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治理中网络舆论及其引导
2015-04-15孔峥
孔 峥
(1.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81;2.宁夏广播电视台,宁夏 银川 310014)
随着我国社会治理的顺利推进,网络舆论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功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1]。我国网民规模持续增长,网民生活全面“网络化”时代已经到来。网络媒体、微信、微博、论坛等新型传播方式对传统舆论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网络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
互联网以其即时交互、平等开放等特性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青睐,成为人们信息共享、情感交流和利益表达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每一个社会热点事件都会引起网络媒体和网民的热情关注和激烈讨论。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给我们快捷和方便的同时,也会有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果我们对出现的网络舆论不加以引导,使其恣意发展,就会给现实社会的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互联网的高度重视。
一、舆论与网络舆论的内涵
尽管人们广泛使用舆论这个概念,但对于什么是舆论,并没有统一的定义。《辞海》对舆论的定义是:众人的议论。在西方,舆论被称为“公众意见”,《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舆论的定义是:“舆论”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著名报告《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中对舆论的定义是:“舆论”不仅仅是各种意见的总和,而是在广泛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比较和对比一些意见的一种连续的过程。对于舆论的定义,学者们也有自己的见解。陈力丹认为,“‘舆’即公众,‘论’即意见”[2]。刘建明、纪忠慧等认为,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的多数人对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3]23。概而言之,“舆论”就是人们借助特定媒介针对社会上出现的某种现象或事情,进行公开评价,这种评价集中体现出人们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
“网络舆论”就是指网民借助网络平台,以网络媒体为载体对自己所关心的公共问题在网络公共空间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和看法的言论。这种言论具有开放性、影响力和倾向性。随着社会公众网络生活的全面化,网民一方面从网络中汲取了大量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另一方面他们也频繁地参与到网络舆论中,通过网络对社会生活中的事件进行描述、传播和评论,并以此来表达情绪和交流思想。这种网络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舆情,一些人甚至在网络中不自觉地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
二、网络舆论的构成要素
虽然网络舆论的形成需要借助社会公众在网络媒介上就一些问题发表看法,但是并非一些人发表了观点和看法就能形成网络舆论。只有个人发表的意见转化成集体意见,成为“结晶化公众舆论”,才能实现个人网络表达向社会公众网络舆论的转化。具体来说,让网络舆论成为可能,必须要有相应的构成要素。
一是网络舆论的主体:网民(网络舆论的发声者)。在此所说的网民是那些能够在网络上自主发表意见和建议,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看法的自由个体。同时,网络舆论的主体也不是特定机关、组织或团体的宣传部门,他们虽然也承担着网络舆论把控的责任,但不能成为网络舆论的主体。总的来说,网络舆论的主体是那些在虚拟空间发布意见的无名的、聚合起来的自主网民。
二是网络舆论的客体:成为公共话语的社会问题和现象。一些社会问题和现象虽然存在,但未必能成为网络世界的公共话语。只有社会问题和现象成为公共话语,才能构成网络舆论的客体。“公共话语是舆论的外化,意见寓于话语之中,构成舆论的物质外壳”,“是表达公众或群体共同倾向的语言,民众通过它来评价和批判公共生活,构建公共制度和监督政府权力”[3]32-33。
三是网络舆论自身:具有强度和一致性。由于“要确定一个人群的意见并不能仅仅依靠人头……意见的强烈程度是很重要的”[4],所以参与公共话题的人越多,对问题的关注度就越大。一旦日益增多的参与者持有共同的意见和看法,网络舆论就会形成,并对政府管理乃至公共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网络舆论的特性与功能
(一)网络舆论的特性
