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职业生涯管理教育模式的构建探析

2015-04-11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高中生阶段

孙 海 荣

(西藏民族学院 管理学院,陕西 咸阳712082;厦门大学 知识产权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高中职业生涯管理教育模式的构建探析

孙 海 荣

(西藏民族学院 管理学院,陕西 咸阳712082;厦门大学 知识产权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高中生由于缺乏相应的职业生涯教育,以至于学生在专业选择方面存在较大问题,严重影响未来的职业定位。鉴于此,在高中阶段应尽早引入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帮助学生认知自己,科学规划未来职业,提升就业质量。

职业生涯管理;教育体系;高中生;专业选择;职业定位

“教育部发布数据统计,2014年高考报名人数939万人,较2013年增加27万,增幅3%,今年计划招生698万人,本科363万人,高职高专335万人。录取比例约74.3%。”[1]“中国教育在线讯,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27万人,比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再增加28万人,创下历史新高。”[2]一边是庞大的高考队伍即将“上大学”,一边是庞大的大学毕业生遭遇“就业难”。但国家统计局2013年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超额完成全年900万人的就业目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略低于上年末的4.09%”[3]。从统计数据来看,并不缺少就业岗位。智联招聘认为,“就业难”并不是难在岗位的缺乏,而是难在毕业生对未来方向、社会需求的认知错位及自我缺乏了解产生迷茫[4]。

一、高中生职业生涯管理教育设置的必要性

“就业难”虽然表现在大学毕业阶段,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学毕业只是问题最后的“质变”,而中小学时期才是问题“量变”的源头。结合我国教育实际,许多大学生在高考专业选择之前都较少接触相关职业方面的知识,时间多花费在与专业、职业联系不明显的“语数外”考试方面,致使大学生无法合理进行专业选择,导致盲目跟风、忽视自身,在认知迷茫的情况下选择未来方向。从职业的角度来说,学生不论在何种阶段、接受何种形式的教育,最终都是通过选择职业来体现其价值,所以,应重新确定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定位”和“专业选择”,提高专业与职业匹配度,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对于高中生来说,虽未面临大学就业,但是高考志愿的“专业选择”将无疑决定未来职业的方向,专业的选择就是未来就业的选择,所以要想规避智联招聘所说的就业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就必须在高中阶段建立职业生涯管理教育体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个人真正了解自己,根据自身条件,拟定一生的职业发展规划。对高中生而言,不仅仅是为报个好专业、好学校,而是要通过相关理论更好地了解自己,从职业角度科学选择、筹划适合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

我国著名职业规划专家罗双平认为,职业生涯管理理论是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5]11,都是基于人生不同阶段为节点,帮助不同阶段的人群更好地规划和发展。所以,我们应以“职业生涯管理理论”为基础,重新构建适合我国教育系统的教育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正如我国学者吴志兰提出的,“学生、家长应重视对学生早期的职业生涯教育”[6]。

但是,目前由于我国职业生涯管理起步较晚,还无法像国外一样有健全系统的职业生涯管理教育体系。“很多地方小学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几近空白,初中则只有少数试点学校,高中生涯教育只有上海在全市所有普通高中开展,北京、广州等地在部分普通高中开展。”[7]从整体施行职业生涯管理教育体系有一定难度,当务之急应先从高中阶段推行。其原因是,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不同,学生面临高考专业选择,对未来职业影响较为直接,为了更好地提升就业质量,应将职业生涯教育端口前移到高中阶段,等将来条件成熟后再逐步向整个教育体系推行。正如我国学者赵士果提出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高中生科学合理地选择文理科及填报高考志愿,而且还可以及早地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了解职业、增强其未来职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相关的素质,提高其职业的竞争力。”[8]

二、职业生涯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一)基于职业定位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研究

