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王若飞的民主革命思想

2015-04-14周术槐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王若飞

周术槐

[摘要] 王若飞作为从贵州大山之中走出的杰出革命家,是党的一大后迅速成长起来的成千上万的优秀共产党员中的一员。他通过在贵阳达德学校的教育,海外的留学教育,加上国内丰富的革命实践的锻炼,形成了颇为丰富的民主革命思想。他的民主革命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明确的目的性、强烈的教育性及一定的可操作性。其民主革命思想非空洞无味的政治说教,而是生动具体的理论主张,对推动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的顺利发展曾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与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对王若飞民主革命思想的分析与研究,挖掘其当代价值与社会影响,让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思想发扬光大,永放光芒。

[关键词] 王若飞;民主革命思想;达德学校

前言

王若飞是党的一大后迅速成长起来的成千上万的优秀共产党员中的一员。其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间是1922年10月,此时距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仅一年零三个月。在其三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既有在中央高层工作的经历,也有在地方城市与农村工作的经历;既有在党的刊物担任编辑的经历,也有在海外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经历。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战胜利后的初期,在国共两党谈判的非常时期,我们都可以看到王若飞为党为国不断操持忙碌的身影。他虽然没有参加党的成立大会,但他在法国却参与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相关工作,同时他与党的创始人毛泽东、陈独秀等曾有过一定的接触与过往。此外,他与参加过党的成立大会的邓恩铭同为贵州人,都是贵州人民引以为荣的早期贵州籍共产党人。王若飞在其二舅父黄齐生的影响与带动下,在日本,在法国,在苏联,在国内,通过留学及系列革命活动的领导与参与,形成了旗帜鲜明的民主革命思想。本文通过对王若飞民主革命思想的分析与研究,挖掘其当代价值与社会影响,让老一辈革命家的革命思想发扬光大,永放光芒。

一、王若飞民主革命思想产生的历史依据

恩格斯曾指出,任何新思想的产生,都必须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王若飞的民主革命思想也是如此。它的产生,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与历史缘由。

(一)达德学校的影响

达德学校创办于1902年。其前身是贵阳算学馆、达德书社。学校的创始人是王若飞的大舅父黄干夫和凌秋鹗等人。他们不满于清王朝的黑暗统治和封建专制,在废科举、兴新学的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凭着一腔正气,冲破军阀的专横,以艰苦、搏斗的精神,打破对进步文化的禁锢,白手起家办起了这座学校。对于达德学校的办学宗旨,王若飞的二舅父黄齐生解释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我们要有学问、有道德、有勇气,这就是我们的宗旨。” [1] 就是在这样一所承继传统、敢于创新的新式学校,王若飞于1905-1911年间在二舅父黄齐生的关怀与帮助下,在达德学校系统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新文化新知识的学习与教育。其中包括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教育。达德学校的教育经历,开阔了王若飞的眼界,奠定了王若飞坚实的中西文化知识基础,为王若飞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开启了一扇明亮的窗户。正如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所称:“黔中教育茁新芽,人道先生第一家。爱护贤甥终革命,几回忆及总咨嗟。”[2]

(二)日本因素的影响

1917年12月,王若飞考取贵州省黔中道留学日本的官费生。1918年3月至1919年5月间,王若飞在日本明治大学留学。在日本期间,虽说是留学,但王若飞主要精力用在自学。由于当时十月革命爆发不久,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思潮传入日本,许多进步书刊相应流入日本。处此环境之下,王若飞尽力搜集、阅读、介绍社会主义的书刊,初步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因此,在日本的一年多时间,对王若飞人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从此,他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探索改造中国方式与途径。

(三)法国因素的影响

1919年11月至1923年1月间,受当时国内留法勤工俭学思潮的影响,王若飞出于求学与追求革命真理的需要,到法国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据达德书院统计,1919年3月至1920年12月,国内前往法国勤工俭学的学生达1813人。其中知名人士有周恩来、邓小平、徐特立、蔡和森、向警予、赵世炎、张申府、何长工、李维汉、李富春、李立三、黄齐生等人。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王若飞在刻苦学习的同时,与其他爱国青年一同积极探讨救国救民的道路,为留法学生争取正当的“生存权”与“求学权”,参与组建旅欧中国共产党少年共产党的工作,编辑宣传革命思想的革命刊物。在法国留学期间,王若飞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而实现人生的伟大转折。他深明,在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必须走苏俄革命的道路。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实行民主政治,救民于水火之中。

