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期望理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15-04-16陈俊娴

教育界·上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陈俊娴

【摘 要】我们知道教学过程并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一个由认知、行为、情感相互作用、动态发展的系统。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把学习与自己的生活、成长、发展联系起来,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更好地实现历史课的内在价值——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历史上出现的矛盾、纠纷,从而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在目前的相关激励理论研究中,维克托·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是最具有特色且被人们满意接受的一种,不少学者把期望理论作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问题的框架,在期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许多有效的教学策略,如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活动教学法等,为我们初中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简单介绍了期望理论的相关知识,指出期望理论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启发意义,并重点论述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期望理论的具体应用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期望理论 策略

一、期望理论的相关介绍

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洛姆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要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应该从其立志追求的目标价值(效价)和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期望值)两个角度来考虑。一个人对目标价值估计越大,估计目标实现的可能性越高,则对他的激发力量越强。据此期望理论可用公式表示为:激励力量(M) = 效价(v) × 期望值(E)

激励力量(M):即动机的强度,它表明一个人愿意为达到目标而努力的程度。

效价(v):即指某人对目标价值的估计。

期望值(E):即期望概率,是指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实现某一目标、获得某种结果的可能性大小。

这个公式说明,假如一个人把某种目标价值看得很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也很高,那么这个目标激发动机的力量就越强烈。如果目标和期望值中有一项是低的,那么激发理论就是低的。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安排对学生有价值并可能实现的任务,才可激励学生的学习行为。

二、期望理论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根据新课改要求,初中历史课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但实际上,很多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成绩的考核,学生们往往很难受到激励,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恶心理。期望理论指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将依赖于学习目标的效价和期望值两个因素,这对教师制定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启发意义。

(一)提高期望值:使学生更加相信付出努力就会带来更好的成绩

人们总希望通过努力来实现更好的绩效。对于学生来说,在付出努力之前他们会思考这样的问题:如果我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是否有助于得到一定的成绩?我的努力能否在考试中体现出来?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他就会有信心有决心去付诸行动。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答案可能是“否”。一般在开学之初,学生们都会对学习抱有极高的热情,愿意积极主动地学习,但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自己的努力并没有带来期望的成绩,就会开始松懈下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期望值,告诉学生付出努力总会带来更好的成绩,只是每个人学习的速度不一样而已。另外教师也要注意到,对学生的评估,不能只局限在可见的分数上,而应该从多个方面考察,如创造性、勇敢度等,应引导学生树立这样一种信念,只要他付出努力,就能获得良好的绩效评估结果。

(二)提高效价:为学生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个性化奖励

奖励必须符合学生的需要,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作为个体的人,每个学生由于年龄、性别、家庭背景、个人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反映到个人需求上也就有了个别差异。单一的奖励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也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但许多教师错误地认为所有的学生都想得到同样的东西(如考上重点高中),结果以此来激励学生,反而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根据每个学生的需要设置奖励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采取多种奖励形式,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奖励。

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期望理论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学习目标的合理设置

第一,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来制定学习目标。目前不少期望理论研究中都会提到这一点,但他们都是站在老师的角度上,指出老师应该如何为学生设置学习目标。事实上初中历史课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来制定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激励作用。

第二,让学生感到只要经过自身努力,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大。很多时候,学生制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却无法实现。一些人习惯将失败归结于能力的缺乏;另一些学生则可能过于自信,认为他们不用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做得很好。这两种情形中,学生都没有认识到成果是努力的结果。所以老师在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时,要鼓励他们制定有挑战性,又要经过努力才可以实现的目标,也就是常说的“跳起来能够摘到的果子”;告诉学生他过去的努力与今天的成功关系密切,要让学生感到只要经过自身努力,其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就大,这将激励学生持续努力学习的行为。

