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背景下中国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的协调性分析
2015-04-16王泽宇张震韩增林孙才志彭飞
王泽宇,张震,韩增林,孙才志,彭飞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9)
0 引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获取最大海洋经济利益为主要特征的国际海洋竞争日益加剧,沿海各国纷纷加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1],不断优化海洋经济结构,抢占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中国也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2001年“十五”计划提出加大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2007年“十七大”提出要着力提升高新技术水平,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2012年“十八大”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截至2014年,中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已达59 93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然而,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高速发展,海洋生态环境破坏、资源利用粗放、经济结构失衡、空间差异扩大等一系列问题迫使中国开始注重其质量与规模的协调关系。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和支撑经济发展的要素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往依靠高投入低效率的速度规模型增长方式将逐步转向以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的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海洋经济是外向型经济,受到国际和国内大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国经济发展处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双重背景下,海洋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迫在眉睫。
从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研究趋势来看,国外对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的研究主要涉及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2-4]、区域海洋经济质量发展状况[5-6]、海洋经济产业规模与分类发展[7-8]、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间协调发展程度[9-10]等。相比之下,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从海洋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角度研究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11-12]、沿海城市人海经济系统脆弱性[13]、陆海经济协同发展[14-15]、海洋经济发展与社会及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16]等;(2)从海洋经济发展的效率角度研究沿海城市海洋经济效率[17]、区域海洋资源价值量核算[18]、海洋经济集成创新发展[19]等;(3)从海洋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化角度研究海洋经济主导产业的选择[20]、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完善情况[21-22]、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23]、海洋经济发展综合实力[24-25]等;(4)从海洋经济发展的特征与差异性角度研究海洋经济地域系统时空差异[26]、海洋经济区域特征[27]、滨海地带区域经济分异特点[28]、产业结构特征与时空演进[29]等。
关于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较为丰富,得出了大量富有实际意义的结论。但是,研究多涉及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性、海洋产业结构完善、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时空差异演化和相关发展评价等方面,鲜有学者从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间协调性关系类型来研究海洋经济发展状况。本研究在界定海洋经济发展质量与规模内涵的基础上,以中国沿海11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为例,并应用以综合权重为基础的象限图分类识别方法分析二者协调关系的演变进程,准确判断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健康状况,以期为沿海地区制定合理的海洋经济调控政策乃至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海洋经济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1 概念界定。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形成的各类海洋产业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经济活动总称[30]。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同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海洋经济质量是一个
内涵丰富的综合性概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能力和运行效果的综合反映[31],具体涵义包括海洋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科技更新换代、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其自身运行的稳定等[32]。而海洋经济规模则是一个从数量上反映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的概念,通常采用海洋产业总产值或海洋产业总产值在地区经济生产总值中的占比等单一指标表示。海洋经济规模与质量在相互作用的协调发展中,共同推进了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海洋经济规模扩大为海洋经济质量提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海洋经济质量的提升也为规模的扩张提供了具体方向与高新技术驱动力的支持,只有当经济质量迅速提高到一定程度,海洋经济发展活力才能逐渐被激发,且二者间协调化水平直接影响其健康化程度。若海洋经济质量大于规模,则会造成基础设施和海洋资源的闲置浪费,降低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反之,则会出现海洋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制约其发展水平提升。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不断促进海洋经济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1.1.2 评价指标体系。