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类方归类特点研究
2015-04-15陈广坤杨阳李园白李萌徐春娟
陈广坤,杨阳,李园白*,李萌,徐春娟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700;2.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伤寒论》类方归类特点研究
陈广坤1,杨阳1,李园白1*,李萌1,徐春娟2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700;2.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4)
《伤寒论》奠定了中医在理、法、方、药上的辨证论治特色。其类方,在辨证论治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同的归类方式具有不同的研究特点和意义。伤寒类方归类方法主要有六经分类、以方类证分类、君药分类、主方分类、功效分类和疾病分类等分类方式,且类方归类的规律即重在类证。伤寒类方的归类方式多以“病、证、症、方、药、量、疗效”七者之一作为归类标准,来研究伤寒类方归类的规律性。通过伤寒类方分类的研究,认为建立相关数据库对伤寒类方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伤寒类方的学习和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伤寒类方;类证;归类方式;六经分类;数据库
《伤寒论》载方113方,被称为方书之祖,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研究其方剂归类的不同方式,对认识和总结其辨证论治的实质具有重要的价值。
1 伤寒类方定义
“类”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类,种类相似,唯犬为甚。”段玉裁注曰:“说从犬之意也。类本谓犬相侣,引申假借为凡侣之称。”即在遵循某种规定的条件下,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伤寒类方,是对《伤寒论》中的方剂按照某种共性或某种规律进行的归类。归类方式的不一致,对类方临床研究及仲景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2 伤寒类方的理论基础
《伤寒论》成书于汉代,晚于《灵枢》《素问》的成书。此书的问世,是中医理论辨证体系形成的标志。《伤寒论》不仅具有临床辨证论治的特点,更继承了《灵枢》《素问》的整体观念特点。伤寒类方归类亦遵循这两大特点。
2.1 方随法出,法随证立由于中医辨证特点是证同则治法同,证异则治法异。同一种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总是不断产生新的症状。由几个或多个症状组成的症状群就是一个固定的证候。由于症状群不同,则“证”即不同,治法治则亦不同[1],这就是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由来。这也体现法随证立的具体体现,如:胃下垂和子宫下垂,均为中气不足证,均可采用补中益气法治疗。
研究发现,同一种疾病的证候分类总是在“气、血、阴、阳、寒、热、虚、实”八纲辨证的证型范围中。例如感冒疾病,其证型的变化,有风寒、风热、暑湿、气虚、阴虚、阳虚等证型。是故治法总是不一样,但均有外感证候,具有解表达邪的治法。因此,证型因症状变化而有所不同,而治法、处方也为之变化,这正是中医治疗法则“方随法出,法随证立”辨证论治特点。
2.2 伤寒类方重在类证《伤寒论》方虽然分为六经辨证纲目,实则是一方可散布于六经多个病篇之中,如小柴胡汤,散布于太阳病篇、阳明病篇、少阳病篇等中。且一方多有加减。如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而处方变化则是:“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因此,伤寒方并不是每一病篇的专方,而是据证处方出现于各个经病篇中。可见伤寒类方重在类证。如103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2.3 伤寒类方用药方药配伍遵循“君、臣、佐、使”理论。方剂在一个处方上的加减,不外乎君、臣、佐、使的理论下加减,其目的多为功效变动、协同治疗以及扩大治疗范围。这就为类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正如柴胡汤类方方药是在小柴胡汤基础上进行加减之后形成的以治疗少阳病为主的伤寒类方,因此用方遣药多是在类证的前提下进行的法则运用。
3 伤寒类方的归类特点
3.1 六经分类六经分类始于《伤寒论》,也是该书的辨证提纲,张仲景将伤寒病证分为六经病证,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阳病提纲证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等。这种分类是按外感病证由表入里发展过程中总结的六种证型提纲,随后的方剂也是在六经病变化过程中随证列方。
这种分类,体现仲景对外感疾病六经传变的方药经验总结。因伤寒病情的发展变化特殊,以及病情误诊等多种情况,其类方需根据证候变化而遣药处方。类方多集中在某一经病篇中,也有散在于其他经病篇中,归类的确合情于理。
冯世纶等[2]认为张仲景辨证方法不是脏腑辨证,而是在八纲辨证中加入半表半里理念创建了六经辨证。而六经病的“病”,其实质是“证”。如中风、伤寒、结胸等不加病字称之,其旨在强调以症状特点为病证名称。这说明《伤寒论》六经方药发展到汉代,通过“方以类聚”方证的治疗规律总结,把常见病的症状反应在归类上为六类证,而不是指具体的病。该分类对仲景条文进行逐条解析,重在辨证。此归类对仲景的原创思想有清晰的轮廓,同时也能找出经方针对“证”的处方实质。
3.2 以方类证分类“以方类证”是以具有相互关联症状的方剂进行分组归类,以方名证。分类特点是以方证为分类的基本单元。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相关方证条文,探索伤寒论类方辨证论治规律是一种研究方法。
