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莆田市政区地名特征研究

2015-04-16纪小美付业勤胡诗文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年6期
关键词:政区莆田市莆田

纪小美,付业勤,胡诗文

(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210023;2.海南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海口571158;3.华侨大学旅游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0 引言

地名作为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研究的对象,聚居点、地区、场地及自然和文化景观特征的名称,包含有丰富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的属性,可为命名时的环境、居住和社会条件提供证据[1-2]。但它又不能简化成“地理实体的名称或者代号”,因为任何地名都应有其所在的地域范围[3]。政区是国家为了实施有效治理国土、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的行政区划,政区拥有区位和范围等特性[4]。政区地名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并从一开始就由各级政府统一控制,使政区地名的命名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法定性[5]。政区地名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同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等各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6]。通过研究政区地名,不仅可为复原区域过去自然、人文景观提供丰富的历史素材,还可为当今全球化、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区域传统文化的继承提供新视角,同时也为科学严谨的地名管理和命名工作服务[7]。

长期以来,西方地理学者对地名的研究多聚焦于地名的探源与分类,如M.Gelling通过对英国地名的研究,揭示了英国历史上民族迁移与各民族相互融合的过程[8];H.Eugene的研究表明北美洲西北部印第安人聚落地名反映出了该地区生物和地貌特点[9]。但是,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人文主义的兴起,西方地理学界对地名的研究转向地名的“地方文化景观”、“权力空间”等领域,如G.Graeme研究了俄罗斯政权更替背景下其首都莫斯科历史地名和行政区划地名的改造问题[10];K.Herman从夏威夷群岛地名研究中发现,当地原先地名所反映的土著对自然环境的世界观,在西方殖民者到来之后,被象征资本主义、以英语新命的地名所取代[11]。20世纪30年代,在金祖孟[12]、葛绥成、谭其骧等学者的推动下,地名学在我国逐步建立。但是受制于传统研究方法(诠释法和历史考证法)[6]的局限,我国现代地名学研究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GIS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广泛应用,地名量化研究趋势日益显著,运用计算机变革地名学研究的传统手段、方法,推动了地名学研究的革新[13]。王法辉等通过构建地名数据库、GIS的空间可视化与空间分析、构建回归模型等,揭示了广西壮语地名时空分布规律,印证了壮、汉两民族走向杂居的历史过程[14]。王彬等对广东地名文化景观的研究发现GIS技术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广东地名景观根植于岭南独特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15]。

综上所述,目前空间分析技术在地名方面的研究应用已经较为普遍与成熟,但我国学界运用该方法对承接历史上大规模中原移民的东南沿海地区政区地名的研究远不及其他地区;此外,与西方相比,国内学者对地名的地方性的研究仍不够。因此,本研究以莆田市政区地名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史料,利用GIS建立政区地名空间数据库,对莆田市历史与现存政区地名的命名依据和地域特征进行研究,以期为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传承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新思路与参考借鉴。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莆田市地处福建中部沿海,临海背山,气候温暖湿润。西北部多为山地、河谷地形;东南部多海拔50 m以下的平原和丘陵镶嵌分布。山地约占全境的45%,平原盆地约占20.6%,丘陵约占34.4%,境内河网密布,地貌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整体上地理环境相似性大于其差异性。陆域面积4 119 km2,人口280万,现辖5个区(县),54个乡镇(街道),971个村(居)委会。海岸线漫长曲折,良港众多,大小岛屿150多座。本研究以《莆田市政区图》(比例尺为1∶120 000)[16]作为蓝本进行政区地名统计,共收集到980个现存政区地名(包括行政村、乡镇、街道、区、县、地市地名)和117个建国前的历史地名(与现存地名有重复,简称古地名)(图1)。具体操作过程:(1)提炼《莆田市地名志》[17]、《莆田水利志》[18]、《八闽通志》[19]等文献资料整合成相应的属性字段(包括地名最早出现时间,来历典故,曾用名、命名依据、地形地貌、氏族、历史沿革等);(2)矢量化《莆田市政区图》,生成相应的点、线、面状地物图层,并将属性数据输入于各图层中;(3)叠加地形栅格图建立本研究所需的地名数据库;(4)利用ArcGIS 10.2中的Spatial analysis、Spatial statistical等分析模块对地名空间数据进行分类、统计、空间测距、聚落高程提取等处理;(5)利用Arc-GIS中的制图功能,根据主题需要输出各类专题图表。

