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化与传统体系合理性的交融
——以近代景德镇瓷业为例

2015-04-14李松杰于丰恺

江西社会科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瓷业景德镇瓷器

■李松杰 于丰恺

现代化与传统体系合理性的交融
——以近代景德镇瓷业为例

■李松杰 于丰恺

景德镇是瓷业手工业城市,近代以来,以科学为核心的现代化理论在瓷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传统生产模式面临冲击与挑战。但是,在追求瓷业现代化过程中,新型瓷业管理理论忽视了传统体系的合理性,无法解释和解决传统瓷业社会转型所面临的具体问题。科学理论的提出和实践,并非意味着新的生产方式取代传统的生产方式,而是在二者的交融影响下,形成一套新的生产范式。

现代化;重构;瓷业;冲突;融合

李松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生,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学研究所讲师。(湖北武汉 430079)

于丰恺,景德镇陶瓷大学科技艺术学院讲师。(江西景德镇 333403)

景德镇是瓷器的代表和象征,其制瓷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武德二年,里人陶玉献假玉器,由是置务设镇,历代相因。”[1](卷二七《土产》)北宋时期,由于生产瓷器受到宋真宗的赏识而闻名天下。“宋真宗遣官制瓷贡于京,即应宫府之需,命陶工书建年‘景德’于器底,天下于是咸知‘景德之器’矣。”[2](P79)元代,海上交通发展和海外贸易繁荣,景德镇瓷器出口到亚洲、非洲、欧洲等许多国家。这一贸易趋势随着明清中西直接贸易达到了鼎盛时期。从16世纪至18世纪中期,至少有上亿件的瓷器出口到欧洲。贸易的发展更进一步推动了景德镇瓷器生产的兴盛,以手工生产为模板,形成了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传统精细化分工模式。这一模式以瓷器贸易和生产为主导形成了两大体系:一是通过精品瓷器贸易在全世界的影响而形成文化景德镇;二是在景德镇内部空间中,以瓷器生产为纽带,形成了运输、生产、贸易完整的移民社会体系。

瓷器贸易和生产的良性互动,让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移民城镇。“镇距城二十里,而俗与乡邑异。列肆受廛,延袤十数里,烟火近十万家。窑户与铺户当十之七八, 土著十之二三。”[3](P181)大量移民的拥入形成了以血缘、地缘为主导的生产结构和产业模式,不同地区移民为了自身利益在长期的分工合作中养成了严格的行规和生产制度。这一长期形成的生产制度,保证了景德镇瓷业持续兴盛和繁荣。

但18世纪以来,由于欧洲仿制中国瓷器生产技术的成功,景德镇瓷器出口量大幅下降。同中国传统瓷业生产模式相比,欧洲的瓷器生产是以近代科学为依托的机械化生产体系,其产品价格低廉且装饰风格更符合现代社会需要。20世纪以来,中国由瓷器出口大国变成了进口国,尤其是迅速崛起的日本瓷业更引发社会各界对景德镇瓷器未来的担忧。“近来日本又仿西制物多价廉,浸淫入内地,置身五都之市。花尊、茗碗几于皆然。夫中国瓷器之精良久已驰名海外,为他国所艳称,徒以业此者皆微贱之流,旧法相安,不思振作,而东西洋诸国不惜糜厥巨款刻意揣摩。讫乎今日非特中土所造,不能售入外洋,抑且他国所成行将遍乎内地。”[4]不可否认的是,近代中国的衰退已经成为事实,且这种落后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但同国外生产的其他洋货对中国的冲击相比,瓷器作为中国器物文明的代表,其生产的落后,更能激发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在这种背景下,以知识等同先进的理念开始引入,并演变为近代景德镇瓷器生产变革的主导理念。

