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传承场域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机制探究
——基于鄂西南职业技术学校的调查分析

2015-04-17冉红芳

关键词:恩施职校民族

冉红芳

(湖北民族学院 民族研究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教育传承场域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机制探究
——基于鄂西南职业技术学校的调查分析

冉红芳

(湖北民族学院 民族研究院,湖北 恩施 445000)

以鄂西南三所“职校”的部分学生和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传承群体对土家族、苗族和侗族三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认同感,分析“职校”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原因。最后,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当下地方“职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位以及由此引发的问题,认为需要从明确文化传承目的、完善课程体系开发、提升教师多元文化素质、拓展学科课堂教学发展的文化空间、构建研—发—教一体化的教育传承体系来完善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的建构。

职校;传统文化;文化认同;传承机制

职业技术学校作为民族地区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域,既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民族文化优秀传承人的一个重要平台。当前,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入“职校”教育中,并构建一个稳定的、系统的传承机制,是当下讨论热烈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选取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恩施州信息技术学校和恩施州民族艺术职业学校,这三所“职校”中相关专业的部分学生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他们对土家族、苗族和侗族三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认同感,发现地方职业教育中由于传统文化的缺位存在较多问题。本文试图以此为切入点,思考当下“职校”在教育传承中如何完善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的构建。

一、鄂西南“职校”传承群体对三少民族文化的认同

鄂西南“职校”教育传承的民族文化主要指土家族、苗族和侗族这三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传者和受者两个群体互动交流的过程。“职校”的传承群体主要是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2014年1月,笔者以问卷形式对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中职班的旅游管理专业导游方向和酒店管理方向、生物工程系高职班的生物制剂方向,以及恩施信息技术学校旅游系中职班的铁路乘务方向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三少民族的民族节庆、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间游戏和民族服装等,基本上涵盖了三少民族常见的传统文化。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教师50份,回收有效问卷31份,学生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9份。数据统计后, 4月,笔者针对部分问题又深入三所“职校”进行个案访谈。

1.“职校”师生对外显文化的认知度。鄂西南地域文化中有“北跳丧,南摆手”之说,“摆手舞”和“撒尔嗬”也因此成为“职校”传承民族文化的品牌。笔者设置以“你见过跳摆手舞吗?”、“你见过跳撒尔嗬吗?”的问题,有效问卷中选择“亲眼见过或自己会跳”分别为80.4%、52.4%,选择“在电视上见过”分别为19.6%、23.8%,选择“只是听说过”分别为0%、9.5%,选择“不知道”分别为0%、14.3%。统计显示,“职校”学生对“摆手舞”的认知度远远高于“撒尔嗬”,是与校园里每年开展的“学生民族文化素质教育‘十个一工程’”活动紧密相关,其中之一是要求每届学生“会跳一组民族舞蹈(清江舞、摆手舞,旅游专业学生需加学3个以上的民族舞蹈)。可见,“职校”有组织的开展集体活动有助于师生对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问题:1.你是否知道“女儿会”;2.你是否见过土家族的手工艺“西兰卡普”;3.你是否给长辈“请安”;4. 你是否知道土家族的吊脚楼;5. 你是否知道苗族的银饰;6.你是否知道侗族的风雨桥。

表1 师生对三少民族外显文化了解的统计表

从表1可以说明,旅游对文化传承有推进与制约作用,给“职校”学生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带来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从正面来看,鄂西南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职校”师生主动学习三少民族文化的热情。每年农历七月十二,恩施州城红红火火打造“女儿会”,师生群体可以从电视上了解“女儿会”,还可以亲自到现场感受“女儿会”。然而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兴起也使优秀的民族文化在下一代生活中被“扭曲”、“异化”。如“请安”,有的学生理解为“请保安”。就如同宋丹丹搞笑“秋波”是“秋天的菠菜”。“请安”在乡民社会中是很常见的礼节,指晚辈向长辈问好,是民族文化中“孝”的传承。

表2:学生对三少民族的歌舞熟悉程度的统计表

表3:学生对三少民族的传统游戏

2.“职校”在践行“民族文化进校园”方面对民间艺术的传承效果。从上表2、3可以看出,“职校”在践行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中,学生民族素质教育和对民族文化传承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对民族歌舞如六口茶、龙船调、黄四姐的熟悉程度较高,特别是六口茶对于恩施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100%的选择会唱。对民族体育和游戏的统计中,跳皮筋、打毽子、躲猫猫、打得罗、滚铁环这些都是学生们上小学时喜爱的运动。因此,再次感知自己熟知的文化能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彰显了鄂西南“职校”教育的导向对学生群体感知并践行三少民族文化的传承效果。此外,恩施旅游业对民族文化的宣传与推介也起着重要作用,“职校”师生潜移默化地在旅游市场中认知了三少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特别是对物态文化的感知。然而,乡民社会中的一些内核文化却渐渐地被忽视,淡出人们的生活。如对伙计歌、棉花球、抢花炮的认知相对了解甚少。

