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茶菌面包的研制

2015-04-12黄朝勇李昕洁肖鹭思瑶

中国酿造 2015年8期
关键词:蔗糖面包感官

高 烨,冮 洁*,黄朝勇,刘 瑶,李昕洁,肖鹭思瑶

(大连民族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红茶菌又名“胃宝”,是用糖、茶、水加菌种经发酵而成。红茶菌在发酵过程中,其主要成分的含量和活性在发生着变化,总酚含量增加,表儿茶素含量增加[1-4];另外,葡萄糖醛酸和葡萄糖二酸1,4-内酯是葡萄糖氧化产物,也是红茶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重要功能因子[5-6]。红茶菌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等营养素,并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因此,能调节人体生理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消化,防止动脉硬化,抗癌,抗氧化,养生强身,成为一种盛行全世界的养生食品[7-8]。红茶菌液对革兰氏阴性、阳性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菌液中提取出小分子质量蛋白质类物质,该物质在酸性条件下抑制细菌生长[9-10]。由红茶菌为原料已研发出多种食品,如红茶菌酒[11],红茶菌饮料[12-13],红茶菌酥糖[14]等。

红茶菌液中含有丰富的酶系和生理活性物质,是优良发酵剂和营养剂。因此,将其应用在面包发酵中,提高面包品质。将抹茶加入到面包中不仅对面包的口感、质感、以及色泽方面有很大的提高,而且抹茶对人体也有保健功能。本试验将红茶菌应用在面包发酵过程中,制作出具有营养保健功能的特色红茶菌面包,具有广泛开发应用前景。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红茶菌膜:中国新胜红茶菌有限公司;抹茶粉:余姚绿谷工坊食品有限公司;绿茶:杭州西湖龙井实业有限公司;酵母: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面粉、鸡蛋、盐、奶粉、黄油、蔗糖:市售。

1.2 仪器与设备

YXQ-LS-50A型立式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DNP-9162型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FKB-01型电烤箱:佛山市华兴电器厂;AFJ-30型面包发酵箱:杭州伟龙制造设备有限公司;YP3001N型电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B20型强力高速搅拌机:广州市番禹力丰食品机械厂;pHS-3C型pH计:上海仪电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1.3 方法

1.3.1 红茶菌面包制作工艺和操作要点

红茶菌培养→和面→面团发酵→面团复发酵→底盘清洗→分割、整形、摆盘→醒发→烘烤→冷却装袋→感官评价

(1)红茶菌制作工艺操作要点

将沸水冷却至85~90 ℃时,按0.6 g/100 mL比例加入茶叶,恒温保持30 min,滤去茶渣,然后按10%质量比加入蔗糖,均匀搅拌后再煮沸,冷却到室温备用。将红茶菌菌膜按2%的接种量接种到上述茶水中,28 ℃恒温静置培养,每24 h测其糖度和酸度,并观察发酵情况。一共连续测定5 d。

(2)面包制作工艺操作要点

面包基础配方:面粉500 g、水240 g、酵母10 g、鸡蛋100 g、盐5 g、奶粉50 g、黄油25 g、蔗糖90 g。

面包制备:将水加热到30 ℃,加入酵母恒温活化。活化后的酵母溶液按0.4%(干酵母/面粉)加入到70%的面粉中,在和面机中搅拌20 min。然后在温度为44 ℃,相对湿度为70%~80%的条件下发酵90 min(第一次发酵)。当面团起发并开始略微塌陷时。将剩余30%的面粉及其他辅料加入到主面团中搅拌20 min。将调制好的面团在温度为35 ℃,相对湿度为70%~80%的条件下静置发酵150 min(第二次发酵)。将发酵好的面团分割、整形、摆盘,再放入醒发箱中醒发60 min,取出送入烤箱,控制上火温度180 ℃,下火温度190 ℃,烘烤15 min,取出,冷却,包装[15-17]。