一、科学理念下的景德镇瓷业改良

19世纪中期,由于中国社会危机和对西方社会认识的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20世纪初期,康有为写就《物质救国论》,旗帜鲜明地表明自然科学与技术工程是实现中国再次富强和振兴的条件,进而提出中国要兴办实业学校、博物院、型图馆、制造厂、分开职工学校和赛会,侧重应用型工科。[5](P81-82)“一战”结束以后,中国社会展开了关于科学是否救国的论战。吴稚晖在肯定科学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出了工艺对于中国社会的重要作用。“科学、工艺太后于人……科学在二者中为尤要,但工艺则向与我国数千年士夫之气息不合。故仅仅提倡科学,尚恐依着旧习惯而为坐而论道,科学家亦陷入玄谈。”[6](P68)他认为,如果科学发展不建立在工艺的基础之上,就会陷入空谈。鲁迅也坚持科学和实业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体现出技术的优越性。“故实业之蒙益于科学者固多,而科学得实业之助者亦非鲜。”[7](P77)

面对贸易量的衰退,以现代科学生产为主导的西方瓷器制造模式演变成主流的话语。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认为科学技术是西方瓷器超越中国的主要因素,因此主张学习科学技术。“惟瓷器一物,则独为中国之创制……西人之仿造中国瓷器,全赖化学以分析,而瓷之体质、瓷之色料以化学验之,无微不释。”[8](卷六P817)由于在长期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中国人坚信先进科学技术是欧洲各国和日本迅速强大的原因。因此,以科技主导的价值观成为中国新型知识精英的理想追求,这种理念由于国家危亡而变得更为急迫和渴望,而传统生产模式就成了知识界和实业界摒弃的对象。

在新旧文化理念、生产方式之间的博弈中,新的科学理念完全压倒传统的中国生产理念而处于主导地位,景德镇即是典型代表,知识界从景德镇瓷业落后的视角反思瓷业发展。“自海禁开后,外有洋瓷倾销,内则技术退化,景德镇瓷业始江河日下……乃景德镇瓷业本系家庭工业,工人与瓷户均为无知之粗人,劳力而不能劳心,分工不能合作,千年沿革,相习成风。如言改革,不是此处发生阻碍,便是彼处发生冲突。”[9](P8)作为国粹的象征,景德镇瓷业振兴是在现代化语境下中国能否振兴的重要风向标,也承载了国民的精神寄托。20世纪20年代末期,随着社会的相对安定和国民意识的苏醒,景德镇瓷器改革再次进入官方和民众的视野,且越发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思想守旧顽固、封建小农意识浓厚,是景德镇传统瓷业生产的符号。“在闭关自守时代,这项工业只是自高自大、墨守祖宗的老法,即使有关艺术文化,也不过是封建意识的现象而已。”[10](P41)

分工的有序性和生产的整体无序性,也是影响景德镇瓷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按照行帮和生产工序进行的行业分工,使得景德镇瓷业达到一种极致的生产状态,这种相互依存的状态在整个城市良性运作的情况下,会消减由于配合不佳和信息交换不及时而带来的生产和各方面存在的差异。在传统的景德镇瓷业生产中,各个环节只是负责自己的生产要求,而不会考虑整个社会的需求和消费情况。瓷坯烧制完成以后,由全国各地来景德镇的瓷帮销售到全国各地乃至整个世界,生产者很少关注市场销售能力和生产的关系。“听说去岁有几个东洋的矮弟弟来此参观,到商会里问,每年出多少瓷器?答以不知。问全镇有多少工人?答以不知。问瓷器销售到某地最多,某地最少?还是答以不知。”[11](P665)这种模式在对瓷器发展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会给整个社会生产带来消极的影响。不同行业的相互牵制和严密的行规,保证了景德镇瓷业生产不被某人或者某个行业垄断,维系了整个社会相对平衡,进而实现各方共赢。但这种分工也同时意味着没有任何力量对瓷业发展进行统筹,尤其是在政府调适能力缺失的情况下,失衡的局面在贸易量的衰退局面下显露无遗。

