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规模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影响与优化思路
——以南京为例
2015-04-15战炤磊
韩 莉,战炤磊
(1.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42;2.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任务更加紧迫,必须科学剖析影响产业结构的关键变量,系统探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路径。在影响产业结构的诸多变量中,人口规模无疑是其中影响深远的变量之一,其能够通过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正向或负向的影响,进而通过产品供给和就业吸纳对人口的长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但是,目前对于人口规模与产业结构互动影响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南京为例分析人口规模与产业结构互动影响的作用机理和实际效果,探讨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人口规模对产业结构的双向影响
(一)人口规模稳步增加,扩大市场需求空间
人口不仅通过劳动力供给影响产业经济活动,而且通过消费需求影响产业经济活动。由于人口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要消耗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口规模相当于市场需求空间,或者说,人口规模规定了市场需求空间的大小。虽然南京人口已经步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但是由于人口基数较大,加上城市化、工业化使人口向中心城市聚集,南京人口规模仍呈不断增长的趋势,2014 年末户籍人口648.72万人、常住人口821.61 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5.63万人、2.83万人。不断增加的人口规模为南京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终端消费品和服务行业获益最大。例如:人口对住房的需求带来了房地产行业的繁荣,2014年南京房地产开发投资为1 125.49亿元;在特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人口数量增加必然导致社会消费品需求增加,2014年南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 167.20亿元,是2000年的8.18 倍;人口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稳步增加,将为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售后等服务行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人口规模扩张致使市场需求扩大,不仅会促进直接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会促进延伸产业的发展,南京三次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增长,除了产业发展规律本身作用之外,人口规模增加也做出了显著贡献。
(二)人口规模的持续扩张,使产业结构调整面临更严格的资源环境约束
人类已经取得的工业文明成果是建立在对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基础上的,人类在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不得不承受资源环境日趋恶化的后果。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循环化、低碳化,以便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减轻资源环境的压力,使当代人的经济发展与后代的经济发展相协调。由于历史原因,南京是一个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型城市,2014年规模以上重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79.65%,其中石油化工、钢铁和建材等都是高能耗的行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较大。同时南京资源相对较少,原油和原煤几乎全部从外部调入,能源自给率只有25%左右。因此,南京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直面临着极大的资源环境压力。而南京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已不可阻遏,人口自然增长以及人口净迁移都将推动南京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张,这将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当承载了更多的人类社会活动之后,其能承载的人类经济活动便会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口规模扩大将会挤压产业经济活动的空间,强化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环境压力。
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规模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规模扩张的促进作用
人口规模扩张的基本前提是以产业经济活动创造的物质财富为主要内容的“喂养能力”,而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在于扩大总体产业规模,并且提高产业经济效率,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因此,产业结构调整本身就蕴含着促进人口规模扩张的动力。首先,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创造的物质财富不断增多,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人口规模扩张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2014 年,南京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35 972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7 545元,分别较上年增长9.1%和9.7%;居民平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3 089元,较上年增长7.6%。持续改善的物质生活条件,为人口再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支撑,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将促进人口规模的扩张。
其次,产业规模扩大将派生出更多的劳动力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一方面收入的增加可以提高家庭的生育和抚养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劳动者的预期收益可以提高家庭生育的积极性。2014 年,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 56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7 66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8%和10.3%,持续增长的收入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促进人口生育率的提高。
第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繁荣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收入水平的相对提高,刺激了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人口的再生产积极性。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来看:2010 年南京郊区和郊县一孩比重分别为93.05% 和73.69%,分别比城区低4.45百分点和23.81百分点;二孩比重分别为6.70%和25.90%,分别是城区的2.71倍和10.49倍;三孩比重分别为0.25%和0.40%,分别是城区的10.75倍和17.4倍。虽然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略有差异,但是出生人口胎次的差异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乡人口的生育欲望差异。2010年南京郊区和郊县人口的出生率分别为9.63%和10.75%,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0.54百分点和1.66百分点,虽然由于偏高的死亡率导致郊区和郊县人口自然增长率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郊县人口甚至出现了2.17%的负增长,但是郊区和郊县新出生人口占全市的比重高达66%,显著高于其人口占全市总人口58%的比重,这必将成为全市人口规模扩张的重要推动力量。南京郊区和郊县人口死亡率偏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口城市化导致的人口迁移,使得非健康人口和老龄人口在郊区和郊县人口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而疾病、灾荒、饥饿等导致高死亡率的传统因素影响相对较小。因此,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放缓、城乡一体化的医疗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郊区和郊县人口死亡率将会逐步下降,而在人口生育欲望不变的条件下,这也将进一步增加全市的人口规模。