对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视角具有多元化的性质,主要从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的角度,在对海洋经济质量和规模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依据新经济增长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遵循系统性、科学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目标导向等原则,将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维度层、指标层4个层次(表1)。①结构优度。该维度层从总体上反映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海洋经济“质”的主要方面。现代海洋产业贡献度、海洋产业结构熵、海洋产业结构高度化指数等分别从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现状、海洋产业发展所处阶段以及各产业之间协调关系等方面表征海洋经济结构优化程度,进而反映出海洋经济质量状况。②科技支撑。科技支撑条件是海洋经济质量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本维度层主要从海洋科技发展要素、科技产出要素和科技贡献要素等方面的优劣反映海洋科技研究与发展条件状况。③资源利用。该维度层是海洋经济质量变动的重要表征。海洋产业岸线经济密度、海域集约利用指数、旅游资源利用率、现代海洋渔业资源生态位等分别从单位海洋岸线经济产出、海域资源集约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向好发展程度,反映海洋经济质量的提升进而体现地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变化。④生态环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提升海洋经济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该维度层中海洋环保工程建设力度、海洋污染治理强度等方面的提升为海洋经济转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提供了重要条件。⑤总体规模。该维度层从总体上反映出海洋经济发展状况,是衡量海洋经济“量”的主要方面。海洋经济增加值是规模扩大的数字化表现,表征海洋经济总量增减的发展趋势。
表1 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评价体系Tab.1 The index system of quality and scale of marine economy
1.2 权重计算与测度方法
1.2.1 综合权重计算。指标权重确定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为使数据权重能够客观、真实、有效地反映其所带来的信息,将采取主观赋权法(AHP)和客观赋权法(EVM)结合使用。设由AHP确定的数据权重向量组为γ={γi}T,利用EVM确定的客观权重向量组为α={αi}T。在计算方案指标时,若主、客观赋权法下决策结果偏差越小,则结果的实际效果越好[14]。根据最小相对信息熵原理有:
式中:wi为综合权重,∑wi=1,wi>0。用拉格朗日乘子法解上述优化问题得:
由此表明,在满足计算条件的综合权重中,利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所需的样本信息量最少,而利用其他形式的综合权重,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实际上没有获得的信息[1]。
1.2.2 测度方法。采用线性加权和法对海洋经济发展质量与规模协调性进行研究。线性加权和法是一种综合评价方法,主要将研究对象具体指标的贡献通过一系列集成的方式得到最终评价结果。其公式为:
式中:UQθj为第j个沿海省份第θ年的海洋经济质量或规模;wi为第i项的指标综合权重;xθji'为指标的功效值;n为沿海省份数量[33]。
1.2.3 象限图分类识别方法。象限图分类识别方法是陈明星等提出的一种关系识别方法[34],多用于研究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镇化质量与规模间关系的测度与评价。本研究利用其作为事物关系客观判断标准的优势,在引入偏离程度后,用修正后的象限图识别方法,更加细微地考察新常态下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之间的关系。具体如下:①对指标体系测出的海洋经济质量(Q)与规模(R)进行标准化处理,生成2个新的变量ZQ和ZR。公式为:
式中:ZQ,ZR分别是标准化处理后的海洋经济质量和规模;Qθj,Rθj分别是第j个沿海省份第θ年的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分别是Qθj,Rθj的平均值;SQ,SR分别为Qθj,Rθj的标准差。②构造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关系的象限图(图1)。ZR为横坐标,ZQ为纵坐标。象限中每一个点代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的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水平。③研判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的关系类型。规定ZQ,ZR表示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的关系;(ZQ+ZR)表示海洋经济发展协调性程度C;|ZQ-ZR|表示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的偏离程度D,同时结合中国沿海省份海洋经济现实发展状况及相关研究中象限图识别方法评价参数类型和标准[33,35]制定分级标准(表2),最后划分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关系类型。
1.3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研究涉及11个沿海省份,包括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建立的新常态下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协调性研究的指标体系共包含19个量化指标,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的《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旅游年鉴》《中国海洋年鉴》以及国家海洋局官网和各省份统计公报等。
图1 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关系的划分Fig.1 Classific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and scale of marine economy
表2 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评价参数类型及标准Tab.2 Parameter type and standard about quality and scale of marine economy
2 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
2.1 海洋经济质量
中国沿海省份海洋经济质量整体处于一种波浪式徘徊状态,波动幅度较小,上升趋势不明显,其中广东、上海海洋经济质量较高,山东、天津、福建、浙江、江苏、辽宁位居中等水平,河北、海南、广西较低(图2)。广东、上海凭借着优越的海洋经济区位、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强大的科研力量,海洋经济质量一直遥遥领先。山东、天津位居环渤海经济圈,分别作为环渤海地区和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山东随着科研实力的增强和蓝色经济区的建立,经济质量自2005年后缓慢提升,天津海洋经济密度较大、科研机构密集使得海洋经济发展集约程度较高,其发展质量紧随山东之后。福建、浙江、江苏2001—2012年间海洋经济质量发展水平相当,辽宁2001—2010年间呈现出小幅度波动的上升趋势,2010年以后随着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同质产业竞争加剧,海洋经济质量不断下滑。河北、海南、广西海洋经济质量一直处于沿海省份的末端。广西2001—2005年间海洋经济一直处于下降态势,随着2006年北部湾经济区成立带来发展机会的增多与其自身科技水平和产业结构的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开始逐步提升,但总体水平仍居于最后一位。
