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成长培养孩子质疑问难的精神

2015-04-17吴新莹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4年21期
关键词:主体意识初中语文教学培养

吴新莹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学语文教师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这一课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这一问题展开进一步地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主体意识 培养

一、引言

相比小学生来说,初中学生的身心各方面都有了进一步地发展。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对一切新奇的事物都感到好奇,希望去突破、去创新、去发展。在学习方面,他们往往想要打破课堂中教师的束缚,自己去探究和发现。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不断加强。但是由于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背负着“分数的压力”,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充分发挥,他们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当然,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效果明显,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缺乏的原因

纵观当前我国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笔者发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学生主体意识普遍缺乏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在课堂上扮演着主导地位,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很多初中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比较陈旧,他们把握着课堂的“话语权”,主导着整个课堂。在课堂上,他们详细地讲解各种知识点,而学生则是教师们“最忠实的听众”。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影响了语文课堂上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不高,不能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讲解“枯燥”的课本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导致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很难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乏使其难以充分发挥主体意识,无法主动、积极学习。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只是学习过程中的微小参与者。他们往往听从老师的意见,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无法进行自主学习。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的途径探讨

1.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展现求知欲。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首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对整个班级的管理,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一种和谐的班级文化,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参与学习,可使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更积极。还可以将班内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进步。其次,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成就动机,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的《口技》一课时,笔者先提出问题:口技艺人用口摹演了几个场景(用自己的话概括)。然后,将班级同学分成四个小组,先进行组内讨论,然后让每组派一个代表来阐述自己小组的意见,最后看哪个小组找的答案最全面,那么该组则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通过这种形式,让同学们在合作与竞争的良好氛围中自主学习语文,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其自主学习意识。

2.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提问的巧妙设置,引起学生的思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提问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主要方式之一。要想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开动学生的思维,语文教师们必须精心设置提问环节。首先,教师的提问要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的提问要准确,让学生能正确把握老师的问题。再次,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对于语文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来说,教师提问的问题要偏难一点;而对于语文能力较低的同学来说,提问的问题最好简单一点。例如,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笔者首先让一些语文能力稍差的同学来回答稍简单的问题,例如找出自己认为描写“百草园”最精彩的句子,然后讲出自己的理由。而对于像“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这样的问题,笔者则选择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来回答。

3.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中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是语文学习中的主体,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注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去探究。例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笔者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赵州桥的?二是假如你是导游,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设计一段话,然后向游人介绍赵州桥的有关情况。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预习课本内容,学生自己去研读课文,找出问题答案。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紧跟时代潮流,让学生感受新奇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他们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指导者,而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笔者给学生们提了几个问题(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句话中桃树、杏树、梨树的顺序能改变吗?),然后给学生们十分钟的小组讨论时间,之后让其中两个小组的同学给出讨论答案,最后让另外几个小组对这两个小组的答案进行评价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领会新式教学方法的优点,使他们的思维彻底被打开。

四、结语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中学教师必须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耿燕.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与合作精神的培养[J]. 新课程导学(九年级下旬),2013(33).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主体意识初中语文教学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教学模式应用研究
兴趣教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沧浪诗话》看严羽文论中主体意识自觉性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