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东北民间故事中的萨满教文化与翻译

2015-04-14张严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萨满教源语民间故事

张严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略谈东北民间故事中的萨满教文化与翻译

张严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萨满教发源于我国东北地区,是最古老的自然宗教。它没有具体的创始人和教义,多以民间故事作为载体传播萨满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东北地区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萨满教的“万物有灵观”和“灵魂观”也在东北民间故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本文将通过对东北民间故事的解读,挖掘故事中所具有的萨满教文化,并基于笔者对东北民间故事的英译实践,探讨在英译东北民间故事过程中应采用的翻译策略。

东北民间故事;萨满教;翻译策略

一、引言

萨满教作为最古老的自然宗教和原始宗教,最初流传于中国东北亚地区。许多少数民族,如鄂伦春族、满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赫哲族等直至20世纪中期仍然保留着部分萨满教信仰。这个曾经活跃在东北地区白山黑水之间的宗教魅影,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东北民众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而民间故事是萨满教在东北地区传播的主要载体。笔者将基于对东北民间故事的翻译实践,挖掘故事中的萨满教文化底蕴,探讨翻译策略,以期为日后的民间故事翻译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东北民间故事中的萨满教文化

萨满教所弘扬的是战胜邪恶力量的正义精神、维护氏族利益的集体主义精神、自我牺牲的英雄主义以及征服自然的渴望,而民间故事是宣扬这种宗教精神的主媒介。萨满教的主要观念:“万物有灵观”和“灵魂观”都在东北民间故事的思想内容中有所体现。

“万物有灵观”认为,广袤宇宙中的万物都是有灵性的,神灵无处不在,世间万物都可以成为神灵的栖息之地,大自然中的一切动植物都被人格化和神秘化,都可以被视为主宰自然和人间的神灵。东北民间故事《天宫大战》中讲到邪恶的耶鲁里曾经将阿布卡赫赫抓获,妄图称霸天地。为了拯救天母,阿布卡赫赫的护眼女神者固鲁化身一朵娇美芬芳的芍药花,这花的美好让耶鲁里爱不释手,也引得一众恶魔为她展开争夺。就在此时,芍药花化身万箭,刺向耶鲁里的眼睛,最终天地之间的邪恶力量被扫除。我们在感叹这个故事大胆、夸张、富有想象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萨满教提倡万物有灵,世间万物都可以作为神灵栖息地的宗教思想。

“灵魂观”认为,人有三魂:生魂、游魂和转世魂。灵魂永远的离开肉体,人便死去,但是灵魂不灭,一旦灵魂回归肉体,人便复活,整个世界就是灵魂的世界。故事《尼桑萨满》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富豪巴彦玛发的儿子费扬古聪明果敢,但不幸患病夭亡。父母请求女萨满尼桑带回费扬古的灵魂,使其复活。尼桑下阴间请求阎王,甚至在偶遇自己死去丈夫的灵魂时都不得已放弃,最终历尽艰辛,带回费扬古的灵魂,他又活了过来。从此费扬古积德行善,帮困救危,造福民众。类似于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无不体现了萨满教灵魂不灭,“灵魂第一”的思想。

三、东北民间故事的翻译

东北民间故事既受到萨满教文化的影响,又融合了道教、佛教乃至儒家思想,既传播了各教各家文化,又旨在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它由最初的口耳相传发展到了如今的文字形式,同时兼具浓烈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情,可谓是一个杂合体。因此,面对这样一个异质与杂合的统一,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也要灵活多变。译者应做到根据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需求,根据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可接受程度,适当地选择归化或异化翻译策略。

1、归化策略的运用

归化翻译策略旨在将源文中具有异国情调的表达尽量转化成与目的语文化切近的表达。形象地说来,就是让目的语读者原地不动,译者通过运用各种翻译方法与策略,带源语去接近目的语读者。归化翻译策略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2)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3)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语篇体裁;(4)插入解释性资料;(5)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6)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杨贤玉,杨荣广,2014:200)请看下面例句:

