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股动脉-大隐静脉人造血管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2015-04-15叶蔚蔚张彬娥章巧庆王剑

军事护理 2015年16期
关键词:人造内瘘肢体

叶蔚蔚,张彬娥,章巧庆,王剑

(1.丽水市中心医院 血液净化中心,浙江 丽水323000;2.丽水市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随着人口寿命延长和医疗条件、医保制度的改善,血液透析患者数逐渐增加,患者的生存期不断延长,但部分患者因慢性疾病状态持续存在、长期静脉输液、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动脉硬化导致周围血管耗竭等原因,或自体动静脉造瘘(autogen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反复闭塞的尿毒症患者、中心静脉长期导管功能不良的患者,采用人工血管建立透析通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途经。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丽水市中心医院血透室和血管外科合作,为1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实施股动脉-大隐静脉人工血管移植内瘘术,建立透析长期血管通路,取得了良好的透析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4例人工血管移植内瘘患者,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35~82岁,平均(58.5±8.9)岁;疾病种类:糖尿病肾病6例,多囊肾1例,慢性肾小球肾炎3例,高血压肾病4例。其中5例自体AVF屡次阻塞,3例自体血管条件差,不能建立自体AVF,2例上肢人造血管内瘘失功,1例左侧颈内静脉置管功能不良者,3例原血管通路为股动脉-股深动脉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患者在当地医院使用6~10个月,其中2例血栓形成,1例假性动脉瘤形成,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未中断透析治疗。

1.2 方法 本组患者采用椎管内麻醉或股神经阻滞麻醉,选用Gore 70cm EPTFE人造血管,内径6~8mm,人造血管在大腿呈“U”形走行,吻合方式为外侧人工血管端-股动脉,内侧为人工血管-大隐静脉端。手术成功率为100%。

1.3 结果 14例人造血管内瘘移植术后,15~90d穿刺行血液透析,首次开通率为100%,透析血流量均达250~300ml/min,透析使用该通路时间最长者28个月,穿刺670多例次;最短者3个月,穿刺70多例次。透析3次/周,共透析1500多例次,穿刺部位正常止血。14例患者中,1例透析5个月因反复出现低血压致人造血管内瘘血栓形成,1例透析6个月因止血带压迫时间过长(24h)后致瘘管血栓形成,2例经过手术取栓干预措施后瘘恢复通畅;1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术后15d肢体皮肤仍有红肿热痛,体温38.9℃,经抗生素治疗、加强换药与营养等对症治疗7d后,患者肢体皮肤红肿热痛消失,体温正常,穿刺透析5个月局部软组织又出现红肿热痛明显,体温39.5℃,考虑合并软组织感染,保守治疗无效,取出人造血管改对侧股静脉长期双腔导管透析至今。1例术后6个月时因摔倒后出现脑出血死亡,人造血管被弃用。另12例患者目前透析情况良好,人造血管内瘘通畅无闭塞,无感染。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向患者与家属说明股动脉-大隐静脉人造血管移植的目的、意义、介绍人造血管的特点、应用及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告知术前事项,指导患者加强术侧肢体皮肤和血管的保护,术前2周开始做足背屈伸运动,以促进血管充盈。教会患者有效咳嗽,咳痰,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平时注意肢体皮肤的清洁,确保手术部位皮肤无破损,预防术后感染。

