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慕课设计与实施

2015-04-14许涛

关键词:社交学习者模块

许涛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092)

近年来,慕课 (MOOCs)成为全球教育领域里引起广泛关注的教育趋势,并推动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深入发展。对教师和学习者而言,慕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体验,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经历。然而,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慕课的三个构成要素,即,大规模(Massive)、开放式 (Open)、在线 (Online)并不新奇,教学设计人员很早就开发了适合大量学习者共同学习的教学资料和教学活动,开放课程和在线课程等也不是新概念。对教学设计人员来说,慕课的创新之处在于整合了这三个构成要素。

以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慕课“Social Media for Active Learning”(“应用社交媒体促进积极学习”)为案例,讨论慕课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常见的五大挑战,即:规模、互动、社交媒体应用、学习测量以及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灵活性,并提出了应对这些挑战的解决方案。

一 慕课设计和实施的背景

笔者作为访问学者注册参与了“应用社交媒体促进主动学习 (Social Media for Active Learning)”慕课的所有教学环节,重点研究了应用社交媒体进行主动学习的慕课开发和实施背景、理念、过程和结果。设计团队在慕课负责人Vanessa Dennen博士的主持下,招募了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学院教学系统和学习技术系的15位研究生作为此次慕课学习者和促进者。按照Vanessa Dennen博士的计划,此次慕课的适用对象专门针对教学设计人员以及致力于把社交媒体融入到学习过程的教师和学习者,教学目标是支持他们的能力发展与提升。课程分为四个模块,每周一个模块,共持续四周。在实施过程中,学习者每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就会获得一个奖章 (badge),在完成所有四个模块的学习并通过测评后,可获得结业证书。

慕课充分利用各种免费网络平台和资源,把课程开设在“课程在线”(coursesite.com)平台上。此外,根据课程需要也使用了诸如gmail(gmail.com),twitter(twitter.com),facebook(facebook.com)和storify(storify.com)等拥有大量用户群体的免费社交媒体。

二 慕课设计、开放与实施过程中的挑战及应对方案

慕课设计、开发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其不同于职业培训课程或项目,而是一门具体的学分课程这一背景。同时,鉴于慕课的开放性,也要考虑学习者语言、文化、身份、数量等未知因素。“在线学习”这一慕课构成要素意味着慕课学习既可能是共时性的,也可能是历时性的,因此还要考虑到互动距离 (Moore,1989)[1],这些都对慕课设计、开发和实施提出了挑战,此次慕课教学正是在考虑到这些挑战的基础上展开的。

(一)规模

慕课教学中的“规模”具体是指慕课容纳未知但却可能数量庞大的学习者的能力,其影响到慕课内容、活动、测评的选择和设计。 “大规模”(massive),MOOC(慕课)缩写的首字母毫无疑问代表着慕课设计时所要考虑到的庞大的学习者数量。从已有的慕课教学实践上看,这一点确实如此。因此如果没有适当的人数限制,一门课程可能会有成千上万的学习者。针对这一挑战,慕课教学设计人员不仅要决定如何促进他们的学习,还要了解他们的背景,即个人信息、人口结构特征、专业和文化上的背景差异 (Scagnoli,2012)[2],以及他们为何要在线学习。

针对注册学习者数量可能大大超出慕课开设方的资源能力这一状况,越来越多的慕课教学设计、开发和实施人员采取了限定注册人数这一策略,即“小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 (Little Open Online Course,缩写为LOOC),用来表述那些把学习者人数限定在一定规模上的慕课课程,这一设计减少了注册学习者数量,增加了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互动(Kolowich,2012)[3]。Downes(2008)指出,慕课教学过程中800名学习者效果最优。他同时强调了学习者之间互动,以及互动所带来的社交网络沟通的重要性。为了回应当前对慕课教学质量的质疑,Fox(2013)和Rivard(2013)提出了“小规模个体化在线课程”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简称为SPOC)的慕课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慕课资源被用在限定人数的教室环境下[4]。但是,显而易见,不管是“小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还是“小规模个体化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简称为SPOC),由于涉及到学习者人数限定的问题,都似乎与慕课运动 (为大规模学习者提供开放式学习机会)的初衷背道而驰,就像上文所述,慕课应该是大规模课程。但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相应的挑战,比如师生互动程度,这在慕课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

