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亢害承制”机制的古今发展

2015-04-15胡佳奇孙晨耀王志清王邦源狄浩然郭华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102

吉林中医药 2015年9期
关键词:素问生化

胡佳奇,孙晨耀,王志清,王邦源,狄浩然,郭华*(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102)

“亢害承制”机制的古今发展

胡佳奇,孙晨耀,王志清,王邦源,狄浩然,郭华*(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102)

“亢害承制”出自《内经》,原指在五运六气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和不及的一种内在调控机制。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对其进行补充和发展,刘完素、李中梓、虞抟等医家联系阴阳五行理论、天人相应整体观将其应用在自然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上,创造出独具中医特色的自然观、生理观、发病观及治疗观。他们以纠正人体各方面的偏胜或不及作为治疗的出发点,形成了中医的治疗理念,丰富了中医理论,对现代中医临床研究及诊断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亢害承制;《内经》;调控机制;五行;六气;承制;天人相应

“亢则害,承乃制”,语出《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1],是指在五运六气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和不及的一种内在调控机制。张景岳注曰:“亢者,盛之极也。制者,因其极而抑之也。盖阴阳五行之道,亢极则乘,而强弱相残矣。故凡有偏盛,则必有偏衰,使强无所制,则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乘乱日甚。所以亢而过甚,则害乎所胜,而乘其下者,必从而制之,此天地自然之妙。”[2]吴昆在评注《内经》此理论时说:“言六气亢甚而过其常,则害乎己所胜者,故承于其下者,乃所以制其亢甚,不令为害也。”[3]都是说自然气候之间在相互递生的的同时,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由此来维持自然气候的相对稳定。即高士宗所言:“亢,盛极也,五行之气盛极则害,下承乃所以制之。”

历代医家由此对这一理论进行发展,内容不仅涵盖了自然哲学,还联系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从而衍生出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以及相应的诊断治疗方法,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自然观

《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有对六气相承相制的具体描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君火之下,阴精承之。”[1]由此可以看出,六气之间的承接关系构成了一个循环,且它们之间的顺承制约关系为:金气制约厥阴风木,阴精制约少阴君火,水气制约少阳相火,风气制约太阴湿土,火气制约阳明燥金,土气制约太阳寒水。清代医家张隐庵此基础之上又将木、土、金、水、君相二火分别代表了:气之初、气之二、气之三、气之四、气之五、气之终,并依次分别对应二十四个节气,由此来说明自然界之中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5]

唐代的王冰在注释“亢则害,承乃制”时曰,“热甚水承,条蔓柔弱,凑润衍溢,水象可见”“寒盛物坚,水冰流涸,土相斯见,承下明矣”“疾风之后,时雨乃零,是则湿为风吹,化而为雨”“风动气清,万物皆燥,金承木下,其象昭然”“锻金生热,则火流金,乘火之上,理无妄也”“君火之位,大热不行,盖为阴精制承其下也”。[1]将自然现象与亢害承制理论很好地联系起来。

金元医家刘完素则继承和发扬了王冰的理论,在其《素问玄机原病式》言“以火炼金,热极反化为水,及身热极,则反汗出也。水体柔顺,而寒极则反冰如地也。土主湿阴云雨而安静,土湿过极,则反为骤注烈风雨淫溃也。木主温和而生荣,风大则反凉而毁折也。金主清凉,秋凉极而万物反燥也。皆所谓过极则反兼鬼贼之化,制其甚也”“如春令,风木旺而多风,风大则反凉,是反兼金化,制其木也;大凉之下,天气反温,乃火化承于金也;夏火热极而体反出液,是反兼水化制其火也”[6],进一步用亢害承制论解释自然界中的种种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亦有深切体会:冬季寒极之后必会转暖,由此进入春季;夏季热极之后必会转凉,由此进入秋季。大自然正是通过“承制”实现了四季交替,万物才得以生长化收藏。若“承制”机制被打破,出现亢者越亢,弱者越弱,在天地则为灾害,在人体则为疾病。

有学者从五运六气以及亢害承制的角度解释了2003年SARS流行的原因。2000年为庚辰年,当年出现全国大面积干旱,年平均气温偏高,而11月份又出现月平均气温20年最低的现象[7]。在《素问遗篇·刺法论》中有言:“假令庚辰刚柔失守,……3年变大疫。”《素问遗篇·本病论》中更具体指出:“假令庚辰阳年太过,……虽交得庚辰年也,阳明犹尚治天,……火胜热化,水复寒刑。此乙庚失守,其后3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2000年的气候异常刚好符合经文中提到的“刚柔失守”,结果也恰如经文“速至壬午,徐至癸未”所预料,在2002年即壬午年广东最早发现肺性疾病,而在2003年即癸未年北方开始出现大规模流行。这也充分说明了自然界中六气的“承制”失衡会导致大的灾害。

