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瞿秋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和意义
2015-04-14孙大为
孙大为
[摘要]瞿秋白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虽然他没有李大钊、陈独秀那样大的影响。但他最早深入俄国向中国介绍十月革命,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新途径;他最早传播辩证唯物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新境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主持党的宣传工作,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第二个高潮。
[关键词]瞿秋白;传播马克思主义;特点;意义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瞿秋白具有独特的地位。1920年10月,他奔赴苏俄采访,撰写了大量反应苏俄情况的新闻报道,使当时的中国人能够及时、真实地了解苏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从俄国传入中国的途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宣传马克思主义、国际革命和中国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结合。1922年前后,他主持创办上海大学,讲授社会科学概论等课程,在中国第一个传播辩证唯物主义,增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理论深度和广度。
一、系统地向中国人民报道苏俄情况的第一人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当时除了李大钊等少数人,了解和赞成十月革命的中国人寥寥无几。1920年秋,瞿秋白以北京《晨报》特派记者的身份,奔赴俄国,向国内民众报道苏俄的情况。由于当时中俄交通的阻碍,瞿秋白经过近四个月的长途跋涉,抵达莫斯科。在驻苏俄的两年多时间里,瞿秋白深入调查采访工厂、农村、机关、学校,了解并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的社会状况。
(一)考察、研究苏俄文化状况。苏俄文化是十月革命后苏俄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瞿秋白的兴趣所在。他通过采访了苏俄教育人民委员会委员长卢那察尔斯基、《真理报》的主笔美史赤略夸夫、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苏菲亚·托尔斯泰等人,瞻仰了托尔斯泰的故居陈列馆,参加了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葬礼。他考察了俄国未来主义派作品,了解了苏俄进行的学校教育革新,扶植无产阶级文化;设立东方学院,支持苏俄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设立无产阶级文化部,促进苏俄文化建设和繁荣。瞿秋白通过研究苏俄文化,研究俄国的共产主义、共产党和俄国社会。
(二)研究和报道苏俄国社会经济问题。瞿秋白在俄国的两年,正是苏俄经济经历巨大变化的时期。1921年春,苏维埃国家经济状况非常困难。战时共产主义的经济政策,虽可解燃眉之急,却引发了一系列政治危机。如1921年3月初,彼得堡附近的喀琅施塔得要塞发生了水兵暴动。瞿秋白把这次事变称之为“革命的反动”。1921年3月,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制订了新经济政策,瞿秋白参加了大会,写了长篇通讯《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第十次全俄共产党大会》,全文约三万字,从6月22日起到9月23日,在北京《晨报》上连载了二十七次。他向中国人民报告了苏俄政治、经济、民族、外交等方面的状况,指出苏俄已经“由军事时代过渡于和平时代”。1921年东俄发生旱灾,他在报道1921年东俄旱灾灾情的同时,也说明苏俄政府救灾的对策和措施;新经济政策给苏俄社会实际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瞿秋白写了《苏维埃俄罗斯之经济问题》、《俄都纪闻》等通讯,高度评价了新经济政策对巩固工农联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伟大功绩。指出:“劳农政府从实行新经济政策以来……国内经济生活都因自由商务的开放而渐渐发展”,“此期是劳农政府最发展的时期”,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革命党的第二篇”,是“社会革命史之第二篇”。
(三)采访列宁等人,报道“莫斯科的赤潮”
瞿秋白是最早向中国描绘列宁形象的人,也是中国记者中唯一与列宁交谈过的人。他先后四次见到列宁,第一次是1921年3月8日到16日,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第二次是1921年6月22日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第三次是1921年7月6日,瞿秋白在安德莱厅见到了列宁,并在会间进行了简短的交谈。第四次是1921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节四周年,瞿秋白在莫斯科第三电力劳工工厂参加工人的纪念集会,又一次见到了列宁,并聆听了他的演讲。
1921年6月22日,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瞿秋白对列宁的讲话做了详细描述:列宁出席发言三四次,德、法语非常流利,谈吐沉着果断,演说时绝没有大学教授的态度,而是一种诚挚果毅的政治家姿态流露于自然之中。每逢列宁演说,台前拥挤不堪,椅上,桌上都站堆着人山。电气照相灯开时,列宁头影投射在共产国际“各地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的标语题词上。列宁的演说往往被霹雳的鼓掌声所吞没。[1]
瞿秋白在会间的走廊里追上列宁要求采访。列宁对瞿秋白并没有挥手拒绝,而是停下来与他进行了简短的交谈。由于列宁这个时候会务实在太繁忙,他指给瞿秋白几篇有关东方问题的材料让他参考,然后说了几句话,便道歉忙碌去了。虽然采访很短暂,但是瞿秋白心里非常激动,这时他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此外,瞿秋白在会上还采访了托洛茨基。
(四)研究和报道苏俄农民问题、官僚问题、宗教问题,包括苏俄社会中的阴暗现象。
他分析了上述问题,指出这些问题乃至阴暗现象,并不是苏俄造成的,而苏俄正在消除这些阴暗现象,展示美好的前景。他指出农民的反抗,民众的迷信,是旧俄这个经济落后国家的守旧性,小资产阶级心理的反映;而官僚贪污作弊,则是植根于封建遗毒,东方式专制政体。 “共产主义是‘理想’,实行共产主义的是‘人’,是‘人间的’。他们所以不免有流弊,也是自然不可免的现象。如单就‘提携小民族,使越过资本主义的过程而并达于共产主义’的大政方针,及他们首领的深自警惕,抱定宗旨,不折不挠的去实行,这种态度看起来,虽不能断定他们最后的成功,然而必是见他们实行自己的理想而并且能深切研究实际生活中之状况及对付它们的相当办法。这是中国人所应当注意的。”瞿秋白依据他的的考察采访,发表了《共产主义人间化》、《苏维埃俄罗斯经济问题》等六十多篇通讯和《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报告文学集。