图1 莆田市聚落分布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 in Putian City

2 莆田市行政区划格局历史演变

莆田作为“八闽”五府之一,两宋以来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才辈出。随着中原人口不断迁入,新土地不断开发,包括政区地名在内的大量新地名不断出现,成为莆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见证莆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活化石”。从唐初(699年)行政地域初步形成以来,莆田行政区划格局因全国政权的更迭而频繁变动(表1)。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建制名称改为兴化军,下辖三县,十三乡,四十一里;元代,增设4个录事司,与县分治,下辖三十一里;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撤兴化县;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设十一区,四十八里,229图①按纳粮额的110户编为一图。;清代沿海截界前延续明末区划,截界后剩169图,康熙二十年(1681年)复界后恢复到219图,该区划格局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时期,全国政局混乱,区划制度不断调整,民国二年(1913年)撤兴化府,莆田县、仙游县隶属福建南道路;民国十八年(1929年)区下设乡镇②100户以下为附乡,100~300户为一乡,20~50乡为一区,乡以下设邻闾,5户为一邻,5邻为一闾;有市街集镇的称为镇。,莆田市现存的大部分乡镇地名发祥于该时期;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实行保甲制③10户为甲,10~15甲为保,10个保以上为乡镇联保。,保尾村(原名沙坂)因处于涵江各保最西端,故称保尾。新中国成立至今,莆田全境先后进行了15次行政调整。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调整为39个区,539个乡(街);“文革”期间,设3个镇,42个公社和900多个生产大队,这一期间大量政区地名更名,蕴含了非常浓郁的政治气息,例如文献街改为文革街、凤山街改为东方红街等;1983年设立莆田市(地市级),下辖城厢、涵江2个区,44个乡镇;2002年撤销莆田县,设立荔城区、秀屿区;2008年后正式形成现在的区划格局。

3 莆田市历史政区地名命名依据

莆田市最早的地名“仙游”得名于2 000多年前何氏九仙在九鲤湖炼丹成仙,乘九鲤升天。莆田、涵头(今涵江)、灵川、南匿(今南日)、城厢等地名迄今已使用了1 400多年,有1/3的乡(里)级政区地名从宋代一直沿用至清代。与我国其他省份政区地名命名规律成鲜明反差的是莆田市以人文事象命名的政区地名不仅在史书上出现早,其数量也远超过了以自然实体命名,这与历史上莆田属于移民迁入区有关。近代后,后者才大量涌现,超过并部分替代了前者。例如宋兴化军时期,人文事象类、自然类与混合型政区地名比为63∶20∶3,其中以人文事象命名可细分为:盼安定、求功名、取嘉名、因特产、因姓氏、政治教化等;以自然实体命名可细分为植被、山川、作物;混合型地名则多为赞美自然之灵秀。清兴化军时期,上述比例变为43∶14∶8,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为22∶15∶2。3个时期人文事象类地名分别占同期政区地名总数的73%、70%和54%。

莆田素有“科举名邦、文献之乡”的美誉,莆田一县历代进士多达1 433人,文武状元22位,位列福建各县榜首。宋代莆田更是政治人才辈出,《宋史》中出现了26位进士出身的莆田籍名人、士大夫,其中不乏蔡京、叶颙和陈俊卿等官居宰相者。教育方面,官方兴办军学和县学,出现了“制度宏伟、雄冠一时”和“学宫壮伟、甲于闽郡”[19]的恢宏场面。民办私塾、书院、书堂盛冠全省,皆请名儒传道授业。重教兴学是莆田文化兴盛的不竭动力,这种文化氛围也镌刻在其地名上,出现了大量追求科举功名、尊贤尚教、教化民众的政区地名,例如折桂里、榜头镇、兴教里、文赋里、尊贤里、孝义里、孝仁里,善化镇等古地名。上述人文事象类地名与福建县名命名特点[20]极为类似,即政区设置过程中多取“安”、“化”、“兴”为寓意命名,以期盼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例如莆田,原名“蒲口”移民初至时蒲草丛生,水患遍野,经移民辛勤垦殖,兴修水利,去除水患,荒野变良田,后将“蒲”去水改“莆”,借以提醒人们注意去除水患,名其先祖艰食之意,激励人们艰苦奋斗,创建美好的明天[20]。