诚然,近代贸易和生产方式的落后是景德镇的现实,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在中国传统社会模式面临现代冲击中,景德镇作为单一瓷业手工业城市所面临的压力也是整个中国社会困境的缩影。这种落后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瓷器贸易量的迅速下降带来的一系列问题。16世纪初,欧洲大航海的成功直接沟通了中国和欧洲的贸易,葡萄牙人首先通过贸易将中国瓷器等产品运输到欧洲。这一时期正是欧洲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模式迅速发展且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而瓷器恰好迎合了欧洲社会发展需要。同其他餐具相比,瓷器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当欧洲逐渐掌握制瓷技术,能够生产出质量和中国抗衡的瓷器以后,中国瓷器出口量的降低变成了一种可以接受的现实,该局面从中西瓷器贸易种类的转变即可证明。欧洲从中国进口瓷器的式样、纹饰,也经历了从简单进口到来样加工转变的过程。在前期的瓷器贸易中,大量精美的景德镇瓷器引起了欧洲社会的艳羡,但到了后期,更多的欧洲人希望能够在瓷器装饰风格中体现自身文化特色,出现了由瓷商带着器物的式样,进行来样加工定制瓷器的模式,著名的代表是纹章瓷和克拉克瓷。但由于中西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景德镇工匠生产出的瓷器并不能体现欧洲文化内涵,这也就催生出由景德镇瓷坯白胎运送到广州加工的广彩。从某种意义上讲,明清时期,作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独特历史阶段,在瓷器生产技术被全世界掌握以后,也就无法再维系其日用瓷之都的地位。另一方面,近代以来,机器大生产成为世界的主流。而处于技术和文化落后的中国,在宣传向欧洲学习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中国文化落后的想法,这也使得承载先进文化的欧美和日本瓷器逐渐占领中国市场。这种转变背后有景德镇瓷器生产模式落后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失去瓷器生产话语权背后文化落后的体现。

近代以来,以学习和崇拜西方科技知识为主导的理念,拥有主流话语权,且形成了无可挑战的霸权地位。在传统的瓷业生产中,瓷业从业者基本上是专门进行技术生产的工匠,无论是知识层次还是在权力话语中的地位,是无法和新型知识分子相比拟的,这造成部分景德镇工匠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江西景德镇窑帮绅士拟设学堂研究瓷业,并派中学已有根柢之弟子入外国瓷业学堂肄业。”[12]该状况使传统瓷业从业者处于“失语”状态,遮蔽了景德镇固有瓷业生产体系的有效性和复杂性。在科学语境下进行的现代化的实践,只能是以理论为指导的新型知识分子改变中国瓷业落后的自我想象。“每个现代性的事例不仅仅是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重复同样的变化,而且是由社会在世界经济以及世界国家体制中的地位而形成的……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区何时何地努力去创建自己的现代性形式,决定了塑造这种形式的条件,即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的条件。”[13](P29)但他们瓷业救国理念更多体现在理论上,缺乏进行改革实践的现实性和可能性。