3.“职校”课程开发中对三少民族文化的传承状况。“课程是文化的载体,传递文化是课程的基本使命之一”[1]。课程开发中“职校”教师对三少民族文化传承状况的统计,有98%的教师认为保留民族文化是必要的,多数教师也认为应该在学校开设民族文化知识相关的课程。针对这一问题,笔者问及“您对学校开设民族文化知识相关课程的态度”时,22.6%的老师选择极力支持,74.2%选择应该开展,3.2%认为顺其自然,没有人反对。统计显示,“职校”师生是倾向于在学校课程中适度地开设有关三少民族文化的知识。但是,真正在教学过程中,部分老师更倾向于本课程内容的讲授,而对地方性知识不会去涉及。究其原因是与学校的课程教学规范、教学管理体制和相应地评价制度紧密相关,而这些因素对教师的实际行动产生直接影响。

4.传承主体对民族文化传与受的意识与态度的调查。从学校教育传承方式来看,传承主体的意识与态度是关键。传承主体主要包括两方,一是传者,在职校教育中传者包括教材编者、学校领导和教师,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任课教师。调查中对“教师日常教学中利用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情况”的统计,有56.2%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从未利用过民族文化课程资源,能做到经常用的占21.1%,有时用的占10.4%,能大量使用的仅占12.4%。从传授者课堂利用民族文化知识的情况,反映出校本教材的重要性。二是受者,即接受三少民族文化的学生群体。传承的效果好与坏取决于学生本身对于民族文化认知和接受的态度。“希望学习和了解三少民族文化”的态度,统计结果能体现出接受者的心声:非常希望占27.6%;希望占70.5%;无所谓占1.9%;不希望为0%。“学校开设民族文化知识相关课程”的态度,学生极力支持占26.7%;应该开展占64.4%;让其自然发展占8.9%;不应该占0%。“学生学习民族歌曲的喜好程度”的统计,非常喜欢占10.4%;喜欢占37.8%;一 般43.7%;不喜欢5.1%;非常不喜欢3.0%。“学生对参加游戏和民族体育运动喜好程度”的统计,非常喜欢占16.1%;喜欢占40.7%;一 般40.5%;不喜欢2.7%;非常不喜欢0%。学生对“本校教师传承民族文化能力”的态度,认为非常强占5.2%;较强占55.2%;一般占32.3%;差占7.3%。学生对“有必要在学校里进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态度,认为非常有必要占21.9%;有必要占71.9%;一般占5.2%;没有必要占1%。在调查中,笔者从传承途径设置了“在职校如何传承三少民族文化”的问题,43.4%的学生认为通过学科科目或者校本教材在课堂中潜移默化的渗透;34.0%的学生认为通过班团队活动;22.6%的同学则认为聘请专家专题讲座和去民族博物馆参观对民族文化的感知更节时有效。结合个别访谈与分析,笔者认为,现在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知识的习得更多是一种急功近利和比较浮躁的心态。

二、地方“职校”传承民族文化存在的困境

从其传承机制的内部要素来看,鄂西南“职校”传承三少民族文化主要有三种途径,即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的平台建设、民族文化课程的设置、“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开展。近几年,恩施职院大力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让来自全国各地的高职、中职学生了解恩施民族文化、学习恩施民族歌舞,促进恩施民族文化在学生中的传承[2]。学院开设的民族文化课程结合学生综合素质考核评分,把各种节庆活动单独划分出民族板块,推进民族文化的展示。近年来,“职校”的文化建设虽然在民族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构建了一些平台,但是在前进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

1.资金匮乏,发展受阻。 学校教学条件落后,教育资金匮乏是民族地区“职校”在传承民族文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瓶颈。从“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主要困难”的问卷统计,71.0%的教师认为“经费不足”是“职校”传承民族文化面临的主要困难。在笔者的访谈中,多个老师提到资金短缺,致使许多想做的事情无法进行。访谈恩施职院巴文化研究所的谭庆虎老师时,他说:“集中担任这门课的几位老师合编了一本教材,目前通过分工,老师们自费完成初稿,但是接下来的是没有经费买书刊号,正式出版。由于出版资金无法到位我们仍然是用这种不规范、没有系统的课程教学对学生教授恩施的民族文化。”信息技术学校教务处的张老师也谈到同样的困境。“学校不仅面临组织教师编写教材和出版教材的经费困难,还有学生购买教材的困难。本校多数学生是贫困生,每学期学校要为这些贫困生通过国家免学费项目和国家助学金的帮助来完成学业。”由于资金匮乏,“职校”在地方教材编写过程中遇到的主要是组织人员和出版经费短缺等这些很实际的困难。