帕森斯(E.Parsons,1909)根据个体特质提出在职业选择中存在三个因素:(1)了解自身情况,清楚自身的性格、能力、兴趣、理想、优势、劣势;(2)掌握职业成功所应具备的能力和要求,熟悉各种职业所需条件、知识以及工作环境,包括职业对自身的优劣、薪金以及带给自己的机会和前景等;(3)将上述两组因素融合匹配并达到最优。帕森斯认为,“职业生涯选择就是将个体的自我认知与工作世界的认知相互匹配,二者之间达到最佳的适合程度时就是一个明智的职业生涯决策”[9]。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兰德(Holland)根据个体性格的不同类型提出,在职业选择时,个体的职业性格决定不同的职业选择。将个体分成六种不同的职业性格以及对应的六种职业,职业性格与职业匹配程度越高,工作满意度就越高。美国心理学家弗隆(V.H.Vroom,1964)提出择业动机理论,认为个体的择业动机影响其个体的行为,个体会通过职业效价以及获取职业成功的概率来决定职业选择的动机强度。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ocial cognitive career theory,SCCT)提出,在职业选择时,强调职业选择就是结合个体自身情况和社会背景因素,通过自身的学习经验,进行自我效能分析,设定结果期望,产生特定的职业兴趣,选择职业目标并采取行动的过程。

(二)基于职业周期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研究

1.金斯伯格的生涯发展理论

金斯伯格(Eli Ginzberg)是较早从生命发展角度研究人的职业行为的学者,也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研究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他主要研究幻想期(11岁之前)、尝试期(11岁到18岁中学时期)、成年期(18岁以上)三个阶段的职业心理发展。事实上,金斯伯格的理论侧重于职业生涯前期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研究,研究范围从11岁到18岁,这个阶段正处于中学教育阶段,金斯伯格将这个阶段称为“尝试期”,并对这个阶段进行了具体的职业兴趣、能力、价值方面的研究。尽管金斯伯格的研究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其理论的精华仍旧为现代职业生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为高中生职业规划教育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背景理论。

2.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DonaldE.Super)是美国非常有代表性的职业管理学家。他根据人的年龄将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分为成长(0-14岁)、探索(15-24岁)、建立(25-44岁)、维持(45-64岁)和衰退(65岁以上)五个阶段,且将前三个阶段根据年龄再细化为三个不同子阶段。根据高中生所处年龄阶段,涉及成长阶段和探索阶段,其中成长子阶段包括:幻想(0-10岁)、兴趣(11-12岁)和能力(13-14岁),探索子阶段包括:试验(15-17岁)、转变(18-21岁)和尝试(22-24岁)。研究范围涵盖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针对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培养内容,高中生可根据自身所处的能力状态和年龄层面学习相应的职业生涯管理知识,注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更好地关注思考自身的未来和发展轨迹。

3.格林豪斯的职业发展理论

格林豪斯(Greenhouse)是美国知名的心理学专家,在其理论中,按照不同的年龄阶段将职业生涯划分为五个阶段:(0-18岁)进入职业准备阶段、(18-25岁)进入组织阶段、(25-40岁)职业生涯初期、(40-55岁)职业生涯中期和(55-退休)职业生涯后期。其理论重点是通过个体年龄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职业规划,在早期职业准备阶段,注重发展职业想象力、职业兴趣、职业选择能力的培养;进入组织阶段,注重培养如何获取自身满意职业和理想职位的能力,侧重职业定位。对于18岁左右的高中生来说,正处于职业准备阶段和进入组织阶段,因此,这些职业兴趣、选择和定位的培养自然是高中生应接受的教育内容,这样才能有利于高中生从专业到就业的衔接[10]。

从三位权威学者对职业生涯管理的研究来看,尽管他们各有侧重,但仍然具有相同之处。三位学者都是从人的出生开始研究,而且非常重视进入职业前期准备阶段的准备,也都提出了对职业兴趣、能力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而这个阶段所涉及的理论对高中生的职业生涯管理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三)基于职业个体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研究