二、近代景德镇瓷业现代化的社会实践

1901年,清政府推出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的举措,鼓励兴办工商业,以促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而景德镇在中国瓷器贸易衰落背景下的发展,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为了提升景德镇瓷器的竞争力,1903年,江西巡抚柯逢时提出景德镇瓷业改革的路径,奏请在景德镇设立新型瓷业公司。“今既设立公司,精求新制,以后当可大开风气,广濬利源,与其振兴他项工艺艰期,不若因其固有者而扩充之为事半而功倍也。”[4]由于瓷器是中国的国粹,且当时清政府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因此,柯逢时主张由政府主导创办官督商办的新型公司。“除咨外务部督办,政务处、户部外合将江西创设瓷器公司。”[4]但在清末中国社会发展面临困境的历史背景下,成立新型瓷业公司的设想步履维艰。1907年,两江总督端方和江西巡抚柯逢时再次奏请成立瓷业公司,其性质为商办。“窃查江西景德镇瓷器公司原拟官商合办,承办之人屡易,至今未有切实办法。去年,江西候补道李嘉德来沪集股,与上海道台瑞澂晤商该公司不如改归商办较有把握。”[14]资金缺乏和公司定位的不确定性是影响江西瓷业公司开设的重要因素,直到1910年,在政府支持下,才有实业家张謇等人集资成立。“公司成立于前清末年,为张君季直、袁君秋舫、瑞君华儒等所发起。原拟资本四十万元,招足时只收二十余万元。”[15](P722)公司在景德镇、波阳两处设立工厂,景德镇本厂采取传统生产模式,波阳新厂采取机器生产模式,由祁门人康特璋任经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波阳分厂由于战争破坏和经济压力被迫停产,景德镇总厂也陷入危机。为了应对困难,张謇向时任江西都督李烈钧求援,希望能取得支持。“江西瓷业有限公司,开办有年,成绩已著。近接该公司经理康特璋、张犀候来函,据陈历史现状,人事屡变,颠越随之,负罪引咎,呼援至亟,所幸累年成绩,凭借孔固,亦尚稳慎。惟是汲涤不宜绠短,善舞端资袖长,非得五六万元,不足以供营业。据称前承汪省长允许拨款一万五千两,固知财政艰难,不免心余力绌。”[16](P794)虽然张謇的积极奔走也取得了政府的部分支持,但江西瓷业公司生产仍然面临危机。“该公司之原始计划,曾于饶州高门设有分厂、厂中瓷窑闻为倒焰式,景德镇厂设于珠山麓,与前清御窑相连,有旧式窑四只,新式窑一只,所有原建之景德镇之新式窑亦因资本不足及每次烧出之瓷不能较旧式窑为佳而停工。”[17](P15)而到了抗战之前,江西瓷业公司更是陷入困境,生产也难以为继,且多次更名,最后甚至依靠出租厂房来维持运营。“因奏办瓷器公司,中辍改道生公司……惟因迭遭变故,不能不缩小范围。”[18]

同样支持成立新型瓷业公司,民国政府更热衷进行现代瓷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的改革,以期为瓷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持。1929年,江西省建设厅设立景德镇陶务局,专门进行新型陶瓷材料的试验和推动景德镇陶瓷生产模式的改革。针对中西陶瓷技术之间的巨大差异,陶务局提出购买新式机器,邀请外国专家,设立试验工厂,以引领景德镇陶瓷业改革。“增加陶务局事业经费,扩充原有实验工厂规模,延聘国外窑业专家,充当技师,雇用外国优秀工头,教授工人,并增购新式机械,从事制造,其制品应重在日常所需,及建筑材料。”[19](P134)随后不久,陶务局被撤销,改为陶瓷试验所,并由景德镇迁回南昌,继续进行陶瓷各种原料的性质及窑炉问题研究,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景德镇瓷业改良起到设想的效果。

继张謇、康特璋之后,杜重远在景德镇的改革实践更引人瞩目。1934年,应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邀请,杜重远到景德镇进行社会调查,总结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各种弊端。第一,生产技术的垄断性是影响瓷业进步的重要因素,“景德镇瓷窑共一百余座,悉为都昌几家富户所专有。”[20](P92)第二,交通运输落后,瓷器外运困难。“景镇以往运输,全赖饶河通之鄱阳,但饶河上流水浅多滩,秋冬水枯。”[20](P95)第三,科学技术和生产理念落后。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杜重远从生产方式、文化习惯、交通运输、社会组织角度入手,提出了全面的改革策略和措施。