第四,以提升服务业比重为目标的产业结构高级化不仅扩大了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而且催生了弹性就业方式。前者可以从需求层面拉动人口规模增加,后者则可以通过提高育龄人口的弹性劳动供给降低其生育行为的机会成本,进而从供给层面推动人口规模增加。同时,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的双重提升,特别是医疗保健和教育等与人力资本投资关系密切的服务的改善,将延长人口寿命,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回报周期和综合收益率,进而增加人口规模。2013 年,南京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达274.37万人,占全市从业人数比重达57%,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为0.56,说明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仍有较大的就业吸纳空间。从南京人口的消费支出结构来看,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休闲支出保持较高比重。2013 年,南京城市居民家庭全年人均消费支出中,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方面的支出分别为1 744元和4 816元,所占比重分别为6.8%和18.8%,特别是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所占比重仅次于食品支出,对于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规模扩张的制约作用
虽然产业结构调整能够通过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就业岗位等方式推动人口规模扩张,但是产业结构调整也会产生一些制约人口规模扩张的力量。例如,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可能减少就业机会,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将可能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金融、房地产等虚拟经济的繁荣将可能减少物质财富的供给等。具体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可能会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人口规模扩张产生制约作用。
1.强制性人口再生产模式转型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的定位冲突,可能导致对劳动年龄人口的过度开发,减少新生人口数量。南京较早地完成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模式转型,但是这种转型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即依靠强制性的计划生育国策控制人口出生率,我们称之为强制性人口再生产模式转型。这种人口再生产模式转型使得人口结构中少儿人口比重快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快速增大、老龄人口比重稳步扩大,2014年南京0~14岁人口、15~64岁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分别为9.98%、79.73%、10.29%。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为南京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人口红利,虽然可以为南京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良好的劳动力资源,但是也容易使南京产业结构调整陷入定位冲突。
按照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规律和要求,南京在完成了三次产业结构转型之后,应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但是这些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相对较低,无法为巨大的劳动人群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因此,又不得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留下空间。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时面临被淘汰的危机,这种竞争压力传导到劳动者个体身上,不仅会影响其工资收入水平,而且会影响其生活和健康,从而对其生育积极性产生重要影响。同时,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老龄人口所占比重快速上升,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由2010年的9.20%上升到2014年的10.29%,势必增加生育年龄人口的社会负担,降低其生育意愿。
2.重工业占绝对优势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会加速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不仅会在数量层面上挤压劳动力的就业空间,而且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南京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重化工业色彩,重工业所占比重接近80%,占全市总产值60%左右的五大支柱产业均为重化工业。由于重化工业主要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相对较低,这不仅拉低了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还拉低了全市的就业弹性。2014 年南京市第二产业就业弹性仅为0.11,全市总体就业弹性仅为0.06。由于南京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根本改变这种重化工业占绝对优势的格局,而且对重化工业的优化路径也是通过增加资本和技术投入将其引向低碳化,而这对增加就业的促动较为有限,从而可能对人口生育决策产生一种制约作用。同时,南京良好的重化工业基础延迟了产业结构低碳化的步伐,重化工业在贡献了大量产值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环境恶化不仅会影响育龄人口的生育能力,降低出生率,而且会增加疾病的发病率,提升死亡率,从而对人口规模扩张产生显著制约作用。
3.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目标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对从业人员人力资本素质的要求,不仅会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深化,增加生育行为的机会成本和新生人口的抚养成本,而且所引发的就业结构调整和薪酬差距将恶化部分劳动者的生育条件。南京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扩大了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从而激励劳动力包括潜在劳动力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式,因此南京居民的教育支出不断增加。2013年城市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分别为4 816元和2 333元,分别是2005年的2.76倍和3.36倍,占个人平均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8.8%和14.2%。教育支出比重的增加在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方面确实会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教育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居高不下,不仅会挤占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减少在生育方面的可支配收入,而且会增加子女教育成本,从而降低生育积极性。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会引发就业结构变化,使劳动者的收入格局发生变化,特别是在新兴产业或重点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还比较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变化将使相当部分人口因工资收入减少而抑制生育欲望。
三、人口规模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调整人口增长政策,保持人口规模适度增长
