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伤患者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与抢救措施研究

2015-04-13卢翔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年11期
关键词:酸中毒纤溶创伤性

卢翔

(台州市立医院,浙江 台州 318000)

创伤患者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与抢救措施研究

卢翔

(台州市立医院,浙江 台州 318000)

目的:针对创伤患者,探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影响因素和治疗抢救措施。方法:我院两年间收治136例创伤性急性凝血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探究其影响因素和治疗措施。根据患者是否休克、体温高低、是否酸中毒进行分组,并比对各组患者的PT、APTT、TT指标。结果:非休克组相对于休克组,非低体温组相对于低体温组,酸中毒组相对于非酸中毒组,PT、APTT、TT指标异常率低较多(P<0.05)。结论:针对创伤性急性凝血病的发病机理及相关因素,采取相关的救治措施,能够有效的降低伤患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率,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创伤患者;急性凝血病;影响因素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得人们更加容易受创伤。目前比较常见的有交通事故伤、刀具利器伤等。人在受到严重创伤的打击下,机体很容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以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就称为创伤性凝血病[1]。与酸中毒、低体温是创伤患者的三大致死因素。以本院收治的136例创伤性凝血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病症形成因素和治疗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2年7月到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36例伴有凝血病的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90例,女46例,年龄在25-52岁,平均(37.2±1.6)岁;其中交通事故伤76例,工作意外创伤28例,摔伤22例,殴打致伤10例;低体温24例、酸中毒20例,休克12例。就教育程度、工作性质、身体疾病状态对相应患者进行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二)方法。

1.分组:对所选患者进行分组,按照酸中毒、低体温和休克分为三大组,每组分为两小组。

表1 患者分组情况对照表

2.监测:所选患者均伴有早期识别的高危因素,包括创伤程度严重、休克、大出血等。针对不同患者的特殊情况给予相应的监测和治疗措施。在患者入院当日抽取5ml静脉血进行检测分析,主要监测PT、APTT、TT等指标。

(三)监测标准。

以病患的PT(凝血酶原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为监测指标。具体的诊断标准为:PT>18s表示凝血紊乱,12s<PT<16s凝血正常;APTT>60s为异常,24s<APTT<36s正常;TT>15s为异常。

(四)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8.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 果

PT、APTT及TT的检测值异常率如下,非酸中毒酸组显著低于酸中毒组、非休克组明显低于休克组、非低体温组也显著低于低体温组患者,三大组的九组数据分别对比都具有较为显著的差异(P<0.05)(见表2)。

表2 各组患者PT、APTT、TT情况比对表

三、讨 论

(一)创伤性凝血病致病因素的探究。

凝血病实质上是一种凝血功能障碍疾病,对人类身体危害严重。致病因素主要包括组织损伤、休克、血液稀释、低体温、酸中毒及炎症反应等六大相关联性因素[2],通常情况下,机体组织损伤是创伤性凝血病的导火线;休克则对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酸中毒、低体温、炎症等其他因素都是加重因素。

已知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生受抗凝、凝血、纤溶机制的相互调控作用[3],从这一发病机理分析相关的六大因素:(1)组织损伤:血管内皮损伤后,可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从而增强纤溶功能。(2)休克:休克极易导致的酸中毒,进而可以干扰凝血酶的功能,处于休克状态的机体活化蛋白C增加了血栓调节素的活性,导致纤溶亢进。(3)低体温:随着温度的降低相应酶的活性及其代谢率降低。因此降低血小板活化和黏附作用。(4)酸中毒:pH从7.4降到7.0时,FVIIa、VIIa/TF复合体等的活性水平大幅度下降,可降低50%-90%之间,进一步抑制凝血酶生成,特别是当合并有低体温时这种作用明显增强。(6)炎性反应:炎性反应可引发机体组织炎症反应,加剧凝血紊乱。

(二)具体救治措施。

(1)预防原则为主,一旦发现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就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止血治疗,并给予患者相应复苏治疗[7]。(2)针对患者病症,或临时出现情况,作出相应检测并输注相应液体或药物进行治疗,包括血液的及时输入,要保证标准值。(3)保暖措施,给予患者复温治疗。选用物理方法保暖并且对患者的输入体液保证在30℃左右,手术过程中也要做保温措施,如选择温热盐水等。(4)抗纤溶治疗,在医治初期一般患者机体表现纤溶亢进,应首在救治前先给予患者氨甲环酸治疗。

本次研究主要对低体温、酸中毒、休克三种主要致病因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非低体温组较低体温组、非酸中毒组较酸中毒组、非休克组较休克组就PT、APTT及TT检测情况,具有明显较低的异常值出现,也就是说后者相对于前者不容易出现凝血病。综上所述,对创伤性凝血病做好监测,分析致病因素,针对因素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是创伤性凝血病患者有效治疗的保证。

[1]蒋国平,文 怀,蔡 挺.创伤性凝血病发生机制及其止血控制复苏整体观[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2012,5(3):37-42.

[2]徐庆余,潘光华,郑旭东,等.重组活化Ⅶ因子对严重创伤合并创伤性凝血病预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1):46-48.

[3]杨细平,涂 悦,孙洪涛.亚低温对重型颅脑创伤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9(2): 142-145.

R641

A

1002-1701(2015)11-0129-02

2015-06

卢 翔,男,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急诊。

10.3969/j.issn.1002-1701.2015.11.068

猜你喜欢

酸中毒纤溶创伤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牛瘤胃酸中毒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及饲养对策
奶牛瘤胃酸中毒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
17例创伤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体会
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例
骨折患者术前凝血及纤溶功能对术后血栓栓塞症的风险预测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后抑郁
肌动蛋白清除系统与凝血—纤溶系统在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
肿痛安胶囊治疗踝创伤性关节炎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