2.制度单一,文化失语。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评价制度与内地汉族地区一样,也是用汉文化为主的主流文化为评价标准的“一统天下”。“中、高职教育办学管理要分层,避免‘一锅煮’‘大一统’的现象,改变用本科模式管理高职、用高职模式管理中职的状况,要建构育人新模式。”*摘录于恩施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的发言稿:《2013年秋季学期在教职工大会上的讲话》。实际上,民族文化在学校层面处于“失语”境况,由于评价制度的单一,课堂教学渗透民族文化的方式未被重视。问卷分析,67.7%的教师认为“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不够”是学校传承民族文化面临的又一困境。还有64.5%的教师认为学校“以主流文化课学习为重,无暇顾及三少民族文化”以及“学校办学特色和理念”的两个选项也是影响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评价制度中民族文化的缺失成为制约地方“职校”传承民族文化的一个突出问题。

3.行动不强,传承受限。 目前,鄂西南“职校”传承民族文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传承民族文化的教学时间、内容和方式与主流文化教学比较来看,学校教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是有限的,甚至在教学中就是一种“点缀”。而这种“点缀”,还会受到课时安排等原因限制。笔者统计了恩施职院《2013年秋季学期开课计划及教师定位表》安排的218门课程,涉及传承民族文化的课程只有《恩施民俗文化》、《民族文化欣赏》2门选修课在整个学期作“点缀”。另一方面,从民族文化的口传心授、情境化、生活化等特征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地方传统文化都可进校园传承的。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职校”师生能自觉认识到传承民族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使命,深感学校也有责任传承当地优秀的民族文化。但是关于如何传承,传承什么,在学校教育行动中是处于茫然状态。

4.条件制约,推进艰难。 作为“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的内容之一,民族歌舞在鄂西南“职校”的普及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3所职校还存在条件上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师资力量缺乏。“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是一项长期推进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支相对稳定、优秀的辅导教师队伍,推进工程顺利的开展。事实上,“职校”的辅导教师是严重不足的。二是各系部制定的实施方案与实际操作差距大。恩施职院近几年正处在改革阶段,一部分外聘兼职的老师既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班主任工作。这些老师认为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工程,既冲淡教学主体内容,又增加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三是辅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由于学校的评价制度、工作量计算等不完善,担任民族歌舞的辅导老师在付出大量精力和时间后,这些工作量是不计课时,也得不到认可的。

三、地方“职校”完善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的建构

马克斯·韦伯曾提出:“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而格尔茨则认为“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3]5。这句话用于鄂西南“职校”将三少民族文化引进校园行动,其意义在于这是对恩施“人”及其“文化”的尊重,是一项值得肯定的举措。那么,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呢?

1.明确“职校”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职校”传承群体多数来源于本地,熟知自己成长的家乡,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的特色与渊源。因此,本地学生具有发展运用本民族文化的能力,反过来更能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首先,是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在民族文化的认知教学中,不仅让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活动,还要使学生从认知到认同、从接触到接纳、从实例到实践、从关联到关爱。其次,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操,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对本民族文化有情感、有关怀和有责任,激发出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情操。再次,是改善教学并提升教育品质。民族文化教育可以通过学科课程渗透式进行,不仅仅是局限于民族文化相关的课程传授知识,应该打破不同科目间的隔阂,将相近的学科组成合科课程或广域课程,以民族文化事项做为核心单元而推进教学,结合理论与实践,使学科知识融入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是强化本民族认同感,陶冶整体和谐的多元文化理念。“职校”学生作为青年群体,他们只有在文化上认同了,才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安定。因此,学生在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应延伸相近异质文化的学习,最终达到在多元文化认识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整体的世界观。

2.完善“职校”民族文化课程体系的开发。教材是教学开展的基础,课程开发事关民族文化传承的效果。从笔者的调查来看,“职校”民族文化课程开发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资源的选择问题;二是谁来开发的问题;三是民族文化课程的类型问题。笔者访谈地方课程《恩施民俗文化》的编者“如何取舍编撰内容”时,他认为学生感兴趣的是三个少数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和走上工作岗位后具有操作性的地方性知识。比如对于当下乡民生活中已经消解了的物态文化,你怎么叙述学生也弄不懂,他们没有感受也无法明白就会舍弃。所以教材的内容是结合学生的需要,本土与现代的结合。因此,在完善课程体系开发时,其目标不仅仅在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在于学生能学以致用,从根本上实现保护地方性知识、传承民族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完善课程体系为一体的开发目标。

