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2015-04-11张家智刘新龙
张家智刘新龙
(滁州学院思政部 安徽滁州 239000)
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张家智1刘新龙2
(滁州学院思政部安徽滁州239000)
摘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前提,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美好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对于农民来说,我们要促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关键在于采取有效的措施,设计科学的路径,来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的认知认同,进而有利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四位一体协调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路径
一、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任何社会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共识基础之上,其核心价值观也必然是用来维系社会秩序、调节社会成员思想行为、塑造身份认同的精神力量情感纽带。作为推动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进步最根本的力量,核心价值观不仅蕴含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而且还充当着评判一个社会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恰逢“战略机遇期与发展转型期叠加、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交织、改革窗口期与改革攻坚期重合”,①因而整体上呈现出重要的阶段性特征:它一方面表现在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另一方面则展现出社会转型加速、加剧,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取向日趋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随之而来的理想信念缺失、道德水平滑坡、主流价值观解构等不良现象应该值得我们高度的警惕。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形势下,我们党为全体中国人民确立了共同的理想——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了应对风险和考验,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角度,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而提出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在价值追求上的“最大公约数”,所以必须以它为统领来明确方向、振奋精神、凝聚力量,为我们实现中国梦提供根本的保证。[1]
与此同时,习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②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有近90%的人口长期生活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是我国的根本,所以“中国梦”首先应该是“农民梦”。只有实现了“农民梦”,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以农业的发展为基础。[2]
不可否认,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的发展进入了新天地。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这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发展:它在一方面给广大农民的思想意识、生活观念、思维方式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促使他们求富、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愈加强烈;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我国农村分布广泛,人口众多且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之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原因,不少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依然相对滞后。特别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激发了新旧伦理之间的相互冲突与磨合,加快了不同文化思潮的对流和激荡,加剧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交融与碰撞,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利益主体所追求的多元价值观的影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不少农民的理想信仰缺失、法律意识淡薄、思想庸俗浮躁,助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在农村的滋生蔓延;部分农民甚至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前途和方向认识不清,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信心不足,从而对国家、集体和社会的责任感日渐缺失,这些现象既不能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③)的要求,也必将会严重影响甚至滞后我们实现美好中国梦的现代化进程。
诚如党中央2013年农村工作会议所明确指出的那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④所以,近年来党中央依然一直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3]
由此看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这块阵地上,正确的思想如果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潮必然会去占领;生活中的真善美如果不去占领,假恶丑必然要去占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越急剧,就越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因为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本质和最深刻的体现,可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与科学的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美好乡村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它能够促进广大农民群众进一步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直接和具体地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从决定性的意义来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农民素质的必备前提,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性环节,同时也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而对于农村现代化而言,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国整体现代化发展的水平从根本上就直接决定于农村现代化的水平。事实上,这也是众所周知、不证自明的道理。由此可见,只有在大力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全面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努力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良性互动,坚持注重经济行为和遵循价值导向的有机结合,确保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利共赢,才能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位一体协调发展。
二、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广大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美好“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战场,如何在这片广阔天地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这是特别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把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我们要想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绝不能只简单地满足于表面的宣传和空喊一些口号,而必须要落实和体现在农民群众的利益主张之中。我们要坚持把破解长期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作为着力点,从群众盼望最急迫的事情入手,加大扶贫攻坚的力度。特别要注重整合资源、充实内涵,同频共振、全面推进,力求最终形成一系列务实管用、切实可行的强农、惠农、富农思路、政策和措施,使广大农民能够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⑤只有高度契合农民的切身利益,贴近他们生产、生活的实际,深入其内心世界,才能获得他们自觉的价值认同,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落地生根。
其次,是要创新理论宣传工作的方法与方式。习总书记曾经多次强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⑥为此,我们必须要紧密结合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及思想的实际,科学探寻宣传普及同他们思想情感的契合点,努力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发和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创作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形式多样、雅俗共赏的文艺作品,依托乡镇文化站、社区广场、农民乐园等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精髓有机地融入传统节庆文化、乡村特色文化、社区广场文化之中,这样就能将其深刻内涵的“普通话”转化为“地方话”和“家常话”,将“大主题”转化为“小故事”与“身边事”;将“大社会”转化为“小舞台”加“生活剧”,将“大道理”转化为“小道理”或“寻常理”⑦;变宏大叙事为春风化雨,化“理论抽象”为“生动直观”,如此这般用鲜活的场景、生动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通俗化和大众化,寓庄于谐、寓教于乐,让广大群众喜闻而乐见,这样不仅能加深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的认知认同,而且还能增强理论自身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宣传工作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和贴近群众的原则,才能进一步增强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增进人民群众对它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和政治认同。马克思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9页)由此可见,只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内涵精华顺其自然地融入农民群众的话语体系,才能增强他们践行的自觉性、自信心和自豪感。[4]
再次,就是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广大农民群众既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要参与者,就更应该是现代化建设事业成果的受益者。我们要坚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和引领下,不断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他们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深入开展“建设美好乡村,培育新型农民”等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引导他们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自觉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在农村精神文明和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借助报刊、广播、电影、电视、手机、互联网等传播媒介,一方面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另一方面要重点普及科技、法制、市场经济等知识,注重培育良好村风民风、完善村规民约,不断提高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大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懂科学、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努力为社会主义美好乡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我们要想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能落地生根且开花结果,必须要深度了解我国农村的社情民意,不仅要坚持因地制宜、力求彰显特色,而且还要善于创新,注重落细、落小、落实,并努力使之与农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只有切实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进而促进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5]
注释:
①专访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唯一出路[EB/O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5/26/c_126548666.htm.
②习近平解读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EB/OL]http://news.youth.cn/gn/201303/t20130317_2988865. htm.
③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EB/OL].http://www. ahnw.gov.cn/2006nwkx/html/200601/%7B0F5AD564-5E6B-467F-BD62-4D949337E23C%7D.shtml
④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EB/OL].http://www.banyuetan.org/chcontent/zx/yw/20131225/89135.html
⑤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⑥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4-02/26/c_133143680.htm
⑦刘庆业.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EB/ OL ]. http :// www . qianhuaweb . com/ content/ 2014-05/ 14/ content_4882097.htm
参考文献:
[1]季明.核心价值观概论[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3]习近平谈“三农”:端牢“饭碗”推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EB/OL].(2014-08-13)[2015-01-28]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4-08/13/c_1112057362.htm.
[4]刘昀献.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EB/OL].(2014-10-22)[2015-01-28]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n/2014/1022/c40531-25887133.htm.
[5]陈荣卓,唐鸣.农村基层治理能力与农村民主管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02).
[责任编辑王占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0438(2015)06- 0018- 03
收稿日期:2015-02-17
作者简介:张家智(1968-),男,安徽金寨人,滁州学院思政部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刘新龙(1988-),男,安徽明光人,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