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民意的聚合和吸纳成为政府有效治理的重要环节。网络舆论由于公众的参与,在某种程度上会促进社会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但也可能由于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和偏颇,对政府有效治理造成一定的冲击。从正面来看,网络舆论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网络媒体信息传播迅速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舆论的形成速度更快,影响力更强。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在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上更为简单、便捷。具备上网条件的网民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并接收个人关心的信息,同时也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新闻跟帖、论坛发帖和跟贴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这使得引起多数网民关注的议题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引发全社会范围的关注,并成为议论的焦点,进而形成网络舆论。
2.网络舆论的互动性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受互动关系,真正实现了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传播者的话语主导权和控制权被完全打破。这使得网络舆论具有非常明显的多元化特征,不再是以往主流媒体能够“把关”和控制的一种舆论形态。在互联网上,每一个网民都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和其他网民互相交流意见,意见的聚集和形成都处在自由的状态下。这是网络舆论不同于传统舆论的最大特点,也是进行网络舆论引导时需要注意的重要一点。
3.网络的信息海量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舆论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传统媒体状态下,舆论引导是其主要功能,这一方面是因为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另一方面也因为媒介的传播方式客观上限制了受众意见的自由表达。网络媒体发展到今天,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其他各方面信息,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呈现,议题的海量和多样、自由的意见表达空间使网络舆论的内容也更为丰富多样,当然,积极和消极的舆论也会同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将网络舆论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引导,使其成为社会的主流舆论。
4.网络媒体以传播迅速、内容海量、即时反馈、意见多元等特点,“代表了一种对抗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能力以及对抗政府、政党和传统媒体企图界定和保护现状的权利”[5]。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互联网向公众舆论的构造者——传统媒体和政党——的霸主地位发起了潜在的竞争”[5]。网络媒体为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权利维护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平台和渠道,也成为社会矛盾的集中暴露地。网民的公民意识在逐渐形成和不断强化,他们通过网络媒体积极参与公共问题讨论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在此背景下形成的网络舆论也越来越成为网民发声的主渠道。
(二)网络舆论的积极功能
1.网络舆论为社会公众参与讨论公共问题提供了空间。民主政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公众参与意识的培育和建构,而网络则给社会公众提供了民主参与的平台,使社会公众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一旦自己的观点被吸纳,会进一步激发他们通过网络参与公共问题讨论的积极性。所以,网络舆论在民众参与的基础上使民意得到聚合和实现。
2.网络舆论强化了社会公众的监督,能促进政府更好地决策和服务。网络舆论因其快速迅捷,使社会公众可以第一时间将看到的不符合社会道德和违背法律的人或事件,特别是对政府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借助于网络平台进行发布、曝光、交流、探讨。所以,有学者就认为网络民意表现出的超大能量以及对官员产生的巨大压力,客观上使得网络成为政府官员展示政绩、接受民众检阅的良好平台,以及民众监督公权的重要载体[6]。有效的网络舆论是社会治理不可或缺的力量,它是主动监督各种公共问题和社会权力、维护和宣扬公平与正义、推进社会前进的重要手段和力量。
(三)网络舆论的消极功能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使得社会公众可以不用顾忌自身的社会角色和真实身份,无拘束地进行意见的表达。但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分化比较严重,有些公众常常把自己对工作的不顺、前途的迷茫、社会的不满通过网络进行发泄,从而达到某种程度上的心理平衡。但是如果任由这些不负责任、缺乏道德意识的主观臆断或带有严重煽动色彩的舆论内容在公众中扩散,则很容易导致网络舆论失控,甚至可能导致一些更大危机事件的发生。网络舆论的消极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网络信息复杂多样,干扰政府治理。网民在表达时不需要注册个人的真实信息,不论他们具有什么动机和目的,也不论他们是什么宗教信仰、政治背景,都可以自由地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和表达意见,从而使得网络舆论鱼目混杂。正是由于网络信息复杂,可能被一些非法组织或团体所利用,通过操纵网络舆论对政府和相关部门施加压力和影响,无形中对政府的治理活动产生干扰。
