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语动词隐喻的概念结构
——动词多义的内在结构特性

2015-04-11彭玉海王洪明

山东外语教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概念化喻体范畴

彭玉海,王洪明

(1.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中俄人文合作协同创新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2.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俄语动词隐喻的概念结构
——动词多义的内在结构特性

彭玉海1,王洪明2

(1.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中俄人文合作协同创新中心,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2.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动词隐喻的语义衍生有一个认知、意义上的支点,这就是概念结构。隐喻概念结构是动词认知意义释放的源泉,也是其认知效应的归宿,它在认知机制的表释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俄语动词隐喻相关理论问题具体讨论俄语动词隐喻概念结构内涵及其与概念化、概念域转移的关联、俄语动词隐喻概念结构特征的非一一对应性、范畴化及认知张力,并主要从相似性喻底、认知凸显与链接入手对俄语动词隐喻概念结构的认知运作进行分析。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厘清对概念结构的认识,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俄语动词隐喻实质、隐喻机制及动词多义的内在结构。

动词隐喻;概念结构;隐喻机制;多义内在结构

1.0 引论

整体思维与概念联想是语言认知的基本法则,也是语义构成的基本方式和来源,这在俄语动词隐喻的概念语义机制中有着突出的表现。隐喻本质上是在不同事体(包括动作、事件、现象、事物等)之间找出某种概念上的相似性,通过一类事体来理解、体验和表现另一类事体,很大程度上是从概念方式、概念结构层次强调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所以背后必然有概念结构的介入,概念化、概念方式、概念结构成为隐喻认知生命的基本元素。而由于人对客观事象的认识本身具备有序化、结构化特征,隐喻往往与概念的结构方式、概念组织有关,而且必定是概念结构的产物。“隐喻让我们通过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隐喻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蓝纯,1999:7)。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基本认知模式,“隐喻本质上就是概念性质的”(李福印,2005: 22)。人的认知能力有了概念结构的积极参与,才会有“概念隐喻”及“概念隐喻”的系统性(Lakoff&Johnson,1980:240)。很大程度上,语义结构就是由语言形式所激活的事体概念结构,因而有效的语义分析终归要落实到对概念关系、概念结构的分析。“词语的意义依赖于认知者的概念结构,任何语义结构的分析都必须依靠对概念结构的分析”(郎天万、蒋勇,2000: 65)。“意义就是概念化,语言语义学因此必须试图对思想和概念这样的抽象物体进行结构分析和明确的描写”(束定芳,2008:105)。现有认知语义研究中,动词隐喻及其概念结构尚未引起学界足够重视,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充分展开与挖掘,本文尝试对俄语动词隐喻概念结构的内涵、特征、运作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2.0 动词隐喻概念结构的内涵

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动词隐喻的概念结构则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是人们识解动作、行为的一种认知结构化方式。作为认知模型,动词隐喻概念结构类似于“框架(frame)”、“脚本(script)”或者“结构化脚本(structured scenario)”概念,它构成俄语动词隐喻的积极认知步骤和实质性内容。下面我们通过概念、概念化以及概念域转移等方面的分析来认识俄语动词隐喻概念结构的内涵。

2.1 动词隐喻概念结构

概念以及概念间的关联是在认知发展过程中逐步获得的,概念结构由概念间的依赖关系构成,它是知识的核心和认知能力的重要来源。概念结构包含概念范畴的内容,它进入词汇语义的构成,词汇语义一般都有概念结构成分或者有概念结构的体现。对事物的认识和描写并不是一开始就有严格的逻辑表达,对事物创新性的探索须借助丰富的认知联想,利用熟悉的概念来理解未知概念,使新事物获得概念化的语言表达。动词隐喻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是人对动作事件概念特征的一种组织、整合,来自于认知主体对动作认知意象的加工及人对动作属性的语义记忆和认知积淀,是动作喻体、本体的概念所包含的概念化、结构化内容和组织关系。由于认知概念与结构方式、关系密不可分,需要结构化的概念信息自然有概念结

构的倾向,概念结构成为动词隐喻的重要信息载体。另一方面,动词隐喻概念结构由语言内、外有关于动作行为的知识结构组成,它是相关语言、逻辑、文化知识结构的整体,该结构是人在实际生活环境中生成语言、解释语言的产物。动词隐喻概念结构帮助并直接参与新的动作认知经验的形成,使新的动作概念对象拥有并逐步呈现出较为明晰的结构。而所谓“概念”是对外部世界的抽象心理表征或其逻辑实体内容,是语言社团、公众意识(социум)中的动作行为联想意义内容,它包含认知意识所接受的动作本质特征和内在属性,是人对现实动作的组成、特性、结构等的认识模拟。例如:Поэма несколько хромает относительно формы(长诗在形式方面有些蹩脚)、Душа поёт(心情欢畅)。句中动词хромает(跛瘸、拐行)和поёт(唱歌)的隐喻分别借助属于人的动作属性和概念特征去认识、表现“诗歌”和“情感、情绪”的抽象特征,是通过隐喻分别把诗歌、情感的表现概念化为“跛瘸”、“唱、歌唱”这一具体动作结构、意象。认知隐喻中的概念有其独特之处,“它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直觉或印象,也可以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王红孝,2004:67)。

