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问题导向”的哲学思考

2015-04-14伍自强黄海霞

江西社会科学 2015年9期
关键词:问题导向矛盾

■伍自强 黄海霞

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生命源泉,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1]刘云山在《增强问题意识 坚持问题导向》一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体现了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展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担当。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领导干部必须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正视问题的清醒、解决问题的自觉。”[2]他还指出,“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要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问题纷繁复杂,要坚持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问题”;“问题绕不开躲不过,应当有敢于触及矛盾、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问题源于实践,要到实践和群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真本领就不怕有问题,关键是要通过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2]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急速转型必然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问题导向”就要求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认识问题。

一、“问题”是什么

什么是问题,如何界定问题,各个学者从不同的学科出发,给出的定义迥乎不同。一般而言,人们对问题的理解是,在认识活动过程中,对认识对象缺乏认知而感到疑问或疑惑的一种状况,其实质就是对事物的不知或知之甚少。[3]这是问题的认识论定义的典型代表。其实,问题不但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而且还涉及方法论。因此,笔者试从认识论、方法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论三方面界定问题。

(一)认识论

有学者认为,“问题”是指“某种给定过程的初始状态与智能主体(人或机器)所要求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4]。它要求智能主体设定一个目标作为构成问题的前提,这是一种认识的主体论代表。陈先达则认为,“问题是对客观矛盾的理性把握”,“问题并不直接存在于客体之中,而是存在于研究客体的主体的意识之中。……因为只有正确理解客观存在的矛盾才构成问题”。[5]这在更大程度上强调了认识主客体在问题中的地位关系,是认识论的本性表现。而有些学者则把“问题”看作人遇到的苦恼和困惑。正如美籍犹太哲学家赫舍尔所指出的:“提出一个问题(question)是一种理智的活动;而面对一个难题(problem)涉及整个人身的一种处境。一个问题是渴求知识的产物,而一个难题则反映了困惑甚至苦恼的状态。一个问题寻求的是答案,一个难题寻求的是解决方案。”[6](P2-3)笔者认为,这里的认识主体可以从个体扩大到群体。从人的体验、感悟角度来描述问题,这是对认识主体认知的升华。比如,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成为人,是针对问题主体的价值与存在的拷问。

(二)方法论

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矛盾。哪里有要处理的矛盾,哪里就有要解决的问题。”[7](P839)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它属于一种方法论,按上述说法“问题是矛盾”,所以问题也属于方法论的基本范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更偏向于把“问题”看作一套方法系统的组成部分,更强调“问题”的实践、运用和价值。

(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论

张掌然提出,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认识论概念和基本的方法论范畴,它与认识和实践、主体和客体、对象和方法等认识论范畴,有着密切关系,它把理论和经验、思维和观察联结起来,而且把发现、评价、发明和选择、建构等认识活动联系起来”[8](P66)。可见,问题与认识主体、客体和思维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联系在一起,而且把方法、理论等融入认识活动,所以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关于“问题”的定义很多,以上归纳了主要的几种观点,其中每一种定义都从不同的侧面解释了问题,各有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我们不能要求有十全十美的定义,但可以通过多维多义的问题阐释,帮助我们全面认识问题。

二、“问题”从何而来

(一)从差距中来

目标状态与初始状态之间的差距容易构成问题。这里的目标状态包括实践主体或群体预想的状态,也包括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机器人设定的目标;初始状态是实践者起始的主观状况(本身能力、背景知识等)或其处的客观情况。比如,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这一理想目标,促进社会更加和谐,我国面临着城乡、区域差距大,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薄弱等客观现实问题。当前的社会发展水平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有很大差距,国家需要解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许多重大问题。就个人而言,为实现个人的理想目标,需要努力奋斗,解决自身能力不足的问题或时间、机遇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差距就是问题。

(二)从发展中来

发展就是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定事物的集合体,却是过程的集合体。”[9](P240)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国内国际市场的形成,人的活动领域极大扩展。同时,信息化、网络化为知识、技术提供了传播交流的平台。由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地位,发达国家在国际交流中逐渐成为强势主体,掌握着话语权,并在其中进行文化意识渗透。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被西化,沦为发达国家代言人的现象逐渐普遍。[4]如何在国际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享有自己的话语权,传播自己的优秀精神文化,就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个人心理发展来说,不同年龄阶段需要解决不同的发展问题。只有解决了相应阶段的问题,才能顺利过渡到下一个阶段,不然会有某些障碍或对后阶段产生消极影响,这是由个人的发展带来的成长问题。

(三)从新情况中来

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有变化就会有新情况。在新情况下产生新矛盾、新问题。比如,随着互联网媒体技术的纵深发展,互联网高新技术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快速学习掌握先进技术成为巩固党的领导地位一个突出问题。同时,社会组织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如何改善政府与社会关系成为党面临的又一新问题。[10]又如,国家为了减轻农民负担,解放发展农业生产力,从2006年1月1日起取消农业税,导致地方收入减少、农村公共服务弱化等一系列问题。

(四)从调查研究中来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11](P109)通过调查研究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对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考察了湖南农民运动,发现革命当局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处置问题是错误的,他撰写的考察报告,明确指出要保护而不是削弱农民革命力量。就现今信息爆炸的社会来说,很多问题更是从收集信息、调查研究中来。比如,没有调查就不知道实施塑料袋收费制度有没有在实质上减少塑料袋的使用;没有调查就不知道餐饮业的卫生状况问题;没有全国性的人口调查,更不知道我国人口的老龄化问题。所以,调查研究能发现问题。

