伍,是建设好实验室的根本保证,也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迫切需要。
1 高校实验队伍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高校逐步加大了实验室人员建设力度,实验队伍数量、学历水平等得到了提升。根据浙江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实验室信息统计分析,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队伍人数稳步增长,2012—2013学浙江高校年实验室队伍总人数达到9049人,年均增长率9.52%;实验室专任人员学历结构也有改善,具有硕士学位的最多,占总人数的46.06%[4]。
我校目前共有实验专职人员76人,其中博士学历仅5人,正高级职称1人,高职称大多数为45岁以上的教师,实验系列人员的学历和职称结构都远落后于教师系列人员。高校实践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对实验室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实验队伍建设滞后已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分析现阶段高校实验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实验队伍定位模糊
根据浙江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实验室信息统计分析,高校专任人员和兼任人员的比例接近1∶1,且近5年来兼任人员增速高于专任人员[4]。长期以来实验队伍的界定不统一,有些高校将实验队伍分为三类:实验教学、实验技术人员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其中实验教师以常规教学为主;实验技术人员以教学、科研提供技术支撑为主;实验室管理人员以负责实验室常规管理为主。有些高校分类更为细化,还增加了实验科研人员,更突出实验人员的实验科研能力;有些高校则将实验人员统称教辅人员,既要进行实验教学,又要辅助科研,还要承担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在考评的时候,不是将他们纳入教师队伍,就是将他们纳入科研或者管理队伍,参照相关标准考评。实验室人员游离于教师和管理人员之间,归属感不强[5-6]。
1.2 激励保障措施不健全
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全省高校实验室人员情况进行的问卷调查和结果分析可知,实验室人员压力大,稳定度不高。有一半人员若有机会想去其他部门工作,只有五分之一的人员安心在实验室岗位工作。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实验室队伍不稳定,主要原因是待遇偏低、地位低、晋升机会不多等。
高校实验人员无论在职位、津贴和职称上都相对低于教师和行政人员,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聘任、考核和奖励制度,“干多干少一样,干和不干一样”的现象仍然存在。出类拔萃的人又难以脱颖而出。这样使实验室人员失去工作热情,缺少对技术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和对事业的乐于奉献精神。研究生毕业以后很少愿意到实验室专门从事实验技术工作,即便到实验室工作,也是作为权宜之计,时机一旦成熟,便跳槽寻找新的发展空间[7-8]。
1.3 培养措施落实不够
实验室人员要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已逐步加大实验队伍培训力度,2012—2013学年,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实验室专任人员共有12907人接受国内外学历教育,8142人次参加国内外各种培训。[4]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明确的规章制度,以及缺少经费等原因,高校对实验技术人员培养不够,学习、进修、开会、交流的机会不多。高校一般在实验室装修、仪器设备引进上高投入,却不愿在实验人员培养上多付出。学校有先进的仪器,却缺少先进的技术,造成很多贵重仪器常年“束之高阁”,投资效益极低[9-10]。技术精湛的高素质实验室人才匮乏成了实验室建设的瓶颈。实验室人员缺乏持续有效的后续教育,同时受理论水平不足的制约,不能很好地参加实验室体系、内容、实验教学手段的改革。
2 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对策
2.1 改变观念,合理定位
教育部高校实验室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左铁镛院士指出,培养创新人才、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有高水平的实验室作为支撑[11]。高校要摒弃实验室人员是次要、从属的错误思想,而应定位为融教学、管理、科研、服务于一体的人才,与理论教师、科研人员是一支服务于高校的重要的人才队伍。
实验队伍建设要以专职实验人员为主。其职责包含实验教学准备、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新实验项目开发、自制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需实行坐班制。要提高实验教师地位、消除与理论教师的差别,只有这样才能使实验教师岗位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从而吸引优秀人才加入这支队伍。
2.2 健全体制,提高素质
体制和制度是实验室队伍建设的基础,要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和相关政策并落到实处,为待遇提升、职称晋升、人员培训等提供制度保证[12]。高校应根据不同人才需求,建立相关用人制度和合理的激励机制,在岗位设置、职称评定等方面对应实验室教师给予一定的特殊政策,使一些高学历、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能安心、稳定地从事实验室工作,使实验队伍学历、职称结构和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2.3 合理定编,优化结构
按照教育部编制规定,根据实验教学、研、公共服务等不同任务和岗位要求,对实验室进行合理定编设岗,合理设置岗位数量,并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措施,逐步实行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相结合的聘任制度[13]。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增设教授级岗位和特殊岗位,引进和聘用一些有技术专长的高级专门人才,如企业中具有工程项目经验的工程师担任实验指导教师,参与实验教学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等。
高校应将在实验室工作业绩突出的工程技术人员聘任到关键岗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并给予相应的待遇,从而充分调动实验教学中各个层面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创造力,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达到优化实验技术队伍结构的目的。
2.4 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措施
建立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是增强实验室人员责任心,调动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保障。通过量化指标,考核实验室人员在实验改革与创新、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与功能开发、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业绩。考核结果存入业绩档案,与职务评聘、职称评定、年终考核、津贴等挂钩,打破吃大锅饭的状况,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从而提高实验室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各司其职,人尽其才”的良好的实验室工作氛围。
