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园林施工企业发展设计产业的现状与前景
2015-04-16文才臻广州市嘉卉园林绿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420
文才臻(广州市嘉卉园林绿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420)
浅议园林施工企业发展设计产业的现状与前景
文才臻
(广州市嘉卉园林绿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420)
园林施工企业发展设计产业是园林设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了目前此类企业发展设计产业现状的基础上,讨论了发展设计产业对园林施工企业的积极影响与作用,并结合现状与实际,分析提出了发展设计产业所要面临的问题。最后根据现状与问题,为园林施工企业如何发展设计产业提出了几点建议。
园林施工;设计产业;产业链
1 引言
我国的园林行业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园林行业的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园林行业的队伍也迅速扩大,不断涌现出不同规模的园林设计企业与园林施工企业。目前我国的园林企业虽然有东方园林、棕榈园林、铁汉生态等大型公司的先后上市,但是园林企业从数量与规模上来说仍然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在发展初期大多数企业仅专注于园林行业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园林企业设计与施工等一体化经营能力将显得极为重要。如何正确处理园林设计与施工之间的发展关系,对园林施工企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园林施工企业要把握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经济大潮中发展壮大自己,使设计与施工产业得到健康、有序、全面的发展。
2 园林施工企业发展设计产业的现状
2.1行业背景
随着行业的逐步成熟,园林相关企业面临将是行业横向与纵向的整合,整合的几个方向将是:①规划设计并合建筑设计和园林设计企业;②园林施工企业并合设计企业;④园林设计企业整合施工企业;④设计与工程咨询管理服务;⑤甚至会出现规划、建筑、园林、施工、监理一条龙的项目管理咨询服务公司的整合。
2.2园林施工企业的梯队
我国园林绿化施工企业,主要包括三个梯队的竞争主体,其中,第一梯队是20家左右有实力开展大型项目的跨区域经营的行业内优势企业,均具有城市园林绿化一级企业资质;第二梯队是一些园林产业发达地区内主要从事区域工程项目的区域性企业,一般具有城市园林绿化二级或以上资质;第三梯队是其它众多具有二级或以下资质的小型企业。第四梯队是不具备任何资质的微型企业。
2.3园林施工企业发展设计产业的现状
2.3.1第一梯队——园林大型龙头企业设计与施工齐头并进,持续加大投入设计产业的发展
大型龙头企业凭借资金、品牌、技术、资源等优势,往往较早就具备了园林施工与设计的较高资质,它们大多具备施工一级资质的同时具备了园林甲级或乙级的设计资质。这些企业倾力打造设计与施工等的一系列全产业链模式,在设计与施工两方面业务与品牌影响力齐头并进的同时,仍然在加大设计产业的发展投入,一方面扩大设计的跨区域布局,在各地成立设计分支机构;另一方面入股或控股国内外知名设计公司,已占据设计市场从中端到高端的全面领导地位。
2.3.2第二梯队——园林施工企业开始重视或已着手大力发展设计产业
第二梯队的园林施工企业往往具有施工二级或以上资质,他们有较大一部分已具有设计乙级资质,或企业内部已有专职设计队伍。其余不具备设计资质的施工企业,一部分在具备设计人员的情况下着手申请设计资质,以为中长期发展打下基础;另一部分施工企业为满足市场需要,在招聘设计人员或扩大设计人员的队伍,为施工项目的承接,进行前期的设计跟踪服务。
2.3.3第三、四梯队——园林施工企业根据业务需要外聘设计服务
第三、四梯队的园林施工企业在业务规模有限的情况下,部分企业招1~2个具备初级画图和设计水平的人员综合使用,大多往往根据施工业务需要临时寻找设计人员或设计团队,大多是兼职的设计人员或私人工作室。这类模式往往存在设计水平参差不齐、服务质量不高,较难满足用户的需求。
3 园林施工企业发展设计产业的积极影响
3.1设计能力将成为优势园林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内的园林行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功能主要局限在环境绿化方面,在设计理念、文化品位、生态环保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随着生活品位的提升,人们对园林企业的设计能力会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具备园林景观设计能力将逐渐成为优势园林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2优质设计服务拉动施工项目的承接效果显著
随着园林行业的发展以及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户对园林服务和园林工程精品意识的要求已越来越高。因此园林企业的设计服务对施工项目的承接影响非常大,园林的设计业务通常会带动施工项目的承包,形成设计、施工一体化,这是政府单位、房地产和园林企业越来越欢迎的运作方式。园林企业具备的设计——施工一体化能力,将增强公司在业务承揽时的竞争力;有利于公司在设计业务与施工业务市场领域的相互延伸;也能更好地将设计理念和工程施工相结合,打造精品工程,有效提升客户满意度,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3.3设计、施工一体化可降低园林企业的施工成本
