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遵循*——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

2015-04-11曾特清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社会治理小康社会

曾特清

(中共金华市委党校,浙江 金华 321004)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遵循*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

曾特清

(中共金华市委党校,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在“建设什么样的国家、怎样建设”的现代国家治理思想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全新社会”这一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科学阐述,形成了极具系统性结构的社会治理观。这一科学思想是我们党社会治理思想发展逻辑的自然延展,是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它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环节。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社会治理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社会治理;美好社会 ;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之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围绕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建的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极具系统性结构的社会治理思想。这些新思想,既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之改革总目标相呼应,亦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相适应,是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与准确把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与管理理论。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社会治理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社会治理乃社会建设之要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思维

社会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核心命题之一,更是我们大力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一项重要工程。正如胡锦涛同志曾强调指出的,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2]。这“四个必然要求”的论述,充分表明加强社会管理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性。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开始向“社会人”转变,原有的管理模式受到冲击,组织形式发生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面临挑战,但新的社会管理功能的重建和完善尚需时日,这就可能在社会管理上造成部分失控,使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增加[3]233-234。针对这种社会发展新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4]这一科学论断进一步强调了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我们知道,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国家治理能力在社会领域的重要体现。但问题是,当我们的发展处于转型期和换档期,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稳定处在高压期和关键期,该如何实现经济爬坡过坎、改革攻坚闯关、稳定强基固本?该如何在发展中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在改革中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在稳定中防止落入“社会治理陷阱”?当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意状态不断持续时,社会治理该如何实现其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任务?当人们对掌握公权力的人的不信任不断蔓延、信任裂痕不断扩大时,社会治理又该如何实现其创造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5]?面对诸如此类的紧迫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出:“社会管理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4]这一全新思维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行动指南。

可喜的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已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前提。从1978年到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由3645亿元增长到63.6万亿元,年均增长9.9%,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的3倍多;到2010年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到2013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4.16万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一;到2014年底我国外汇储备高达38430亿美元,自2010年以来稳居世界第一;而且,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了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我们已有20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社会治理新力量的勃兴则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重要动力。据民政部《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54.7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8.9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5.5万个,基金会3549个。各类社会组织在环保、教育、卫生等诸多领域,已初步发挥了社会整合与协调的功能。事实上,各类社会组织以及新社会运动等新力量的活跃,日益显示出构建更为良性的社会治理模式的可能性。总之,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不仅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国情实然,更彰显了治国理政的价值应然及其全新思维。

二、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新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6]这一科学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治理理论的新发展,其核心要义指的“就是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目标要求,在总人口十三亿至十五亿的大背景下,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这样全新社会大变动的历史进程中,在毫不动摇地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中心的牢固物质基础上,运用行政、经济、文化、法律等多种手段,保证我们国家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基层最广大人民的社会生活,能够更加和谐稳定、更加活跃又更加有序,真正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社会安全架构”[7]。具体言之,其内容包括: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种诉求;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调解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等等。事实上,“社会治理”概念的提出,反映的是一种新理念,核心就在于由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及公民),来共同治理和管理一个社会,力图实现政府、社会、市场三者的良性互动。从理念、内涵及其内容等各方面而言,现代社会治理与传统社会管理是不一样的,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别:一是覆盖的范围不同,“社会管理”在实践中往往被理解为无所不包,涵盖的领域过于宽泛,在实践中不容易把握,也很难界定,“社会治理”则聚焦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二是“社会治理”相比于“社会管理”,更突出地强调“鼓励和支持各方面的参与”,强调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而不是政府的管控;三是“社会治理”更加强调了制度建设,特别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社会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8]。由此可见,“社会治理是社会管理的升级版”[9]。用社会治理代替社会管理,虽然一字之差,但境界大不相同,其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体制、工作机制、工作效果都将发生巨大变化。总之,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绝非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转换,而是基于我国社会转型发生重大变化的战略抉择。从“管理”到“治理”,体现的是治理理念的新跨越,它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总结,更是未来美好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

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同做好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10]社会管理的根本就是做好群众工作。在此,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两个离不开”和“三个一切”的论断:“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民的创造力量;党的全部执政活动,离不开强有力的群众工作”;“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10]从这个意义上说,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群众工作与社会治理创新之间具有高度的契合,都是为了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治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进而言之,创新社会治理,“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6]。也就是说,社会治理的最终价值指向是为了实现和维护人民的利益,满足人民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治理的理念和目标都是“为了人”。这一社会治理的“人本”理念,体现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底蕴及其坚持在发展中保持和谐与在和谐中保持发展的辩证统一思想。