建国后,除“文革”特殊时期外,莆田市政区地名所蕴含的政治教化色彩淡化,命名倾向于依据地理实体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当地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这样做不仅能够使政区地名稳定,还可为还原当地历史自然地理面貌提供宝贵线索。

4 莆田市现存政区地名命名依据

4.1 因自然实体而得名

此类地名与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一样,在这类地名中以“山”、“水”、“地形”、“动植物”和混合型命名为主,占总数的51.86%(表2)。其中与山有关的政区地名146个(已含混合型地名,下同),占总数的14.90%;与水有关的171个,占17.45%;与地形有关的137个,占13.80%;与动植物有关的79个,占8.06%;混合型地名23个,占2.35%。重点分析山和水地名发现,146个山地名聚落平均海拔171 m,标准差207 m,最小值0 m,最大值876 m。表明莆田山地名分布广泛,但海拔100 m以下山地名占到总数的60%,而对应的陆域面积仅占全境的6.27%,可见山地名分布主要以平原、丘陵和河谷地区等地势相对平坦区域为主。对各河流做不同距离的缓冲区,分别统计各缓冲区内水地名量(Nn)和政区地名总量(Mn)。可以发现前者与后者的比(Wn)随聚落与河流距离(Dn)的增加而降低(表3中第4列);距河流500 m范围内的水地名占水地名总数(T)的59.65%,1 000m范围内占到85.96%(表3中第5列)。可以发现莆田市的聚落分布普遍具有“依山傍水”的特点。

表2 莆田市以自然实体命名的政区地名统计表Tab.2 The statistics of place names of administrative regions named by natural entity in Putian City

4.2 因方位而得名

此类地名亦与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相同,但在莆田市表现更加显著。常用字有“东西南北”、“头尾”、“上下”、“里外”等(图2)。此类地名在莆田境内分布广泛且均衡,共计431个,占政区地名总数的43.98%,常见的构词形式如下。(1)方位词+自然实体:顶坡、上茅、溪口、沁后、南湖、东沙等。(2)方位词+姓氏:后郑、西徐、新周、前范、下黄、张边、霞(通“下”)徐等。(3)方位词+人类活动场所:东桥、镇前、庄边、东店、城内、顶社、涵井等。(4)方位词+其他:东兴、南兴、上后、东方、后面、东南等。例如,梧塘镇的松东和松西村,旧名松坂,坂即山坡的意思。当地古时候山里人挑山货一般沿着一条长满松树的山坡下来,一直挑到村里的街市上去销售,松坂因此得到一时繁荣,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就分为松东与松西两村。类似的方位对称地名还有榜头镇的“上昆”和“下昆”,国欢镇的“沁东”和“沁西”,新度镇的“沟尾”和“沟口”;鲤城街道的“北宝峰”和盖尾镇的“南宝峰”,书峰乡的“西坑”和东埔镇的“东坑”等。

表3 水地名数量与河流距离的关系Tab.3 The relationship of water place name and the distance to river

图2 政区地名中方位词常用字及其出现频数Fig.2 The characters and frequency used in orientation of place names of administrative regions