此次慕课没有注册人数限制,教学目标设定为想学习如何更好地利用社交媒体支持学习的教师、培训师和教学设计人员,包括运用社交媒体进行非正式社交网络交流或者把社交媒体融入到正式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由于开课前只有两周时间进行该慕课宣传,因此无法确定这一紧迫的时间安排是否会影响到注册的学生数量。教学团队估计大约会有100人的注册规模,也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注册的学习者都会全程参与,因为在很多慕课学习中,学习者挑选并注册课程,慕课开始不久就不再参与互动 (Kizilcec,Piech,&Schneider,2013)[5]。慕课正式开始时,已经有500多人注册,这一数字在为期四周的慕课教学中持续上升。在每一教学模块中,积极参与的学习者大约为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左右,这符合绝大多数现有慕课研究文献或报告记载的数字 (Yuan&Powell,2013;Jodan,2014)[6]。

考虑到注册学习者规模可能超出教学团队服务能力这一可能性,设计人员采取了如下策略:

1.在为期四周的慕课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平台和各种社交媒体工具促进积极互动。课程教学结束后,继续开放注册,以保证有兴趣的学习者能够持续利用该慕课资源,但不再提供测评服务。

2.进行电脑自动打分的测评和基于课程平台的学习者互评。

3.设计了学习促进和测评计划以确保教学团队的TA(Teaching Assistant:教学助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4.告知学习者课程参与人数可能会影响到教师对其的关注和反馈。

5.制定了后备计划以管理测评。当注册学习者人数太多而超出团队能力时把非自动测评转化为自动测评。

6.使用整体评价法评价学习者学习进展。

7.鼓励学习者通过互动以满足交流的需要。

(二)互动

此次慕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工具,确保多种形式的互动贯穿慕课学习过程中。为此制定了包括以下内容的交流和互动计划:

1.多种交流渠道、方式,包括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工具,诸如Twitter、Facebook、Storify、课程博客,以及课程平台提供的其他互动工具,如讨论版 (Discussion board)[7]。

2.课程导入互动式课程地图。学习者可以在这个地图上,标记自己的地理位置,以促进他们之间在课程早期建立联系。

3.每周课程进展通知。

4.每周促进有兴趣进行实时互动的学习者用Webinar(在线视频会议工具)进行双向互动式视频交流。

5.通过每周论坛和Twitter(推特)主题标签功能鼓励学习者的交流、互动。

6.专门针对外国学习者的论坛 (中文、韩语和西班牙语)。

7.指定慕课教学团队成员通过特定方式 (主要是邮件、社交媒体工具)管理、回应学习者。

对慕课设计和实施而言,促进慕课学习者之间建立联系的计划很重要,尽管网络联系并不保证有意义 的 互动 (Mackness,Mak,& Williams,2010)[8],但这可能触发互动、交流的发生。尤其是,给每个教学团队成员分配其所负责的特定的与学习者互动的渠道在保障慕课教学的顺利进行上具有重要意义。如此设计可以保障慕课教学团队每个成员能够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的互动和交流,而不是让他们过度分散精力来监督每个渠道的交流。这一设计模式也有助于他们与那些固定使用某一交流渠道的学习者发展网络联系,也有助于教学人员能够对每一个特定渠道的问题给出一致的回应。

(三)社交媒体

所有课程资源都存放在“课程在线”上(Blackboard Coursesites),但是考虑到慕课的重点是使用社交媒体进行积极学习和学习者使用众多不同社交媒体的意愿,因此对相关文档、资料和交流渠道进行了整合。之所以选择“课程在线”作为实施平台,首要原因在于该平台是免费的。其次,慕课教学和设计团队成员之前一直使用课程在线平台支持教与学。第三,该平台支持大规模在线学习,因此,可以避免文献资料记载中的其他慕课所诟病的问题,比如,有慕课试图利用谷歌电子表格(Google spreadsheets),不幸的是,直到慕课开设后,教学、开发人员才发现这一软件只容纳50人同时编辑使用 (Jaschik,2013)。此外,尽可能确保所有国家的学习者都可以使用相关在线工具和社交媒体,因为某些社交媒体在某些国家无法使用,比如,中国学习者目前无法使用YouTube。

在开发阶段,教学团队设计了该慕课的实验版,准备充分后,把实验版里的每一模块拷贝到将要使用的课程在线平台。每一课程板块都包括以下部分,这些部分都放在课程平台的模块文件夹中:

