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对心理过程的认识

2015-04-15朱晨军

江苏中医药 2015年2期
关键词:客观事物七情心神

李 侠 朱晨军 许 芳 曲 淼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100029)

中医对心理过程的认识

李 侠 朱晨军 许 芳 曲 淼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100029)

现代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现象是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根据对历代中医文献的研究分析:感知活动的中枢为心神,心是认知客观事物的处所;“心有所忆谓之意”,把心所接受的外界信息保留下来成为记忆,即脾意;“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其中的思、虑即与思维、想象相符合;中医的“七情学说”与情感过程相符合;“意之所存谓之志”,志与意志过程相符合。

中医学 心理学 认知 情感 意志

现代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1-2]。中医心理学是继承中国古代哲学对心理现象的认识,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与现代心理学相互渗透和交叉,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独立学科。从远古至今,关于中医心理学理论及实践的记载散见于各大医家的著作与医案中。如中医七情学说属于知、情、意中的情,《内经》等著作中也有关于“知”和“意”的记载,试分别论述于下。

1 认知过程

现代心理学的认知框架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紧跟感觉之后发生,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反映;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回忆)的心理过程;思维是人脑间接地、概括地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凭借人所特有的语言,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想象指不仅能记忆见过的东西,还能想出自己从未见过的事物,是在大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新形象的过程。《灵枢·本神》载“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与现代心理学的认知过程相符合。其中对精、神、心、魂、魄、意、志、思、智、虑等几个概念进行了讨论,指出了精禀于先天,神为生命活动的总称,心是感觉、知觉的过程,魂是随神往来的活动,魄是依靠精气支配的器官本能活动的功能,意指记忆,思就是思维过程,虑也是思维过程,但思维内容更深、更远,有想象的意味。

1.1 感知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之气上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心的任物功能指心能反映客观事物,与外界事物相接触,通过感觉器官任物,并从外界获得信息。目、耳、鼻、舌、身是机体五种重要的感觉器官,分别司视、听、嗅、味和体表痛、温、触、压觉。各种感官感知功能的物质基础是气血,而“心主身之血脉”,也提示感知活动的中枢为心神,感知活动也是在心神主导下进行的,即“心主神明”。《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因为神舍于心,心神是感知活动的中枢,所以心必然成为感知客观事物之所。此外,《素问·八正神明论》指出,神的活动是经“五神”和“五志”来表现的。所谓五神即神、魂、魄、意、志,分属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载有“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神虽分属于五脏,但总统于心,心藏神,为五脏精神活动的主宰。因此,心是认知客观事物的处所,认知过程是客观事物反映于心神的过程,只有通过心的“任物”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记忆过程。

1.2 记忆 感知是记忆的前提,记忆是思维等高级认知活动的基础。“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指思维初期,尚未明确确定,外界信息通过心神任物之后,把心所接受的外界信息保留下来成为记忆,即脾意。此外,《朱子语录》云:“魄能记忆在内。”指魄有帮助记忆的作用,能将心神接收的信息输至脾[3]。脾藏意,意的物质基础是营血,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说:“脾主意与思,意者记忆往事,思则兼心之所为也”;“今脾受病,则意舍不清,心神不宁,使人健忘”。说明思发于脾而成于心[4],若脾藏意功能失调,易导致健忘。1.3 思维、想象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是指心神对贮存的材料进行加工,抽象概括,形成“概念”,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即思维过程。“因思而远慕谓之虑”,是指心神利用已形成的“概念”,对眼前未及的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推理的创造性思维阶段。心神将多次接受的外界信息保留下来作为记忆材料贮存起来,即肾志。此外,《朱子语类》云:“魂能发用出来。”“发用”有发散、提取之意,也即肝魂能够从肾志中提取信息,经过脾意进行加工,再将脾做出决策的信息输送到心[5]。魂可助神决断思维,解析推想,麾指意志,但魂为臣,神为君,以神御魂则喜怒有节,思维灵动,解析入微,决断敏捷,如若神魂颠倒则致喜怒无常,思维呆滞,精神恍惚,优柔寡断。