(四)莫斯科因素的影响

莫斯科是俄国十月革命的发源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本身是在苏俄的影响与帮助下成立的。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了推动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在对中国国民党实行改组的过程中,对苏俄的帮助亦持欢迎态度。因此,一时间莫斯科成为中国革命青年所向往的神圣之地。这一方面源于当时莫斯科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另一方面源于苏俄专门成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高等学校,如莫斯科中山大学、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等。此外,莫斯科本身也成立了培养军政高级干部的高校——列宁学院,在培养本国军政高级干部的同时,为提升中国军政干部的理论素养提供支持。王若飞前往莫斯科培训学习的时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23年4月至1925年4月,前后两年时间。学习地点是东方大学。此间,王若飞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国革命问题。与此同时,假期还到苏联的工厂、农村开展实习活动。第二阶段是1928年6月至1931年7月,王若飞自行请求留莫斯科列宁学院学习并担任中共驻农民国际代表,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工作。两次莫斯科的学习与深造,不仅使王若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也让王若飞在党内政治斗争中经受了严峻考验。提高了认识,明辨了是非。王若飞的民主革命思想更为成熟。endprint

(五)国内革命环境的影响

国内革命环境的影响,为王若飞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土壤。五四运动时期,王若飞参加二舅父黄齐生组织的贵州教育实业参观团,到江苏模范县南通、模范省山西等地考察教育。了解国内学校教育的现状,思考中国教育的出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领导豫陕区委工作期间,王若飞特别注重发挥舆论阵地的作用,利用革命刊物,发表时政文章,开展社会动员,组织工农群众向奉系、直系军阀开战。同时刊文指出国民党右派的反动面目。在江苏省农委工作期间,发表《革命的江苏农民》一文,为指导江苏的农民暴动提供指导思想。在抗战时期,王若飞根据战争的需要,积极撰文分析战争的形势,强调加强军队建设、根据地的建设、党的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重庆谈判时期,王若飞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驳斥国民党的不当言论与主张,为争取和平,避免战争,建设新中国,赢得人民的拥护,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王若飞民主革命思想的主要内容

王若飞作为从贵州大山之中走出的杰出革命家,历经国内外教育与革命实践的锻炼,逐步的由一个普通的知识青年转变为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的革命家。在这一过程中,他提出了系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

(一)充分肯定达德学校的办学模式

王若飞认为,看待学校的发展,要有历史的观念。不能只看现在,忽视过去。那种“只从形式上看见今日各种学校设备之进步,而完全鄙薄三十年前的学校之简陋”[3] 的观念,肯定是错误的观念。他强调,学校教育应有开拓创新精神,引进新知识,传播新观念,采取新的教学方法。而贵阳达德学校的创办,从某种角度来看,具有革命意义。一方面,学校的创办者们“不满足于旧的封建专制神权迷信的生活与知识,极力在追求新的出路”[4] 订阅新的书刊杂志来教育与培养学生;另一方面,学校的创办者们敢于打破旧的权威,敢于运用民族的历史来培养学生的民族主义思想,这在当时的贵阳是十分大胆的革命举措,对培养学生的革命意识起了十分重要的催化剂作用。同时,从达德学校的教育精神来看,体现出教育与政治合二为一的特性。具体来讲,王若飞认为,达德学校教育精神的特质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教育的路线,要适合当时革命的潮流,适合当时最进步革命的阶级的利益思想。第二,教育家绝对不可能脱离现时政治的斗争,凡是想回避现实政治斗争的教育家,不可避免的要成为反动的、保守的、最终被牺牲的教育家。第三,绝对不能把学生的学校生活与实际社会政治生活隔离起来,绝对不能把学生们限制在专门求学时代而完全禁绝他们本能的社会活动与自动实践的要求。而是要正确领导他们积极参加实际社会政治工作,要努力使课堂的讲授,与生活的实践打成一片。”[5] 这种强调教育与政治相结合的模式,强调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办学方式,无疑有力地推动了达德学校对革命人才的培养工作。

