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以人为本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方法
2015-04-16沈国华福建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沈国华(福建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探讨以人为本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方法
沈国华
(福建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
劳动安全维系着你我他,维系着每个家庭的幸福生活,因此要贯彻“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方针,从劳动保护角度抓好安全,实现施工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本文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多个方面详尽的分析了工程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重点对安全管理的强化提出对应的策略,从而确保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
以人为本;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策略
引言
我国现阶段大部分施工过程中存在着法律法规执行不力、施工单位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隐患的整改落实情况不力和监督部门的安全监督不力等一些安全管理问题,再加上施工现场安全的不确定因素较大,其自身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它是高危险、事故多发行业。而通过对人文层面控制管理,不断完善施工安全管理,健全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完善安全管理法律和加大资金投入,不仅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还能为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相应的保障。
1 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现有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突出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控制中心,根据不同的施工项目,人员机构,地理环境,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办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安全生产成为员工的自身需要,使遵章守纪成为施工人员的自觉行动,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工程施工现场通常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场所,是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搞好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关键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起施工现场安全保证体系。
2 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复杂的设施管理工程施工产品的体积十分庞大,所消耗的物资和人力是巨大的,因此,在有限的施工现场上要集中大量的材料,并用不同功能的大小施工机械工具。利用塔吊、脚手架等危险性较大的设备设施,他们大部分无专门标准、无型号,基本上都是自制和组装的中、小型机械类型。在施工时,地下、地表、高空多层次作业面上都在变更作业结构,这就给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带来了难度。
2.2工作人员文化水平参差不差,施工企业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施工队伍素质的不稳定性从当前的工程施工市场看,绝大多数的施工人员都是来自于农村或偏远山区的外包工、临时工,文化程度总体较低,人员的素质差,绝大多数未受过专业训练;此外,工程施工队伍受年限长短的影响,素质极不稳定,也就造成了工程本身的不稳定。有一些承包单位受到利益的驱使,非法转包和招聘一些不能胜任作业的队伍、人员,管理意识十分薄弱,造成大量无任何现代安全生产观念的临时工涌入建筑施工现场。
2.3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流于形式
施工现场存在着质量管理人员兼顾安全管理的现象,多数施工现场往往都未按照规定来配备专职安全管理员。施工安全管理员的施工安全知识和业务素质较差,引起了很多恶性事故。工程施工安全是进行动态管理的,所侧重的是过程,而许多工程的质量管理流于形式,侧重于结果,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好坏就直接影响着施工现场的安全。针对这些情况,一旦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落实到实处了,就有扩大安全管理的职责范围,提高管理的技术难度。
2.4安全生产责任制度有名无实
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只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放在文件柜里,没有真正贯穿于整个施工当中,有的连纸上的责任制都没有,致使项目管理人员提出的安全生产措施,常常落实不到施工现场,导致安全生产工作在不少工地处在“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未能真正体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
铁路隧道的施工环境较为复杂,容易产生不同的安全问题,对于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及时发现在铁路隧道施工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保障,是整个铁路工程顺利完成的基础和前提。
3 加强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对策
3.1以人为本,健全和贯彻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体系
建筑安全管理体系是施工单位为了保证施工的安全进行,以系统的概念和方法,把安全管理的各阶段、各环节和各职能部门的安全职能组织起来,明确项目经理为安全生产第一负责人,要结合项目实际情况,把责任落实到个人,形成一个即明确任务、职责又可以相互协调促进的有机整体。建立健全施工的安全管理体系:
(1)要建立明确的安全目标、方针和计划,进一步明确安全工作并不只是安全员的工作,实际上安全工作是全体员工的,是生产安全离不开任何一个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使安全管理体系有条不紊的运转。
(2)要建立企业安全责任的考评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只有通过建立安全责任的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度,才能使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责任真正落实到自己的肩上,才能调动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认真的做好自己的工作,安全生产。