2.2 术后护理 (1)伤口出血。注意手术区有无出血、渗液,如有出血,使用正确的按压方法,力度要适宜,压迫时间为20~30min,防止增加伤口张力,避免血管吻合口破裂。严密观察患者呼吸、血压、面色、口唇、血氧饱和度,防止术后因人造血管内瘘分流量过大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2)伤口感染。注意肢体皮肤有无红、肿、压痛、体温升高,观察血象变化,保持局部皮肤清洁,注意切口愈合情况。(3)肢体肿胀。观察肢体有无肿胀,卧床期间,患肢抬高,使之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加强肌肉运动,减轻肢体肿胀。本组8例患者发生手术侧肢体肿胀,给予抬高患肢、红光治疗、硫酸镁湿敷后症状缓解。8例患者于手术后15~30d肢体肿胀逐渐消失。14例患者术后病情平稳,术后血压维持在120~170/80~105mmHg(1mmHg=0.133kPa),血糖波动在7.5~13.9mmol/L,未发生继发出血迹象。本组5例患者出现术侧肢体瘀青,3~5d后,皮肤瘀青消退。(4)观察动静脉瘘管是否通畅,预防血栓形成。肢体创口包扎松紧适度,术后24h内,1次/2h,用手指触摸人造血管端,扪及强有力的持续震颤时表明动静脉瘘管通畅,同时观察震颤的强弱,如减弱或消失,应及时联系医生处理。(5)术后观察患肢四肢末梢循环情况,注意足背动脉搏动,肢端血运、颜色、温度及活动度。注意有无麻木,红肿、疼痛、发凉等情况,有异常及时处理。(6)腹股沟负压引流管的护理。装置密封及无菌,做好导管标识,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引流管发生折叠、扭曲、受压,并定时捏挤引流管,避免管腔被凝血块阻塞,将引流管妥善固定于床沿,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及量。(7)活动指导。患者术后去枕平卧6h,卧床休息1周,可采用平卧或健侧卧位。卧床期间指导患者做足背屈伸运动,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周后可行日常活动,以不疲劳为宜。本组患者术后即可在护士协助下行翻身,术后1周遵医嘱下床活动,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未发生肺部并发症。

2.3 人造血管内瘘的应用 (1)穿刺时机。首次穿刺时间为术后15~90d。3例原血管通路为股动脉-股深动脉人造血管旁路移植血管通路改建患者为术后15d穿刺,另11例为术后90d穿刺。(2)透析穿刺前的评估。首次穿刺前通过彩超评估人工血管内瘘血流量,确认血流方向与动静脉穿刺点,使用新瘘一个月内安排有经验的老护士穿刺,以提高穿刺成功率。(3)穿刺方法。严格无菌技术穿刺,不使用止血带。首选绳梯法,有利于延长人造血管使用寿命。分别向心方向穿刺。穿刺角度45°比较适宜,可使人造血管穿刺部位形成皮瓣效应,这种效应在穿刺针拔出时发挥类似瓣膜的功能,减少穿刺点的出血[1]。穿刺力度适当,避免过大穿透人工血管。(4)透析中观察和护理。透析中患者取舒适体位,注意血流量,静脉压力的变化,注意穿刺点有无渗血,穿刺针有无移位,超滤不能过多过快,严防低血压的发生。本组患者血流量250~300ml/min,静脉压110~180mmHg,5例患者在透析中出现低血压16次,经过预防、治疗措施后血压回升,人造血管功能良好。(5)拔出穿刺针时不要切割血管,拔除后用手指压迫15~30min,再用弹力绷带轻轻压迫止血1~2h。

2.4 并发症的预防

2.4.1 感染 本组建立PTFE人造血管内瘘效果良好,手术成功率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感染,感染率约为26%,较自体AVF的感染率(20%)明显为高[2]。轻微局部皮肤感染可加强抗生素使用并观察,一旦感染扩散造成人工血管感染应考虑手术切除感染人工血管[3]。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穿刺和拔针时都应严格无菌操作。提高穿刺技术,保持人工血管处清洁干燥。移植内瘘感染时改临时性血管通路,同时积极控制感染。每次透析时监测患者体温变化,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

2.4.2 血栓 晚期血栓形成通常是由于静脉端吻合口外压力增高而血流变慢所致,应及时手术探查,应用Fogarty导管取栓,应避免人为压迫瘘管而造成血管闭塞[4]。本组1例人造血管内瘘在使用5个月后由于严重低血压致血栓形成,另1例使用6个月后因止血带压迫时间过长(24h)后致血栓形成。本组2例经过及时手术探查,给予导管取栓干预措施后瘘恢复通畅使用至今。透析中超滤不要过多过快,发生低血压,应平卧,立即补充适量的液体。根据凝血指标调整肝素用量。按压止血方法妥当,护士弹力绷带包扎不可过紧,并交代1~2h取下绷带。教育患者或家属每天不定时检查内瘘的习惯,发现内瘘杂音或震颤减弱消失时尽快就医。