2.5 加强对实验队伍业务交流和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学校每年应拿出一定经费,有计划地开展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并使其制度化[14]。通过引进、提高学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实验室人员的整体素质。鼓励和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实验教学研讨会,交流实验教学经验。创造条件,加强交流,安排去兄弟院校参观考察,开阔视野,提高认识。也可以聘请实验室方面的专家、学者来实验室讲学、传授经验,以提高实验队伍的综合业务素质。
3 “四位一体”建设机制探索
近年来, 随着教育实验队伍建设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专家学者、实验室管理工作者围绕如何建设好这支队伍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如上海大学2008年制定了“关于实验室“技术主管”岗位的考评及聘任的试行办法”,设立了四级技术总监和两级技术主管岗位;清华于2004年开展工程实验技术校设关键岗工作,形成实验技术核心队伍,引导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方向,学校还在工程实验技术系列中设立研究员职称,激励高水平的技术人员脱颖而出[13-14]。浙江大学2011年重新实验队伍进行了梳理,并开展了新一轮的岗位聘任工作,设置了“求是特聘实验岗”[15]。据悉,浙江省教育厅也尝试在设置实验系列正高职称评选,这无疑对实验人员是一个喜讯。学校以打造一支适应高校发展的技术精湛、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实验队伍为目标,积极探索实验室队伍改革,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实验队伍建设机制。
3.1 建章立制
实验室专职人员的规范化、专业化管理,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学校在原有“实验室人员管理办法”基础上,制定了“实验室专职人员编制核定办法”、“实验室专职岗位聘任办法”、“实验室专职人员考核细则”等系列制度[16-17]。
“实验室专职人员编制核定办法”规定实验室专职人员编制由实验教学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维护、实验室建设与综合管理和调节人员等四部分组成,学校下达给各学院的实验室专职人员编制,不准挪作它用。
“实验室专职岗位聘任办法”规定实验室专职岗位的聘任实行总量控制,按需设岗、分层设置,按照竞聘上岗、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实验室专职人员在实验室建设、管理服务中的作用。岗位分为实验教学、大型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建设与综合管理岗三类,岗位分为关键岗、骨干岗和普通岗三个级别。
“实验室专职人员年度考核”为客观评价实验室专职人员的工作业绩提供了依据,规定实验室专职人员单列考核,同时规定设立专项奖励,鼓励实验室专职人员积极从事实验技术研究、营造优秀实验室专职人员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3.2 加强团队建设
实验室工作涉及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室管理、实验专项建设等多项内容,实验室队伍也由专职和兼职人员构成,打造一支凝聚力强、协同创新的实验团队是是实验技术队伍管理的一种新探索。
学校探索建立“团队带头人-主管教师-研究生”的“金字塔”型的实验教学团队。团队带头人由熟悉实验室工作,具有较强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中起领军人物的资深教授担当。团队带头人需把握学科建设发展方向,做出团队发展规划,统一协调实验教学活动。主管教师是团队的中坚力量,由教学、研究、工程、实验系列人员组成,职称、知识和年龄结构不同。除此之外,学校还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兼任实验中心教师,吸纳学生参与产学研合作,使实践教学内容、手段与工程应用实现无缝对接。研究生为本科生实验实践活动提供大量基础性的辅导,使教师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实验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实验教学水平。“金字塔”的实验教学团队,使本科生实验实践活动得到团队所有教师指导,这种“多对多”培养模式与师傅带徒弟式的“一对多”培养模式相比,更适应于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工程教育要求。
3.3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激励约束机制即通过物质、精神等方式,去激发人的内在动力和要求,迸发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规范人的行为,朝着激励主体所期望的目标前进[18]。为提高教师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2012年修订了“实验室管理工作量核算办法”,规定实验室管理工作量不设上限,在实验室管理工作量上增加了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室开放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等部分,给专职实验系列人员基本保障的同事,大大提高了教师从事实验室管理积极性。
鼓励自制仪器设备研制,制订“自制仪器设备专项管理办法”,设置校级自制仪器项目,从立项、经费支持、报奖等方面加以激励和推动;鼓励从事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改革研究,设置高等教育研究项目实验专项,部分学院还设置院级实验专项;加大实验室信息化建设,今年将首次设置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评选。
加强我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管理,制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费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其中用于实验队伍建设费用,不得少于经费总额的10%。
实验系列单列职称评定,重点考核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方面的业绩;实验系列新进人员重点考核实验操作技能,条件放宽到硕士研究生以上。今年还将设置优秀实验室工作者奖,评定结果计入个人业绩档案,作为晋升考核的依据。
3.4 重视培养培训
科学技术的发展,先进仪器设备的引进需要实验人员不断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1]。学校起草了“实验室队伍培训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实验室专职人员每年必须参加2次及以上培训(安全培训除外),主要从4个方面开展。
(1)实验室安全培训。实验室新进人员必须参加实验室安全考试,危险等级高的实验室还需专业实验安全环保培训后才能上岗。每年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组织安全培训3次以上。
(2)学历培养。鼓励实验室人员在职进行学历进修。对于成绩突出、安心工作的本科以上学历的实验室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可根据人事处相关规定申请报考在职硕士和博士。我校去年有3名实验专职人员取得博士学位,博士学位。
(3)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培训。组织实验室人员参加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相关培训如实验室信息化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实验教学改革研讨等,了解国家教育改革与实验室发展的新形势,学习国内外先进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经验。
(4)仪器设备培训。对新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要求管理及使用教师参加培训。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员未经培训或培训不合格者,不得上岗;其他使用教师未经培训,不得自行操作。学校每学期都会邀请设备厂商来校就仪器设备的发展、使用和操作进行讲座。
(5)组织实验室参观交流学习。组织各学院分管领导、实验室(中心)主任等到他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调研、交流;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内交流活动,。如举办“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果交流会”,“实验室开放活动日”等活动,为学校各实验室提供经验交流、成果展示、资源共享的机会。
