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取象思维”在解释与认识中药效用中的常见模式

2015-04-16田翰林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0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000

江西中医药 2015年9期
关键词:药理部位事物

★ 田翰林 (1.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330000;2.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300000)

1 取象思维在中药学中的运用

中药学在现代医药理论尚未细分之前还不是一门单独学科,但是这毫不影响古代医家对中药功效来源的探索与解释,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可能从分子水平或药代动力学的角度来解释药物的作用。于是,在据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性质的观念下他们通过对自然界的一切现象进行观察、模仿与效法认为药物功用的决定因素包括其颜色、性味、材质、形体、生长环境、药物成熟时间等,如《本草纲目》中写道:核桃仁“酷似人脑沟回,故以之补脑”;血余炭其色黑故而用于止血,因为根据五行相克原理,血为红色遇黑则止;再如花类药物轻浮,作用多升散为主,根类药物部位在下沉重,故大多作用沉降,此即药类法象,这也是取象思维在中药学中的充分体现,通过这种方式来认识与解释药物的思维方法叫“法象药理”。

2 法象药理的历史沿革

宋代之时,朱程理学盛行“格物”之风,当时的医药界亦受此影响,大探药理以究其源。“万物皆有法象”的理念在以《圣济经》为代表的医学论著,“药理篇”中被提出,认为可以通过洞察动植物的本性,探查物理造化的玄机用以对药物药理作用的推演,法象药理雏形初现;金元时期中医理论迎来中兴之春,法象药理随之盛行,各个医家注重实用,法象理论在其著作中充分体现,张元素的《珍珠囊》有:“凡药根之在土中者,中半以上,气脉之上行也……病在中焦与上焦者,用根……根升梢降,人之身半以上,天之阳也,用头。中焦,用身。身半已下,地之阴也,用梢。乃述类象形者”的详细论述。以及李杲的《用药心法》与《药类法象》都在宋时的成果上更深层次的通过对药物的颜色、性味、材质、形体为主体,利用阴阳五行学说、气化、运气理论创建了系统的法象药理模式,对中药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法象药理在明清时期,也有所运用,时常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所体现。清末周岩的《本草思辨录》更是对130味经常使用的药物逐个从法象理论进行解释与探讨;从药物纹理的疏密度、质地的轻重、色泽特征,形体的特异随之味道的薄厚、气的浊清,以及阴阳五行之制化、五运六气之禀赋等角度,将药物起效之理推之论之[1]。民国至今,由于现代药物分析,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以及法象药理自身的或然性与局限性等缺点逐步淡出历史舞台。

3 取象思维在认识与解释中药效用中的常见模式

3.1 制化相克模式 根据疾病的发病症状的形象与自然界的事物相比较,结合五行制化,相生相克的理论进行用药指导。即:如果A种发病症状与B种已知事物形象相似,那么我们就用能克制B种事物的C类事物来治疗A种疾病。或用与C种事物相似的D类物质治疗A种疾病。

血为红色其性五行属火,火“所不胜”为水,水之色相是黑,所以血余炭、棕榈碳、大黄碳等色黑碳制药物常用于出血症状的治疗;带状疱疹发病之时常如蛇形带状缠绕腰部,中医外科学又名蛇窜丹,而中药扛板归又名蛇倒退,常生长于毒蛇出没的地方,由于其柄上有倒钩刺,毒蛇遇之绕行,古人认为其对蛇有克制作用,而蛇窜丹发病形状又如蛇之形象,故用其治疗此病,同时其还具有治疗毒蛇咬伤之功用;《本草图经》云:“今齐州城西惟一土山,石出其中……其山常有温暖气,虽盛冬大雪遍境,独此山无积白,盖石气熏蒸使然也。”[2]对阳起石温肾壮阳,性温善的药理特性通过此种思维进行形象地揭示。

3.2 部位类比模式 根据疾病的发病的部位(此处的部位更多指器官)与自然界的事物相比较,如果人体A器官发病那么在自然界中有事物B在其所属的整体中与A器官发挥相同作用(包括其它动物相同的器官或植物类似部位等),或者有事物C的形象与器官A相似,则可以用事物B和事物C及其相似物D来治疗A器官疾病。肝窍为眼,目之所视依靠肝之濡养,故眼之病多从肝论治,《唐本草》对利用羊肝改善视力并用于夜盲症治疗的临床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描述;鹿靥(其甲状腺)和羊靥治疗甲状腺疾病的案例在《千金方》中亦有所记载;胎盘为人孕育之本元,其强壮补益效用为《本草拾遗》所记载;鱼腥草的叶子形如两肺,具有治疗肺痈、肺热咳喘等肺系疾病的作用;牛膝膨大如牛之膝关节,常用以关节痹痛治疗;鸡血藤、海风藤、络石藤等藤类植物因形似人之经络通达四肢,所以其功效大多具有舒筋通络,止痹痛的作用。对于“皮水”的治疗临床上常用五加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等乃《成药便读》所说:“因病在皮,以皮行皮之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把这种用药现象归纳为:“以心归心,以胃治胃,以血导血,以骨入骨,以皮治皮,以髓补髓。”[3]

3.3 位置类比模式 根据疾病发生的位置(此处指方位,上下左右)与自然界的事物相比较,取药物相同位置进行用药,结合模式二的用药思维从而提高对药物的特异性的认识,准确到达用药部位从而最大限度发挥药物作用,减小药物副作用。

“沉浮升降”在药性理论中是中药基础功效之一,在中药理论中认为药物质地与其关系密切,沉降者大多质重,升浮者大多质轻,所以有“诸花皆升”、“诸子皆降”、“介类潜阳”等多种说法,如金银花、荆芥穗、辛夷花等位置处于植物上部质地较轻的药物多用于上部疾病轻宣解表,升浮向上;而龙骨、朱砂、牡蛎等具有潜阳平肝,镇心安神之功效的药物多质重沉降而走里向下;通过对这些药物现象的总结,在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药中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药物对人体部位有着特殊的亲和力,能直达相应部位,这些药物又叫“引经药”。如桔梗,支撑花蕾的茎笔直向上,故其有引要上行之功。这一用药思维模式有效的提升了用药的准确性,从而降低了药物副作用。

4 结语

《易经》中以四象演八卦,八卦所推演之象包罗大千世界万物之规律。钱学森也曾谈到中医发展唯象不破。取象思维在对中药认识与解释的发展中无处不在,其具体模式也是多种多样,本文也只能从常见形式中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当然,我们也不能回避这种思维模式的缺点,强调了事物的特殊性,弱化了事物的普遍性。并且,其毕竟存在有最初感性到理性推理的过程,所以这种推演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出现“或然性”,或牵强的解释,如蝉蜕善于治疗咽喉肿痛,有的医家就认为蝉夏天能长时鸣叫,以其嗓力强劲,故以此类比用于治疗咽喉疾病,但我们都知道蝉所发出的声音来源于其翅膀的震动而非喉间声带的啼鸣。不过,在几千年中医发展中其实践的有效性也是有目共睹的,这些思维理念在当时物质匮乏,毫无设备之说的时代对认识中医药的功效、归经、性能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中医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就当下来说此种思维模式对新药的认识也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1]于虹.论中药的法象药理[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11):648-649.

[2]宋·苏颂.本草图经[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4:63.

[3]丘颂平.论法象用药[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17(5):47.

猜你喜欢

药理部位事物
中药药理学科简介
中药药理学科简介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每个女孩都有不允许别人触碰的隐私部位
金莲花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美好的事物
分析当归中不同部位有效化学成分
山楂核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奇妙事物用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