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COR 模型的大型客机协同研制供应链风险识别研究
2015-04-17王翯华
王翯华,黄 鑫,陈 蓉
(金陵科技学院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大型客机项目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也是高科技产业化的工程。我国大型客机项目采用了航空制造领域比较典型的“主制造商—供应商”生产管理模式,其是一种国内外若干机体供应商、系统供应商协同主制造商共同研制开发大型客机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供应链相关主体在利益共享的同时,承担着更具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风险。
一、文献回顾
大型客机项目研制周期较长,技术要求较高,研制过程复杂,这使得研制过程存在诸多风险。国内专家学者对此从各个角度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顾睿、邱菀华从技术、费用和进度三个维度对我国大型客机项目的风险进行了分析[1]。王天婕、赵文华研究了大飞机发动机研制过程中的风险识别问题[2]。张婷在对大型客机项目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其风险管理问题[3]。邱菀华从全面管理的角度研究了国产首架大型客机研制项目的风险管理问题[4]。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Model,SCOR)的应用领域被不断拓展,除了典型应用外,很多学者也将其应用于供应链风险研究。刘桢云、胡振邦研究了SCOR 模型在供应链风险研究领域的应用[5]。赵媛媛、童茜基于SCOR 模型对卷烟商业企业的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进行了识别与分析[6]。杨洋、何紫微基于SCOR 模型对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风险进行了识别[7]。
综上,自我国大型客机项目启动以来,国内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风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至今还没有学者从供应链整体角度运用SCOR 模型对我国大型客机协同研制供应链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识别。笔者将基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构建大型客机项目SCOR 模型结构框架,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当前我国大型客机项目研制所处的阶段与特点,对大型客机协同研制供应链风险进行分析与识别,以期为我国大型客机协同研制供应链风险的有效管控提供理论支持。
二、大型客机项目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最早出现于20 世纪90年代,是由美国供应链理事会(Supply Chain Council,SCC)经过一系列的调研、构造、发展、完善后推出的。SCOR 模型包含三个理论思想:业务流程再造分析、标杆管理、最佳实践分析。
(一)大型客机项目SCOR 模型结构框架
大型客机项目SCOR 模型的结构框架包含五个基本管理流程,即计划、采购、制造、配送、产品支援(或退货),每个流程有一个支持系统(图1)。
图1 大型客机项目SCOR 模型结构框架
(二)大型客机项目SCOR 模型流程定义
SCOR 模型将供应链分解为5 个流程:计划、采购、制造、配送、产品支援(或退货)。
计划(Plan):计划是大型客机主制造商所做的第一项工作,包括对需求的预测、在预测的基础上对大型客机研制所做的计划以及一系列的协调工作。计划还包括为实现大型客机项目整体目标而制定的战略与方案。计划的好坏决定着后续四个流程能否有效实施。
采购(Source):按照大型客机研制计划或者实际需求对所需物资进行购买的活动。
制造(Make):按照大型客机研制计划,用采购的物资进行生产加工。
配送(Deliver):将大型客机研制所需的半成品或成品进行仓储、运输、流通加工等。
产品支援(Product Support):大型客机项目各类供应商协同主制造商一起为客户(航空公司)客机良好的运行提供保障,包括制定完善的产品支援计划,解决产品支援问题,做好初始供应支援和后续备件支援工作,提供技术数据、地面支援设备和培训等。
退货(Return):指将采购的物资或产品退回给供应商。退回的产品包括次品、MRO(Maintenance、Repair、Operation)产品和多余产品。
三、大型客机协同研制供应链风险分析
众所周知,无论是美国波音公司还是欧洲空客公司,世界上任何一家飞机制造商都不可能与我们分享客机研制经验。在无经验可循的情况下,我国大型客机的研制工作必将面临诸多复杂的问题和难以预计的风险。
(一)当前大型客机项目研制的主要特点
大型客机项目的供应链不同于一般生产制造业供应链。由于大型客机研制具有集成性、分布性、异构性和协同性等特点,仅由一个国家或企业自行研制大型客机不符合航空产品研制规律。比如:“波音747”制造所需的400余万个零部件是由65个国家中的1 500多个大企业和15 000多个中小企业提供的;空客公司就“空客A380项目”与120余个供应商和行业合作伙伴签订了200多份合同。我国大型客机的研制也涉及众多一级供应商(机体供应商和系统供应商)和遍布全球的其他层次供应商。因此,其供应链系统具有层次性和动态性,供应链风险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大型客机研制的复杂性导致了其研制须多方协同参与,而大型客机的研制与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导致了对其管控的不确定性。由于目前我国大型客机研制还处于技术尚不成熟的阶段,此时供应商不是单纯的供应链下游的配套企业,其还应参与整个研制过程,供应商对项目研制的成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主制造商—供应商”生产管理模式中,制造商与供应商的关系不同于传统的合作关系,其要求供应商积极参与项目研发过程,并将各种技术、信息、资源与主制造商共享,双方在共享成果的同时也共同承担研制风险。
(二)基于SCOR 模型的大型客机协同研制供应链风险分析与识别
根据大型客机协同研制的供应链组织结构,将大型客机项目供应链划分为主制造商、一级供应商(机体供应商和系统供应商)、次级供应商(非一级的其他各级供应商)和物流提供商。笔者基于SCOR模型的五个流程,结合大型客机项目自身的行业和管理模式特点,对大型客机协同研制供应链风险进行分析与识别。
1.大型客机项目计划阶段的风险分析与识别。我国大型客机项目作为大型复杂产品项目,当前正处于项目全面试制阶段,其计划包括战略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按时间长短可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主制造商的计划制定得越精准,供应链上后续活动的主体之间合作就越顺畅。