2 生理观

《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有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1]充分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的天人相应整体观。人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因此人体五脏六腑同样与天地五运六气相合,同样适应“亢则害,承乃制”这一规律。

王履认为,“亢则害,承乃制”是“造化之枢纽”,是自然的正常运行和人体身体健康维持的重要条件。在其《医经溯洄集·亢则害承乃制论》中“‘亢则害,承乃制’二句,……言有制之常,与无制之变也。承,犹随也……有防之之义存焉;亢者,过极也;害者,害物也;制者,克胜之也。然所承也,其不亢,则随之而已,故虽承而不见。既亢,则克胜以平之,承斯见矣。盖造化之常,不能以无亢,亦不能以无制焉耳。”[8]即亢者,气之甚也;承者,防气之过甚也。王履认为,正常情况下,所不胜之气仅仅起到防止其过亢的作用,即“承”;当其气过于亢盛,所不胜之气就会对其进行克制,即“制”。如“姑以心火而言,其不亢,则肾水虽心火之所畏,亦不过防之而已,一或有亢,即起而克胜之矣。余脏皆然。”[8]正是由于这样,人体生理功能才得以正常运行。正如后世医家张景岳在《类经》中所言:“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有害,必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3]若“亢而自制”则能“六气不至亢而为平,平则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矣……以之论人,制则生化,犹元气周流,滋营一身,凡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九窍,皆藉焉以为动静”。但若“亢而不能自制”,则“既亢为害,而无所制,则败坏乖乱之政行矣。败坏乖乱之政行,则其变极矣,其灾甚矣,万物其有不病者乎?生化大病,犹邪气恣横,正气耗散,凡五脏六腑百骸九窍,俱不能遂其运用之常也”,即由此产生疾病,此时则需要“汤液针石导引之法以为之助”[8]。

张隐庵则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对五行之理与“亢害承制”之机做出了进一步的阐发:“盖五行之中,有生有化,有制有克,如无承制而亢极则为害,有制克则生化矣……如木位之下,乃阳明燥金,太阳寒水母子之气以承之,母气制之,则子气生化其木矣。如金位之下,乃君相二火,太阴湿土母子之气承之,母气克之,则子气生化其金矣。土位之下,乃厥阴风木,君相二火母子之气以承之,木制其土,则火气生化矣。余三气相同,是为制则生化也。”[5]意思是木克土,但火为木之子,可以生化土,使其不至于被克太过;同时,水为木之母,土可以克制水防止木生化太过,这就是“制则生化”。在人体内,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同样符合五行制化的规律,从而保持一种动态平衡。

3 发病观

中医认为,引起疾病的原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其中前两者的致病影响最为常见。

《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谓:“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1]说明了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用之于五脏亦然。

由外因而感致疾病即人体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疾病。若人体所处的环境有不正之气,加之自身的抵御能力差,就会招致疾病。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1]

由内因而感致疾病就是指人体内某一脏腑亢盛时,易克其所胜,或者某一脏腑衰弱时,易被其所不胜克,导致正常的生理平衡失调从而产生病邪。如刘完素《三消论》中认为人体“皆备五行,递相济养,是谓平和;交互克伐,是谓盛衰;变乱失常,祸害由行”以及在《伤寒直格》中指出“殊不知一身之内,寒、暑、湿、燥、风、火,六气浑而为一,两停则平和,一盛一衰,病以生也”[9]。

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所引起的疾病,我们可以看出其均为偏盛导致太过,若无法“承制”“则高者愈高,下者愈下,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乖乱之政日以极矣,天地岂能位乎[1],于是就出现了“病湿过极则为痉,反兼风化制之也;病风过极则反燥,筋脉劲急,反兼金化制之也;病燥过极则烦渴,反兼火化制之也;病热过极,而反出五液,或为战栗恶寒,反兼水化制之也”这些病态,这都为我们展示了中医学领域的发病观。

