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下含服变应原疫苗滴剂治疗尘螨所致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2015-04-14麦周生官树雄冯锡坚
麦周生,官树雄,冯锡坚
(广东医学院附属厚街医院耳鼻咽喉科,广东东莞523945)
舌下含服变应原疫苗滴剂治疗尘螨所致变应性鼻炎疗效观察
麦周生,官树雄,冯锡坚
(广东医学院附属厚街医院耳鼻咽喉科,广东东莞523945)
目的观察舌下含服变应原疫苗滴剂治疗尘螨引起的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尘螨所致变应性鼻炎患者300例。根据治疗方法将3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00例患者采用舌下含服变应原疫苗滴剂治疗,对照组100例患者根据自身情况给予适量的抗组胺药口服、鼻用类固醇激素局部喷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得分、体征得分、血清尘瞒特异性、不良反应和治疗后24个月时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第3个月开始观察组患者的日平均症状和日平均体征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中总IgE、尘螨特异性Ig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总IgE、尘螨特异性IgE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00%,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舌下含服变应原疫苗滴剂治疗尘螨引起的变应性鼻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长期疗效仍然需要观察。
舌下含服变应原疫苗滴剂治疗;尘螨引起的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3-6350.2015.12.0651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常见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在西方发达国家成人中的患病率达10%~30%,在儿童中的患病率达40%[1]。近年来我国AR的患病率在逐年增高,AR会诱发或者加重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性疾病[2],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AR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3]。治疗AR的最佳方案包括避免接触变应原、药物控制和缓解症状、对症处理、对因治疗、宣传教育[4]。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患者很难避免接触到变应原。因此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immunotherapy,SIT)成为临床上治疗尘螨引起的变应性鼻炎的主要方法。本文旨在观察舌下含服变应原疫苗滴剂治疗尘螨引起的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尘螨所致变应性鼻炎患者300例,其中男性167例,女性133例,年龄30~70岁,平均(52.8±3.9)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符合2009年武夷山会议AR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5];(2)采用标准化变应原点刺液试剂对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SPT,粉尘瞒SPT结果均为(++)以上的患者;(3)已经签署知情书并自愿参加本项研究者。排除标准:(1)两周内使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者;(2)停用抗组胺药无时间<3个药物半衰期者;(3)合并多种急慢性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者;(4)试验部位发生皮肤病变者。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收集300例患者的个人信息,并为每一例患者建立个人电子档案,记录每一例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历资料,其中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病史、治疗起止时间等,长期随访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随访时间为2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症状得分、体征得分、血清尘瞒特异性、不良反应和治疗后24个月时的临床疗效。
1.2.2 治疗方法(1)对照组患者采用喷鼻内激素及服用抗组胺药物等对症治疗[6]。(2)观察组患者使用舌下含服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滴剂治疗,并且在脱敏治疗过程中适当使用对症药物进行治疗。舌下含服变应原疫苗滴剂的具体用量:第1、2周给予1、2号各1瓶,第3周给予3号1瓶,第1、2、3、4、5、6、7天分别给予患者1、2、3、4、6、8、10滴,第4周给予患者4号药3滴/d,连续两周。①若患者<14周岁,给予4号药3滴/d,直至疗程结束。②若患者≥14岁,则5号药2滴/d,直至疗程结束。舌下含服变应原疫苗滴剂的具体使用方法:经粉尘螨滴剂低于患者舌下并含1~3 min后吞咽,每日定时定量给药。根据患者病情可酌情给药。①若病情较轻,可给予H1受体拮抗剂,如氯雷他定片,口服,成人10 mg/次,儿童5 mg/次,1 d/次。②若病情为中、重患者,可以给予鼻内激素,如丙酸替丁松鼻喷雾剂,1次/d,每侧喷1次。③若病情需要,可将上述两种药物联合使用[7]。
1.3 观察指标
1.3.1 症状评分标准对患者AR症状进行评分,包括鼻塞、喷嚏、鼻痒、清水样鼻涕。每项评分标准为0~3分,其中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微,2分为中度,3分为重度[8]。
1.3.2 体征评分标准评分计为1~3分。1分为下鼻甲轻度肿胀,鼻中隔和中鼻甲可见。2分为下鼻甲和鼻底、鼻中隔之间有小缝隙。3分为下鼻甲和鼻底、鼻中隔紧靠,看不到中鼻甲[8]。
1.3.3 血清学变化患者治疗第1天的清晨采用负压吸引的办法抽取患者3 ml静脉血,使用荧光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总IgE、尘螨特异性IgE。
1.4 疗效评价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总分计算改善的百分率。方法为:改善的百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改善的百分率≥51%为显效,21%~50%为有效,≤20%为无效[9]。
1.5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软件对本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日平均症状得分治疗后第3个月开始观察组患者的日平均症状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日平均症状得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日平均症状得分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200 100治疗后0.5个月8.31±2.51 8.18±2.38 1.583>0.05治疗后1个月5.70±2.12 5.74±2.81 1.819>0.05治疗后3个月3.58±1.91 5.19±3.15 3.827<0.05治疗后6个月3.19±1.88 5.03±3.06 2.319<0.05治疗后12个月2.08±1.53 4.87±3.11 2.281<0.05治疗后18个月1.47±1.35 4.54±3.13 2.263<0.05
2.2 两组患者日平均体征得分治疗后第3个月开始观察组患者的日平均体征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日平均体征得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日平均体征得分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200 100治疗后0.5个月8.51±2.41 8.48±2.48 1.957>0.05治疗后1个月6.70±2.32 5.74±2.61 1.639>0.05治疗后3个月4.58±1.91 5.39±2.15 2.365<0.05治疗后6个月3.19±1.58 5.33±2.06 2.175<0.05治疗后12个月2.18±1.33 4.77±3.01 1.997<0.05治疗后18个月1.35±1.35 4.74±2.13 4.137<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学变化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的总IgE、尘螨特异性Ig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学变化(ng/ml±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学变化(ng/ml±s)
