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5-04-14鲁宇红,唐银辉,闵光琛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生涯规划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与对策研究

鲁宇红,唐银辉,闵光琛,陆国晓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1169)

摘要:在介绍问题提出的历史背景和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学校、政府和社会四个方面提出了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关对策建议。研究目的是为了促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符合社会的人力资源需求,培养的学生在入职后达到人职匹配,获得更好地职业成功。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 应用型本科院校; 人职匹配; 教育辅导

收稿日期:2015-02-27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重点课题(苏教法[2014]5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2011JSJG167)

作者简介:鲁宇红(1956-),女,北京人,研究员,金陵科技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31X(2015)01-0061-05

Abstract:In the base of introducing the history background and related theories of career planning,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in applied-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he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students, the college authorit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ety four aspects to improve the work. The study aims to promote the talents training of applied-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o meet the society demands. After the graduates come into society, they can realize a good human job match to get the satisfactions from the employers, and obtain the taste of success in career.

Study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LU Yu-hong, TANG Yin-hui, MIN Guang-chen, LU Guo-xiao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69, China)

Key words: career planning; applied-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 human job match; educational tutoring

职业生涯规划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于企业或个人都是一项促进职业发展、获得职业成功的有效方式与途径。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大学生就业由包分配转向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职业生涯规划就显得更加重要,教育部因此提出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定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重要任务的主力军——应用型本科院校,其办学定位是面向地方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应直接走上工作岗位而无需企业进行过多的岗位培训,这就更需要学生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毕业后迈入职场做好充分的入职准备。从某种角度说,应用型本科院校更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与辅导,而学生也需要这种教育辅导。但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虽然向大学生普及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但是还没有达到课程本身的教学效果,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研究职业生涯规划,做好相关教育辅导并协助学生规划好未来的职业生涯,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提出的历史背景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阐释

(一)问题提出的历史背景

从1999年开始,我国大陆地区高校开始扩招,高校录取人数逐年增加,从1999年的160万到2014年的698万,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与之相应,为了满足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需求,大批新建本科院校承担着大众化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这些本科院校的办学实践中,确定了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思路,并提出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即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如工程师、经济师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同时也出现了另外一个社会问题,即大批高校毕业生同时毕业涌入就业市场。近几年来,每年七八月份有六七百万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重点老本科院校及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但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常常招不到理想的员工,他们更欢迎进行过职业生涯规划的毕业生。另一方面,存在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期待与就业工作存在较大的不吻合现象,麦可思研究院《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报告(2014年度)》表明,毕业生中只有40%左右认为就业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从对2013届本科毕业生调查来看,有59%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其对职业的期待不相符,其中,46%的人不符合职业愿景,24%的人不符合兴趣爱好,19%不符合个人的生活方式,11%不符合个人的性格[1]。因此,无论就学生的就业情况而言,还是从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而论,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和学校的就业率都应该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阐释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美国,从最初的职业指导逐渐发展转变为生涯辅导,职业指导由静态、一次性完成转变为发展的、多次完成的职业选择。有“职业指导之父”之称的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1909年出版了《Choosing A Vocation》(《选择一个职业》),提出了人职匹配理论,明确阐明职业选择的三大要素或条件:一是应该清楚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二是应该清楚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前途;三是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2]。之后不久帕森斯针对大量年轻人失业的情况,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职业咨询机构——波士顿地方就业局,指导青年人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使自己的特点与职业岗位要求相匹配,从此,职业指导开始系统化。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职业管理学家舒伯(Super)系统地提出了生涯发展理论,标志着职业指导转变为生涯辅导。舒伯把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并系统阐述从出生到退休的不同年龄段应该完成的发展任务。同期,约翰·霍兰德(John Henry Holland)发展了帕森斯人职匹配论,提出了职业性向理论,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特质与职业特征应该是对应的,同一类型的职业吸引同一类型人格特质的人。他根据劳动者的心理素质和择业倾向,将劳动者划分为6种基本类型,相应的职业也划分为6种类型:社会型、企业型、现实型、常规型、研究型、艺术型。同一人格特质的劳动者与相应职业互相结合,便能达到适应状态,劳动者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都会比较高。此外,还有施恩(Schein)的职业锚理论、鲍丁(Bordin)的心理动力论等。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中外学者的界定也不尽相同。著名管理学家诺斯威尔(Rothwell)将职业生涯规划界定为一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及眼前制约因素,为实现一生的职业理想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并进行相关努力的过程[3]。我国学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4]。不论哪种定义,都可以看出,职业定位是决定职业生涯成败的最关键的一步,同时也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就大学生而言,大学期间是职业的探索期,也是职业定位的关键期,因此,不论学生还是高校抑或社会都不能忽视大学期间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其教育辅导。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存在偏差