1.3.2 红茶菌面包配方的优化单因素试验

红茶菌液添加量的确定:在蔗糖添加量与抹茶用量分别为14%和3.0%的情况下,分别控制红茶菌液添加量为16%、32%、48%、64%(以面粉总量为基准),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考察菌液添加量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抹茶添加量的确定:在红茶菌液添加量与蔗糖添加量分别为48%和14%的情况下,抹茶添加量分别控制为1.8%、2.4%、3.0%、3.6%(以面粉总量为基准),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考察抹茶添加量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蔗糖添加量的确定:在红茶菌液与抹茶粉添加量分别为48%和3.0%的情况下,蔗糖添加量分别控制为12%、14%、16%、18%(以面粉总量为基准),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考察蔗糖添加量对面包品质的影响。

1.3.3 正交试验设计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红茶菌液添加量、抹茶添加量和蔗糖添加量为试验因子,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优化红茶菌发酵面包的配方。试验因素与水平见表1。

表1 面包配方优化正交试验因素与水平Table 1 Factors and level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s for bread formula optimization

1.3.4 感官评定标准

从样品的形态、色泽、口感和气味等方面对红茶菌功能性面包做出评定,评分标准见表2。由10位食品专业大学生组成评价小组,对样品的4个指标分别进行打分,满分为100分,以平均分为感官评定的结果。

表2 红茶菌面包感官评定标准Table 2 Sensory evaluation standard of kombucha bread

1.3.5 指标测定方法

面包水分测定:采用GB/T 5009.3—2003《食品中水分的测定》[18];面包的比容:体积测定采用菜籽排除法,面包比容为面包体积(mL)与面包质量(g)之比[19];红茶菌液pH值:采用酸度计测定;糖度:使用手持糖度计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红茶菌培养过程中菌液酸度的变化规律

表3 红茶菌液酸度变化Table 3 Change of kombucha liquid acidity

红茶菌培养过程中菌液酸度变化规律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pH值逐渐减小,酸度逐渐增加。根据红茶菌液的口感和pH,选择发酵48 h的菌液添加到面包中。发酵时间增加,酸度增加,添加到面包中不利于面包酵母的发酵。

2.2 红茶菌液的添加量对成品品质的影响

红茶菌液添加量对成品品质的影响见表4。由表4可知,采用红茶菌液添加量为48%时,酸甜口味适宜,口感好,光泽细腻,富有弹性,质地柔软,表皮光滑,颜色分布均匀,营养价值高。大大增加面包烘焙的香味。因此,红茶菌液的添加量以48%为宜。

2.3 抹茶的添加量对成品品质的影响

表5 抹茶的添加量对成品品质的影响Table 5 Effect of matcha addition on product quality

抹茶的添加量对成品品质的影响见表5。由表5可知,采用抹茶量为3.0%时,具有了抹茶特殊的香味,且不影响其发酵,组织蓬松,表皮颜色光滑均匀,富有色泽。不仅增加了面包的风味口感,更能增加其营养价值。因此,抹茶的添加量以3.0%为宜。

2.4 蔗糖添加量对成品综合品质的影响

表6 蔗糖添加量对成品品质的影响Table 6 Effect of sucrose addition on product quality

蔗糖添加量对成品综合品质的影响见表6。由表6可知,适量的蔗糖对酵母菌等菌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但蔗糖的量过大,其反水化作用和渗透压会导致面包发不起来或塌陷,而且蔗糖能改善面团的流变学性质等。在蔗糖量为16%时,其味道等较为适宜,故选择蔗糖添加量为16%。

2.5 正交试验优化红茶菌面包配方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对红茶菌的制作工艺进行3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佳试验条件。正交试验设计及结果见表7,方差分析见表8。

表7 面包配方优化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Table 7 Results and analysi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s for bread formula optimization

表8 正交试验结果方差分析Table 8 Variance analysi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s results

对表7的正交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对面包品质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红茶菌液的添加量,蔗糖添加量的影响最小。而由极差分析得出最佳组合配方为A2B1C2。在此条件下,红茶菌面包的感官评分是92分。因此,红茶菌面包的最优配方为:红茶菌液48%,抹茶2.4%,蔗糖16%。从表8的正交试验方差分析可见,3个因素对面包品质无显著的影响。

