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谢您,我们的“老伙伴”

2015-04-14晓红

新天地 2015年4期
关键词:互助组阿婆阿姨

晓红

华灯初上,上海普陀区曹阳新村街道桂杨园小区家家户户飘出阵阵饭菜香。55号楼的楼长老陈按“老规矩”敲响了隔壁方阿婆的家门。方阿婆年逾八旬,患有高血压,跟50多岁的脑瘫儿子阿明相依为命。“每日三敲”是老陈雷打不动的功课。

嘱咐方家母子关好门窗、注意保暖后,老陈和邻居小杰、老俞一起,换好了二楼转角处的灯泡。

回到家中,“老伙伴计划”的其他四名成员正等着她开会,讨论慰问楼组孤老以及制定过去一年楼组的收支报表。

上海市曹杨新村是上海市区西部拥有10万余人口的大型居民住宅区,也是上海老龄化的一个缩影。截至2013年6月底,曹杨街道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2.6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9.4%。曹杨新村是解放后全国最早建造的工人新村,第一批入住1002户都是当年的劳模。经过40年的建设, 48幢2层楼成700余幢高层建筑。当年那些意气风发的工人先锋也成为高龄老人,如何让他们安然居家养老,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

2012年6月,曹杨新村街道开展了“老伙伴计划”,曹杨社区180名低龄老人志愿者与900名80周岁以上独居老人结对,而这一切源于老人们的自发行动。

照顾别人就有快乐

孝子张顺福在51岁时遇到了一个大难题:88岁的母亲张秀珠扭伤了脚,需人照顾。而51岁的他每天上班早出晚归,根本无力去照顾母亲。再加上他一直没有成家,一个大男人照顾老人有太多不便。无奈之下,张顺福花高价请回来保姆,可这个保姆做事邋遢,老母亲不适应。

一天,张顺福下班推开门,就听见母亲爽朗的笑声。母亲与邻居施云霞、金阿婆聊天。见到儿子,张秀珠高兴地说:“我跟你金阿婆结成了对子,以后白天,也有人跟妈聊天了。”

张顺福听得一头雾水。一旁的施云霞解释道:“咱们小区里空巢老人多,都说远亲不如近邻,我们这些刚刚退休在家的,跟出不了门的老人结成对子,比如50岁的跟80岁的,60岁的跟70岁的,互相帮衬,搭建‘互助组。这不,你妈妈跟金阿婆结成了对子,像他们这样的小区里还有十几对。”

自打金阿婆和母亲结成对子后,每天上午9点之前总会到张秀珠家里,陪她说说话。金阿婆从菜市场回来的时候,会给张秀珠捎上点菜。要是张顺福没时间做饭,金阿婆就下厨烧饭。碰到张秀珠需要看病、拿药,金阿婆替她跑腿。为了感激金阿婆,张秀珠也经常会打一些手套、毛袜子送给她。

很快,张顺福发现母亲脸上的笑容多了。一天,张顺福下班回家,看见母亲和金阿婆在做饭,你淘米择菜,我上灶。打开话匣子的金阿婆告诉张顺福很多老人之间互助友爱的故事。金阿婆还掏出一个自制的小本子:“你看,这是我们的《邻里互助手册》,有所有组员子女的联系方式,老人患有什么慢性病、该吃什么药,都统统记在本子上,人手一册。”张顺福看后,觉得心里暖暖的。

甘当大妈的绿叶

2005年年底,张顺福提前退休了,他找到互助小组组长施云霞,出于感恩的心理,要求帮忙照顾老人。施云霞高兴得直点头。她告诉张顺福,互助组由最初十来个人发展到如今的37个,成员覆盖了楼里三分之一的老人。

加入互助组后,张顺福总是主动帮楼里各位老人做事。江阿婆家的灯坏了,他就买来换好;张阿婆家的自来水管破了,他联系供水公司、物业公司上门维修;他还帮着老人们收房租、买电视、做家务。老人们养成了习惯,家中有什么困难事情,首先想到的是给他打电话。互助组原本是一支“娘子军”,张顺福成了队伍中少有的绿叶。

个别老人生活有困难,可又不符合救助政策,像这种特殊情况的老人就依靠这些志愿者来帮扶。张顺福与81号楼509室的张竹青是对子。今年65岁的张竹青体弱多病,女儿晓芳自幼瘫痪又几乎失明,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老人微薄的退休工资。为省钱,老人家很少见肉腥,张顺福常买些肉和蔬菜送去。

一天中午,张顺福像往常一样来到张竹青家。张竹青患了肠癌,让原本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她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张顺福劝她:“你现在还是早期,完全有机会治好,别整天自己吓自己。”张竹青住院的日子,张顺福每天早上8点多就来到医院,陪张竹青说话,给她端水打饭。为鼓励张竹青,他还从网上搜集了很多抗癌心得和抗癌食谱,一有空就讲给张竹青听。

互助组其他成员也经常到医院看望张竹青,邻床的病友羡慕地说:“家里兄弟姐妹多真好,这么多人关心你。”张竹青笑着说:“他们都是我的邻居,但比我兄弟姐妹都亲。”