(3)要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部门,该部门主要是检查督促企业的负责人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制定的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组织开展劳动安全知识学习和培训,制止和纠正违章施工,参加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等。
(4)要建立高效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普及开展群众性的安全管理活动,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
要不断完善高标准的安全管理机构,作为一个施工企业,首先要建立健全各级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公司及分公司要设安全生产委员会,项目经理部设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要明确责任和分工,制定出明确的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并进行分解,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环节,形成人人抓安全的局面。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不断完善安全管理法律,实行管理程序化和标准化,施工企业在大力贯彻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的标准上,坚决执行现有的安全政策、法律和法规,建立完善的建筑施工安全监督。
3.2以人为本,加大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减少安全事故
加大对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可以有效地更新安全设施,使设备、工具、材料等免遭毁损,减少或者避免施工人员的伤亡,减少工业污染。如近年来,施工单位为了避免房屋建筑施工中事故的发生,大量采用自升式吊车而淘汰轨吊,使用铁木跳板而淘汰竹跳板,这些对预防施工过程中的超重事故和高处坠落事故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对于那些危险性大的施工,可以机械人和自动化来代替人工手工操作。
人员的投入、设施和措施的投入、教育和培训的投入都需要资金的保证。资金的投入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安全投入是企业和工人的“救命钱”,资金跟不上,管理工作运行困难,极易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要预防和杜绝事故的发生,就必须持续有效地进行安全投入。各方在签订开发合同时,就应将“安全文明施工措施费”予以明确,并按规定毫不保留地随工程进度及时拨付,同时监督专款专用,不得挪用,确保安全生产经费落实到位。
3.3以人为本,实施安全技术培训措施,搭建技术保证的平台
编制好施工现场的安全技术措施。在做好危险源识别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安全防护措施,对专业性强、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提前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制定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并附有安全验算结果,按规定的程序先批准后实施,对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单位还要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按论证报告修改完善,并经有关人员签字后实施。
投入足够的资金保障安全技术措施落实到位,通过对方案、措施的细化,提出安全技术措施费用计划,并实行专款专用,同时进行必要的安全物资储备。将安全投资与施工生产和企业经济效益相联系,确保项目安全生产的顺利运行,保证安全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采取安全系数较高的施工技术和工艺流程,并加强关键环节的安全管理,编制专项的施工方案,同时严格的按照方案,组织有资质、有经验的人员进行施工,切实的保证工程的施工安全。
3.4以人为本,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
在工程施工中,从业人员的素质各有高低,在从事工程施工的人员中常常存在有一部分安全意识较低、业务素质不过关的人员。因此,施工单位应当加大对从业人员的管理力度,并在人员上岗前对其进行安全生产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强化施工期间的安全生产教育,有效的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安全生产意识,保证施工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严格的按照标准的程序进行操作,杜绝违规作业的现象,从而减少工程施工环节的安全隐患。同时,也要加大对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设立科学的考核制度,确保管理人员具备相关的资质,从而进一步提升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力度,确保相关工程的施工安全。
3.5以人为本,以文明促安全,完善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
在相关工程的施工期间,应当保证施工现场环境的整洁,并合理的规划材料的进场顺序与进场数量,并做好施工现场材料的管理工作,同时划分出单独的机械设备停放场地,保证施工现场的干净整洁。良好有序的生活环境,文明整洁的施工现场,可以令施工操作人员有一个愉悦的心情,经验表明,这样可以减少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所以相关工作一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前提,充分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问题,改善员工的生活环境,重视安全工作的动态性管理,充分认识到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艰巨,逐步完善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机制,提高工程施工安全的动态性管理水平。
4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程施工的相关建设工作也在快速前进,在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大环境下,以往的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方法和技术标准,已不适应行业安全管理形势的需求。在新形势下,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各方逐步实现全员参与,责任落实到个人,相关单位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严格控制,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1]唐军.建筑施工安全问题及主要管理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8.
[2]吴学勇.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研究[J].科技资讯,2009(09).
[3]张永涛.浅议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与安全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9 (10).
TU714
A
1673-0038(2015)06-0091-02
2015-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