我国职业生涯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以高中生为个体目标进行研究的相关理论并不多,但由于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践发展得较为成熟,我国学者主要将研究的重点集中于国外发达国家在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领域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分享,通过对国外不同阶段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借鉴,为我国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提供先进成熟的经验和做法。

张海春和段彦艳(2008)对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的职业生涯管理教育体系作了介绍,并重点分析了加拿大教育、培训和就业部的中学生职业指导课程、英国的志愿监管服务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家庭“百宝箱”的具体做法[11];孙宏艳(2013)认为,“美国、日本和德国等西方国家之所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与健全的法律制度、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专业的师资队伍、成熟的课程设计以及严格的考核制度分不开”[7]。

(四)相关概念界定

目前,职业生涯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职业生涯管理和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两个领域,“个体职业生涯管理(Individual Career Management,ICM)也称自我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由个人主动实施的,由个人结合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定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12]。“组织职业生涯管理(Organizational Career Management,OCM)是指组织为提高人力资源获取、保留、发展能力,进而促进核心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而实施的开发员工潜力、促进员工发展、帮助员工自我实现的一系列职业策略过程。”[9]

在对比和借鉴的基础上,我国学者也总结出了适合我国高中生发展的职业生涯相关理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樊富岷认为,“高中生的职业规划更趋向于学涯规划,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方向,从而找到学习的动力”[13]。著名学者赵士果(2008)认为,“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高中生在了解自我和职业的基础上,确定职业目标、制度计划,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条件,采取必要的行动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的过程”[8]。

本文将结合职业生涯相关理论、借鉴国外优秀经验,在广泛吸收相关学者建议的基础上,针对我国高中生自身的发展需要,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三、高中职业生涯管理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高中职业生涯管理教育模式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和“职业定位”,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管理教育应定位于职业探索阶段,其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提高社会认知,通过自身的定位与选择,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采取行动付诸实施。实施方法主要是以学校为主,学校确定明确的教育目标、教学方法,设计相应课程体系,通过相关专业教师和职业生涯教辅人员进行辅导,在帮助学生对自身认知的基础上,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进行“专业选择”;以社会、家长、企业等群体为辅助,通过不同职业角色的参与,按照学校的整体安排进行互动配合,提高学生对职业的深入了解,帮助学生合理判断与职业的差距,提高“职业定位”的准确性。为此,本文在借鉴SCCT职业选择模型的基础上[14],建立了相应的职业生涯管理教育模型(见图1),以便更好地指导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教育。

(二)高中职业生涯管理教育模式的具体措施

1.以理论为支撑、国外做法为借鉴,科学设计高中阶段职业生涯管理教育体系

全面吸收职业生涯相关理论,尤其是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其观点强调在个人自我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背景,通过学习来进行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在此基础上产生职业兴趣,选择目标和行动。“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毕业去向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比较研究”清楚地说明,我国高中生不仅对职业兴趣动机上存在问题,同时在对自我特点分析上也暴露出不足,运用此理论来指导,非常吻合高中阶段高中生职业探索的状态,促使学生了解自己。同时,在课程模式上借鉴国外优良做法,例如加拿大的教育、培训和就业部的中学生指导课程,设置各种教学模块,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引导学生熟悉职业环境并设计职业规划。可以设置各种职业情景,让学生进行各种职业角色扮演,处理各种职业事件,使学生不断加深对自己的了解,探索周围环境,产生职业兴趣,熟悉各行各业之间的职业联系,捕捉更多真实有效的职业信息。总之,通过课程学习和学校、教师、家长、企业等成员的帮助,可以为学生今后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定位”提供全面的信息和信心。

2.以“专业选择”为目的,开设各种社团活动,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提高

基于之前的问题分析,由于学生对自身认知不够全面,造成高考专业选择盲目跟风,导致“专业选择”出现问题。为了更好地规避此类问题,应先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了解其自身兴趣爱好,为此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熟悉自身优劣势,激发自身潜能,提高自信心。

