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实效性的思考*

2015-04-11周玉琴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

周玉琴

(长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4)



对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实效性的思考*

周玉琴

(长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710064)

[摘要]由于受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习俗等文化多样性环境下的诸多因素影响,内地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心理特征等方面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在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针对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这些特点,内地普通高校应探索出教育管理的新模式:建设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平台,加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引导;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树立民族平等的教育理念;关注个人情况,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专设少数民族大学生辅导员岗位,注重心理健康辅导。

[关键词]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

中国是历史上形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共生成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本民族的优秀青年,担当着强化国家认同、维护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稳定、实现“中国梦”的多重历史使命。随着以 “文化—交往—公共性”为主题的“新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普通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与此同时,我国内地普通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正日渐增多。由于受到原生环境和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方式、受挫能力等方面与汉族学生存在着差异性,使得他们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高等学校特殊群体。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一个热点课题。因此,在国家治理转型的当下,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挖掘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的深层次问题,探索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的特殊路径与模式,对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推进国家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分析

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文化认同。当下的中国社会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转型,随着我国普通高校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的增多,普通高校生源的民族结构日趋多元化,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观念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不同民族的交流和碰撞也更加频繁。深入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是改进教育管理中的旧观念、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规律的新途径,将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1.深受多元民族文化影响,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学习,由于受到传统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家庭教育等熏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意识。当来到内地普通高校学习或工作,身处以汉文化为主流文化的环境中,“不由自主”地对于自身的民族身份认同会更加强烈。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保留着自己独有的民族意识、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习惯,并希望能得到他人特别是汉族师生的理解与尊重。笔者在陕西某高校进行的300份调查问卷中发现,各少数民族学生“能够强烈认同自己民族” 的有232人,约占调查学生总数的77.3%;在“本民族风俗、习俗的保持”问题上,有254人选择了“保持不变”,约占总人数的85%;有56.7%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本民族是最优秀的民族。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比较强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意识。多元并存并非和谐共处,在内地普通高校多民族学生混合居住、生活中,一旦有敏感的语言或行为刺激到少数民族学生,很容易发生因民族文化差异、多元文化碰撞而产生的冲突或矛盾,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群体事件。

2.自尊感强,但又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自卑和自尊情绪“交相辉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自我意识和自尊心都较强。但由于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经济文化欠发达的农村、牧区,其经济条件和教育条件与内地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据陕西某高校的调查,45.57%的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生活较拮据。家庭经济较困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长期生活在较为封闭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尤其是进入内地普通高校后,对生活上与其他同学的“大相径庭”的现实反差,短时间内较难适应。由于对所处困境不能正确对待,多存在悲观失望、畏缩不前、性格孤僻等问题,逐渐产生了自尊与自卑情绪的矛盾交织。笔者在与陕西某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交谈中发现,有的少数民族贫困生往往不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自我封闭,喜欢独来独往,少言寡语,行为活动 “与众不同”。再加上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饮食、气候等方面的不适应,进一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参与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3.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压力总体偏大。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内地普通高校教学中,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不是特别熟悉汉族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对带有明显汉族文化特征的社会科学教材以及教学模式缺乏基本的感性认识基础,他们不能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不能与其头脑中形成的社会背景和社会认知产生共鸣。再加上由于他们进入大学前生活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其思维方式的独特性,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理解课程、吸收知识的难度,学习方面普遍存在困难。调查了解到,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有83.5%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曾出现1门或1门以上的挂科现象,远远高于普通汉族学生的挂科率。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能力较欠缺,致使有些少数民族学生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甚至出现厌学情绪等。

4.适应性较弱,交流主动性不高,热衷于内部“小团体”。受到原生环境和本民族文化的长期潜移默化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语言表达、行为举止、饮食习惯等方面体现出较明显的本民族特色,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生活习俗。加之部分学生来自相同地域,有共同的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他们也很容易走到一起,这直接导致他们与其他同学交流减少,阻碍了他们融入到以汉族学生为主体的大集体生活中。据调查了解,在内地普通高校,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以“老乡会”“民族文化社”等平台形成了各种非正式“小团体”。他们根据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的“小团体”,大部分汉族学生缺乏对他们民族文化的了解,很难融入到他们的 “团体”圈子中。致使双方接触甚少,互不了解,交流较困难,容易产生误会与矛盾。这种缘于文化差异导致的现象,极大压抑和缩小了少数民族学生豪放、粗犷、“能歌善舞”的个性特点和自我发展空间。