图2 中国沿海11个省份海洋经济质量动态变化Fig.2 Dynamic changes about quality of marine economy of 11 coastal provinces in China
2.2 海洋经济规模
2001—2006年间中国沿海省份海洋经济规模波动较大,2007年以后伴随较小波动出现一定的增长态势,但区域间差距却呈现扩大趋势(图3)。其中广东的海洋经济规模在发展中存在小幅度波动,但一直处于第1位。山东、上海由2001年的第4,6位分别跃居2012年的第2,3位,发展中二者波动幅度最大。福建、浙江、天津、辽宁2006年以前规模差距和波动幅度较大,近年来随着海洋科技的发展和各地政府的重视与管理的增强,海洋经济逐步平稳发展,差距由0.069缩小为0.017,但与广东、上海、山东3个地区的平均差距却由0.028扩大为0.066。2001年以来,江苏随着海洋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持续加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其海洋经济规模呈明显上升趋势。河北、海南、广西海洋经济规模虽有小幅度上升趋势,但总量仍较小。
图3 中国沿海11个省份海洋经济规模动态变化Fig.3 Dynamic changes about scale of marine economy of 11 coastal provinces in China
3 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的协调发展
根据综合权重,运用象限图分类识别方法,分别计算出中国沿海11个省份及全国沿海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关系类型在2001—2012年的变动状况(表3)。
3.1 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关系类型时间演变分异
中国沿海省份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协调发展的年份较少,失调的年份占多数,2001—2012年间144个指标样本总量中,只有36个处于协调发展状态(表3)。2006年以前,天津、河北、辽宁、山东、广西、海南等省份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多以低水平轻微的质量超前型为主,而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省份多以中、高水平状况下中等程度质量滞后型为主;2007年以来,辽宁、河北、天津、山东等省份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发展关系变化较小,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省份则转变为多以中等水平状况下轻微的质量滞后型为主。
由中国沿海海洋经济发展状况演变趋势可见,中国沿海省份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与规模间协调关系随着时间变化分别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海洋经济质量轻度超前型经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基本协调型向海洋经济质量轻度滞后型转变。整体而言,中国沿海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的发展多处于低水平状况下的基本协调状态,仅在2003,2005,2009年呈现出中、轻度的质量滞后型发展状态,且存在转向规模超前型的发展态势。然而,在当前世界海洋经济迅猛发展的状况下,与国际沿海海洋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沿海海洋经济发展在质与量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
3.2 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协调发展空间分异格局
中国沿海省份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主要选取2001,2007,2012年对其空间分异进行分析(图4)。2001年中国沿海省份海洋经济发展质量与规模的关系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河北、辽宁海洋经济发展处于低水平状况下的基本协调状态,天津、山东则处于中等发展水平状况下轻微的质量超前型,浙江、广西处于低等发展水平状况下中等程度的质量滞后型,而上海与江苏则分别处于中等水平状况下中等程度质量超前型与低等水平状况下轻微的质量超前型,广东、海南则分别处于高水平状况下中等程度的质量滞后型与低等水平状况下轻微的质量超前型,总体来看海洋经济质量超前型的地区数量高于海洋经济质量滞后型。由于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条件差异较大,资源禀赋、科技发展水平、政策条件不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至2007年,江苏、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则处于低水平状况下的基本协调状态,河北、辽宁、浙江、福建处于低等水平状况下轻微的质量滞后型,天津、山东和上海则分别转变为低等水平状况下中等程度的质量超前型、中等水平状况下中等程度的质量滞后型与高等水平状况下轻微的质量超前型,而广东则转变为中等水平状况下轻微的质量超前型,海南变化较小,整体呈现出海洋经济质量滞后型的地区数量略高于海洋经济质量超前型。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政府管理机制的完善以及对海洋开发力度的加大,海洋经济发展逐渐受到重视,发展速度提升较快,沿海各区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发展关系逐渐呈现规模超前的态势。到2012年已有半数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达到中、高级水平,海洋经济质量滞后型与质量超前型的地区数量基本持平。其中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在经过质量与规模协调型发展状态之后,逐渐转变为轻度规模超前型。上海逐渐演变为中等程度的海洋经济质量超前型,广东则由中等程度的海洋经济质量滞后型转变为轻微的海洋经济质量超前型,山东则与此相反。整体而言,其在空间格局中呈现以下分异特征:广东、广西、海南处于海洋经济质量超前轻度偏离状态,江苏、浙江、福建则属于海洋经济质量滞后轻度偏离型,而辽宁属于轻度质量滞后型。上海和天津基本处于海洋经济质量超前型中度偏离状态,山东与河北分别属于海洋经济质量滞后中度偏离与基本协调状态。
表3 中国沿海11个省份海洋经济质量和规模的关系Tab.3 Relationships about quality and scale of marine economy of 11 coastal provinces in China
图4 2001,2007,2012年中国沿海11个省份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协调发展关系的空间差异Fig.4 Spatial differences about the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and scale of marine economy of 11 coastal provinces of China in 2001,2007,2012