1.应用Camtasia软件制作的简短视频介绍,并把该视频上传到YouTube。为满足中国学习者需要,在“课程在线”平台上传了该视频的低分辨率版本,并附上了中英文字幕 (见下文)。

2.为不能观看视频资料的学习者提供了字幕的PDF版。

3.提供基于Elluminate平台的Webinar实时双向互动视频会议链接。

4.提供互联网上可免费获取的阅读资料、社交媒体工具和其他可免费利用的资源链接。

5.提供基于“课程在线”平台的讨论区。

6.提供基于“课程在线”平台的测试。

此外,课程在线平台侧边菜单栏提供了常用主要社交媒体应用软件的链接以及储存在Storify上的每周课程资源链接,还包括一些学习者作业链接。

(四)测评

测评是慕课教学最大的挑战之一,特别是考虑到其庞大的学习者数量。由教师给所有学习者的作业或测试打分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慕课应用了常见的在线测评方法,主要是运用自动测评系统(Creed-Dikeogu&Clark,2013)[9],例如客观题考试或小测验。也有慕课采取了同学互评和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测评,但是这一测评方式所面对的问题是抄袭和缺乏有意义反馈等 (McClure,2013)。实际上,由于学习者人数众多,提供互动性、协作式教学 (Creed-Dikeogu&Clark,2013)[9]是慕课的一个挑战,所以慕课往往变成讲座形式的教学模式(Mahraj,2012)[10]。测评也面对同样的挑战。

在此次慕课教学中,为了获得每周每个模块的徽章 (badge),学习者需要接受三种测评。首先,参加由系统自动打分的客观题考试并获得80分以上的成绩;其次,每一学习模块学习者至少要三次参与在线讨论;第三,要完成并分享一个模块的项目 (project)作业。客观题采取的是自动打分,在线讨论和模块作业是人工打分。在线讨论打分相对简单,要求学习者发布一定数量的帖子,由教学团队统计发帖数量,并判断数量上是否达标。对学生项目作业,教学团队仔细评判以确定学习者上交的作业是否符合课程要求,如果不符合,评阅后给学习者反馈意见允许学习者修订并再次上交,以获取奖章。由于教学团队成员有相当一部分把工作重心放在那些完成项目作业的学习者身上,因此,有时间和精力对学习者的项目作业给予一个简短评价。

由于此次慕课人数有限,因此测评、打分工作在可控范围内。如同其他慕课,只有很少一部分注册学习者完成了所有模块的学习,这从客观上减轻了教学团队的工作量。此外,此次慕课教学的一个不同寻常之处是要求所有希望取得奖章的学习者填写申请表以证明他们完成并提交了每一模块的三种不同测评要求,因此,慕课教学团队能够把工作重心放在那些要求取得奖章的学习者身上。

就作业质量而言,测评工作更强调完成各模块的学习活动与要求,因为测评作业质量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在慕课教学中显然并不可行。当然,这一测评局限意味着当学习者要求取得学习证明的时候,慕课并不适用于所有教学任务,除非使用其他测评模式。而其他测评模式往往需要学习者付出相应费用,比如,付费参加资格证书考试或者付费使用人力完成对所有作业的评判。然而,对大多数基于兴趣而学习、并不追求学位的慕课学习者来说,研究所采用的测评方式足以满足慕课教师和学习者需要。

(五)灵活性

开放课程学习者往往有不同的知识、经验背景,这关系到他们对课程的准备程度,同时,他们对课程的兴趣也难免有差别。此外,由于不同的职业发展目标和需要,他们对注册慕课学习的动机显然不同。更复杂的是,开放课程学习者往往来自不同国家,说着不同的语言。还有一点就是学习者的技术能力,即,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社交媒体工具的能力也有很大区别。实际上,在慕课开始前,难以预知谁会注册学习,也难以预知他们的学习需要。

因此,支持不同背景的学习者进行慕课学习,在慕课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灵活性至关重要。慕课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做到这点,首先,慕课设计和实施时要给学习者提供多种选择和互动渠道。其次,从多个角度解释课程内容。第三,鼓励学习者分享他们的学习目标和专业特长,按照各自的需要学习慕课内容。例如,此次慕课教学对象为教育、培训或其他对教学设计和教育技术感兴趣的学习者,也吸引了教育管理工作者和图书管理员,还包括一些初、高中教师、高等教育工作者以及企业培训人员。为满足以上人员不同的学习兴趣和需要,教学团队在讨论区设置了不同板块,以便从不同视角突出模块主题。最后,教学团队制作了允许学习者把基本模块概念应用到他们工作中的模块项目以便增强慕课学习经历和职业发展的相关性。

