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罐联合康复锻炼治疗中风偏瘫恢复期患者的疗效观察

2015-04-14温海辉唐玉华

中国民间疗法 2015年12期
关键词:火罐偏瘫中风

温海辉 唐玉华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021008)

火罐联合康复锻炼治疗中风偏瘫恢复期患者的疗效观察

温海辉 唐玉华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021008)

中风有较高的病死率、致残率。因此探索更加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更大程度的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幸存者的生存质量。我科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应用火罐联合康复锻炼结合常规治疗治疗中风偏瘫恢复期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入选50例患者为2008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科诊治的中风偏瘫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平均年龄(62.5±10.5)岁;男14例,女11例。对照组25例,平均年龄(64±9.6)岁,男13例,女12例。临床表现:单肢瘫18例,偏侧瘫32例,共计患肢82只。其中肌力0~1级20只,2~3级35只,4级27只。伴头晕、头痛者11例,言语謇涩或不语者24例,口角歪斜伴流涎者18例,吞咽困难者13例,偏身感觉异常者20例。证型分布:痰瘀阻络13例。肝阳暴亢14例,痰热腑实8例,气虚血瘀15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病例纳入标准:①首次发病或复发,患者病程均在2周~6个月,属中风恢复期,以往发病无后遗症者。②符合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③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诊断为中风病中经络,证型为痰瘀阻络,肝阳暴亢,痰热腑实,气虚血瘀。④年龄40~80岁。⑤入选病例均遗留肢体功能障碍,肢体肌力在0~4级。⑥意识清醒。⑦自愿接受治疗、观察及检查者。⑧出血性中风患者头部CT检查颅内出血已经完全吸收者。

病例排除标准:①病程在2周以下或6个月以上的患者。②有严重心、肝、肾等并发症,或合并有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③不合作者(不能坚持治疗或难以随访者)。④未满规定观察期而中断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者。⑤所应治疗穴位或穴位附近皮肤有感染者。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积分增加达45分以上者。⑦由各种血液病、类淀粉样血管病、脑动脉炎、肿瘤脑转移等非高血压性疾病导致肢体偏瘫患者。⑧出血性中风患者头部CT检查颅内仍有出血者。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西医药基础治疗。治疗原则为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抗血小板聚集,降纤及改善循环治疗,加强护理,防治并发症[3]。

治疗组在西医基础治疗同时结合火罐联合康复锻炼。方法:(1)火罐操作方法:①闪罐:在保暖和遮挡患者的前提下,让患者取俯卧位,在背部膀胱经、督脉分别从上到下、从下到上闪罐。②运罐:持温热罐体循背腰部督脉、膀胱经,往返施以振、摇、滚、揉法,至背腰部皮肤潮红。③走罐:用棉签蘸液体石蜡涂于施术部位上,沿督脉及膀胱经走向推罐,吸拔力的大小以推拉顺手、患者疼痛能忍为宜,观察走罐部位皮肤充血、颜色变为紫红色,尤以局部出现紫色血瘀为最佳。④留罐:用纸巾将施术部位液体石蜡擦干后,于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膈俞、肩井、大椎穴留罐,留罐时间为10 min。(2)康复锻炼包括床旁被动肢体功能锻炼及康复室作业疗法[2]。共治疗8周。

治疗结果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分。根据神经功能缺损分值的改变以及病残程度的分级进行疗效判断。

NIHSS评分及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改善(P<0.01),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P<0.01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前两组主要症状、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主要症状、体征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P<0.01),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讨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西药和火罐联合康复锻炼结合治疗中风偏瘫恢复期患者,与单纯西医药治疗比较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西医学对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主要是控制危险因素、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生存者有较高的致残率。火罐联合康复锻炼治疗可明显提高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且治疗越早效果越好。火罐增加了闪、摇、振、滚等多种方法,对背部督脉和膀胱经实施熨刮、牵拉、挤压、弹拨等良性刺激,利用火罐的温热效应和机械效应,通过背部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状态[3]。康复锻炼早期使肢体处于功能位,防止无力肌肉由于重力作用使关节外展外旋而至肌肉韧带拉伤。同时,早期肢体被动锻炼防止肌肉萎缩及静脉血栓形成,后期康复锻炼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在中风偏瘫的治疗上,火罐联合康复锻炼治疗中风偏瘫是一种易为患者接受、坚持并普遍推广的中医外治法。

[1]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项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

[2]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3]胡彩华.平衡火罐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7):935-936.

2015-05-08)

猜你喜欢

火罐偏瘫中风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玻璃火罐沥干存储箱的设计与应用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动气针法结合火罐治疗40例落枕的临床观察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两火罐搞定疱疹
中风防治灵Ⅰ号、Ⅱ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15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