(二)倡导工人应与其他民众乃至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帝国主义的暴行

针对西方列强在中国枪杀中国工人的暴行,王若飞在专门撰文揭露列强暴行的同时,强调广大工人阶级应联合起来,共同反击帝国主义的暴行。譬如:针对上海日商无故枪杀中国工人的事件,王若飞指出:“上海市民对日外交协会各团体已经成立日人惨杀同胞雪耻会,学生联合会及文治大学南方大学上海大学学生均已奋起募捐演讲为罢工工人后盾,是很应该的。但是若使工人的后援仅止于学生界及少数团体,则大资产阶级、士绅阶级、和新闻记者之漠视民族斗争的冷血态度,不仅为劳苦群众所仇恨,凡有血者将莫不冷齿而鄙视之!”[6]针对英帝国主义制造的五卅惨案,王若飞不仅强调国内工人大联合,而且应与亚非拉各国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共同战斗。他说:“我们要反对帝国主义,便不能不损及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权威,便不能不招他们的联合压迫我们取胜的对付方法,不再自欺欺人的认敌作友,而在真正认识我们的友人是谁去和他联合起来。”那么,我们的友人是谁?其中就包括亚非拉各国无产阶级,需同各国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正如王若飞所言:“你们的仇敌就是我们的仇敌!你们的胜利,也就是我们的胜利。中国民族的解放万岁!各国黄白黑种民族之工人及劳动的知识阶级之大联合万岁!”[7]

(三)强调国民军应是人民的军队,为民办事,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军北伐反对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但与之相伴而来的问题是,地方人民的负担相应加重。特别是少数不自觉的国民军,还发生扰民之事。对此,时任豫陕区执行委员会书记的王若飞深切地意识加强国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性。国民军队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要取得更大胜利,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一切以维护民众利益为着力点与出发点,与民众实行大联合。在《胜利的国民军将怎样做》一文中,王若飞指出:“现在有两条路,可供国民军选择:一条就是努力走上国民革命的道上,实现革命民众的政权;一条就是走上军阀的道上,只知争夺权利地盘。”根据孙中山的指导思想,凡军队与民众联合,则攻无不胜;凡军队与帝国主义结盟,则终归走向失败结局。因此,“胜利的国民军,应该深记孙中山先生这个教训,国民革命假使不愿再蹈过去军阀的覆辙,假使真有为民众争自由的决心,假使真愿为国民革命的军队,当不只在言词上,而要在实际政治的设施上,即明白表示出他革命的态度。”[8]

(四)勇于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罪恶行径,有力地唤起民众的反抗意识

在王若飞的民主革命思想中,出于反帝反封建的需要,他勇于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罪恶行径,有力地唤起民众的反抗意识。这方面的文章主要有:《在枪杀中国工人中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于上海市民之威吓》、《单独对英问题》、《反奉战争的性质》、《异哉警察厅之所谓赤化》、《未来的吴佩孚》、《国民党右派捣乱》、《为日本出兵满洲告全国民众》、《吴佩孚侵豫声中之河南》、《英日帝国主义在北方的阴谋与民众之反抗》、《方本仁的失败》、《奉系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国民军失败后帝国主义者向中国民众进攻的新战略》、《伤心惨目的北京城》等。在这些文章中,充分表明王若飞作为党的重要领导干部,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本质的深刻认识。它不仅让广大民众进一步认清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危害中国的本来面目,同时也有力地唤起了民众的反抗意识,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进程。譬如:在《英日帝国主义在北方的阴谋与民众之反抗》一文中,王若飞深刻揭露英日帝国主义在中国北方所实施的种种罪恶行径,认为广大民众唯有联合起来,才能抵抗反动派的入侵。他说:“北方的民众,尤其是京津一带的工人学生,及直鲁的农民,他们在许多事实的教训中,已经认识了帝国主义之凶残阴谋,认识了国民军失败与他们的关系,认识了英日张吴反动势力统治之可怕,所以他们均已积极的起来援助国民军,抵御这个反动势力的进攻。”[9]在《伤心惨目的北京城》一文中,更是对奉军进入北京城后的种种暴行揭露得淋漓尽致。内容包括:形同抢劫之军奸淫抢掳之惨状、流离载道之四郊难民、熊希龄痛哭陈词、邵飘萍君之死及北京的文字狱等。通过揭露,让人们进一步看清封建军阀的反动本性,强调在中国开展民主革命的必要性与紧迫性。endprint