4.3 因移民姓氏而得名

此类地名与我国华南[14]、西北[21]等典型移民省份的情况类似。历史上曾发生两晋时期的“衣冠南渡”、唐朝的“十八姓从王”以及北宋末年因政治中心南迁而带来的3次大规模中原移民举族入闽事件。莆田历来是传统农业地区,广大农村地区至今仍处于较为典型的一家一户小农经济模式中,往往同姓同宗的人家聚居在一个村庄,形成了以宗族姓氏命名的村落[22]。人口普查资料表明目前莆田市大约有266个姓氏,排名前两位的陈姓与林姓共占总人口的24.61%,接下来是黄、郑、吴、张、李、杨、刘和蔡,前十大姓氏人口之和占到总人口60%。统计到的77个姓氏地名拥有常住人口24.10万(2010年底),占总人口的8.20%。姓氏政区地名主要分布于莆田中南部的兴化平原和东、西乡平原,临河临海,这里也是莆田境内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对外交通便捷、开发时间较早、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常见构词形式为:(1)姓氏+方位词:同前文。(2)姓氏+自然实体:柯塘、卓坡、何麓、潘垞、高林、何山、周墩、张埔等。(3)姓氏+人类活动场所:黄厝、赖店、郑庄、朱寨、沈楼、蔡亭、吴城、陈桥等。(4)其他:温李、社(通“谢”)硎等。

4.4 因地方特色而得名

新中国成立后,莆田民众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命名新地名时往往将“莆田”和“仙游”的第一个字或谐音(莆字谐音有埔、蒲、浦)作为首选。例如莆禧、荔浦、月埔、蒲峰、仙溪、聚仙、仙安等。以莆田方言中特有的“墩”字命名有新墩、玉墩、三墩、顶墩、锦墩、东墩和周墩。由于方言谐音,为雅观,因讹化而产生的地名是其特色之一。例如大济(镇)原名“待制”,宋代,当地乡民为感恩官员陈次升(其官衔待制),而将其资建的桥、亭命名为待制,并修待制街,“待制”与方言中“大济”谐音,寓意为“大济于人”,因此得名“大济”;郊尾(镇)原名“沟尾”,“沟”与“郊”方言谐音,因郊字更雅观,便称“郊尾”;盖尾(镇)原名“观美”,取“雅观美丽”之意,但“观”与“挂”、“盖”方言谐音,民国时一邮差把“观美”写成“盖尾”,将错就错,一直沿用“盖尾”这一地名。

莆田市宗教文化多元,历史悠久,有南少林禅文化,儒教、基督教以及妈祖、“三一教”、“祈梦”信俗等不计其数的民间信仰,营造出当地异常浓郁的宗教文化氛围,仅供奉妈祖的宫庙就有880多座(2010年底)。其境内7 000多个村落、社区,据调查每个村庄至少有1~2座供奉各路神明的庙宇,庙宇的建立往往吸引信众和各行各业人士的聚集,甚至由此诞生一座城市,因此,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23]一说。所以以宗教建筑、神明和事件来命名的地名在其境内亦常见。最著名当属市区的天妃路。与宗教有关的地名常带有“宫”(23个)和“院”(22个)等字,例如延宁(社区)因延宁宫(供奉妈祖)而得名;地处紫璜山脚下的宫下(街)因山上有座孔子庙(即学宫)而得名;江口镇的院里(村),古时候百姓居住在九峰寺的周围,后该寺院被烧,但院里这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西天尾(镇)原名西墩尾,清初,西墩尾佛教会参与反清复明活动遭朝廷镇压,人们为了纪念佛教会,以方言同音改写成“西天尾”。

另说,“莆田”一名来历于“沉七洲(州),浮莆田”的传说。莆田方言中“浮”与“莆”同音,从地质演变也可以证明“莆田”从方言“浮田”演变而来的可能性较大。在地质历史上,现在的兴化平原是汪洋大海,海岸线在今天的壶公山一带。从唐代开始,莆田沿海和山区都兴修水利以发展农业。1 000多年过去除木兰陂和东圳水库仍发挥着巨大作用外大部分水利工程已荒废。与水利工程有关的政区地名78条,占总数的8%,主要用字“塘”(23个)、“埭”(8个)、“陂”(1个)、“沟”(4个)、“坝”(5个)、“堤”(4个)、“井”(13个)、涵(3个)等。其中沟、圳用来引水,陂、坝用来截留,塘、井用来蓄水,埭用来抵御潮水,涵用于排水。《新唐书》中记载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兴化平原上六塘之一的国清塘(今仍在)——“周廻三十里,溉田五百顷”[24]。国欢镇的塘头与塘西村,唐时,人们在两村之间开挖一片浩大的颉塘蓄水溉田,塘的东面称塘东,后改为塘头,塘的西南面称塘西。木兰陂建成后,填埋为田,但地名仍保留下来。地下水源较为干净,饮水的需求往往会吸引民众在水井附近聚集,周边聚落地名也常带有“井”字,例如“龙德井”、“金井”、“石井”。古时,莆田农民在海堤外地势高平的海滩上开垦农田,称埭田,并在埭田中建立村庄,村庄位于埭之内,便取名“埭里”,类似的还有“埭头”、“东埭”、“洋埭”等。《莆田水利志·陂塘》[18]记录了曾经存在过的数百个坝,在坝附近的村落就取名“坝头”,类似的还有“东坝”“坝下”等。