由于“构建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11]239。因此,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下移,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推进社会治理“三大”基础性工作:一是深入调研治理体制问题,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二是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狠抓城市管理顽症治理;三是加强人口服务管理,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促进人口有序流动,控制人口总量,优化人口结构。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论断,彰显出其“执政为民、施政惠民、亲民爱民”[12]的执政情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13]的政治伦理。这是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4]的群众史观的新阐释,是我党群众路线理论发展的新成果,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导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创新的经典体现。

四、社会治理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社会善治新举措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善治,而善治就是治理的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6]这“四个治理”的论断,解析了社会治理新常态,阐述了创新社会治理的新方式、新举措。

(一)实现法治化社会治理,构建法治型社会治理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在社会治理中,法治是前提、基础。唯有以法治理念为指导,以法制体系、法治程序和规范为支撑,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才能真正实现最佳的效果和长期的效益。事实上,借助于法律规则,将社会治理创新纳入法治化轨道,既是理顺社会治理格局中多元主体关系,构建政府与社会协同治理、良性互动机制的紧迫要求;又是实现社会组织依法自治,“让社会运转起来”[15]。因此,“在当前社会建设和管理任务加重的情况下,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3]250,善于用法治精神引领社会治理,用法治思维谋划社会治理,用法治方式实施和推进社会治理,保障社会治理各项事业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实现社会治理法治化,一是应以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为载体,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二是应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三是应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努力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四是应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五是应坚持科学维权观,树立“维权就是维稳”的观念,建立健全制度化的维权机制,做到以人为本、依法办事、统筹协调,将维权工作作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使维权工作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切实破解维稳工作中出现的信“上”不信“下”、信“访”不信“法”、信“闹”不信“理”之困局,像抓重点工程一样抓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的调处,“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16];六是应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引入“软治理”理念,“释放道德在治理中的正能量”[17]。

(二) 躬行民主化社会治理,构建参与型社会治理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要领导人民当家作主,推行真民主而不是假民主,共产党不怕讲民主。”[18]如今,在社会结构分化与利益主体多元的条件下,民主既是实现超大规模社会的社会整合和有效治理的重要资源,也是维系动态的政治稳定,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的基本保障。实现社会治理民主化,一是应大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拓宽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渠道”[16],不断体现社会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治理方式的多样性、治理手段的兼顾性、治理体制的包容性以及治理绩效的公平性;二是应“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通畅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16],充分运用平等沟通、协调、协商、引导等办法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完善公共决策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专家咨询论证制度,健全民主决策程序;三是应高度关注公众参与的有效性,避免公众参与变成走过场、走形式,发挥不了实际作用,并注意防止公众参与可能带来的问题,特别是避免特殊利益集团在参与过程中利用其优势地位不正当地左右公共决策;四是应树立公民权利本位、政府义务本位的治理理念,一切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变“为民做主”为“让民做主”,最终走向“由民自主”;五是在强化“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的功用之同时,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让社会组织成为协商民主对话的主体,“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16],引导社会组织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理顺政社关系,确保激发社会活力与确保社会秩序的有机统一,构建以社会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追求的社会公共治理结构,实现合作共治。

(三)追寻科学化社会治理,构建服务型社会治理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听于未闻、见于未形,制于未乱、防于未然,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19]这种坚持底线思维、未雨绸缪的辩证思想,对推进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就是要坚持以社会治理科学化为导向,以群众是否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价值取向,遵循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群众合法利益。实现社会治理科学化,一是应把尊重群众意愿放在首位,“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6],真正把“以人为本、民生为重、服务为先、公平正义”的理念贯穿到社会治理的制度设计、方法创新、具体执行中;二是应以人民利益为重,坚持完善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调研决策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馈渠道,主动倾听群众呼声,真诚关注群众愿望,虚心接受群众意见;三是应树立新的稳定观,运用辩证法来正确处理活力与秩序、民主与专政、维稳与维权、硬性维稳与柔性维稳的关系;四是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11]34,深刻领悟“推进经济发展是政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同样是政绩”[11]52之真谛,把民生改善作为最大的政绩;五是应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将群众工作贯穿于社会治理创新的始终,让群众真正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创造一个更社会化的社会”[20];六是应注重运用哲学的“极限思维”,使各个治理主体有其职能边界、范围,加快形成党委领导(引领和掌舵)、政府主导(供给和服务)、多元参与(共治和自治)、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水平,建立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律、自治”的服务型社会,切实做到社会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真正实现“政者有其为、农者有其地、来者有其尊、劳者有其得、工者有其居、孤者有其养、优者有其荣、力者有其乐、外者有其归”的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美好社会”,避免出现钱穆先生所谓的“平铺而无力的社会”。