三、“问题”的辩证唯物观

(一)问题的联系性

联系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它存在于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与事物之间。恩格斯说:“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12](P521)世间万物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问题内部和各问题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前者在本文中有涉及,这里就后者展开论述。

问题与问题之间相互影响,旧问题的解决导致新问题的产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购买汽车,解决了出行难的问题,在一段时期内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随着私家车的数量越来越大,道路的承载能力远远赶不上车辆的增长速度,所以常常导致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

问题与问题之间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此消彼长。大量工厂的建造与重工业的发展,带来当地经济的繁荣,但环境问题又成为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大问题。许多自然风景区的开发解决了就业、财政收入问题,但当地的环境也因此受到了破坏和污染。

问题与问题之间相互制约,彼问题制约着此问题的解决。关注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已经有很多年了,但问题依然还有很多。为什么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么难解决?因为这关系到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如果有一方面对儿童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就很难起到很好的效果。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它有赖于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问题的一同解决。[13](P3)

(二)问题的历史性

问题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化发展着,不同的时空下有不同的问题,即使是同一问题也有差别,针对不同时期或不同空间的不同问题或同一问题均要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同一问题的内涵不同。比如:我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与发达阶段的根本问题都是不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任务是追求民族独立,人民从封建压迫中解放出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是实现祖国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三)问题的分类

根据人们的认识实践活动,一个大问题可以分成若干小问题。社会问题是一个大问题,组成社会的各个方面呈现出的问题都是这个社会体系中的子问题,主要有教育、腐败、养老、房价、就业、生态、食品、婚姻、人口等问题。每个子问题又可以划分许多更小的问题。如:人口可以从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等小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如何科学地控制人口数量、增强人口素质、协调人口结构是解决这些小问题的关键问题。

关键性问题是主要矛盾在事物中的表现,而一般性问题是次要矛盾在事物中的作用。正如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一样,关键性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会影响次要问题的产生和解决。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相应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解决了这两个矛盾,农民与地主、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导致这一主要问题的原因是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在这里,只有解决了这对主要矛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主要问题。

四、“问题导向”的方法论

(一)要全面地看问题

全面地看问题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用系统化的眼光看问题。系统化的眼光是指整体的、开放的、结构化的和分层的方法。首先,要整体地看待问题。因为问题具有开放性,来自各方面的条件因素作用于问题(此问题积极或消极作用于彼问题,问题的认识主体或客体积极或消极因素的作用)。其次,面对各种积极消极条件因素需要我们形成问题结构示意图,最后分层次解决问题。

(二)要相互联系地看问题

问题是相互联系的,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而不能就问题而思考问题。首先,我们应树立问题的各部分和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观点。其次,认识到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问题与其他事物处在一定的联系之中。最后,问题的联系表现为多样的特点。问题的各部分和各要素可以是本质联系或非本质联系,问题与其他事物之间存在直接联系或间接联系,必然联系或偶然联系等。问题的各种联系相互交错在一起,变成难题,社会问题往往就是难题。这需要我们理清联系,分析它们在难题中的不同作用,针对不同的难题作出不同的决策,使难题得到最优的解决。

(三)要历史地看问题

此刻的今天将成为历史,不久的明天将变为现今,所以历史是变化的。过去的无节制开采成为现今的有节制开发,而现今的有节制开发将变成未来的平衡状态,所以历史是发展的。在改革开放初期,环境并不是我国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而且丰富的矿产资源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无节制的开采,再加上一批批重污染工业的兴起,环境逐渐成为阻碍我国长期健康发展的大问题。所以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前一阶段的小问题,到后一阶段就可能成为一个大难题。这要求我们要有前瞻性视野,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一些规范的保护性政策措施,防止问题从量变到质变。

(四)要发展地看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中,问题也是运动变化的。我们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虽然现今的中国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但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特别是在处理国际事务、国内腐败问题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正是在克服旧有矛盾、解决旧问题的过程中,党的执政能力得到提升。现实与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差距越来越小,问题在渐渐地发生变化,由大变小,由坏变好。

(五)要抓住主要问题

在问题的方法论定义中,问题与矛盾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矛盾规律,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有利于快速地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当然,在一定条件下,主要问题可能转变为次要问题,问题的主要方面转变为次要方面。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它们之间的转化,在问题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做出相应的改变。

五、结语

问题是人们探索科学的宝库,不管是哪门学科都在回答着人们实践中的一个个问题,也正是一个个问题构成了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事物在矛盾中前进,社会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发展。基于问题本身的哲学思考,可以指导我们在面对问题时,科学系统地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避免就问题而思考或盲目处理问题的错误思想和行为。

[1]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J].学理论,2014,(1).

[2]刘云山.在中央党校2014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4/0516/c64094-25024405.html.

[3]晏辉.哲学问题与问题哲学——论一种可能的哲学观[J].学术研究,2003,(10).

[4]林定夷.问题学之探讨与“问题”的定义——兼答魏发辰先生[J].哲学研究,1990,(4).

[5]陈先达.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6,(2).

[6](美)A.J.赫舍尔.人是谁[M].隗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张掌然.问题论[D].武汉:武汉大学,2005.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王长江.正视执政党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N].北京日报,2012-12-19.

[1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丁宇,刘春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府作用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6).

猜你喜欢

问题导向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心情的描写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爱的矛盾 外一首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数学自能学习初探
计量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研究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