4.5 重名

地名重名是一个全球性的普遍现象,社会历史原因是人为造成的,自然原因则是人类在外界隔绝情况下由于封闭而出现的[25]。莆田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突出,政区地名重名率约为9%;自然村重名率高达25%。首先,姓氏地名重名现象最为明显。据研究我国大约每个县(市)内有20%~40%的村庄名称使用姓氏。研究以莆田市排名前15大姓氏命名的村落发现:张氏、林氏村落各重复了16次;黄氏重复了10次;刘氏、吴氏、卓氏、蔡氏各重复了8次,其他姓氏一般也重复了2~7次。其次,指代自然实体和人类活动场所的重名较为多见。莆田辖境自然环境的相似性,农耕社会中人员流动相对滞固性,生产、生活方式的相对稳定性,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大量重名的出现。《谷梁传》中提出的我国地名命名的重要原则之一“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加之我国地名主要使用双音节,因此,这些山、水,阴、阳的地名重名现象较为普遍[21],例如,恒山以北的山阴县,洛河以北的洛阳市。然而,莆田境内仅有两处地名满足这种形式即“汾阳”和“渭阳”,2个村虽靠近河流,但并不位于河流北岸。而其常见的重名构词形式多为:(1)方位词+自然实体,例如,东山村和西山村各重复了9次;(2)方位词/姓氏/新旧+人类活动场所,重复较多的是新厝村、旧厝村、魏厝村、后庄村等。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 300 多年来莆田市行政区划格局不断演变,带动政区地名数量、区划层级、寓意等的变迁;其历史政区地名命名依据不同于其他省份,表现为政区建制初期人文事象类远远多于自然实体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后者不断增加并部分替代了前者;而与福建诸多县名一样,莆田历史政区地名多含“尊贤尚教、追求功名、期盼安定”等农耕社会文化心理,政治教化色彩鲜明。建国后政区地名的政治教化色彩淡化,命名依据更倾向于地理实体的空间相互关系和当地特有的自然、人文景观。现存政区地名命名依据可分为五类。一因自然实体命名的比重最大,又可细分为“山”、“水”、“地形”、“动植物”和混合型五小类。其中海拔100 m以下的沿海平原、半岛丘陵、内陆河谷地区以及距河流1 km范围内是“山”“水”地名的聚集区,反映出聚落“依山傍水”分布的特点。二因方位命名的占43.98%,此类地名主要的构词形式为:方位名词+自然实体/姓氏/人类活动场所/其他。三因移民姓氏命名的占7.85%,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平原地区。以上3类命名依据与我国整体情况一致。四以地方特色命名则凸显当地特有的社会文化氛围、信仰文化、农业生产景观等。五是重名现象普遍,姓氏地名重名最为显著,自然实体和人类活动场所类的次之。