研制的红茶菌面包质量:形态外形整齐,表面光滑,厚薄大致均匀,无气泡;组织细腻,有弹性,切面气孔均匀,呈海绵状;色泽黄金色,色泽均匀,无烤焦或发白现象;口味无异味,有烘烤和发酵后的面包香味和红茶菌清香风味,酸甜爽口。

2.6 红茶菌面包的指标

红茶菌面包的水分测定值为36.6%,pH值为4.45,比容为4.2 mL/g,符合红茶菌面包的标准。

红茶菌面包的微生物指标:细菌总数≤1 000 CFU/g,大肠杆菌≤30 CFU/100 g,致病菌:不得检出。

3 结论

红茶菌面包的最优配方为:红茶菌液48%,抹茶2.4%,蔗糖16%。在此条件下制作的面包内部组织柔软细腻,纹理结构好,发酵香味浓郁,且有可口的红茶菌味。红茶菌营养丰富,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红茶菌面包的风味优于普通面包,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1]吴 燕,阮 晖,何国庆.红茶菌的研究和应用进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2,33(8):436-438,443.

[2]朱晓庆,陈义轮,张亚伟,等.红茶菌发酵过程中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规律[J].食品发酵工业,2010,36(11):111-114.

[3]柯乐芹,吴 燕,陈启和,等.红茶菌ZJU1 液体发酵产胞外多糖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2,12(9):109-113.

[4]左 勇,边名鸿.红茶菌发酵条件的控制研究[J].食品科学,2011,30(11):228-231.

[5]周帼萍,汪芳安,高 冰.醋酸菌筛选培养基的优化和优良醋酸菌分离的研究[J].中国酿造,2004,23(6):18-19.

[6]万春美,才瑛琦,王晓婷,等.发酵条件对红茶菌生长及菌液酸度影响的研究[J].食品科学,2010,31(1):206-210.

[7]JAYABALAN R,SUBATHRADEVI P,MARIMUTHU S,et al.Changes in free-radical scavenging ability of kombucha tea during fermentation[J].Food Chem,2008,109:227-234.

[8]蒋立文,刘德华,廖卢燕,等.红茶菌发酵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7,28(3):15-17.

[9]蒋小强,邱红辉,符乃方,等.红茶菌和中草药红茶菌体外抑制霍乱弧菌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7):4-6.

[10]宋清鹏,胡卓炎,刘 丹.红茶菌饮料的研究进展[J].包装与食品机械,2013,31(3):44-48.

[11]孙永康,卢琴琴.红茶菌酒的研制[J].中国酿造,2015,34(1):172-175.

[12]王润东,邵 伟.红茶菌固定化发酵葛根茶饮料工艺研究[J].中国酿造,2015,34(3):158-161.

[13]赵文红,肖燕清,白卫东,等.红茶菌饮料的研制[J].中国酿造,2009,28(4):182-184.

[14]梁 进,杨豆豆,陈奕霖.红茶菌芝麻酥的研制[J].食品工业,2015,36(3):207-209.

[15]王思明,赵丽芹,张 曦.荞麦面膨化食品配方优化的研究[J].食品与机械,2010,26(3):138-166.

[16]刘 敏,赵改梅,曹志军,等.乳清粉对面包加工工艺的影响[J].粮食加工,2010(2):81-82.

[17]彭 凌,张 婷,贺新生.红平菇面包的加工工艺[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31(8):72-76.

[1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GB 5009.3—2010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19]商业部谷物油脂化学研究所.GB/T 14611—1993 小麦粉面包烘培品质实验法—直接发酵[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蔗糖面包感官
蔗糖中红外光谱初步研究
感官训练纸模
掺HRA 对蔗糖超缓凝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
感官训练纸膜
澜沧县蔗糖产业发展的思考
“好吃”的面包灯
冷胁迫与非冷胁迫温度条件下桃果实的蔗糖代谢差异
面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