【原文】有一头老海龟劝他去求土伦布恩都哩(满语:起源神)。突忽烈辞别了众海龟,到了东海东,又到西海头,又向北海游,诚心诚意地向冰宫走去。土伦布是北海大额真,专管北部冰山不许南流,是一位好心的老玛发。突忽烈跪求土伦布大额真搭救一方之难。

【译文】】An old sea turtle advised Tuhulie to ask Tulunbuenduli,the God of Origin, for help. Bade the sea turtles farewell,Tuhulie searched the East Sea and the West Sea, and finally headed to the North Sea. He walked into the Ice Palace where Tulunbu lived with sincerity. Tuhulie was a kind lord of the North Sea who was in charge of keeping the iceberg of the North Sea from going south. Tuhulie kneeled and begged the lord to save hishometown and fellow countrymen.

从上述例句可见,原文中有大量的满语和民间神话传说中特有的词汇,如“土伦布恩都哩”、“冰宫”、“大额真”、“玛发”等。这些词汇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未免过于晦涩难懂。鉴于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之上,重要的是应具有可读性,因此,为了达到使目的语读者能够读懂的目的,笔者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删除了文中异域特征过于明显的表达或找到其在英文中的对应表达,使译文尽量向目的语靠拢。

2、异化策略的运用

异化翻译策略是指在目的语读者能够领会的前提下,尽量保留源语的异域风情,从而达到传播源语文化的目的。简而言之,异化翻译策略主张保持源语及源语文化原地不动,通过译者的翻译,使目的语读者接近源语,了解源语文化。异化翻译策略包括以下特点:(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语言与语篇规范;(2)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杨贤玉,杨荣广,2014:200)请看下面例子:

天帝the Emperor of Heaven

龙王the Dragon King(the God of Rain)

风神Aeolus

上述三个形象对于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并且这三个神都可以在英文中找到对应的表达,然而其中的文化内涵和外延却不尽相同。“天帝”在西方文化中对应的形象即为“上帝”(God);龙王在中国文化中的主要职责是降雨,可以理解为“theGodofRain”,在英文中对应的形象是“Jupiter Pluvius”;风神在西方文化中被称为“Aeolus”。然而如果将上述形象完全采用归化的策略进行翻译,不免失掉了源语中所特有的中国文化,目的语读者在阅读时恐怕更会有在中西方文化之间不停跳脱“乱入”的感觉。因而,根据上述情况,译者可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使目的语读者充分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四、结束语

东北民间故事内容及类型丰富,包括人物传说、地方传说、动植物与人之间的故事等等,如此丰富的内容为东北民间故事的英译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然而,东北民间故事又是一个复杂的杂合体,它结合了口耳相传和文人创作,融合了多个民族、多个宗教的思想文化,同时也体现出了浓厚的地域性,展现了多种多样的风俗习惯。作为与主流文学相形甚远的俗文学,东北民间故事的翻译更是承载着传递地方特色文化的任务,因此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以达到传播东北民间文化的最终目的。

[1]安家寰.达斡尔族民间故事与萨满教[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2]耿瑛.满族民间故事与东北二人转[J].戏曲文艺,2013,(4).

[3]李聪.长白山民族起源神话解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7).

[4]孙丕任.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辽宁卷[M].中国ISBN中心,1994.

[5]王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吉林卷[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2.

[6]阎秋红.萨满教与中国民间文化[J].满族研究,2004,(2).

[7]杨贤玉,杨荣广.略谈武当山民间故事研究与翻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4,(2).

[8]周扬.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黑龙江[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

K092

B

1008-7508(2015)10-0040-02

本研究为2015年吉林省四平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东北民间故事英译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5073负责人:张严,参与人:杨艳,党冀。

2015-07-23

张严(1989-),女,辽宁朝阳人,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基础部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萨满教源语民间故事
说说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为什么感动人
漫话民间故事
漫话民间故事
萨满教研究概述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关于麻扎文化形式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