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社区医院1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5-04-12

中国药业 2015年23期
关键词:医务人员医疗机构我院

1,周 燕1,周文莉2

(1.重庆市南岸区龙门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庆 400066; 2.重庆市南岸区妇幼保健院,重庆 400064)

基层社区医院1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1,周 燕1,周文莉2

(1.重庆市南岸区龙门浩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庆 400066; 2.重庆市南岸区妇幼保健院,重庆 400064)

目的 探讨基层社区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医院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上报的10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00份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略多于男性,60岁及以上者为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人群;涉及器官及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占45.00%;药品以一般反应为主,占79.00%;静脉滴注为主要给药途径,占84.00%;抗感染药物引起的最多,占51.00%,其中头孢菌素类占64.71%。结论 基层医疗机构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同时加强对医务人员知识培训及对社区患者的宣讲,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基层;社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有害的反应[1]。近年来,随着临床用药品种、剂型的增加,ADR也越来越多,严重影响患者安全。笔者对我院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上报有效的100例ADR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基层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医院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上报有效的ADR 100例,采用Excel办公软件和手工筛选的方法,分别对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抗感染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性质、转归、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性别与年龄

100例 ADR中,男 47例(47.00%),女 53例(53.00%);60岁及以上 47例(47.00%)。因本院无儿科,故所有患者年龄均不小于18岁,详见表1。

表1 ADR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2.2 给药途径

100例 ADR中,静脉滴注 84例(84.00%),肌肉注射 8例(8.00%),口服 6例(6.00%),阴道给药 1例(1.00%),喷雾吸入1例(1.00%)。

2.3 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其次是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详见表2。

表2 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2.4 分级和转归

一般ADR 79例(79.00%),新的一般ADR 18例(18.00%),严重 ADR 3例(3.00%);痊愈 90例(90.00%),好转 10例(10.00%)。

2.5 药品种类

结果见表3及表4。

表3 ADR涉及药品种类及构成比

表4 ADR涉及抗感染药品及构成比

3 讨论

3.1 ADR与性别、年龄

ADR患者中,女性略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13,性别无显著性差异。我院无儿科,故患者均不小于18岁。60岁及以上人群为ADR主要人群,这与基层社区医疗机构承担的功能有关。医院患者以社区附近老人为主,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医疗服务。老年人体质较弱,基础疾病多,病情复杂,联合用药几率大;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方面均都受到影响,易引起药物在体内蓄积;老年人用药依从性差[2]等,增加了发生 ADR的风险。提示临床医生面对老年患者,应综合考虑,尽量做到个体化给药,同时加强对老年患者的ADR监测。

3.2 ADR与给药途径

静脉滴注是引起ADR最主要的给药方式,占84.00%,高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3年)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的58.7%。2011年我国大输液市场容量在 100亿瓶(袋)以上,相当于13亿人口每人输了8瓶液,远高于国际上人均2.5~3.3瓶的水平[3]。不论是三甲医院,还是社区医院都将静脉滴注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广泛使用。静脉滴注给药比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引发ADR,主要是其直接将药物输入血液,药物的pH、渗透压、微粒、内毒素、不溶性微粒及输液器具等因素均可能成为ADR的诱因[4];药物在运输、贮藏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分解、以及输液在配制、滴注环节,因操作不当导致的污染均易引起ADR。有条件的医院通过设立静脉配制中心,可有效减少非药物因素引起的ADR。静脉滴注引起ADR多与其给药通常在医疗场所进行,医护人员能及时发现并对症处理有关,而其他给药途径则可能存在误诊、漏报。医疗机构应遵循“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5],加强对医师培训和指导,同时也要改变许多患者“输液好得快”的认识误区,以减少ADR的发生。2014年8月,安徽省卫计委公布了“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只有病情危重才需采取静脉滴注。

3.3 ADR累及器官/系统、临床表现及转归

本调查结果显示,ADR累及最多的器官是皮肤及其附件,占45.00%,与文献[6]报道一致。这与皮肤反应的临床表现易于观察和诊断有关。根据重庆市卫计委的规定,基层医疗机构应100% 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我院主要配备常用基本药物,如抗感染药、镇静催眠药、中药注射剂等,因抗原性较强,易引起该类反应。基本药物经过国家严格的遴选,因其安全性、质量稳定性2大特点,ADR发生率、严重程度都大大低于非基本药物。我院一般的ADR占79.00%,无非常严重和死亡病例,对这类ADR通常予以停药或对症治疗后症状得以改善,痊愈率90.00%,好转率10.00%。为促进双向转诊、建立分级诊疗,兼顾不同医保支付水平和基层与当地公立医院用药衔接,最近国家卫计委允许基层医疗机配备一定比例的非基本药物,基层医疗机构在新进非基本药物时,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培训,重点加强非基本药物ADR监测。