深入实地报道苏俄情况是瞿秋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和优点,瞿秋白不但帮助中国人了解真实的苏俄社会,而且高度评价苏俄共产党人和苏俄的政治制度, “共产党人的办事热心努力,其中有能力有觉悟的领袖,那种忠于所事的态度,真可佩服。”苏俄政治“不失为一种贤人政治”。 “实行共产主义真是伟大,而且艰巨的‘工程’。” “中国人亦应当用一用心”, “俄国革命史是一部很好的参考书呵”!共产主义在苏俄开始“人间化”了。[2]
中国人对十月革命的了解,离不开瞿秋白的深入俄国实地的采访和报道。众所周知,俄国十月革命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将注意力从西方转向东方,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俄国社会主义,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从当时众多的社会主义思潮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二、掀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第二次高潮
1917年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前后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第一次高潮,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先进分子,使传播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瞿秋白兼管中共宣传工作,担任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新青年》、《前锋》主编和《向导》等理论刊物编辑。他在这些刊物上发表大量政论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国情,考察中国社会状况,论证中国革命问题。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第二次高潮。
(一)主编党的机关刊物《新青年》
1923年6月15日,《新青年》季刊创刊号问世,主编瞿秋白亲自题写了刊名,设计了封面。封面的中心是监狱的铁窗,一只有力的手从中间伸出,手中握着鲜红的绸带。铁窗下写着一句话:“革命党自狱中庆祝革命之声”。在《新青年》恢复出刊的三年九期中,瞿秋白主编了其中的七期。他把列宁、斯大林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作为编发文章的突出内容,这方面的文章多达22篇。先后推出“共产国际号”专刊(创刊号)、“列宁号”(月刊第一期)、“世界革命号”,宣传关于共产国际的理论和实践,宣传阐释列宁和列宁主义理论,用世界革命的宣传推进中国革命。又把党的三大、四大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即与国民党合作,改组国民党形成民族民主革命统一战线,以及有关国民革命运动等一系列大政决策作为组稿编刊的一个重点,正确论証和阐释了党的指导思想和政治主张,使后期《新青年》真正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罗针”
(二)创办并主编的中共中央另一理论刊物《前锋》
1923年7月1日,瞿秋白创办并主编的中共中央另一理论刊物《前锋》创刊。与《新青年》不同,当时党中央规定《前锋》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三大确定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指导和推进国民革命。因而《前锋》在内容上注重实际,较多地运用调查材料和统计数字剖析帝国主义各国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共同本质和不同手法,揭露军阀政府的独裁统治,论証中国社会革命问题,介绍苏联的建设经验和亚非殖民地情况,对党的建设和工作有一定指导作用。瞿秋白主编《新青年》和《前锋》,正是中国大革命由兴起到发展的时期,思想战线上的斗争非常激烈复杂。瞿秋白在编刊过程中,站在时代的高度,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形势出发,用马列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分析国民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和阐明革命中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党报党刊在传播马列主义、指导和推进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三)创立并主持上海大学社会学系。1923年7月,在李大钊的力荐之下,瞿秋白义无反顾地来到上海,就任“薪律极薄”的上海大学教务长,并入选作为学校最高决策机构的评议会(之后改为行政委员会)。由瞿秋白创立并主持的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开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先河。该系编辑的《社会科学讲义》1-4集1924年1月由上海书店出版,收录瞿秋白的《社会科学概论》、《现代社会学》,施存统的《社会思想史》、《社会运动史》、《社会问题》,蔡和森的《社会进化史》,安体诚的《现代经济学》等。尤其是《社会科学概论》,一年内便重版四次。社会学系学生阳翰笙来到上海大学“才知道,以前读过的一些马列主义的书,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实际上就是不懂……觉得一切都非常新鲜,许多理论和道理是闻所未闻的,所以就拼命地学习、研究。”张治中回想起上海大学一次“纪念苏联十月革命的会,我听到于右任的讲演,瞿秋白的讲演,都是推崇社会主义苏联的话,更使我心向往之。”1924年12月,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务处日报》刊登的文章《上海大学瞿秋白等活动》记载:“最近几个月来,中国布尔什维克之活动有显著复活,颇堪注意。这些过激分子的总机关设在西摩路132号上海大学内,彼等在该校出版排外之报纸——《响导》,贮藏社会主义之书籍以供出售,如《中国青年》、《前锋》。该大学之大部分教授均系公开共产党人,彼等正逐渐引导学生走向该政治信仰。”[3]
三、在中国研究和传播辩证唯物主义第一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最初内容集中在唯物史观,这在李大钊、陈独秀身上表现突出,对于辩证唯物主义却无人传播。瞿秋白深入研究了辩证唯物主义,尤其是苏联的辩证唯物主义研究成果,通过撰写讲义、文章、译著,是中国系统传播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人。