4 治疗观

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在治则的基础上从而立法。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十分直观生动地体现了中医的治则“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以及“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1]不难看出,其中仍然有“亢害承制”机制的存在。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本化与兼化两种情况。本化是指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疾病的本质与标象表现一致,如肝气亢则动风、金气旺则肺燥。兼化则是指疾病在病理变化过程中,其本质与标象不一致的情况。金元医家刘完素在前人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将自然六气变化与人体五脏相联系,提出“胜己之化”说。其在《素间玄机原病式》中言:“五行之理,微则当其本化,甚则兼有鬼贼。”[6]鬼贼即与病机表现相反的症状。一气过于亢盛,其所不胜之气于是出现制约,此时则可能出现“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即与所不胜之气的症状类似。即“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6]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则人体在发病过程中可出现“或疑疮疡皆属火热,而反腐烂出脓水者何也,至于热极,则腐烂而溃为污水也。溃而腐烂者,水之化也。所谓五行之理,过极则胜己者反来制之,故火热过极,则反兼水化”[6]的现象,故临床工作人员应该“其为治者,但当泻其过甚之气,以为病本,不可反误治其兼化也”。

通过对“兼化”概念的诠释,对临床上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实假虚、真虚假实等复杂疾病的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元代名医朱丹溪案:天台周进士病恶寒,虽暑亦必以绵蒙其首。服附子数百,增剧。翁诊之,脉滑而数,即告曰:“此热甚而反寒也。”乃以辛凉之剂,吐痰一升许,而蒙首之绵减半。仍用防风通圣饮之,愈。(《丹溪翁传》)此人由于脉滑而数,是热郁于内,反兼寒化之象,故出现恶寒之症,服用大热之附子使得病情加剧,宜用辛凉之剂散里之郁热,防风通圣饮表里双解使之愈。

明代医家虞抟在《医学正传·医学或问》中提出了一元、六元说以及子来救母的观点:“制者,制其气之太过也。害者,害承者之元气也。夫所谓元气者,总而言之,谓之一元;分而言之,谓之六元……亦运化而无穷也。假如火不亢,则所承之水随之而已;一有亢极,则其水起以平之。盖恐害吾金元之气,防止火盛烁金伤肺,子来救母之意也。六气皆然。此五行胜复之理,不期然而然者矣。”[11]进一步阐明了“亢害承制”的调控机制,同时提供了一定的临床治疗思路。

李中梓在虞抟子来救母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资取化源”说,强调治疗应该以“资化源”为原则。“经曰,治病必求于本,本之为言根也,源也。世未有无源之流,无根之木,澄其源而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自然之经也。”(《医宗必读》)其在《删补颐生微论·化源论》中指出:“脾土虚者,必温燥以益火之源;肝木虚者,必濡湿以壮水之主;肺金虚者,必甘缓以培土之基;心火虚者,必酸收以滋木之宰;肾水虚者,必辛润以保金之宗。此治虚之本也。”即采取补母生子的方法分别治疗五脏虚证。“木欲实,金当平之;火欲实,水当平之;土欲实,木当平之;金欲实,火当平之;水欲实,土当平之,此治实之本也。金为火治,泻心在保肺之先;木受金残,平肺在补肝之先;土当木贼,损肝在生脾之先;水被土乘,清脾在滋肾之先;火承水克,抑肾在养心之先,此治邪之本也。金太过,则木不胜而金亦虚,火来为母复仇;木太过,则土不胜而木亦虚,金来为母复仇;水太过,则火不胜而水亦虚,土来为母复仇;火太过,则金不胜而火亦虚,水来为母复仇。皆亢而承制,法当平其所复,扶其不胜,此治复之本也。”[12]在此又利用五脏之间的生化克制关系来进行治疗,既从专治,又体现了整体观念。

李中梓基于“治病必求于本”以及“治未病”的思想创造出许多影响甚广的治法。如滋水涵木法:运用滋肾阴而达到牵制肝阳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以及肝阳偏亢之证,方如杞菊地黄丸。临床多用于头目眩晕、眼干发涩、耳鸣颧红、口干、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妇女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弦数等肾阴亏、肝阴虚、肝火有余的证候。培土生金法:即补脾益肺。运用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常用参苓白术散。临床多用于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大便溏、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肺虚脾弱的证候。

在亢害承制的关系中,由于太过或不及所引起的对所克者的过度克制,被称为“胜气”,也就是亢害承制中所言的“亢”。而这种“胜气”所招致的相反的将自己压复下去的力量,被称为“复气”,亦即亢害承制中的“承”,胜气和复气之间的关系,则可以理解成亢气与承气之间的关系。[10]历代医家正是在此理论基础上进行治疗,其所体现的思想均为纠正盛衰,使人体重新达到平衡从而恢复健康。