笔者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分析得出,大型客机项目计划阶段存在三大风险,包括:大型客机项目整体战略制定失误或战略目标调整失误的风险;大型客机协同研制供应链上各主体自身战略目标制定失误的风险;因大型客机协同研制供应链上各主体间的错误理解或因供应商与主制造商的利益冲突导致的项目达不到预期目标的风险。除此之外,大型客机项目零部件供应商遍布全球,而不同国家地区之间文化差异较大,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不同国家企业的价值观、传统都不同,跨文化沟通的失败与跨文化冲突的产生,都会影响我国大型客机协同研制供应链的有效运行。
2.大型客机项目采购阶段的风险分析与识别。大型客机项目的采购包括机体采购和系统采购。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能够有效地提高供应链的运行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同时,主制造商还需要与一级供应商共同制定一套采购供应制度,建立与完善协调彼此关系的机制。通过对波音、空客等公司的成功案例进行研究可知,大型客机项目的采购与一般采购不同,除了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外,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体系与标准,协助供应商实现基于整个供应链的高效管理。在采购运输方面,风险主要来自于运输过程。而在库存管理方面,如果保管不当必将导致损失,库存量过大也将产生高额的库存费用,因此必须合理控制库存量。
综上笔者认为,大型客机项目采购阶段的风险包括:对供应商的评估不准确、选择不合理的风险;供应商原因导致的工期延误的风险;供应商研发能力不足或合作态度不友好的风险;运输不专业导致的物流风险;库存管理不当造成的资金浪费风险;一级供应商对上游供应商管控失效的风险。
3.大型客机项目制造阶段的风险分析与识别。大型客机研制供应链上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包括机体供应商、系统供应商、各级子供应商和物流公司等。该环节包含研发与制造。首先是按计划制造机头、机身、机尾、机翼等机体各部分和液压系统、起落系统、燃油系统、导航系统等各子系统,然后进行复杂的组装和各类测试。由于大型客机研制技术含量极高,制造工艺复杂,零部件、子系统的生产商遍布各地,所以主制造商需要协调各种关系,以便做好大型客机的组装制造工作。另外,合理规划物流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故对于零部件和子系统的物流配送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大型客机项目制造阶段的风险包括:制造技术不够成熟的风险;机体或系统未能按时完成研制的风险;制造组装流程没有达到最优化的风险;产品质量不达标的风险;生产能力弹性不足导致的供应链管理达不到预期目标的风险。另外,如果大型客机协同研制供应链上的某些企业漠视法律法规,不履行相应的法律义务,将带来知识产权法律纠纷方面的风险。
4.大型客机项目配送阶段的风险分析与识别。大型客机项目的运输与配送环节主要发生在产品交付阶段。主制造商完成客机的包装、储存与运输工作,买方安排相关部门到合同指定交货地点完成起吊装运作业,并运送到买方处。配送阶段的风险主要来源于物流运输方式的选择、运输批次和数量的安排、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可抗力。
综上,可以从物流技术方面来考虑大型客机相关配送风险。例如:物流公司现有技术水平达不到大型客机运输配送的技术要求,就可能出现物流技术风险;物流运输设计不合理可能导致运输规划风险。
5.大型客机项目产品支援(或退货)阶段的风险分析与识别。大型客机项目产品支援主要是指客机交付后使用过程中对机体及系统的零部件进行维修。“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RCM)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用以确定设备预防性维修工作和优化维修制度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其也是发达国家军队及工业部门制定军用装备和设备预防性维修大纲的首选方法[8]。
根据“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这一系统工程方法,笔者研究得出大型客机项目产品支援阶段的风险包括:技术服务不能满足客户要求的风险(如现场问题反馈及解决效率低,对适航检查的支持和配合不够等);大型客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的风险(比如出现重复故障、重大故障等)。另外,大型客机项目也存在退货风险。
(三)大型客机项目组织外部风险的分析与识别
一方面,在大型客机协同研制过程中,当一级供应商经营发生困难或面临种种巨大变动时,都将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有效运作;另一方面,民用航空领域的客机市场是一个全球化的市场,而当前的国际市场是双寡头(波音、空客)垄断的市场,同时汽车、高铁等其他交通工具的发展也会给民航业带来一定影响,在这种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如果主制造商不能进行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必将使整个项目面临客户流失的风险。
[1]顾睿,邱菀华.我国大型客机研发与制造过程风险管理[J].网络财富,2009(19):58-59
[2]王天婕,赵文华.大飞机发动机研发项目中的风险识别与应对[J].科技传播,2010(22):56-57,63
[3]张婷.大型客机项目的环境分析和风险管理[J].项目管理技术,2012(01):79-84
[4]邱菀华.国产首架大型客机研制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4(10):31-38
[5]刘桢云,胡振邦.基于SCOR 模型的供应链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J].物流科技,2009(03):110-113
[6]赵媛媛,童茜.基于SCOR 模型的卷烟商业企业供应链风险识别[J].中国商贸,2014(34):163-165
[7]杨洋,何紫微.基于SCOR 模型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风险识别和评估[J].物流技术,2015(19):186-191,200
[8]童晟.构建RCM 与CMMS的集成系统[J].现代制造工程,2007(08):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