5.2 建议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地名规范化管理与传承保护刻不容缓。首先,目前莆田市存在大量与现行《地名管理条例》①《地名管理条例》(1986年1月23日)第四条第三款规定:全国范围内的县、市以上名称,一个县、市的乡、镇名称,一个城镇内的街道名称,一个乡内的村庄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相违背的地名,主要表现为:乡镇与行政村重名,例如书峰乡与灵川镇的书峰村,榜头镇与灵川镇的榜头村,月塘镇与凤凰山街道的月塘村等;同一乡(镇)内的自然村同名,例如埭头镇有2个安边村,游洋镇有2个赤水村,园庄镇有3个大埔村。重名大量出现会阻碍社会经济的正常运作,开展地名普查工作,对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制定一些防止重名出现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势在必行。1982年开展的全国性地名普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重名出现,但不少地区重名地名在消除更改过程中也有反复现象[26],尤其进入21世纪后,国内外社会环境的巨大变迁,地名命名的随意性,原有地名的不规范使用,都呼吁再次开展地名普查,不断强化地名标准化。其次,在城镇规划过程中要重视历史地名内涵的挖掘,保护有价值的地名。改革开放后莆田市区划格局不断调整,新城镇不断出现;农村人口不断减少,村落规模不断缩小,自然村落合并势在必行,原有地名景观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新地名大多是在原有聚落地名加上表示姓氏、方位、新旧、大小等的前后缀而产生,文化内涵明显不足,加之现代社会“欧美化”的地名命名倾向越发显著,威胁到地名文脉的延续。因此,在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地名的科学规划,尤其要注意区域历史文化的沿袭性和继承性。最后,重视地名景观的宣传教育。将莆田地名纳入当地中小学生的地方历史、地理课本中,让当地学生接受地方文化教育,增强地方感和文化自豪感;此外,应当在莆田旅游的宣传介绍中增加历史地名内容,使地名成为展现莆田地域风采名符其实的一张文化名片。

[1]约翰斯顿.人文地理学辞典[M].柴彦威,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13-514.

[2]刘彬,刘建忠,刘宏建.河南省地名数据库的构建方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31(2):141-144.

[3]禇亚平.城市规划发展不能忽略地名规划[J].北京城市规划,2004(6):112-113.

[4]刘君德.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3.

[5]靳尔刚,张文范.行政区划与地名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96-297.

[6]王伯年.浅谈政区地名图[J].地名知识,1991(4):7.

[7]胡鹤年,张力仁.陕西政区地名文化景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1):170-174.

[8]Gelling M.Signposts to the Past:Place-names and the History of English[J].Journal of Historical Geography,1979,5(2):222-223.

[9]Eugene H.Columbia Plateau Indian Place Names:What can They Teach Us?[J].Journal of Linguistic Anthropology,1996,6(1):3-26.

[10]Graeme G.Changing Symbols:The Renovation of Moscow Place-Names[J].The Russian Review,2005,64(3):480-503.

[11]Herman K.The Aloha State:Place Names and the Anticonquest of Hawaii[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99,89(1):76-102.

[12]金祖孟.中国政区命名之分类研究[J].地理学报,1943,10(1):11-21.

[13]牛汝辰.地名研究方法发展趋势[J].地名知识,1990,67(3):5-7.

[14]王法辉,王冠雄,李小娟.广西壮语地名分布与演化的GIS分析[J].地理研究,2013,32(3):487-496.

[15]王彬,司徒尚纪.基于GIS的广东地名景观分析[J].地理研究,2007,26(2):238-248.

[16]莆田市民政局.莆田市政区地图[M].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02.

[17]莆田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莆田地名志[M].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2011.

[18](明)陈池养.莆田水利志:卷二[O].清光绪年间刻本.

[19]黄仲昭.八闽通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975-977.

[20]林汀水.福建县名取名的特点与更定名称必须注意的问题[J].闽台文化交流,2008(4):13-17.

[21]王荣,吴宏岐,何彤慧.基于聚落地名的盐池县人地关系状况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1):153-157.

[22]吴必虎.分析聚落地名研究地理环境[J].地名知识,1988,57(5):34.

[23]高红.妈祖文化与地理环境[J].人文地理,1997,12(3):34-37.

[2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三十一[O].清乾隆年间刻本.

[25]何小平,林文彪.论地名的重名现象[J].绍兴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29-35.

[26]康勇卫.从地名重名看地名标准化[J].中国地名,2012(10):48-49.

猜你喜欢

政区莆田市莆田
江苏省政区图
莆田市妇联开展关爱儿童“幸福种子”小组活动
莆田市妇联打造品牌助力脱贫攻坚
莆田巾帼架起枣农“连心桥”
莆田“上刀梯下火海”过元宵
享创客之乐 育创新之才——莆田市实验小学简介之一
耦合与失衡:闵行政区变迁中的上海城镇化进程(1958—1992)
江苏省政区图
为霞满天—福建莆田市老年大学校歌
莆田闹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