5 现代临床研究及应用

中医学的“亢害承制”思想体现在中医辨证思路的各个环节中,至今仍然指导着临床治疗。

许良在王翘楚教授指导下,根据亢害承制理论建立从肝论治失眠症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13]他提到亢则为害现象是当今失眠症临床证候的主要表现,而导致失眠症发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肝木偏亢。肝木若过于亢盛,则会克伐脾胃,临床上多见食欲下降、胃胀、嗳气频作以及失眠的现象,《内经》中有云:“胃不和则卧不安”。如果同时伴有情志问题,则失眠更甚,使肝郁木更旺,卧不安又加重胃不和。[14]治疗此类失眠宜选用平肝解郁、和胃降逆的方药。通过抑制肝木的过分亢盛从而使人体内的五行制化回归正常,重新建立起人体的生理平衡。

孙维民等[15]对利用“亢害承制”机制治疗肾病的方法作了总结:金水相生、水源通调疗水肿;水火不济,泻南补北治血尿;水土共治,调脾肾消蛋白尿;乙癸同源,壮水涵木降血压。

6 结语

联系到现代不断发展的生理学,“亢害承制”其实是一种典型的负反馈调节机制,这种系统的调节机制,目的是保障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和谐有序的内部稳定。在一个系统中,只有各部分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使整体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这样整体才会向前发展。如果这种平衡被打破,则会导致整体的功能失调最终使整体崩溃。

由于社会科技的进步,现代生活的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很多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1],这种种“欲”的不断上升,其实就是“亢”的表现,于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精神类疾病的发病率在近年不断攀升。用药物治疗固然可行,但生活习惯的改变才是起到真正意义上的“承制”作用。《淮南子·汜论训》云:“天地之气,莫大于和,生之与成,必得和之精……太刚则折,太柔则卷,积阴则沉,积阳则飞,圣人正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阴阳相接,乃能成和。”[16]只有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才不至于过亢或过衰,最终才能“尽终其天年”。

[1]王冰.黄帝内经素问(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

[2]张介宾.类经(中)[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1145.

[3]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283.

[4]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0:465.

[5]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63-264.

[6]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7]顾植山.2003年SARS与五运六气的关系[N].中国中医药报,2006-02-09.

[8]王履.医经溯洄集[M].上海: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11.

[9]刘完素.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6.

[10]虞抟.医学正传[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6.

[11]李中梓.删补颐生微论[M].包来发,郑贤国,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12]马凤岐,王庆其.论“亢害承制”及其医学价值[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5):13-16.

[13]许良.亢害承制与从肝论治失眠症[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7):22-23.

[14]许良.学习“五脏皆有不寐”证治经验的体会[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2):155.

[15]孙维民,孙环宇.亢害承制疗肾病[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8,12(1):45-46.

[16]淮南子今注[M].马庆洲,释.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259-260.

Ancient and modern development of“Restraining excessiveness to acquire harmony”mechanism

HU Jiaqi,SUN Chenyao,WANG Zhiqing,WANG Bangyuan,DI Haoran,GUO Hua*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102,China)

“Restraining excessiveness to acquire harmony”comes from The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which means an internal regulation mechanism that excessiveness and shortness occurred in the process of five movements and six qi.Physicians of generations carried constant complement and development on the base of it.Physicians,like LIU Yuansu,LI zhongzi and YU tuan,applied the theory of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and holistic view of correspondence between human and universe in natural phenomenon and human's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creating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CM view of nature,physiology,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They regarded correcting all aspects of the hyperaction or deficiency in human body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reatment,which forms the treatment concept and enriches the theory of TCM.It also has a great significance to modern TCM's clinical research,diagnosis and treatment.

Restraining excessiveness to acquire harmony;The Canon of Internal Medicine;regulation mechanism;five movements;six qi;acquire harmony;corresponding of human and nature

R221

A

1003-5699(2015)09-0869-04

:张晔

2014-11-24)

10.13463/j.cnki.jlzyy.2015.09.00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3CB532001)。

胡佳奇(1993-),男,大学本科,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通信作者:郭华,电话-18911003792,电子信箱-guohua852@126.com

猜你喜欢

素问生化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tion laws of aromatic Chinese medicines in treating angina pectoris based on data mining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从废纸篓里生化出的一节美术课
谁是半生化人
《生化结合治理白蚁》
力量训练的生化评定
《生化结合治理白蚁》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寒热”“形气肿痛”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