在我国,职业生涯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且一般只在大学才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中小学基本还是在高考指挥棒下专注考试科目的学习。近几年随着就业问题的凸显,一些大学逐渐开始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的重点在于注重学生整体的专业教学,因而对学生个体差异化发展教育不足,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识比较模糊,高校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设力度不大。特别是新建本科高校基础比较薄弱,课程设置不系统,或只有空洞的理论讲授,或以讲座代替课程;管理上也比较缺位,一般都没有专业的教研室或机构负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的管理职能或设在就业指导中心,或设在学生工作处。同时高校中受过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的老师较少,因此,很难进行专业的、系统而长效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管理。大多数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规划意识比较薄弱,对自己的职业定位、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与路径、人格特质、职业素养与能力等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有的学生认为大学的任务就是完成教学计划安排的课程学习,职业规划是工作以后的事情;还有的学生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职业生涯规划可有可无。这些都是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知上的偏差,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错误的认识必然影响行动的效果。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是师资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建校时间较短,规模发展快,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教学任务一般由辅导员或机关行政人员兼职完成。这些教师所学专业基本都是其他专业,加之其他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与机会接受相应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进修培训。由于本身理论功底欠缺,因此授课也只能照本宣科,无法运用先进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方法辅导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第二是课程设置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没有专业的教师和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研室,在课程设置上就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一般只是在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但学时较少;大四开设一些就业、创业指导的讲座,主要涉及求职技巧、简历制作和就业创业政策讲解。而在大二、大三学生关键的职业认知、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期,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跟踪与辅导几乎是缺位的。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大多数毕业后要直接走上一线工作岗位,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没有提升职业素养与能力的规划与行动,将直接影响学生在职场的发展。第三是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与实践教育脱节问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既不属于专业课,也不属于公共课,它既不完全是理论课,也不完全是技能课,而是融理论性、实践性、专业性等多维度的课程[5]。这一课程需要与实践活动配合互动才能达到教学目的,而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具体实践教学活动中,不够重视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实践活动思考与开展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学生在实践中思考自己的职业定位与发展的意识比较薄弱,更不可能根据专业实践中的认知来修正不适宜自身或就业环境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三)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教育与社会的人力资源需求脱节

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希望招聘的员工可以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进入职业角色;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能直接进入岗位工作。从理论上说,二者在人才需求和供给上是不谋而合的,但是实际上企业还是倾向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这表明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差距。一方面企业感叹一才难求,另一方面大量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人职匹配问题始终困扰着企业和大学毕业生。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后半年内离职率为34%,而2010届毕业生3年以内跳槽率达到70%左右[6]。大学生工作后的离职率和跳槽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与现实脱节问题,这都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足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其教育辅导的建议

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任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毕业后就要直接步入职场的工程型、技术型人才,如此定位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其教育辅导更加必要和重要。因此,笔者针对这一问题,从学生角度、学校角度、政府与社会角度提出一些建议。

(一)学生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应从思想到行动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学生要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自觉规划今后的职业发展路径。美国哈佛大学30多年前,曾对当时的在校学生做过一个为期30年的学业规划与今后职业地位关系的跟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里有长期学业规划的人大多数就业是人职匹配度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高;学业规划模糊或仅有短期规划的人就业人职匹配度低,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较低,离职率和跳槽率都比较高[7]。大学的学业规划是今后职业发展的专业基础,即便像哈佛大学这样国际顶尖高校的学生,如果没有规划好学业,就业理想度也很低。因此,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非常必要,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可有可有无的,也不是“鸡肋”,为了今后在职场中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力,学生应该从大一开始就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其次,学生要知晓自己学校的办学定位。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数都是面向地方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也即学生的职业定位也应该是企事业单位的一线技术、技能应用岗。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明确提出,职业定位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点,根据自身人格特征、专业特点和职场环境确定职业定位,也就做好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起步工作。再次,学生要切实执行自己制定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并在社会实践中根据内外部条件适时调整不合适的规划方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更应该在大学期间主动参与相关专业的工程实践、技术实践,逐渐了解今后的职场环境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规划或修订职业生涯发展方案,主动在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中有意识地按照方案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此外,在寒暑假中,学生也应该自觉地完成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藉此开阔视野,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对于任何职业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职业素养,因此,学生无论在规划方案中还是执行方案中都不可忽视这一点。