纵观中国沿海各省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其发展变化主要由以下原因导致:广东、上海、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基础雄厚,3个地区强大的科研实力、完善的海洋产业结构、广阔的经济腹地奠定了其海洋经济发展在全国的主导地位,辽宁、江苏、浙江、福建随着科技实力逐步增强、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海洋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海洋经济整体向好发展,海洋经济规模发展的速度稍快于质量,使其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等且呈现较小程度的质量滞后型。广西、海南分别处于西南边陲和南海地带,海洋资源禀赋较高、海洋产业构成基本完善,但由于经济基础较差、人口较少、科技力量较弱及海洋管理体制机制缺失,其海洋经济发展一直徘徊在低等水平,表现出轻微的质量超前型。因而,在新常态时期,随着海洋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要求的郑重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与海洋经济集约化发展程度的增强,海洋经济发展应逐步调整方向,在保持规模稳固扩张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发展效益,极力推动其转型发展转向中、高级水平状况下的协调状态。
3.3 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协调发展对策
综合考虑11个沿海省份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关系类型与空间格局演变,采取积极的措施优化二者协调关系是新常态下提升海洋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关键方面。(1)对于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发展基本处于协调状态类型的省份如河北,应在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张基础之上,着力提升其质量发展水平,以推进质量与规模协调程度的高水平发展。(2)对于沿海海洋经济质量发展超前型的省份,如天津、上海、广东、广西、海南等应在保持海洋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各区优势,推动海洋经济规模发展,促使二者达到高水平条件下的协调状态。因而,广东、上海应充分发挥海洋经济基础雄厚与科研综合实力强大的优势,重点发展包含海洋油气业、现代海洋渔业等优势传统产业、海洋先进制造业、海洋现代服务业以及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在内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1],带动海洋经济规模扩张,协调其与质量超前的关系;天津海岸线较短、科技水平较高,海洋经济发展集约度较大,在海洋经济质量提升较快的前提下,应充分利用各港口优势并借助“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扩大现代临港产业与先进装备制造业规模。广西、海南旅游资源丰富,但属于海洋经济欠发达地区,未来应注重产业发展多元化,逐步改变传统旅游业独立支撑局面,重点开发附加值较高的海洋新材料与清洁能源,建立资源开发与服务基地,并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以促进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协调发展。(3)对于沿海海洋经济质量发展滞后型的省份,如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应在海洋经济规模保持稳固增长基础之上,着力提升海洋经济发展质量以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快速实现提质增效。因而,山东、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在发展中应重点关注其质量提升。山东、浙江海洋经济总量较大,涉海经济科研机构密集,但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传统产业发展较为粗放,应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与应用率,大力发展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如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淡化等,在促进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时,不断推进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化程度。辽宁、江苏海洋资源丰富,传统产业规模较大,应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水平,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辽宁应积极扶持现代渔业发展,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江苏凭借较大的科研投入应重点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海洋观测与探测装备产业、海洋工程配套装备与设备产业等新兴产业。福建应积极利用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创建的优势,逐步提升传统渔业经济质量发展水平,加大科研力度,积极扶持现代海洋园区建设。新常态时期,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应更加注重质量提升,不断深化其转型发展,提升中国海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4 结论与讨论
2001—2012年中国沿海11个省份海洋经济多数处于中低水平状况下质量与规模不协调的状态,即海洋经济质量超前或规模超前,阻碍了中国海洋经济在新常态下高效、集约、健康的发展。
中国沿海省份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与规模间协调关系随着时间分别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海洋经济质量轻度超前型经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协调型向海洋经济质量轻度滞后型转变,说明当前中国面临的海洋经济质量滞后规模所造成的海洋自然资源紧张和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状况显著。
中国沿海省份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之间的协调发展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因此,要因地制宜分类制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广东、上海、山东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应着重向质量与规模的协调关系发展;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河北海洋经济发展中低等水平的地区应在重点提升海洋经济质量的同时,不断壮大发展规模以促进二者协调发展,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广西、海南应注重扩大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以适应海洋经济质量水平,并借此提高海洋经济整体综合实力。
本研究在对中国沿海11个省份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间协调性测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归类分析,一定程度上为政府新时期指导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但也应看到,在构建的指标体系中仍然缺少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海洋交通运输业等方面的具体指标,且虽然判断出中国海洋经济质量与规模的协调类型,但并未对每个省份内部地区进行分类研究,这将是后续研究中亟需深入解决的问题。
[1]王泽宇,郭萌雨,孙才志,等.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水平评价[J].资源科学,2015,37(3):534-545.