2 情感过程

在认知客观事物时,常会产生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等情绪,即情感过程。七情学说包括的内容与情绪、情感等理论基本一致。七情学说是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其雏形始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提示情志活动与脏腑关系密切,并通过心神的调节来实现。中医学把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变化都看作是心神对体内外环境刺激的不同反应。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论”,将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心理活动明确为“七情”,是七情学说定型和成熟的标志。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素问·气交变大论》载有“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在人能正常调节的情况下,七情一般不会使人发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个体调节范围,使气机逆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不胜邪,导致心理疾病发生。《灵枢·忧恚无言》阐明了过度、过激的情绪变化会使人发不出声音来。《灵枢·淫邪发梦》指出不良的情绪太过会令人产生幻觉[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因此,情绪、情感是人正常存在的心理现象,但过度则会导致情志疾病。

3 意志过程

人们不仅能认识客观事物,还能根据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确定行动目的,拟定计划、步骤,克服各种困难,最后把计划付诸行动,这是自觉地确定目标并力求加以实现的心理过程,即意志过程,强调克服困难、达到目的。意志在我国古代多用“志”来表示,亦有用“意”、“志意”、“意志”者。“意之所存谓之志”,志,即意志过程,张介宾对此注释:“意之所存,谓意已决而卓有所立者,曰志。”《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恬憺虚无”,以达“精神内守”,即通过意志调节生活而达到养生调神的目的,“病无由生”,这也就是意志过程。王夫之认为“志者,人心之主”,“心之所期,志也”。可见志是主宰心理活动有主向的“心”之归宿,即要达到的目的。《灵枢·本脏》载有“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这是从对其他心理过程和对外界适应性的调控作用方面论“志意”,强调“志意”能收摄“魂魄”,说明志意是比魂魄更高层次的精神活动。《素问·汤液醪醴论》:“何谓神不使……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这是从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方面论“志意”,这些都相当于现代之“意志”[7]。此外,《本草通玄》载有“盖精与志皆肾所藏者,精不足则志衰”。故脾所化生营血及肾中所藏精气充盈与否,影响着人的意志过程,与意志强弱密切相关,临床上常见肾气虚、脾气虚者,注意力不能持久,不能坚持工作等[8],说明意志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脏腑生理基础。

4 结语

综上,关于现代心理学的心理过程表现,在历代中医文献有诸多的记载,认知过程,即心的任物、意、思、虑、志和情绪、情感等,各个认知过程均有各自的特点,并互相联系和影响,与现代心理学的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等有很多的吻合,却又蕴含着更丰富的中医特色和中医哲学理论。目前中医心理学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我们应该把历代中医文献记载的理论知识逐渐应用于实践,经过实践的反复验证,提炼、升华出系统知识,再反过来指导实践,促进中医心理学进一步发展。

[1] 杨雪梅.普通心理学.北京:国际专业人才出版社,2005:3

[2] 王米渠,王克勤,朱文峰,等.中医心理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3

[3] 李京民,滕晶.浅谈“五神藏”的中医心理学意义.河南中医,2012,32(4):407

[4] 刘国凤,于桂菊.试论五神脏与身心疾病.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3,16(3):358

[5] 贾宏晓,唐永怡,张继志.中医“五神藏”理论的认知心理学内涵及其精神科临床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增刊):1

[6] 王米渠,谢静涛.图解中医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60

[7] 吕波,赵铭宇,王克勤.中医心理学对“意志”概念的剖析.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8):856

[8] 张振华,王克勤,王昊,等.中医心理学对“意志”的认识.中医杂志,2013,54(4):295

编辑:韦 杭 吴 宁

R229

A

1672-397X(2015)02-0005-02

李侠(1977-),女,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治脑病的临床研究。

朱晨军,主治医师。zhuchenjun007b@126.com

2014-10-16

猜你喜欢

客观事物七情心神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北海之殇
谈我对信息的认识及在课堂上的把握
韩儒金昌协的四端七情论与“性情经纬说”
小朋友绘画作品展
心神宁片中酸枣仁成分的质量控制研究
模糊语言存在的价值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中医学治未病养生理论运用于七情发生学的研究探讨
七情皆听命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