(二)学校应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协助学生做好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西方许多国家,为了帮助学生选择今后自己的职业,学校在中小学阶段就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有关课程只有在大学才会开设,起步晚,且不受重视,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失败。目前,已有不少学者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并开展研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特别是从学校的角度提出了不少建议。笔者只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提出一些补充建议。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的要义是要使个人的人格特征、兴趣、能力与职业特征、岗位要求相适应,从而达到人职匹配。但是由于我国高中阶段并没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人格特质培养职业意识,因此,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在选择专业方面更多的是听取家长或老师的意见,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专业。鉴于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可考虑在大一学期末给予学生一些较宽松的调整专业机会。但更有效地是加强中学阶段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增加选择专业时的人职匹配度。第二,为学生配备职业导师。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毕业时很多会读研或出国继续深造,致力于学术研究,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每个学生的人格特质是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因人而异。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配备职业导师,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上的重要举措。职业导师可以为学生指引职业方向,可以带学生参与职业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有许多“双师型”的教师,他们本身一直涉足相关职业领域,利用这一优势,学生可以跟着职业导师参与一些职业活动,便于学生在体验中了解未来的职业,这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大有裨益。第三,做好学生的逆商教育。不可否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在某些方面无法比肩研究型大学的学生,没有名校的光环,加之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社会竞争异常激烈,这些都导致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在未来职场中更容易遭受挫折、失败。逆商教育是通过点燃学生心底的抗挫欲望,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其在困难面前积极调控,保持心态的健康与平衡,使学生学会理智地分析、判断困境的实质和关键,选择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并充分挖掘潜能,积极主动地摆脱困境[8]。由此可见,逆商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职场遇到困境时,积极调整心态,并采取行动摆脱困境,而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而言,这种教育在今后将更有用武之地。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已经揭示职业生涯发展是分阶段的,在不同阶段中,毕业生都有可能遇到挫折,此时是积极地解决问题调整生涯规划方案,还是放弃职业目标,就取决于学生逆商大小和逆商教育的成效。第四,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辅导中引入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从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借鉴目标管理的方法,学校应协助学生制定每学年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鉴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这些目标更多应该涉及技术应用方面和职业体验方面,在目标设定后,学校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档案,每年总结评估目标的完成情况,并指导学生开始新一轮的目标管理。

(三)政府与社会做好辅助事宜,助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政府方面,政策的制定和指引是最基础的工作。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政策支持方面,政府虽然一直在出台政策推进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但与职业成败密切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更多的是考虑如何从操作层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为了从就业者的角度解决根本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考虑在从中小学开始就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从小就有职业意识,促使他们在成长中摸索自己的职业定位。这对研究型大学亦或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是很有益的。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培养的学生更需要在大学期间深入企业,参加专业实践,提升技术应用能力,但企业无偿地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场地,甚至参与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对企业而言存在很大困难。在寄希望于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同时,政府也应该给企业以一定的支持,财政拨款给学校用于学生的培养,也给参与学生培养的企业相关政策或经济补偿,鼓励企业参与国家人才培养的服务。有了政府的政策或经济的支持,学生将可以更容易进行专业实践与实习,高校可以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社会方面,企事业单位应该参与辅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用型本科院校本身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紧密,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中已经比较普遍,这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了解职业、了解社会,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是,目前企业方面还没有参与辅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他们更多的是从企业角度考虑如何使用实习大学生,很少有企业从学生角度考虑如何引导、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短期看企业的这种行为是经济的,但长期看却是不明智的。因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人才,没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供给,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故企业无论从社会责任角度,还是从组织发展角度都应该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

[1] 潘漫.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报告[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110

[2] 时松,凌晓俊.当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之素描[J].职业时空,2011(10):131-132

[3] 杨立伟.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验与启示[D].沈阳:东北大学,2009

[4] 熊辉.政法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策略探析——解决结业难的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93-195

[5] 德国明,于文宏.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1(03):152-154

[6] 祝虹.职业指导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价值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82-85

[7] 黄波.浅议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173-174

[8] 唐新华.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的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逆商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22-24

(责任编辑:李海霞)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生涯规划
微课和慕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背景下的高职新生适应力培养研究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