听说了张顺福他们小区互助组的事,病友竖起了大拇指:“我要把这个好办法带到我们小区,谁都会变老,现在我帮你,明天也许就是你帮我。”

当老社区遇到老龄化

2012年3月,母亲去世,家里只剩下了张顺福,侄子张杰担心他一个人住,万一出了什么事连个照应的人也没有,就建议他跟自己一起生活。张顺福没答应:“我住这儿习惯了,你们那高档小区大门一关,互不相干,邻里间都不知道姓啥名谁,没啥人情味。”

张顺福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互助组,许多人跟张顺福一样,一退休就加入了互助组,小区里的一些年轻人也都自愿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桂杨园的互助小组出了名,其他居委会纷纷来学习取经,近两年来,曹杨社区出现了星璀园、同乐园等多个睦邻点。街道也顺势推广“老伙伴计划”,曹杨社区180名低龄老人志愿者与900名80周岁以上独居老人结对,每两天一次电话慰问、每周一次上门服务。同时,将社区老人与社区志愿者、楼组长和居委会干部结对,采取一帮一、二帮一、三帮一的方式,对老人进行结对帮扶。

33岁的李涛老家在山东菏泽,在上海工作,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感到很遗憾。他主动找到张顺福,自愿要求加入互助组。每到周末,他都把时间交给张顺福调遣,有些老人干不了的力气活他总是抢着干。

2014年8月的一天,楼下的严大妈给张顺福打来电话:“他阿福叔,都快5点了,怎么奥阿姨家的衣服还晾着?”原来,住在3楼的奥阿姨,天气晴好总会把衣服晾出窗外,一到下午4点就会收衣服。可今天都这个点了,奥阿姨家的衣服还没收,严大妈不放心,想让张顺福去看看。

张顺福挂上电话就下了楼,来到奥阿姨家。敲了几下门,没动静。奥阿姨身体不好,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张顺福忙给奥阿姨的子女打电话,并拨打了120。奥阿姨的子女与救护车几乎同时赶到,急忙把门打开。这时,奥阿姨从外面回来,一脸茫然。张顺福解释道:“都快5点了,你家的衣服还没有收,大家都以为你出事了。”奥阿姨不好意思地说:“我跟人聊天,忘了时间。”张顺福哭笑不得:“我谎报了军情,对不起大家!”一群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虽然虚惊一场,但奥阿姨的子女却很感激:“以前我妈一个人住在这我真不放心,现在我放心了,谢谢你们。”张顺福骄傲地说:“那当然,老邻居比亲戚还要亲。”奥阿姨的子女主动提出,等周末的时候,他们也回来帮忙。

老人们欢喜“扎堆”,也需要“扎堆”,解决老年人“扎堆”的另一个办法就是组织文娱活动。社区通过发放“梦想征集令”采集老年人的需求,按照80岁以上高龄老人、困难老人、独居老人以及普通老人分类,用红、黄、绿、橙四种颜色标识出梦想的轻重缓急,动员社会多元力量,通过招募的志愿者、公益性民间组织、社区单位进行梦想认领,帮助老人圆梦。

2014年11月20日,张顺福带着互助组成员去印尼旅游。一路上,欢声笑语不断。坐在大巴车上,张顺福像个老顽童,一会唱歌一会说笑话,逗得大家伙前俯后仰。这样舒心的日子,对每位老人来说,以前想都不敢想,子女不在身边,晚年寂寞一人,现在身边有了说话的人,心情舒坦了,日子也舒心了。

如今,张顺福每天都很忙,经常看见他穿梭在楼道之间,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他希望这种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的养老模式能更全面、更广泛,能惠及更多的老人。

延伸阅读

国外助老志愿服务

在美国,TOPS(“优秀老人协会”的英文缩写)几乎家喻户晓。加入这一志愿者组织的都是一些热心社会公益的老专家、老学者或曾在某一领域作出较大贡献、有一定知名度的老年人。该组织得到政府、私人基金和不少大公司的资助,是所在地区教会、学校、社区或城镇志愿者当中最活跃的一群人。

美国退休和老年人志愿计划(RSVP),给55岁及以上年龄的志愿者分配服务机会,从建造房屋到为儿童进行免疫接种和保护环境。而寄养祖父母计划则是为老年志愿者分配需要指导与支持的年轻人与老年陪伴计划,为50多万志愿者提供机会。

在法、德、意、希腊等欧洲国家,老年志愿者赢得人们普遍的敬意和大力支持。比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志愿者中,许多是年过半百的中老年人。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阅历、渊博的知识和对当地的历史熟稔,为雅典奥运会的成功作出了年轻人无法替代的贡献。

猜你喜欢

互助组阿婆阿姨
柳青的创业史
我的“话痨”阿姨
“牛人”钟点工王阿姨
小镇阿婆茶
祖孙“互助组”创业温暖人生路
阿婆
《老阿姨》剧照
国际小母牛项目实施中农业综合服务探讨
重阳糕送阿婆
心疼阿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