首先,设立模范瓷厂,减少窑炉尺寸,以有利于保证瓷器烧造的质量,废除在景德镇长期实行的窑禁制度,鼓励瓷窑进行瓷器烧造工作。“欲求增加生产,根本办法是首先取消窑禁、窑身逐渐缩小,因之窑身跌年放大,致火力不均,做户受亏甚大。”[21](P149)其次,成立《民众月刊》杂志,定期举办露天演讲,以期实现对景德镇瓷业工人知识的普及。“(景德镇)大众在正当工作之余,有钱的抽鸦片,嫖妓女,叉麻将;没钱的闲逛,吊膀子,听牛鬼蛇神,仙山剑侠的说灯书。”[22](P2)针对这种情况,科学技术的推广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我们今日顶缺乏迫切需要的是科学。将事业,缺乏科学组织。将建设,缺乏科学人才。将救灾,缺乏科学设备。一般人的思想,也缺乏科学训练。一切的一切,都是缺乏科学。只有科学才能救中国。”[22](P2)正当杜重远在景德镇大展宏图的时候,他因“新生周刊事件”而被判刑入狱,其改革实践也戛然而止。但江西省政府仍然关注景德镇瓷业的生产和改良,1936年,提出设立国窑厂,以改变景德镇日用瓷和艺术瓷生产中由于小生产者自主生产而无力进行改良的局面。“景德镇瓷业历代设有御窑厂,以为指导监督……惟近二十余年来,景镇御窑,无形取消,制瓷指导,失去重心。举凡美术品或日用品,悉由知识浅陋,能力薄弱之窑工,自由制造,遂致出品日低,声誉日减。人才艺术,两俱荒落。为挽救改善计,拟设立国窑厂以资示范。”[23](P2)

在国家主导新型工厂改革目标的同时,景德镇绘瓷艺人也进行了瓷业生产技术的改革实践。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江西瓷业公司选送瓷器获得一等大奖章的奖励。为了振兴景德镇瓷业,浮梁县知事陈安联合艺术家吴靄生、王琦等人组建瓷业美术研究社,邀请景德镇著名瓷绘人员定期举行创作交流,组织培训。尤其是社长吴靄生在瓷器研发和生产方面不计成本,生产出新产品马上供景德镇其他瓷工学习模仿。但1927年直系军阀刘宝提军队败退经过景德镇,将研究社洗劫一空,美术研究社陷入停顿。1928年,随着社会秩序的恢复,王大凡、王琦等艺术家发起组织了月圆会,约定每月十五为聚会日,会员轮流做东进行艺术交流,史称“珠山八友”。由于近代绘瓷艺人的努力,景德镇艺术瓷在艰难中继续前行。

晚清至民国近半个世纪,在官方的支持下,景德镇瓷业变革的现代化实践一直没有停止,且以工厂创设为基础,发展了配套的陶瓷教育、社会风气的改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德镇的瓷业发展。“珠山八友”等进行的艺术瓷创作示范作用,更为景德镇带来了新的理念。但必须正视的是,无论是官方主导还是民间自我倡议的改良实践,均是以科学为主导的瓷业生产改良组织模式。这种生产方式忽视了传统瓷业生产的合理性,使得任何改革都无法取得设想的效果。此外,社会动乱和战争影响,也消减了新型社会实践所应取得的成绩。

三、景德镇瓷业生产模式与近代转型困境

社会文化是一个社会能够容纳和发展的自组织系统,也是一个区域文化的代表和象征。明清以来,由于御窑厂的设立和瓷器生产的繁荣,景德镇在生产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瓷业生产模式,包括社会组织、生产模式、社会经济结构等。

就瓷器生产流程而言,实现了传统瓷业生产的模式化。“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24](卷一《陶埏》P209)从瓷石开采到瓷器烧造的完成,要经过多重工序,瓷业工人在相互的分工合作中完成瓷器生产,任何人都不具备掌握瓷器生产全过程的能力。在瓷器生产中,各个行业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会相互争执甚或发生械斗。但每一环节的不可或缺性,也决定了从业者会相互妥协,进而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犹如瓷器一样,景德镇瓷器生产利益链既有脆弱性一面,也有坚固性一面。这种相对稳定的社会模式,很难因为社会制度的变化而引发根本性的变革。