(五)共产党员要增强大局意识,加强党性修养,服务中心工作

中国共产党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事业的领导者。作为领导者,为确保民主革命事业的成功,共产党员一定要增强党性意识,努力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全面抗战爆发后,为有效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进攻,中国共产党实施组建自卫军的计划。为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王若飞强调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说:“必须先使每个干部,每个党员,每个群众,都深切明了边区目前抗战的紧急形势与整理自卫军工作之重要。必须经过各级党与群众组织,再加紧做一番政治鼓动工作。必须在一切的组织会议上,更具体规定这一组织所应完成的任务。在工作中更要干部党员起模范作用,并采用互相竞赛,与严格教育督促检查制度,才能使这次整理自卫军工作收到圆满的成绩。为了保卫边区,为了准备迎击日寇快要到来的进攻,为了保持边区是全国抗日的先进地区,希望边区的每个党员,每个人民,都来积极参加这次理事自卫军工作。为完成整理自卫军计划而斗争。”[10]王若飞强调,作为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更重要的是应从思想上入党。共产党员做事应严谨,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那种粗枝大叶自以为是的作风是党性不纯的表现。粗枝大叶自以为是的作风将使党的事业蒙受严重损失。他说,粗枝大叶自以为是的作风,“严格的说,这是缺少一个共产党员对革命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务必戒除![11]

三、王若飞民主革命思想的特性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王若飞的民主革命思想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一)鲜明的时代性

综观王若飞的革命生涯,他对党忠心耿耿,对党的革命事业勤勤恳恳。他先后在不同的岗位为党工作,为民办事。他所担任的领导职务主要有: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共支部负责人、中共北方区委巡视员、中共豫陕区委书记、中共中央秘书长、陕甘宁边区党委宣传部长、中共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央军委参谋长、八路军副参谋长、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央党务研究室主任等。在不同的岗位,担任不同的职务期间,王若飞特别善于利用革命刊物,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政治任务的需要,宣传其民主革命的政治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与党的大政方针相一致,服务于党的民主革命的总体需要,时代性极其鲜明。充分体现出作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在党的民主革命事业中所应有的优秀品质与崇高的精神风貌。

(二)明确的目的性

王若飞的民主革命思想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种目的就是服务于反帝反封建的整体需要。我们以第一次国内战争期间北伐军的反奉战争为例:王若飞明确指出:“反奉战争是民众争取自己的战争,是绝对不能妥协的。当以民众的力量,督促反奉战争一直到底。”这次战争,“不是一种很简单的军阀争地盘的战争,民众要求在这次战争中,去掉中国一个最反动的军阀,去掉一个帝国主义最有力的走狗,使中国国民革命的发展,和民众在政治上的要求,向前推进一步。”[12]铿锵有力的语言,直接点明了反奉战争的目的所在。再以九一八事变后反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例:1933年1月,在《致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书》中,王若飞明确表示:对待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应实行坚决的抵抗”。抗日战争,“是民族革命的战争,所以我热烈拥护这个民族革命的抗日战争,并竭尽所能去为这个战争效死。”[13]这种誓死抗日鲜明目的,在其身陷归绥狱中时表现得尤为明晰。他说:“死里逃生唯斗争,铁窗难锁钢铁心。”“伸出拳头去斗争呀!斗争就可得自由呀!”“为谋解放头可断,留得清白在人间。”[14]其舍生取义、为了民族解放的正义事业不顾个人生死的凛然之气,跃然纸上!