由于慕课学习者不同的职业背景和主题兴趣,他们往往有使用不同社交媒体工具的经验。为满足这一多样化的需要,教学团队鼓励有经验的学习者分享他们的经验以帮助其他人,安慰那些经验不足的学习者以便他们不会因为对慕课和社交媒体技术生疏而沮丧、不安。同时,教学团队也随时帮助任何需要技术帮助的学习者。最后,每一模块教学的项目作业的设计既能让有经验的学习者展示他们的技能,又能鼓励技术不熟练的学习者有兴趣尝试不同社交媒体工具在积极学习中的作用。

三 结束语

通过对这次慕课设计和实践的反思,为下次慕课积累了经验。这次慕课的优点之一是团队成员分工明确、目标一致。不过,在下次慕课中,将进一步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比如,制定一套标准用来帮助教学团队评判学习者上交的作业,并针对没有达到慕课要求的不合格作业制定规则。另外,将促进更多、更深入的学习者交流、互动,尽管注册学习者规模仍旧是不得不正视的挑战。

总之,此次慕课设计和实践验证了大部分慕课研究文献中的观点:慕课的成功在于开设出学习者能够完成整个慕课学习过程的课程。这就要求慕课既有完善的前期规划,又要具备灵活性,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动机、需要,以及不同社交媒体的使用。设计满足不确定学习者人数的慕课令人望而生畏,尽管由于学习和测评效率的原因,必须切实考虑注册人数和积极学习者之间的比例问题。此外,慕课的开放性这一特性也要求设计人员和教师充分考虑学习者因素。慕课设计人员必须确定是开发刚性的、结构化的慕课还是设计灵活的、能够满足学习者兴趣和需要的慕课。这两种设计选择当中不存在孰优孰劣,但不同的设计选择将带来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

基于此次慕课教学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建议如下:一,建立有效的的教学设计团队,这是慕课得以成功的基础和前提。二,在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工具的基础上,促进更多、更深入的学习者交流、互动。三,把完善的慕课教学设计、开发和实施与灵活性结合起来,激励背景不同的学习者在慕课学习中深入挖掘课程资源以满足各自的学习兴趣与需要,实现信息的获取、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拓展。

[1]M.G.MOORE.Three types of interactio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989,3(2):1-6.

[2]N I.SCAGNOLI.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MOOCs[EB/OL].(2012-11-02) [2014-11-18]https://www.ideals.illinois.edu/handle/2142/44835

[3]S KOLOWICH..MOOCs’little brother[EB/OL].Inside Higher Education.(2012-11-02)[2014-11-18]http://www.insidehighered.com/news/2012/09/06/u-maine-campus-experiments-small-scalehigh-touch-open-courses#sthash.yCuFQ797.WQlw5qju.dpbs

[4]R RIVARD..The world is not flat[EB/OL].Inside Higher Education.(2013-05-08) [2014-11-28]http://www.insidehighered.com/news/2013/04/25/moocs-may-eye-world-market-does-world-want-them

[5]R F KIZILCEC,C PIECH,E SCHNEIDER.Analyzing learner subpopulations in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2013:13.

[6]L YUAN,S POWELL,J CETIS,B L YUAN.MOOCs and Open Education:Implica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cetis publications[EB/OL].(2013-09-25)[2014-10-18] http://publications.cetis.ac.uk/2013/667 ninternal-pdf://1837/Yuan et al.-MOOCs and Open Education Implications for Higher.html

[7]K JORDAN..Initial trends in enrolment and completion of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search in 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2014,15(1):133-160.

[8]J MACKNESS,S MAK,R WILLIAMS.The ideals and reality of participating in a MOOC[D].In L.Dirckinck-Holmfeld,V.Hodgson,C.Jones,M.de Laat,D.Mc-Connell&T.Ryberg(Eds.).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ed Learning.2010:266-275.

[9]G CREED-DIKEOGU,C CLARK.Are you MOOC-ing yet?[J]A review for academic libraries.Kansas Library Associatio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 Section Proceeding,2013,3(1):9-13.

[10]K MAHRAI.Using information expertise to enhance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J].Public Services Quarterly.2012(8):360-368.

猜你喜欢

社交学习者模块
社交之城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社交距离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选修6 第三模块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