可以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如在设计方案中可适当考虑更多使用自有的绿化苗木储备、利用公司已有原材料供应渠道资源等,降低工程成本,同时也避免了设计和施工相悖引起的工期延长等诸多问题,从而提高工程效率,保证项目品质。
3.4施工企业发展设计产业可纵向延伸全产业链的业务发展
“园林研发→苗木种植→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绿化养护”这整条产业链里面“园林规划设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核心动力。园林施工企业在具备较好设计能力的基础上不但可以拉动项目的承接、苗木的销售等,同时可以以设计为基础纵向延伸,进行园林咨询服务、行业培训服务,以及其他园林配套产品的供应服务等。
4 园林施工企业发展设计产业所面临的问题
4.1高素质人才竞争需求大、流动性高
目前经验丰富、水平较好园林专业设计人才市场上需求非常大,设计企业、房地产公司、政府单位等都在互相争夺此类高素质人才。一方面不断涌现的新设计公司与扩大规模的大型设计公司,在不断寻求能够独挡一面的专业设计人才;另一方面房地产公司、政府单位等为了自身建设项目管理与质量的目标,往往招聘具有设计公司背景的经验丰富的设计人才作为项目的管理者。
4.2资质是瓶颈、一次性投入大
除境外知名设计公司,利用自身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在国内仅承接设计项目的方案部分以外,国内园林企业是否具备设计资质,成为承接设计项目的首要准入门槛。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目前园林设计资质分为甲乙两个等级,不同的等级需要配套相应水平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尤其是在专业人员配备上要求较高,需配备不同专业要求与相应数量的具有相关职称的高级技术人才。因此作为园林施工企业如初次申请设计资质,需一次性投入较大的资金,且短时间难以取得回报,成为企业发展面临的一个较难选择。
4.3设计品牌的号召力短时间难以形成
目前境外设计企业在高端占主导的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园林施工企业发展存在自身规律和约束,设计人才和团队的建立、品牌号召力的形成也远非一朝一夕,而营销关系网的打造也需要时间磨练。因此以施工为主的园林企业,设计品牌短时间难以形成号召力,所以难以迅速占领设计制高点,收入占比提高有限,设计业务在主导施工业务的增长上力度有限。
5 园林施工企业发展设计产业的建议
5.1定位准确,制定中长期规划
对于目前已取得较好设计业绩的第一梯队园林施工企业来说,其发展已迈上了业务区域与业务领域不断扩大的成熟稳健的快车道。它们的中长期规划目标明确,已经经历了量变的发展过程,在朝着质变——将品牌从区域走进全国、迈向国际化的进程,并向境外企业占据的高端市场进发。这些优质园林企业的设计发展正是经历了一个从初生到成熟与成功的拼搏过程。
5.2未雨绸缪,需先建立资质或加快资质升级
企业只有不断的成长,发展,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竞争力。那么未雨绸缪是企业的发展壮大的法宝。一个园林施工企业要发展设计产业,除了在人才、经济实力、技术实力、业务关系上要有竞争力之外,建立资质基础或在原有资质基础上加快升级是首要发展因素之一。企业无资质,在承接正式业务上是零准入,只能借用其他公司的资质实施项目,最终只能一直处于为他人做嫁衣的局面,永远无法形成自己的设计品牌。或无较高等级的资质,即使企业各方面实力都达到或超过了相应水平,发展前景仍将会遇到瓶颈。
5.3政策灵活,吸引人才
企业发展最重要的核心之一就是“人才”,园林施工企业在发展设计产业的过程中,必须要引进人才,并留住人才以发挥他们的所长。那么如何吸引与留住他们,企业薪酬和企业文化是引人留人的基础,不管职位高低,任何人都会因为对这两方面不满意而离开。因此园林施工企业:①必须依据自身的情况,在原有薪酬待遇基础上制定更加灵活的政策,为人才制定具有行业优势的物质回报;②打造良好企业文化,为人才提供和创造事业成功的发展平台,为人才创建优势的发展环境。
5.4加强合作、借力发展
园林施工企业发展设计,在市场上要与大型园林设计企业或境外企业争夺市场,除了提高自身实力之外,还应该善于借助外部有利因素形成剪刀差效果。无疑,“合作”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一条四两拨千斤的有效途径。这里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说明:①企业间的合作对于小型园林企业来说具有特殊意义。企业间的合作主要是集中在园林设计领域里不同细分市场主体。相对大型企业来说,小型企业的劣势可以通过与同行企业资源组合来消减,从而避免企业盲目扩张和资源浪费,实现双赢,甚至多赢。②行业间的合作是园林设计专业综合性的体现与内在要求。规划、建筑、室内、市政设计与施工企业,苗木、建筑、装饰等材料供应公司、平面设计公司等等,都是园林施工企业发展设计的合作对象,拓宽服务内容,延长企业产品线,并达到深度积累客户关系的目的。
6 结语
随着园林行业的发展与社会要求不断的提升,设计在园林企业的发展将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园林施工企业发展设计产业,需定位清晰、目标明确,在坚持精品路线的前提下,不断拼搏、进取,打造名副其实的优质品牌影响力。最终做到园林设计与施工两大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达到双优双赢的局面。
S732
A
1673-0038(2015)06-0078-02
201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