3.提升“职校”教师的多元文化素质。具有多元文化素质的教师,其身份是多重的,即是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也是民族文化的反思者、创造者。多元文化教师应随时因文化空间的变迁和学生的需求,调整教材内容和方法,以促进课程教学中多元文化理念的发展。当然,“职校”的教师要具备多元文化素质,需要专门的培训来提升。从笔者的调查来看,目前这方面是一个薄弱环节。笔者对回收有效问卷统计,“您是否参加过有关民族文化培训?”,没有参加培训的职校教师达到83 %。所以,建立恩施三少民族文化专业师资人才档案、民族文化传承教学咨询中心、师资培训机构对“职校”教师进行多元文化素质的训练,是完善民族文化传承机制中亟待改进的重点。

4.拓展课堂教学,渗透民族文化的传承空间。将恩施三少民族文化融进课堂,通过拓展课堂教学的方式,渗透民族文化的传承空间是一种很好的学校教育传承形式。在鄂西南3所“职校”的实践中,课堂教学应该密切结合校园文化、专业顶岗实习、社区文化、旅游市场等,用丰富的、鲜活的、当下的民族文化资源充实课堂内容,拓展学科课堂教学。此外,学科课堂教学与本土民营企业合作也是传承民族文化发展的空间。恩施州民族艺术职业学校在湖北省歌舞团的支持下,与恩施华硒企业集团深入合作,率先探索市场化的演艺之路,打造大型旅游演艺剧目《西兰卡普》在“土家女儿城”上演,为艺校实施原生态民族歌舞教学提供实训载体,培养优质实用型艺术人才找到实训平台。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原生态,应在多样化的民族文化空间中去找取适合于学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兴趣中潜移默化的传承。又如笔者在访谈“职校”学生群体对于世界25首民歌之一的土家族民歌《龙船调》的喜好程度调查时,100%的学生回答都会唱,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唱。如果《龙船调》的唱法有地方方言版、普通话版、粤语版、英文版、韩语版,这些学生全部选择用外文版来唱《龙船调》。这个例子也很好地说明了传承空间的拓展是建立在传承群体主动乐意地去接受作为前提的。

5.构建研—发—教一体化的“职校”教育传承体系。从濡化教育来说,“职校”民族文化传承与主流文化的传承是相同的,都在于注重对学生的“育”。因此,构建R-D-E式的传承体系,即研究(Researeh) —开发(Development)—教学(Education)为一体的民族文化学校教育传承体系是传承机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4]。首先,从研发层面看,仅依靠任课教师和地方民族文化传承的土专家显然是不够的,需要依托高校、科研机构进行从教材到教学方式等相关研究来开发。其次,从地方课程来看,“职校”管理部门应衔接地方高校科研机构研究专家的参与,结合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念,维系主流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联动共生关系”[5],拿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点写入教材,为学生群体实用。最后,从营造文化传承环境来看,“职校”教育改革应强调学校与社区结合,构建所谓“学校社区化,社区学校化”[6]210。这样才可以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传承体系打破,将教室、校园的范围无限扩大,将课程教学从局限的教科书中解放出来,变社区为教室资源,纳入传承民族文化为教学之用。

综上,随着国家三级课程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化名正言顺的搬进了学校,从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直到恩施州出台的相关文件都有所体现。政策的实施不仅挽救了行将消亡的传统文化,更体现了一种国家教育体系的多元文化理念。在现代化语境下,将民族文化纳入“职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正是对民族文化断裂的接续传承,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生存与适应的技能,还能在濡化教育中培养传承群体的凝聚力和集体意识。因此,民族地区的“职校”教育作为发挥文化选择和传承的重要场域,既要考虑少数民族学生将来与现代主流社会乃至国际接轨的问题,又要兼顾传授学生具有实用价值的民族文化知识,使青年群体不仅成为我国合格的社会公民,还同时具备民族文化“活化”传承人的素质。

[1] 金志远.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民族教育研究,2009(5).

[2] 向丽.职业院校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3]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5.

[4] 井祥贵.纳西族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162.

[5] 倪梦.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场域的消解与建构——基于民族学校教育的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3(2).

[6] 谭光鼎,刘美慧,游美惠.多元文化教育[M].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

责任编辑:胡 晓

2015-03-20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项目编号:GSZ12001);湖北民族学院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地方民族院校民族文化课程群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4JY025)。

冉红芳(1974- ),湖北咸丰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

G71

A

1004-941(2015)03-0184-05

猜你喜欢

恩施职校民族
我们的民族
恩施石油:党建为经营赋能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恩施方言中的“倒”和“起”
我的职校我的梦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恩施年俗——点路烛
动真招下苦功创建平安恩施
职校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