(一)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地位
同其他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不一样的地方在于。瞿秋白十分重视互辩律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注:瞿秋白用“互辩律唯物论”,有时他也采用音译“第亚历克蒂”,称呼辩证唯物主义,但,没有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同。)瞿秋白在《马克思主义之概念》一文中指出, “马克思主义是对于宇宙、自然界、人类社会之统一的观点,统一的方法,何以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及社会观是统一的呢?因为他对于现实世界里的一切现象,都以现代的互辩法的(Dialectic) ,——即第亚力克谛的唯物论观点去解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基础,就是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4],瞿秋白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新认识,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正确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
(二)首次明确地表述了哲学基本问题。
在中国哲学史上,瞿秋白首次明确表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瞿秋白以前,早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缺乏了解。瞿秋白在《社会哲学概论》中指出, “人若想哲学问题,——就是他想组合一更稳固的‘宇宙念’(ContemplatiodcM0nde)——他立刻就遭到的难题:‘我’与‘非我’的关系,‘认识’与‘实质’以及‘灵魂’与‘自然’的关系。直到如今,这一问题还是哲学中的根本问题” [5]。这里所说的“我”与“非我”、认识与实质、灵魂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都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表述。
瞿秋白把各种哲学划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凡以客观为出发的,——只要他是一贯的思想家,有这勇气一直推究下去,——他必成唯物论中之一派。而以主观为出发的,——便是唯心论中之一派” [5]他认为唯心主义是一种错误的哲学理论。唯心主义哲学的产生有两重原因。其一,历史原因。由于人们的认识能力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因而形成唯心主义的错误认识。其二,社会原因。由于社会生活现象十分复杂,人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只得求助于神灵的保佑,于是形成唯心主义的错误认识。
(三)概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瞿秋白对马克思的辩证法还是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他对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做了比较系统的阐发,是中国传播唯物辩证法基本思想的第一人。
瞿秋白指出,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其基本意思是说事物的矛盾普遍存在,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这是唯物辩证法“最基本原理”。他说:“物的矛盾及事的互变便是最根本的原理,没有矛盾互变便没有动;没有动便没有生命及一切现象。”[5]“所以‘斗争’与‘矛盾’(趋向不同的各种力量互相对抗)-——足以规定变动的历程。”[5]他把对立统一规律看成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规律”,为毛泽东后来将此理解为唯物辩证法的精髓,提供了思想前提。瞿秋白指出,“宇宙及社会里的一切发展,——就是数量变更的渐渐积累,而数量的变,到一定程度,必定突变为质量的变。”[5]瞿秋白把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多次质变理解为“连环不断的否定”,“宇宙的根本是物质的动,动的根本性质就是矛盾——是否定之否定,是数量和质量的互变。”[6]
瞿秋白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和传播,不仅帮助中国人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而且提升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同时为以后李达和艾思奇传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打下了基础。
综述所述,瞿秋白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具有极为重要地位,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革命家。正是他不惧艰险,深入苏俄采访,写出了真实反映苏俄情况的新闻报道,帮助中国人了解十月革命,加快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正是他首先在中国传播辩证唯物主义,帮助中国人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进程;还是他主办党中央机关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经验,掀起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第二个高潮。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工程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文学篇):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62
[2] 陈铁健.瞿秋白——从书生到领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3] 俞可.瞿秋白与上海大学[EB/OL].( 2012-11-12) [2012-11-12].http://www.ywnews.cn
[4]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8
[5]瞿秋白.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篇):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11
[6]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