徐大椿[3]认为仲景“当时著书亦不过随证立方,本无一定之次序”,故采用“以方类证”的方法将《伤寒论》113方分为桂枝汤类(19方)、麻黄汤类(6方)、葛根汤类(3方)、柴胡汤类(6方)、栀子汤类(7方)、承气汤类(12方)、泻心汤类(11方)、白虎汤类(3方)、五苓散类(4方)、四逆汤类(11方)、理中汤类(9方)、杂方(22方)等12类。此种分类多因类方在方证中具有高度的类似性,每一类方多以主方冠名,一直沿用至今。朴恩希等[4]从类方及类方证的角度辨析五苓散与猪苓汤两方证均有“水液停蓄”的病变机理,仲景选用茯苓、猪苓、泽泻以消散其停蓄之水;但方证病变部位分别在“脾胃三焦”和“肾与膀胱”,探寻其“文同义异”与用药的实质所在,坚持有是证用是药的原则。
此分类将《伤寒论》条文随类方而聚,并阐析六经,详辨脉证,同时附以个人独特的见解,体现“伤寒以证为重、以方为主,证有传变,方有加减”的观点。这对后人研究和学习伤寒经文提供重要的参考。尤其对清代以后的伤寒研究影响重大,多按此分类分为12大类方,左季云[5]在按照此分类的同时,对汤证进行了定义、病状、脉象、药解、煮服、服后现象、食禁、禁用、症状鉴别等多项内容的总结和分析,对类方的认识一目了然。
欧阳兵[6]认为该分类意义绝不限于对《伤寒论》方剂的分析,而是以方剂为核心,全面阐发仲景辨证论治过程中理法方药之间的逻辑性内涵。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深刻揭示方与证之间的的特定对应关系,以及方证之间的相互联系。
3.3 君药分类此分类是以方剂中的君药划分方剂的分类,也代表该方剂的主要功效,其衍化方一般在命名方面也以此药名而定。例如柴胡汤类,以柴胡为君药,衍化方有大柴胡汤、柴胡桂枝汤等;葛根汤类以葛根为主,衍化方有葛根加半夏汤、葛根黄芩黄连汤。邢斌等[7]对类方的方法学研究发现,构成类方的药物有核心药物和边缘药物之分,核心药物对类方的贡献最大,出现频率最高。此研究方法,有利于对古方的中药筛选和新药开发。黄煌[8]通过按君药分类,认为药物在不同方剂中的功用也有异同,便于学习中药临证的活用。
此种分类也能引申出对“药对”的类方分类研究,因为药对可以是一个方子,如小半夏汤,组成为半夏和生姜,但却是泻心汤方的组成部分。《伤寒论》中的由2味药组成的方剂有40个。这对核心药物在与其他中药配伍方面挖掘中药之间的功效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这种分类体现该药物在类方中的主要功效,亦体现在方药针对病症方面辨证论治的加减。3.4主方分类此分类是以一方为主在方药上进行加减的分类,与以方证名分类相似,但是确切了一方为主方的重要性,不用于方证结合的条文分类。该分类明确了一方加减临床应用的实用性。
伤寒方的命名多以中药药名为主,或以功能定名,多数类方命名以多味中药组成,其形式以某某汤加某某中药而定,这为一方为主类方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如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是桂枝汤类方,而四逆人参汤则是四逆汤类方。
如伤寒名家刘渡舟[9]对伤寒论类方分类即除杂方分类之外,均以一方为主,余方为在该方的基础上辨证加减治疗。杨金萍[10]认为按照主方加减的分类方法,是古今分类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分类方法,并且此种分类方法通过探讨主方、从方在病机、立法、用药等方面的异同之处,从而抓住主方特点及同一类方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此种分类体现类方在药物组成和方名上有类似性,就以一主方命名该分类。例如桂枝汤类,就是以桂枝汤为主,桂枝加某某汤就是其分类。此分类体现类方以主方的功效进行了辨证论治加减,方便记忆与主方选方用药,突出临床实用性。
3.5 功效分类此分类为伤寒类方现代研究的一种方式,打破了以经解经的研究模式,是针对临床应用方面的分类。以法为纲,以方为目,将伤寒类方,按功效类别分列于各法之内。正如方剂学[11]的“以法统方”原则,将历代代表方剂分为解表、泻下、和解、清热等19大类,并再细分功效。“以法统方”可将伤寒类方在病因病机共性上概括并进行分类,对具体病证的治疗有较强的针对性。李婧等[12]对清宫医案中止咳类医案治疗原则进行归类统计分析,认为治疗原则为注重肺气宣降,宣肺气与化痰降气、肺脏与其他脏腑间辨证、祛风化痰、活血化瘀止咳等。孙晓峰[13]对《伤寒论》以治法治则为纲进行基于相关古今中医医案的系统研究,探索《伤寒论》温里法类方在方证辨证论治中的症-病-证-方-药-量-疗效之间的相关性、加强方证辨证施治、配伍法则和内在机理的规律性阐释。
3.6 疾病分类此分类是将类方按疾病谱进行的分类,具有临床应用性。在中医临床方面,一种疾病可有多个证型,但相同的证型可对应多个疾病,而一个方子只对应一定的症状,故一个方子可出现在多种疾病里面。因此按疾病分类,同时附以名家医案,不仅加深方剂的临床应用,同时对研究伤寒方剂在临床应用范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周英信[14]将《伤寒论》中的方剂归为脾胃病类方,对桂枝汤类方、泻心汤类方、大承气汤类方、栀子豉汤类方等8大类方进行方证相关性探讨。认为方剂药物组成与配伍,与其主治病证所内寓的基本病机具有高度的针对性或相关性,反映出某方与某一特定病证间所存在的直接对应的主治关系。孙铮等[15]通过对伤寒论中治疗脾胃病方剂的用药、药效、归经、药性和药味的频次统计,认为重视脾胃对治疗疾病的转向有重要的意义。
4 讨论
综上所述,《伤寒论》作为方书之祖,其方剂是类方研究的原始素材,研究类方归类方式,能揭示出类方立方主旨及加减变化规律,加深对方剂学理论的认识。在临床应用时,可以做到因方援证,按证索方,灵活化裁。伤寒类方的归类方式总是围绕在病、证、症、方、药、量、疗效七者之中,选择其一作为归类标准,从多方面阐述伤寒类方归类的规律性,这种全方位研究归类伤寒类方组方之间的关系,对理论具有全面的认识,对临床应用亦有较强的实用性。
因此,伤寒类方的相关性分析,必须在建立在类方相关数据中。建立起相关的归类规则,对学习和应用伤寒类方具有重要的作用。利用数据库挖掘方剂之间的关联,尤其是挖掘方剂功效与中药之间的关联;在化学药理方面,挖掘中药相关有效成分,提炼精华,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加速发展,也为中成药的研发提供了相关证据。数据库的可视化更能直观体现伤寒类方的异同,且能挖掘伤寒类方中更多的相关性信息,不同的角度分类,也体现不同的优劣点,这也为方-证-病之间的交叉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便捷。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79.