2.5 健康教育 日常生活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及良好姿势,避免穿紧身裤,避免过度屈髋,不可久蹲,防止压迫人造血管导致血栓形成。透析后当日避免过多行走,以免发生意外大出血。如局部皮肤出现发红、肿胀、疼痛、发热时,应及时与专科医生联系。告知患者及家属每3个月到医院进行人造血管内瘘常规评估1次,如血管B超检查、血管重建检查、数字减影下血管造影检查。

3 讨论

随着血液净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肾衰竭患者的透析效率得到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不断改善,但血管通路的建立越来越困难,由此引起的住院日及医疗费用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血液透析治疗的顺利进行[5]。血管通路作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保证充足的血流量是透析充分性的关键因素[6]。我国最常用的血流通路是手腕部头静脉-桡动脉吻合建立的AVF。近年来美国肾脏病基金会指南建议腕部头静脉-桡动脉建立的标准内瘘是透析患者最初和最好的选择,但仍有约10%~24%的自体AVF由于血栓形成或瘘成熟失败而不能使用,因此人造血管内瘘就成为第二理想选择[7],文献[8]报道,在美国应用人造血管内瘘透析的比例>50%。我院血管外科医生实施了“股动脉-股深动脉人造血管旁路-大隐静脉人造血管内瘘术”,建立透析用血管通路用于临床获得成功,目前正作为丽水市公益性课题深入研究。股动脉-大隐静脉人造血管内瘘内径宽大,透析血流量充足,透析中无高压(本组患者静脉压110~180mmHg),与传统的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手术相比,股动脉-大隐静脉人工血管内瘘术具有部位特殊、创伤较大、人造血管材料昂贵、手术难度也较大,而且手术肢体皮肤肿胀较明显,穿刺后止血较自体内瘘困难,血栓形成率高,还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因此,临床上不作为首选的手术方法,但为传统方法难以建立长期血管通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生命线”,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护理工作重点应加强穿刺时的无菌操作以防止感染,透析结束后的止血是瘘闭的一个直接护理原因,其包扎方式、加压力度与时间值得进一步探究。由于本组病例数偏少,随访时间较短,其通畅率需进一步观察,使用与维护经验亦需进一步总结。

[1]叶蔚蔚,吴华芬,王剑.股动脉-股深动脉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患者的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4):45-47.

[2]瞿从芳.人工血管内瘘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6):951.

[3]樊孝文,邹琴.人造血管内瘘及自体动静脉内瘘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比较[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4,14(2):125.

[4]付强,庄永青,郭晓静.人工血管移植内瘘术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3,34(18):2800-2801.

[5]汤跃武,黄阳.不同术式大隐静脉移植内瘘的临床观察[J].临床肾脏病杂志,2014,14(9):565-566.

[6]Yoshida I,Ookawara S,Ando K,et al.Wvaluation of a new method for measuring vascular access recirculation[J].Ther Apher Dial,2011,15(3):319-326.

[7]Rooijens P P,Burgmans J P,Yo T I,et al.Autogenous radial-cephai-ic or prosthetic brachial-anticubital forearm loop avfin patients with compromised vessel[J].J Vasc Surg,2005,42(3):481-487.

[8]NKF-K/DOQI.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vascular access[J].Am J Kidney Dis,2001,37(Suppl 1):S169.

猜你喜欢

人造内瘘肢体
无中生有人造木
高频超声监测自体动脉静脉内瘘术后并发症的价值
人造太原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的技巧与护理方法
那些令人捧腹的雷人造句
肢体语言
疯狂编辑部之人造惊魂夜
肢体写作漫谈
两种治疗方法对动静脉内瘘穿刺镇痛效果比较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