综上所述,习近平总书记的社会治理思想内涵丰富, 思想深邃, 论述精辟,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理念、价值取向以及基本路径。这一重要思想特别强调维护社会公正、坚持依法治理、强化基层治理、加强互联网治理、重视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以及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创新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把握越来越准确、运用越来越科学。它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社会改革有了全新的理念,为回答“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全新社会”这一重大问题提供了理论武器、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这些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项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又一个新飞跃,实现了我国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事实上,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社会治理实践过程中已发生了一系列可喜变化:一是强化了从“我说你听重管理”到“以人为本重服务”的理念转变;二是形成了从“唱独角戏”到“社会协同”的共治氛围;三是采取了从“和稀泥”到“依法解决”的矛盾化解方式;四是突出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等等。这就从根本上构建出美好社会的新方略。美好社会是“可以实现的社会”[21],只要我们人人都使出一种“积水成渊般的韧劲、逆水行舟般的闯劲、水滴石穿般的钻劲、悬河泻水般的狠劲”,理性、科学、辩证地把握社会治理创新规律,深入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社会治理思想精髓,定将建构起一种“小政府、大市场、好社会”的社会治理结构,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实现中国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105.

[2]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2-20(1).

[3]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4]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16.

[5] 赵孟营.社会正义重建: 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历史转向[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6): 82.

[6] 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强和创新特大城市社会治理[N].人民日报,2014-03-06(1).

[7] 郑必坚.致“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学术研讨会”的贺信[M]//陆学艺.中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对话·争鸣.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

[8] 李培林.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举措[J].观察与思考,2014(1):7.

[9] 龚维斌.社会治理是社会管理的升级版[J].理论视野,2014(1):32.

[10]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结业式上强调: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N].人民日报,2011-02-24(1).

[11]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2] 毛莉,明海英,孙妙凝.在全面深化改革大棋局中稳稳落子:代表委员解析《政府工作报告》六大看点 [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03-07(1).

[13] 习近平同志在听取省信访工作汇报时的讲话要点(2003年4月30日)[G].浙江省委党校汇编(内部资料),2013.

[14]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2012-11-16(4).

[15] 郁建兴,陈奕君,彭朱刚,等.让社会运转起来: 宁波市海曙区社会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

[16]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1).

[17] 凌解放.释放道德的“治理能量”[N/OL].(2014-03-12)[2015-09-16]http:∥paper.people.com.cn/dnis/index.jsp.

[18] 加强基层建设 巩固执政基础:习近平同志在金华市调研时的讲话提纲(2005年6月17日)[G].浙江省委党校汇编(内部资料),2013.

[19] 夏宝龙.扎实推进具有浙江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今日浙江,2014(7):22.

[20] 理查德·威尔森金,凯特·皮尔特.不平等的痛苦:收入分配如何导致社会问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19.

[21] [美]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美好社会: 人类议程[ M].王中宏,陈志宏,李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3.

Significant Principles for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StudyingonPresidentXIJinping′simportantexpositionsonsocialadministration

ZENG Teqing

(JinhuaMunicipalPartySchoolofC.P.C.,Jinhua321004,China)

[Abstract]In modern thoughts on state administration, issues like "What kind of country is to be built, and how to build that kind of state" draw much attention. President XI Jinping brings forward a scientific exposition on "how to govern a brand new society like socialist society", which shapes the outlook on social governance with highly systematic structure. The scientific thought is a natural extension of our party′s idea of social governance, and is our party′s lat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more importantly, it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part of XI Jinping′s governance ideas and "Four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layout. Deeply understanding his social governance though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building of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s and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or rather, the great revival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XI Jinping;social administration;prosperous society;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认同研究”(13BKS 020)之成果。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5)12-0019-05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12.005

[作者简介]曾特清(1973-),男,湖南新化人,中共金华市委党校教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和公共管理(伦理)学。

[收稿日期]2015-10-21 2015-09-21

猜你喜欢

社会治理小康社会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努力为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