2.网络舆论并非完全是民意的代表和体现。网络使用和表达的不均衡性使网络舆论难以完全代表民意。网络舆论虽然在形式上赋予了每个社会公众表达的权利,但是由于受网络鸿沟的限制,网络的使用和表达还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性。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青年人与老年人之间在网络的使用和表达中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性。而网络及其信息表达和使用的非均衡会导致占有大量优势资源的人群操纵甚至控制网络舆论,从而使网络舆论成为一部分人获取私人利益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3.海量的网络信息给社会治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对政府治理来说,确实需要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但是由于网络信息来源、内容、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别是网络舆论海量信息的供给,为科学治理提供支持的同时,也给政府社会治理和决策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总体来说,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民意的聚合和吸纳成为政府有效治理的重要环节。网络舆论由于公众的参与,在某种程度上会促进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但也可能由于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和偏颇,对社会治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冲击。
四、网络舆论引导的思路
为了网络舆论的正能量和作用的有效发挥,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引导,避免网络舆论的盲目性和负面作用的扩张,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用前瞻性的思维正确面对网络舆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在社会治理中出现的网络舆论,不能再用传统的眼光去看待,不能认为只要掌控了传统媒体就能使一切工作顺利进行,要用前瞻性的眼光、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和洞察力,对出现在网上可能形成网络舆论的问题及其导向有预先的判断能力。最成功的舆论引导应该是在舆论尚未成型的时候预见到该舆论的发展方向。在网络舆论勃发之际,要保持冷静,对于正面的情绪要适当地放大,以便在社会治理中形成良好的社会精神氛围,对于负面的网络发泄,不能回避及视而不见,应当采取正面的报道、回应给予解释和心理疏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证网上舆论在初始阶段就得到有效的管理。
其次,用准确的信息应对网络上模糊或不实的信息。网络作为公共领域一个重要的言论空间,必然会有一些问题的发布存在模糊或失真的现象,所以政府相关部门要在第一时间用最准确的信息去应对模糊乃至失真的信息,用“民知多而不乱的理念”去引导网络舆论,提高治理的效率。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议程设置确定哪些事件可进入到媒介议程,通过改变网络参与者的原有状态,借助于传媒提供的真实信息和议题安排引导社会舆论朝着预期引导的方向发展,引领网络舆论的主体到设定的议题和目标上来。另一方面可借助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保障网络引导的权威性。事实证明,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公开信息、引导舆论、消除谣言的重要途径。如果政府在应对网络舆论中也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主动、及时地通报和发布一些信息,不但能够消除社会公众的疑虑,避免出现网络谣言,而且还能推动政府和社会公众的有效沟通。
最后,用网络舆论领袖引领和监控网络舆论方向。在网络世界这个公共能量场域中,虽然每一个个体都有发言的机会,但是真正能够在网络舆论中起主要作用的只是极少数意见领袖。所以,对于在社会治理中出现的问题,政府要采用有效的途径吸引那些既有阅历又比较理性的高端群体参与公共问题的网上评论,让他们成为网络舆论领袖,让他们的思想成熟的评论成为网络舆论的主流。特别是当网络上蜂拥出现海量不确定信息民众感到迷惑不知所从时,网络领袖的意见可以改变网民的观点,从而达到引导网络舆论的目的。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对社会治理中出现的问题,要让舆论领袖进行详细的解读,使他们的观点能引起社会公众的密切关注,同时也要加强法治理念与道德规范的引导作用,强化意见领袖表达的规范性,运用建设性建议和富有正能量的观点意见疏导网民情绪,引领网络舆论走上正确的轨道,保证社会治理的顺利开展。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 报 告[EB/OL].[2015-07-22](2015-10-0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t20150722_526
[2]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1
[3]刘建明,纪忠慧,王莉丽.舆论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Smith C W.Public Opinion in a Democracy[M].New York:Prentice-Hall Inc.,1939:18
[5]曾宪平.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6]李甘林.“高官致谢网友”背后的民意力量[EB/OL].(2008-01-01)[2015-09-17].http://it.sohu.com/20080101/n2543987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