学校应该针对青少年身心发育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社团活动,通过社团活动的组织、参与以及与其他同学的配合,实现下面的目标:第一,提高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学生的自我参与能力;第二,克服当前青少年个人主义问题,倡导团队配合,提高合作意识;第三,提高学生的对事情的分析判断能力、质疑能力和批评精神;第四,促进学生不断讨论、分析和评价,活跃小组学习的氛围;第五,提高学生组织安排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针对社团丰富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活动。第一,可以将传统项目和新兴项目相结合。例如有些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开设的爬树、攀岩、街舞、潜水、皮划艇、野外生存等社团活动,就是将新兴活动融入学校课堂中,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二,可以将“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目前,许多中学由于怕影响学习,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这样反而遏制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因此采取“堵”不如采取“疏”,通过相关专业老师的正确引导,设计一些以小组为主体的社团活动,发挥其有利之处,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第三,可以跨校合作。既可以与附近学校互动,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异地学校合作。组织相同或相近的社团进行跨校活动,使学生在接触不同群体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学习与人沟通、相处的能力,丰富生活阅历。

3.以“专业选择”为目的,开设各种职业课程,引导学生对职业作深入了解

仅帮助学生熟悉自己的兴趣爱好,远达不到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目的,尤其是职业认知能力,所以,必须开设一些相应的职业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社会职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索相关职业信息,逐步判断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适宜何种职业。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做法,例如,美国针对高中阶段启动的“成功高中计划”,主要是鼓励学校结合自身情况,开设相关“专业”,其职能就是帮助学生熟悉相关专业需要的职业要求。同时,相邻高中可以跨校选择,拓宽学生的专业选择范围,获得更多的专业指导,该项方案获得上千所学校的支持。例如,澳大利亚规定,“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学校要逐步减少必修课的科目,大量增加选修课。多数学校都有几十门或者上百门的选修课程,初中学生可以广泛接触不同领域的选修课,到了高中,可以根据未来发展设想,确定几门作为专修课程。这样,学生在广泛感受的基础上逐步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也为未来进入社会打好基础”[7]。

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针对中学阶段也明确提出相似要求,为此,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的教育实际,应注重“专业课程”专业范围的选择,淡化“专业课程”专业内容的深度。其原因,第一,高中阶段重点是职业探索,帮助学生进行“专业选择”和“职业定位”,是一个范围搜索到聚焦的过程,侧重对职业的了解,所以范围越宽,学生了解得就越全面,选择和定位就越准确,而专业内容对学生来说可以在专业选择确定后或者进入大学后深入学习。第二,注重“专业选择”与学生身心发育相结合。青少年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快,可从学生感兴趣的新技术、新领域的专业选择,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较快树立职业意识和进入职业探索。第三,“专业选择”可结合我国未来市场需求。传统专业学生接触机会较多,人才供给有一定的饱和性,不利于学生的就业。而新兴专业缺口较大,市场价值和社会贡献度都高于传统领域,美国两次崛起都是依靠新兴技术,中国要想成为真正强国只能依靠新兴技术和领域的发展,既利于我国人才队伍梯队的建立,也利于学生未来职业的竞争力。

4.以“职业定位”为目的,帮助学生设计自身职业生涯规划

“专业选择”是帮助学生认知自我,告知具有从事某种职业的潜能,而“职业定位”是帮助学生了解差距,告知是否适合从事某种职业的可能,其难度远高于“专业选择”,是在“专业选择”层面上的“聚焦”。调查中,较低的就业满意度、较高的离职率以及有三分之一就业者认为不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都说明“职业定位”的重要性和困难性。为此,应采取企业参观实习、邀请专业人士讲座、与家长互动、参加社区活动以及最终的考核等方式,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真实的职业,判断之前专业选择是否合理,明白自身的差距在哪里,并不断进行修正,从而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技能。