[2]冯世纶,张长恩.解读张仲景医学经方六经类方证[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56-63.
[3]徐大椿.伤寒论类方·伤寒约编[M].张立平,付国英,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1-2.
[4]朴恩希,谷浩荣,贾春华.五苓散方证与猪苓汤方证辨析[J].吉林中医药,2011,31(1):63-65.
[5]左季云.伤寒论类方汇参[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13.
[6]欧阳兵.明代《伤寒论》研究方法述略[J].国医论坛,1995(6):11-13.
[7]邢斌,曾林蕊,周纪芗.类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17-18.
[8]黄煌.中医十大类方[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1-105.
[9]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224.
[10]杨金萍.伤寒类方临证发微[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1-2.
[11]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0-13.
[12]李婧,辛莉,吴立旗,等.清宫医案中止咳类方药临床应用[J].吉林中医药,2014,34(3):289-291,310.
[13]孙晓峰.基于数理统计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温里法类方方证辨治规律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14]周英信.论《伤寒论》脾胃病的类方运用规律[J].时珍国医国药,2008(9):2304-2305.
[15]孙铮,方向明.《伤寒论》中兼治脾胃病方药规律分析[J].吉林中医药,2010,30(3):254-255.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
CHEN Guangkun1,YANG Yang1,LI Yuanbai1*,LI Meng1,XU Chunjuan2
(1.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700,China;2.Ji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330004,China)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 laid the in principle,method,square,medicine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The class party,has certain regularity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Different ways of classification has different research characterist ics and significance.Treatise on FebrileDisease Prescription classified methods mainly include the Six Meridians Classification,the Dyndrome Classification,the Main Medicine Classification,the main Prescription Classification,the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and the Diseas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Dyndrome Classification is more importent major Classification.Typhoid category prescription classified way more to“disease and syndrome,disease,prescription,medicine,the quantity,curative effect”,one of which is as a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to study the regularity of 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 classification.Through the studying of classification of reatise on Typhoid category prescription,to build a relational database typhoid class parties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reatise on stud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Typhoid category prescription;categories syndromes;classify;six meridians classification;database
R222.2
A
1003-5699(2015)09-0965-04
:张瑞彬
2015-03-09)
10.13463/j.cnki.jlzyy.2015.09.0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03068)。
陈广坤(1987-),男,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药数据挖掘研究。
*通信作者:李园白,电话-(010)64089626,电子信箱-liyuanbai12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