(三)强烈的教育启发性

王若飞的民主革命思想立足于时代发展的需要,生动、活泼、具体,从不做空洞无味的政治说教。因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均具有强烈的教育启发性。他的反帝思想,他的反封建的思想,他的教育发展的思想、军队建设的思想、党的建设的思想、政权建设的思想、统一战线的思想等,教育启发性十分明显。其中,在教育发展的问题上,他主张学校教育应关心时事政治,教育与政治不应分离。在军队建设的问题上,他认为,军队是人民的军队,军队应为人民办实事。在党的建设的问题上,他强调党员应加强自身修养,不仅组织上入党,更应在思想上入党,努力克服粗枝大叶不从实际出发的思想。在政权建设的问题上,主张要安排有能力的人到领导岗位上来,要关心民众疾苦,加强同民众的联系,让民众自觉拥护政治,与政府站到一块来。在统一战线的问题上,主张要有大局观念。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学会做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集中力量办大事。

(四)一定的可操作性

王若飞的民主革命思想除了具有前面所讲的三个特性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性,就是:一定的可操作性。这一特性与王若飞一贯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有关。譬如:在《欢迎全国革命青年学生到延安来学习抗战知识》的讲话中,王若飞就指出,学生们来到陕北公学,“是要造成能够去做唤起民众、组织民众、武装民众,来参加抗战的干部。这里所教的,完全是适合于目前抗战迫切需要的知识。这里的环境,是全国抗战的模范区域。青年学生们,不仅可以从学校中得到抗战知识,整个的社会环境,处处都供给他们以抗战工作的实例。这里不能有长期的学习,只能有短期(几个月)的训练,因为抗战工作之紧急,要求每个来学的青年,必须百倍紧张的学习,必须能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获取一切必要的抗战知识,就迅速到群众中去,到前线上去。”[15]寥寥数语,就将青年学生前往延安学习的目的、内容与方式讲得清清楚楚。再如: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在《我们怎样保卫陕甘宁边区》一文中,王若飞讲得非常具体。首先,从五个方面分析战争可能遇到的困难;接着从三个方面分析战争所存在的有利条件;最后从九个方面分析怎样进行抗战动员保卫边区的工作。内容涉及到宣传的问题、组织的问题、军事上的问题、地方建设的问题、思想领域的问题、经济文化建设的问题等等。思想动员相当到位,工作布置极其细致。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有备无患。

结语

综上所述,王若飞作为从贵州大山走出去的杰出革命家,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提出了系列真知灼见。其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依据。既有达德学校的启蒙教育,也有在日本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初步接触,更有在法国与莫斯科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深入学习。丰富的求学经历,造就了王若飞为党的民族解放事业终身奋斗的理想信念;现实的斗争经历,成就了王若飞生动具体的民主革命思想。王若飞的民主革命思想,具有多方面的特性,对推动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的顺利发展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今天,它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转引自马连儒、袁钟秀著:《王若飞传》,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2] 同[1],第12页。

[3] 中共安顺地委、中共安顺市委、贵州人民出版社编:《王若飞文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3页。

[4] 同[3],第114页。

[5] 同[3],第117页。

[6] 同[3],第48页。

[7] 同[3],第51页。

[8] 同[3],第64-65页。

[9] 同[3],第81页。

[10] 同[3],第155页。

[11] 同[3],第197页。

[12] 同[3],第61-63页。

[13] 同[3],第119页。

[14] 同[3],第137-139页。

[15] 同[3],第140页。endprint

猜你喜欢

王若飞
王若飞:向死而生,向阳而斗争
王若飞:向死而生,向阳而斗争
见证革命情谊的棉背心
弘扬爱国主义 传承红色基因
走进王若飞感思中国共产党人“生命信仰”的激越
论王若飞人民群众观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王若飞从自由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研究
一切要为人民打算
大革命时期王若飞在河南的党务工作研究
王若飞、李培之在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