3.4 ADR与药品种类

由表3可见,引发ADR的药品种类中,抗感染药物居首位,与其在临床广泛使用有关。中药制剂引发的ADR排在第2位,主要因为中药制剂成分复杂,不易提纯,在制成注射剂的过程中需添加稳定剂、增溶剂以及着色剂等,可能与药物成分发生反应产生各类杂质[7];同时,中药制剂的制作、运输、贮存过程中,不同的中药成分间易出现理化性质的变化,其所含蛋白质或生物大分子作为过敏原导致不良反应发生[8]。提示医务人员应全面掌握中药制剂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药物配伍注意事项,减少ADR的发生。

3.5 ADR与抗感染药物药品类别

由表3和表4可知,在感染药物引发的ADR中,头孢菌素类占绝大部分。头孢菌素类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菌谱广,安全性相对较好,是许多细菌感染的首选,使用频率高、量大;β-内酰胺类抗感染药物的降解产物均具有抗原性,导致其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抗菌药物[9]。另有研究表明,β-内酰胺环、与β-内酰胺环合并的杂环、环的取代基等均会导致不同 ADR。青霉素类ADR通常由青霉素本身及降解产物(青霉素噻唑酸、青霉烯酸)产生不同抗原决定簇引起。ADR排第3位的是氟喹诺酮类药物。该类药物主要采取合成法制作工艺,容易带有大分子抗原或半抗原;另外,制剂过程中使用的赋形剂也可能引起 ADR。基层医疗机构囿于条件的限制,临床用药多根据临床的表现采用经验疗法,易导致抗感染药物不合理使用。近年来,细菌耐药问题越发明显,临床不得不加大抗感染药物使用剂量,这也会增加ADR的发生率。2012年8月1日原卫生部颁发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及随后进行的抗菌药物专项治理,对规范基层医疗机构抗感染药物使用起到很大促进作用,这必将大大减少抗感染药物引发的ADR。

ADR的发生,除药物因素外,还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种族、疾病、遗传因素、烟酒嗜好等因素密切相关[10]。这要求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活动中,在重视药品疗效同时不能忽视不良反应引起的危害。基层医疗机构可通过成立以院长或主管副院长为组长,医务科长及临床高年资医师为成员的ADR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本院ADR报告和管理制度,并将ADR规范填写及上报纳入目标管理。通过建立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引导、提高医务人员报告积极性。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可以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中嵌入“医院安全(不良)事件管理系统”,提高医务人员上报的依从性。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宣传栏、宣传单、专题讲座等,加强 ADR宣传力度,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对ADR认识度,并持续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基层医疗机构通过加强药物ADR监测,可及时、合理地控制医疗风险,保证公众用药安全。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EB/OL].[2011-05-04].http://www.sda.gov.cn/WS01/CL0053/62621.html.

[2]李 东,孙业红,朱永泉.病人的依从性与老年化的关系[J].中国药业,2000,9(10):61-62.

[3]向 楠.“我国人均年输液8瓶”背后[J].人民文摘,2011(4):28-29.

[4]栾瑞玲,张树平,王桂花,等.63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2,23(34):3 233-3 235.

[5]朱虹云,洪 滟,朱雅艳,等.2010年我院61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2,21(2):50-52.

[6]谢建翔.我院抗感染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1 094例分析[J].中国药业,2011,20(19):44-45.

[7]花世云,陈水星.中草药制剂痰热清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2014,7(9A):16.

[8]何伟珍,吴丽兰,应小飞,等.浙江丽水市2004年50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10):774-775.

[9]于 静,张艳丽,王春波.抗菌药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齐鲁医学杂志,2011,26(6):506-507.

[10]金有豫,林志彬.医用药理学基础[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1:12-13.

Analysis of 100 Reports of ADRs in Basic Community Hospitals

Qiu Yue1,Zhou Yan1,Zhou Wenli2
(1.Nan′an District Longmenhao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Chongqing,China 400066; 2.Nan′an District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Chongqing,China 400064)

Objective To discovery the characteristic and pattern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in basic community hospitals in order to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clinical administration.M ethods 100 report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collected during August 2011 to August 2014 in Chongqing Nan′an District Longmenhao Street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female patients were little more than males in the 100 reports of ADRs and most over 60 years old.45.00% were reactions on skin and attachments of all ADRs,79% were general drug reactions 84.00% were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drip;51.00%were caused by anti-infective agents and 64.71% from cephalosporin among these ADRs.Conclusion The community hospitals should try their best to enhance ADR monitoring,train medical staff and promote community publications to sufferers in order to decrease ADRs.

basic;commurity hospital;ADR;rational drug use

R969.3;R954

A

1006-4931(2015)23-0104-03

2014-11-13;

2015-05-16)

猜你喜欢

医务人员医疗机构我院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抗疫中殉职的医务人员
医疗机构在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探求
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对社区医务人员“知信行”的影响
我院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天津:促进医疗机构改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