就景德镇瓷器工人特征和生产规模而论,独特的发展模式和资金、技术构成,很难迅速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首先,景德镇瓷业工人大部分来自周边的九江都昌、抚州、南昌等地。在瓷业从业人员中,无论是坯户、瓷窑老板或者普通工人都来自一个地方,这种关系很难因为外来的因素而改变。其次,传统中国社会文化模式仍然影响着瓷业生产规模。在瓷器生产和贸易中赚取的财富会被用于购买土地或者建房而较少用于扩大再生产。再次,生产技术决定性也影响现代化转型。在瓷器生产中,技术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少量的资金就能在景德镇从事陶瓷业生产,如果技术过硬,一间坯房和夫妻两人靠技术就能迅速发达致富。而现代机器生产需要大量的资金,大部分景德镇瓷业从业者无力负担。在杜重远进行瓷业改革的设想中,社会模范瓷厂的费用是二十万元。而对于传统的景德镇瓷业投资而言,大的窑房和坯房投资也就是一千至二千元,小的甚至十几元,这种大规模的投资无法吸引传统瓷业生产者。“窑帮,即窑户工人也。窑户经济窘迫者居多,资本自数十元至数百元不等范围,稍大者,全仗钱庄之周转。”[25](P7)更难以解决的问题是,欧洲现代机械化生产体系已经成熟,在瓷器烧造中保证了质量和成品率,但开始学习西方的景德镇很难做到这一点。

就景德镇瓷业发展的模式来看,其生产模式和体系又有自身的规律性,瓷器生产受季节性影响非常大。每年农历三四月份景德镇瓷业各个环节开始挑选工人,到了七月份的时候,就进入了生产周期,而每年九月份和十月份是生产最忙碌的季节,各个环节都进入了关键时期,甚至连夜不休息,到了农历十一月份,整个城市都进入了休闲期,瓷业从业者回乡过年。这种季节性生产的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匹配,但以科技为主导、以追求最大化利润为目标的生产模式也打破了许多人的生活习惯。

中西瓷业生产模式的不同发展类型,决定了景德镇瓷业和欧洲瓷器生产模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特征,两种模式发展特征即便无法从优劣的视角来论断,至少可以从发展的特色来衡量。以手工、精细化和小型生产规模为特征的生产模式,意味着景德镇瓷业发展无法具备现代工业革命的条件。此外,从文化发展的特色而言,已经形成的瓷业发展文化模式在转型的过程中压力很大,无法寻求有效的转型路径。

四、冲突中景德镇瓷业生产方式的融合和变迁

传统瓷业生产模式,面临以现代化为主导的生产模式的挑战。这种发展模式尽管很难对景德镇社会生产体系和发展特征产生质的改变,但并非意味着其能够脱离科学理念趋势而独立存在。近代以来,景德镇瓷业发展面临两大挑战。首先,以御窑厂为主导的官方生产体系陷入困境,这就需要景德镇瓷业进行自我调适与改变。其次,在传统日用瓷外销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以精工生产为主导的艺术瓷和仿古瓷将景德镇瓷器生产引入了新型生产的路径之中。但这种器物价格昂贵,一般人难以负担。为了迎合大众消费的需要,景德镇瓷器生产也开始学习西方的技术和生产工艺。在饰瓷技术方面,贴花和刷花工艺等相对便捷的饰瓷方法被接受,并演变为景德镇瓷业饰瓷代表风格之一。“贴花为西洋方法,民国八九年时传入景德镇,其能传入景德镇亦陶业学校之功用。用法甚简,将印就花纹之纸用胶水贴于瓷上,然后去其纸层,花纹附着瓷上。”[26](P163)而刷花工艺同样简便易操作,由日本传入并被接受。“其法将绘有花纹轮廓之纸,用水敷贴瓷胎表面,以小刀依其轮廓切割之除去须着色之。”[26](P167)此外,大量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新型图案和社会风尚成为瓷器装饰的风格,也被社会各界认可。在瓷器生产和烧造过程中,窑炉技术也在进行着悄然的改革,传统柴窑烧造逐步被煤窑等新型窑炉烧造所取代,新型的生产技术也在瓷业生产格局中找到自身的位置,且持续影响着景德镇瓷业生产。在新型瓷业技术的压力下,传统工艺也在经过悄然变迁,实现了自身生产模式的嬗变。这种转变并非是由新型体系取代固有社会模式,而是在相互冲突中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体系。现代化理论的推广虽然没有取代这种模式,却在融合中生成了新的发展模式。