(二)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期望

在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被用来传授知识和做练习题,通过这种方式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实际上学生却很少在这种题海战术中获得学习的乐趣,相反却增加了对习题的恐惧心理。为了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期望,让大家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弗洛姆提出了课堂作业“倾斜绳索理论”——“如果我们教师在四英尺高的地方拴一条绳子,一些学生能跳过去,一些则不能。但是,如果我们倾斜绳子,那么每个人都能找到合适的地方跳过去”。意思是允许学生选择与其能力相匹配的任务,才能提高学生对成功的预期。我们的新课改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这意味着学生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学生能够参与学习活动的设计,决定怎样完成任务,从各种不同角度给予不同的答案而不担心出错,在增加学生自信心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比如在完成“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这一内容时,可向学生布置完成这样一个探究性课题:“有人预言,水资源缺乏将给人类带来生存危机,我国的许多城市现在面临缺水问题,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可是我们的水资源浪费、污染问题相当严重,你认为该如何解决?”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分别从行政、法律、道德、经济等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让各小组代表分别陈述,再经过大家讨论,评出效果最好的办法和最具创意的办法。最后再布置一个实践活动任务:自己设计一个有关节水的宣传画。上述的案例中,学生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解决的办法。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了同学间的交流合作,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加了成功的机会,最后的实践活动又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提供有意义的个性化奖励

课堂奖励通常分为内在奖励和外在奖励两种,内在的奖励来自学习行为本身带来的快乐,如自信、自尊,他人的赞许尊重等;外在奖励来自物化的奖品,如奖状、奖金、纪念册等。无论哪种奖励,其价值的大小判断要从学生的价值观出发,而不是老师的价值观,更加不是从金钱角度来判断。得到学生认可的奖励,才能起到强化的作用。

口头表扬是课堂常用的奖励方法,但要达到有效目的,需要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让人心服口服,充满愉悦自信感。例如:在一次分组讨论活动中,一平时学习成绩不如意的学生被推选出来发言。(当时同班同学或许带着一种看他出丑的心理,或许带着一种给他一次机会的心理)结果那位同学的回答让我很满意,我当即表扬他:“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这个问题的看法上你超过了我。”同学们顿时爆出热烈的掌声,让他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功感,在接下来的课堂上,他积极参与,表现出了强烈的自信心。另外口头表扬也可以用一些肢体动作来代替,有时老师的肢体语言比口头表扬更有说服力。而一些更正式的方法也能起到强烈的激励效果,如展示作业、颁发证书、评为“本周最佳学生”等。除了内外奖励,还有一种活动奖励,就是采用一些“特殊活动”作为良好行为和取得成绩的奖励,如让学生看一场电影、听听音乐、享受一段自由支配的时间,或者不用写作业等。这些“特殊活动”能够让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放松下来,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确定采用哪种形式的活动,要听取学生的意见。

(四)创造能激发学习兴趣的课堂环境

第一,营造一个安全、相互信任和支持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在充满安全、信任和支持的环境下,才会被充分激发出来。要创设这样一种氛围,首先教师要强调一种合作的课堂结构,因为在竞争的课堂结构中,成功者只能是少数,大多数学生是失败者。其次为了确保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相互支持的学习环境,老师应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个人的独特方法和能力上,而不要强调和别人进行比较,应突出学习过程和学习任务的价值,不要过分关注学习的结果。

第二,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让他们能够参与。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对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让学生参与板书设计,教授新课时,选择学生中设计比较好的板书使用,这对他们是莫大的鼓舞,让他们在参与中了解自己,知道只要努力去做,是完全能够掌握所学知识的。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当他们意识到主动地超前学习、认真阅读课文、设计出好的板书、关心社会热点,是会得到表扬的,必然会激发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邵伟康.期望理论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J]. 上海教育科研,1991(5):20-22.

[2]孙春燕. 试论佛鲁姆的期望理论极其在教育管理上的意义[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6(2):20-25.

[3]锦表. 期望理论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8):54-55.

[4]David White bread. 小学教学心理学[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122-123.

[5]李靖.管理心理学[M]. 科学出版社,2006:94.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漫谈
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途径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策略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思考
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