[2]Hamilton B A.NOAA Report on the Ocean and Great Lakes Economy of the United States[R].Washington DC: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2012.
[3]Adams C M,Hernandez E,Cato J C.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the Gulf of Mexico Related to Population,Income,Employment,Minerals,Fisheries and Shipping[J].Ocean&Coastal Management,2004,47(11/12):565-580.
[4]Pontecorvo G,Wilkinson M,Anderson R,et al.Contribution of the Ocean Sector to the United States Economy[J].Science,1980,208(4447):1000-1006.
[5]Henry M S,Barkley D L,Evatt M G.The Contribution of the Coast to the South Carolina Economy[R].Clemson SC:Clemson University,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Laboratory(REDRL),2002.
[6]Colgan C S,Merrill S B.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Economic Activity in Maine:Coastal York Country Case Study[J].Maine Policy Review,2008,17(2):67-79.
[7]Mcllgorm A.What Can Measuring the Marine Economies of Southeast Asia Tell Us in Times of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J].Tropical Coasts,2009,16(1):40-48.
[8]Jin D,Kitepowell H L,Thunberg E,et al.A Model of Fishing Vessel Accident Probability[J].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2002,33(4):497-510.
[9]Read P,Fernandes T.Management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Marine Aquaculture in Europe[J].Aquaculture,2003,226(1):139-163.
[10]McGlade J M,Cury P,Koranteng K A,et al.The Gulf of Guinea Large Marine Ecosystem:Environmental Forc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arine Resources[M].Amsterdam:Elsevier,2002.
[11]狄乾斌,韩增林,孙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其在辽宁省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9,31(2):288-294.
[12]李世泰.烟台市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19(2):41-43.
[13]李博.辽宁沿海地区人海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J].地理科学,2014,34(6):711-716.
[14]杨羽頔,孙才志.环渤海地区陆海统筹度评价与时空差异分析[J].资源科学,2014,36(4):691-701.
[15]赵亚萍,曹广忠.山东省海陆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3):21-26.
[16]盖美,周荔.基于可变模糊识别的辽宁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科学,2011,33(2):256-363.
[17]范斐,孙才志,张耀光.环渤海经济圈沿海城市海洋经济效率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6):119-123.
[18]吴姗姗,刘容子.渤海海洋资源价值量核算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2):70-75.
[19]郑贵斌.推动沿海海洋经济集成创新发展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107-111.
[20]张耀光,韩增林,刘锴,等.辽宁省主导海洋产业的确定[J].资源科学,2009,31(12):2192-2200.
[21]楼东,谷树忠,钟赛香.中国海洋资源现状及海洋产业发展趋势分析[J].资源科学,2005,27(5):20-26.
[22]孙才志,王会.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分析及优化升级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4):7-11.
[23]孙洪,李永祺.中国海洋高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24]王泽宇,郭萌雨,韩增林.基于集对分析的海洋综合实力评价研究[J].资源科学,2014,36(2):351-360.
[25]殷克东,李兴东.中国沿海11省市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的测评[J].统计与决策,2011(3):85-89.
[26]张耀光,刘锴,刘桂春,等.基于定量分析的辽宁区域海洋经济地域系统的时空差异[J].资源科学,2011,33(5):863-870.
[27]王双.中国海洋经济的区域特征分析及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2012,32(6):80-84.
[28]陈月英.近20年来中国滨海地带区域经济分异特点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5):642-647.
[29]马仁锋,李加林,赵建吉,等.中国海洋产业的结构与布局研究展望[J].地理研究,2013,32(5):902-914.
[30]殷克东,方胜民.海洋强国指标体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1]曲振涛,林吉双,王福友.经济质量指标体系的框架研究[J].商业研究,2003(16):1-5.
[32]孙智君.区域经济质量评价与提升路径笔谈[J].区域经济评论,2013(1):83-85.
[33]张春梅,张小林,吴启焰,等.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规模的协调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科学,2013,33(1):16-22.
[34]陈明星,陆大道,查良松.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国际比较[J].地理科学,2009,28(2):464-474.
[35]陈明星,陆大道,刘慧.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省际格局[J].地理学报,2010,65(2):1443-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