近代以来,景德镇瓷业生产中存在两种相互竞争的范式。一种是以手工生产为主导的中国传统瓷业生产模式,这一范式的核心表现为个性化、多样化;另一种是以机械化为主导的现代化模式,这一范式外化为工整和快捷。但两种范式在近代中国快速变迁的语境中均受到挑战。这两种范式在景德镇面临一种你死我活的争斗的时候,第三种范式在悄然引领近代景德镇瓷业发展。面临现代化的挑战,景德镇瓷业生产吸收了科学制瓷的积极性一面,但器物承载的文化意义却没有发生变化。此外,作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特征之一,手工制瓷技术和绘瓷方式仍然在现代化的语境中保有一席之地,且实现了和现代生产技术的完美融合。

[1](清)谢旻.江西通志[M].1732.

[2]熊寥,熊微.中国陶瓷古籍集成[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3]梁宪华,翁连溪.中国地方志中的陶瓷史料[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4]赣抚柯大中丞奏请振工艺以保利权折[N].申报,1903-07-08.

[5]康有为.物质救国论[M].台北:台北宏业书局,1976.

[6]吴稚晖.复蔡孑民先生书[N].晨报副刊,1923-07-23.

[7]令飞.科学史教篇[J].河南,1908,(5).

[8]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全集(第六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赣省统制景德镇瓷器工业[J].银行周报,1935,(2).

[10]荒凉了的景德镇[J].中美周报,1948,(274).

[11]杜重远.日暮途穷的景德镇[J].新生,1934,1(34).

[12]禀准设学研究瓷业[N].申报,1907-09-13.

[13](美)本杰明·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分析[M].杨彩霞,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14]江西瓷业公司奏准立案北京[N].申报,1907-06-06.

[15]向焯.景德镇陶业纪事[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16]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第三卷)[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17]景德镇瓷业状况述要[J].中外经济周刊,1925,(168).

[18]江西省档案馆藏,卷宗号:J045-2-00847-0039.

[19]整理并发展本省瓷业案[Z].江西建设公报,1929,(5).

[20]杜重远.景德镇瓷业调查记[J].农村复兴委员会会报,1934,(5).

[21]改革烧窑之意见[A].杜重远与景德镇[C].景德镇文史资料第五辑,文史资料研究会.

[22]左金三.露天讲演场的使命[J].民众月刊,创刊号.

[23]为改进赣瓷将设立国窑厂[J].工商通讯,1936,(1).

[24]宋应星.天工开物[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

[25]张承椿.景德镇瓷业之概况及今后发展计划[J].商业杂志,1930,(3).

[26]黎浩亭.景德镇陶瓷概括[M].南京:中正书局,1937.

【责任编辑:陈保林】

K251

A

1004-518X(2015)09-0124-07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器物文化传播对中国国家形象影响机制研究”(15CXW031)、“中西文化激荡下的景德镇陶瓷文化变迁研究”(13BKS059)、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海上丝绸之路和江西区域文化对外传播研究”(14LS05)

猜你喜欢

瓷业景德镇瓷器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影青留芳 手作千年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近代醴陵瓷业自适应发展及其产教融合模式建构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明清瓷业宗教信仰下的民俗体育文化研究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