4 结 语
通过“四位一体”的实验室队伍建设机制实施,实验专职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均得到了明显改善。近3年来对外招聘硕士以上学历实验人员近30名,有6名教师评上了高级实验师,同时吸引了大量优秀教师从事实验室教学和实验室管理活动,甚至有教师主动要求转岗到实验系列。学校已建立了多支高素质实验技术团队,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自制仪器“智能动态组织工程软骨体外培养箱”荣获“第三届全国高校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优秀成果二等奖,近5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和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顶级权威赛事中获得国际、国家级奖励170余项、省部级奖励500余项,在省内高校名列前茅。
[1] 王文杰,刘 瀚,门建兵,等,新形势下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探讨与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226-228.
[2] 施 瑞,何晓威,兰 山. 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提高实验教学水平[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218-220.
[3] 贾严宁.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2):220-223.
[4] 2012/2013年浙江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实验室信息统计分析[Z]. 浙江省教育厅, 2014.
[5] 钱小明. 新时期高校实验队伍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203-205.
[6] 宋 婧. 浅议新形势下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素质[J].价值工程,2012,31(31):247-249.
[7] 余 萍,林 深. 关于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3):41-43.
[8] 刘思亮,田传军,邱炜韬,等. 高校实验技术人员职业幸福感缺失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对策[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78-180.
[9] 樊 冰,吴立群,林海旦,等. 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实验平台[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220-223.
[10] 伏 蓉,高英伟,范 美,等.新形势下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面临的挑战和创新策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5):151-152.
[11] 王元松,刘成玉. 青岛大学医学院实验技术人员现状调查与分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9):153-156.
[12] 魏 伟.高校实验技术人员考核机制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30 (12):157-161.
[13] 李福星,王昌军.加强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培养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 29(11):153-155.
[14] 谭冠中.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J]. 高教论坛,2010, (1): 102-104.
[15] 李 琰,饶 星,甘焕英,等. 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绩效考核的“三类四效益”方法[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369-372.
[16] 陈 晶,肖洪彬,刘 玠,等.注重内涵建设 打造优秀实验技术人员队伍[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0):176-178.
[17] 钟敏建,张文俊,陈 新,等.设立技术岗位 激励实验技术人员[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55-157.
[18] 王会民.我国普通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On Four-in-on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Laboratory Team in Universities
FANBing,LINHai-dan,QIWen-tao
(Department of Laboratory and Equipment Management,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 Zhejiang, China)
The laboratory is an important place of innovative activity and practice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but also an important mark of reflecting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level in universities. The laboratory with high level is not only have advanced equipment, but also have the laboratory team with high level.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laboratory team in universitie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atory team. A Four-in-on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is proposed and used in our university, which involv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m construction, incentive and constraint, and training. These measures contribute to achieve canonical management, improve overall quality, encourage initiatives, and achieve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 laboratory tea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boratory team; construction mechanism, team building
2015-02-28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资助(Y201327158),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项目资助(Y201302),2014年度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JB010)
樊 冰(1979-),女,河南许昌人,硕士,科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Tel.: 0571-86915023;E-mail: fanbing@hdu.edu.cn
G 642.0
A
1006-7167(2015)05-02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