组别例数总I g E治疗前治疗后尘螨特异性I g E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2 0 0 1 0 0 7 0 . 6 ± 8 . 7 6 4 . 8 ± 6 . 6 1 . 7 8 3>0 . 0 5 7 2 . 3 ± 7 . 9 6 6 . 3 ± 7 . 1 1 . 8 4 3>0 . 0 5 1 3 . 3 ± 2 . 1 1 3 . 1 ± 1 . 8 1 . 6 1 8>0 . 0 5 1 4 . 6 ± 1 . 7 1 4 . 4 ± 1 . 5 1 . 7 6 5>0 . 0 5
2.4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9.00%,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例(%)]
2.5 不良反应对照组100例患者出现3例腹胀尾部不适,4例鼻痒加重、喷嚏增多、咽部不适,未给予特殊处理,无其余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率为7.0%。观察组200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共出现12例不良局部反应,不良反应率为6.0%。其中治疗第1周2例患者出现局部皮疹、舌下肿胀、口唇、瘙痒不适等,2例患者发生腹痛腹胀不适,3例患者发生鼻痒、眼痒。其余5例患者由于中途停药后使用4号、5号药物发生上述不良反应。所有患者经调整或质量后得到迅速缓解。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变应性鼻炎在我国的发病率显著增高。引起变应性鼻炎发病主要原因为接触过敏原尘螨[10]。尘螨是引起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最重要致敏原之一,目前针对尘螨过敏并无有效措施,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方法包括药物控制对症治疗、避免接触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及宣传教育等[11]。为了寻找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较佳的方案,本文对舌下含服变应原疫苗滴剂治疗尘螨引起的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第3个月开始观察组患者的日平均症状和日平均体征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张宏伟等[12]的研究结果相同,这是由于粉尘螨滴剂通过特异性免疫治疗,可以降低患者对粉尘螨变应原的敏感性和对其产生耐受性来达到减缓患者症状或者消除患者症状的目的。本文研究结果与徐桂容等[9]的研究结果相似,这是因为AR患者是由于Th1/ Th2平衡失调而引起的呼吸道变应性疾病,因此SIT在治疗AR的过程中能够抑制Th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加Th1型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使患者的Th1/ Th2达到正常的平衡状态,进而抑制IgE的合成[13]。因此,本文中观察组患者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减少鼻炎的发作次数、减轻鼻炎的严重程度,且有研究指出,采用SIT治疗可以使用较少的药物而达到较好的临床效果[14]。同时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经调整或治疗后得到迅速缓解。因此,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当及时了解患者情况,若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应当及时对症治疗[15]。
综上所述,使用舌下含服变应原疫苗滴剂治疗尘螨引起的变应性鼻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长期疗效仍然需要观察。
[1]Chiang WC,Chen YM,Tan HKK,et al.Allergic rhinitis and non-allergic rhinitis in children in the tropics∶Prevalence and risk associations[J].Pediatric Pulmonology,2012,47(10)∶1026-1033.
[2]Montoro J,DelCuvillo A,Mullol J,et al.Validation of the modified 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severity classification in allergic rhinitis children∶The PEDRIAL study[J].Allergy, 2012,67(11)∶1437-1442.
[3]李琳,关桂梅,朱冬冬,等.变应性鼻炎标准化螨变应原皮下免疫治疗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2,47(6)∶445-448.
[4]朱合群.变应性鼻炎行标准化脱敏治疗的效果观察和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3,26(1)∶157.
[5]冯纬纭,侯田培,李婕,等.壮医莲花针背廊拔罐法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C]//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8届学术交流会暨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第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309-309.
[6]章哪哪,陶泽璋,陈始明,等.武汉地区2707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结果分析[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2,47(8)∶680-682.
[7]王鹏,谢晓凤,罗雪梅,等.变应性鼻炎(AR)患者尘螨变应原皮下免疫治疗(SCIT)和舌下免疫治疗(SLIT)的对照研究[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4,41(4)∶534-539,550.
[8]周丽枫,王洁,陶佳,等.广州地区儿童变应性鼻炎315例吸入变应原种类分析[J].广东医学,2012,33(7)∶992-993.
[9]徐桂容,杜晓东.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J].江苏医药,2013,39(1)∶78-80.
[10]虞华.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治疗变应性鼻炎85例[J].中国药业,2012,21(10)∶84-85.
[11]李小敏,洪海裕,郭剑玲,等.变应性鼻炎特异性免疫治疗远期疗效评价及氯雷他定预防性用药的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14,35 (2)∶282-284.
[12]张宏伟,兰金山.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远期疗效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0)∶3408-3410.
[13]陈浩,蔡建良.舌下含服变应性疫苗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0(21)∶4-7.
[14]陈伯亚,龙自铭,黄燕君,等.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单一和多重过敏变应性鼻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估[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48(7)∶549-554.
[15]陈实,王灵,廖锋,等.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学龄前与学龄期儿童过敏性哮喘伴变应性鼻炎的疗效评估[J].中华儿科杂志,2013,51(11)∶831-835.
R765.21
B
1003—6350(2015)12—1819—03
2014-11-09)
广东省东莞市科技局项目(编号:201210515000259)
麦周生。E-mail:maizhousheng197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