例如,日本在2003年推行了一项以中小学生为教育对象的“职业生涯教育计划”,在这一计划的推动下,日本高中学校开始实施“双轨制学习体系”,要求学生在一定时期里,一周至少要有三天在企业实习,两天在学校里进行文化技能的学习[15]。再如瑞士,将家庭教育融入职业教育之中,通过设定“子女节”,由父母带子女一起上班,通过对父母工作状况的了解,起到职业生涯教育的作用。

为防止流于形式,应建立考核制度。“德国就规定,学生选修完相关课程后,必须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职业技术考核,如果没有通过考核,则需要第二年再考。”[16]通过相关学习和实践,在学校、家长、企业、社区等群体的帮助下,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知自我,了解职业世界,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教育计划,确定自己的职业期望和规划。

5.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保障职业生涯管理教育体系的科学性

起着重要媒介作用的教师队伍,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质量。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几乎空白,师资队伍自然缺乏,许多在校老师甚至连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都不清楚,这样的师资队伍如不加以培训很难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德国等发达国家,从事相关职业的教师都需要具有相应专业和相应从业资格证书的人群来担任,并定期进行培训和考核。

结合我国实际,完全参照国外不太现实,应针对现有师资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第一,对现有老师进行培训,使其从事一些职业咨询和学业咨询的相关工作,并将职业生涯管理课程与现有老师所授课程相融合,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第二,针对一些专业课程,可以与企业、高校界人士合作,进行兼职授课;第三,与其他学校合作,发挥各自优势,设置不重叠的专业课程,学生互相选修,形成资源共享,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第四,未来应逐步通过相应法规,建立培养机制,规范职业生涯管理教育队伍,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当今,全球化经济已形成,产业结构变化迅速,不同职业层出不穷,人才竞争更加激烈,机遇和挑战并存,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基于这样的背景,高中生唯有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生存,实现自身价值。

[1]人民网.全国939万高考生今天奔赴考场5.6万人参加异地高考[EB/OL].http://edu.people.com.cn/n/2014/0607/c1006-25115981.html.2014-06-07.

[2]中国教育在线.2001年-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EB/OL].http://career.eol.cn/kuai_xun_4343/20131210/t20131210_1050496.shtml.2013-12-10.

[3]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2/t20140224_514970.html.2014-02-24.

[4]233网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EB/OL].http://www.233.com/gaokao/zixun/dynamic/all/20140402/092007928.html.2014-04-02.

[5]罗双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

[6]吴志兰.中学亟需职业生涯规划[N].中国教育报,2007-11-15.

[7]孙宏艳.国外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经验与启示[J].中小学管理,2013(8).

[8]赵士果.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探析[J].现代教育论丛,2008(7).

[9]刘天祥.IT产业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10]成丹.高中阶段职业规划教育问题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6.

[11]张海春,段彦艳.国外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览[J].教学与管理,2008(36).

[12]徐智华.自我与组织职业生涯管理的整合[J].科技管理研究,2011(5).

[13]王海晋,边婧.职业规划走进中学[J].好家长,2007(21).

[14]于泳红.职业生涯决策整合模型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15]郑玥.日本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

[16]杨春生.德国职业教育初探[J].江南大学学报,2008(1).

【责任编辑:孙艳秋】

2015-01-15

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拉萨旅游业利润相关者网络研究:基于动态社会网络视角”(编号:71361023); 西藏高校人文社科项目“西藏文化产业和西藏城市品牌协同发展研究”(编号:2013ZJRW39); 西藏自治区高等院校教师专业实践实战能力提高计划项目“基于实战能力提高的工商专业实践训练”。

孙海荣(1978—),男,山西临汾人,西藏民族学院副教授、厦门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职业生涯管理研究。

G71

A

1672-3600(2015)05-0124-05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高中生阶段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大学生职业生涯团体辅导对促进就业的研究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家庭教养方式对西部大学生职业生涯探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