1.合理确定适度的人口规模,建立明确的人口规模目标体系。适度人口规模是一个动态概念,按照法国人口学家索维的观点,“适度人口就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的人口”[1]。因此,究竟多大人口规模才是适度的,要根据特定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确定,需要综合考虑特定发展阶段的人口供养能力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南京确定的“十二五”末期人口约1 000万的目标就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所确定的适度人口规模目标。当然,究竟这一人口规模目标是否正确,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但是,这一目标的确定,对于未来人口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根据这一总体目标,进行细化分解,确立科学的人口规模目标体系,既包括短期目标又包括中长期目标,既包括定量目标又包括定性目标,并且紧紧围绕人口自然增长率、流动人口增长率这两个核心变量进行动态调整。需要注意的是,适度人口规模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而是一种人口发展思维模式,其具体目标应保持一定的弹性,适时做出调整。
2.适时调整人口生育政策,防止人口增长的非常规波动。当前,导致人口规模内生增长乏力的最重要的外在因素就是严格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促进人口增长模式转型、控制人口规模过度扩张方面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口形势的变化,人口供养能力的提高,人口增长的资源环境压力趋弱,必须“稳健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稳定未来人口规模”[2]。因此,必须科学认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质,纠正对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扭曲理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质是通过人为的干预措施使人口实现适度的可持续增长,政策指向的应该是人类生育行为的自然风险,而不是具体的人口数量。但是,考虑到我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惯性影响,当前的首要任务是适当放松对人口生育的数量限制,鼓励符合政策条件的家庭增加生育数量。只有靠新生人口的稳定增长,才能使人口再生产行为步入良性循环,保持未来人口规模的稳定,从某种意义上讲,防止人口规模大幅减少的任务比控制人口规模大幅增加的任务更加艰巨。放松计划生育政策的基本担忧在于,一旦放开政策可能导致生育数量急剧上升,而且人口规模扩张会增加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实际上,这两种担忧都可以化解,一方面,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子女抚养成本的上升,人们生育决策趋于理性,生育意愿不会随着政策变动而发生非常显著的变化,目前“单独二孩”政策实行后生育并没有出现“井喷”的迹象;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人口、资源、经济的和谐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口增长对于资源环境的拥挤压力正在减弱。
(二)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坚持低碳发展模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对各种难题、跨越各种陷阱、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转变产业发展方式。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产业经济健康发展的桎梏,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低碳发展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在要求[3]。以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为核心的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将对人口发展产生一系列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当前,就我国总体情况而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实现三个根本转变。首先,在需求结构上,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变为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由外需为主转为内需为主,重视扩大居民消费,将有助于改善人口获取生活资料的条件,为人口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其次,在生产结构上,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变为依靠三次产业协调拉动。强调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不仅有助于优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为人口发展提供良好的财富基础,而且有助于优化就业结构,更好地满足人口的劳动需求。第三,在投入结构上,由主要依靠劳动、资本、资源等传统要素转变为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人力资本、管理创新。摒弃对传统要素的依赖,注重依靠人力资本和创新,不仅可以激发全社会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借助需求拉动的力量改善人口质量,而且可以减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改善人口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另外,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低碳发展模式,既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潮流,也是南京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将在构筑新的产业竞争优势的同时,为人口发展塑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为促进南京人口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协调互动发挥重要作用。
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人口适度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要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坚持走低碳发展道路。一是要树立科学的产业发展理念,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扎实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工作;二是要根据本地区人口适度发展的需要,合理选择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和取向,使人口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协调互动成为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三是要深刻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逻辑意义,构建鼓励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在低碳发展过程中实现产业经济优势与人口适度发展的良性耦合[4]。
四、结语
人口规模变迁和产业结构调整都是长期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变量,遵循二者互动影响的内在规律,探索二者协调发展的推进路径,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路径。无论是人口规模的适度优化,还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包括二者的协调发展,都是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完善的政策制度,以保障其顺利实施。
[1]索维.人口通论: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53
[2]胡鞍钢.稳健调整计划生育政策 稳定未来人口规模[N].经济参考报,2009-11-26(6)
[3]方建中,周建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向与路径视角的考察[J].江海学刊,2008(1):57-63
[4]曹旭平,汪浩.苏州市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问题与对策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