二、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理念,创新教育管理模式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并且是以民族为载体依附于一定的国家之中。“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难以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恰如一个婴儿如果没有母亲乳汁的哺育而难以成长一样,一个没有文化归属感的民族也难以成为具有文化身份识别的民族。”[1]因此,在国家治理转型时代,根据当前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以及教育管理的内在规律性,应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各民族学生共同进步、健康发展、全面成才。

1.建设立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平台,加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引导。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是高校教育管理的中心主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对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要坚持构建以维护国家统一为核心,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主旋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内容,以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和现实为依托的“四位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具体教育管理的过程中,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文化的差异性等诸多因素,开设宗教伦理、民族政策、民族理论等方面的选修课,深入开展多样形式的民族政策教育。与此同时,高校还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通过课堂实践、校园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样的实践环节,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更多地了解本民族的历史,培养、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弘扬民族意识中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确立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在学生个体文化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此外,高校还要融合多种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文本资源、音像资源、社会资源以及现代传媒,通过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及书报杂志等宣传媒介,让更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刻领悟“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重要思想,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从民族认同,走向国家认同的教育目的。

2.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树立民族平等的教育理念。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内,民族关系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各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社会和政治稳定以及国家安全等重大政治问题。我国幅员广阔,地域之间文化差异很大,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因此,在大众化教育的今天,学校应当在充分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积极传播民族平等观念,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为此,高校有必要建立一种跨文化适应的教育机制和氛围,切实做好“尊重差别”与所有学生固有平等相结合,使来自不同民族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不断调整自我,以适应新的环境。在一个非民族院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必须始终坚持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主体,围绕“尊重民族风俗、民族平等、提倡人文关怀”为前提,把握好教育管理的“三贴近”原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营造校园和谐人文氛围,有效实现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的契合,这是非民族院校管理者承担民族学生培养责任时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关注个人情况,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在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充分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情感凝聚,实施情感援助,努力帮助解决他们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所存在的与他人交际、心理健康以及学习等方面的实际困惑。要经常深入到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在的班级、寝室,与他们谈心、讨论,了解他们在校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教育者学会运用多种策略和方式来帮助学生将内在的情感品质转化为外显行为,使大家在一个互动的环境中去体验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展示开放的民族心态,尊重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宗教信仰,增进认同与友谊,力求实现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教育目的。

4.专设少数民族大学生辅导员岗位,注重心理健康辅导。建立一支优秀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做好工作的重要组织保证。就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工作而言,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信仰风俗等各个方面的差异性,亟需构建和加强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辅导员岗位,建立起一支政治素养高、业务精、心理素质过硬的辅导员队伍。通过搭建心理健康辅导平台,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与疏导活动,帮助他们克服在自我约束、社会交往等方面存在的保守、封闭等不足,对他们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困境给出良好的建议。通过“个别咨询”“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等方式增强其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最终形成包容、开放的健康心态,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同时,加强内地各普通高校之间以及普通高校与民族高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经验交流,促进普通高校民族教育管理制度的完善。

总之,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多元文化时代,世界上各民族、各文化的密切接触已“不可避免”,大学生文化选择的自主性、易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进一步按照党的民族政策的要求,从战略高度出发,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使他们能较快地适应内地普通高校的文化环境,并最终形成健康、包容、开放的文化心态,把他们培养成国家所希望的新世纪少数民族创新型人才,使他们能够切实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02.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西周金文地名集证”(14AZD112)子课题“西周金文王畿地名汇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项目“西周青铜器铭文考释”(09YJA740084);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周青铜重器铭文集释(西周早期)”(11BYY091)的部分成果。

Considerations on th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for the Minority

Students in the Non-National Universities

ZHOU Yuqin

(MarxismInstituteofChang′anUniversity,Xi′an710064,China)

[Abstract]Due to historical,cultural traditions and other diversity of the environments,the students in ordinary universities have shown several aspects of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 system,the new model should be explored in the ordinary universities; firstly,w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and guidance of education resources;secondly,we need to show respect for the national customs, and establish a national equality of education ideas;thirdly,we need to cultivate the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of students of minority nationality;and lastly,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non-national universities;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educational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12-0079-03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12.021

[作者简介]周玉琴(1976-),男,安徽肥西人,长安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09-16 2015-09-01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论职业学校教学管理中的赏识教育
ERP系统在成人教育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新媒体视域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GIS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考试焦虑量表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试测报告
Sarason考试焦虑量表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适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