概念本身是针对认知图式来讲的,概念结构与认知经验、认知方式联系在一起,人类的概念和范畴相对于图式或意象图式来界定。根据Jackendoff(1983:17)的观点,组织概念内容和形成概念结构的认知能力具有普遍性,而这与隐喻中概念结构的物质感知、经验基础不无关系,“概念的形成与我们的身体经验密不可分”(段钨金,2010:10)。同样,“概念结构的形成与人的物质经验、认知策略等密切相关”(熊学亮,2001:11)。语言源于人与世界的互动体验,语义产生于人的经验感知、心智结构,“概念结构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蕴含于人的身体之中,也就是说,它源自我们概念之先的身体经验中,并受其限制”(Lakoff,l987:267)。意义有复杂的组成,语义构造同人的身体感知、动觉经验、心理感受及思维活动等都有内在联系。这样,动词隐喻概念结构成为语言的一种独特心理表象,是动词语义同认知概念内容相关联的重要一环。

2.2 动词隐喻概念结构与概念化

动词隐喻概念结构同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之间有密切关联,后者构成前者的重要内容或者说它是前者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动词隐喻的概念化可以进一步了解其概念结构。Evans&Green(2006)认为,概念结构基于认知体验,语义源自于概念结构,意义构建反映概念化过程(转引自林正军、杨忠,2011:10)。这里的意义不是静止的,是动态方式构建的,而动态的意义构建过程即被称之为概念化,此时的意义很大程度上不是指概念本身,而是指概念化、概念的构想,“认知语义即概念化”(Langacker,2008:30)。概念化不是单一的认知加工方式,它包括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多个认知域、多个维度、多层次的组织活动(Langacker,1999: 362)。因此概念化是一种动态化的复杂的认知加工过程(Langacker,1987;Croft&Cruse,2004;Evans&Green,2006),它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心智活动或识解操作(construal operations)(牛保义,2011:2)。这样,概念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概念结构表现概念语义的结构,语义内容与心智经验和概念化过程密不可分,词语意义依赖于概念在认知主体思维中的组构方式以及感知、解读意象化内容的策略。

进而言之,动词隐喻内容具有概念化所须的客观便利条件,因为动词隐喻表达的动作意象从对应的行为事理、概念事理上看,相当于是命题、命题结构,而“命题结构在完形构建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命题是表达事物情况的语句,它反映的是事物情况用语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成军,2006:67),这样,概念结构成为动词隐喻操作实体的“事件”思想内核和基本认知单元,动词隐喻概念结构表现的是抽象框架中意识化的物质内容,成为动觉知识、经验的积极心理表征。动词隐喻在表现主观认知的不同动作形象时,离不开概念化的主观能动性,不同的动

作事体本身上升为概念化方式的产物,这由语言与语言外现实中的各种关系决定,“语言把现实世界分成不同的概念和范畴”(刘利民,2011:13)。在动词隐喻这一认知概念系统中,概念结构不是一种与客观世界相对应的、简单的真值条件,不是客观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镜像反射”,其背后是动作意象概念化的语义内涵。

2.3 动词隐喻概念结构与概念域转移

动词隐喻并非对原有概念结构的照搬,而是要对隐喻过程涉及的概念进行认知加工和认知重构,包括概念的对接、转换、融合等,通过联想衍生认知新义的过程本身就是在概念体系之间作转换的过程。动词隐喻意义是其动作原型义外延扩张、动作意象迁移的结果,在这一进程中,人必然要通过喻体动作的概念来发展或者改变本体动作概念(词义)的内涵,凭借概念结构内容来甄别新的动作事体。一定程度上讲,动词隐喻意义是通过突出动词语义结构中的不同概念成分而获得的,动词隐喻概念结构是对外在动作的心理空间再现,动词隐喻的概念化过程激活它所对应的概念结构,从而产生新的义位。此时伴随的动词隐喻映射是概念结构之间的类比、转化关系,“始源域与目标域形成关联之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自在的概念网络体系,包含着人们以前对该事物认知的概念经验”(黄剑平,2007:105),始源域或喻体动作的概念由自身建构,并通过自身被理解、接纳,而目标域或本体动作则需借助前者的概念进行构造和读解。所以,通过一个动作过程特征说明、表现另一个动作特征时,首先必须要通过一个概念结构去建构另一概念结构。动词隐喻过程之所以能够在喻体动作中表达、理解本体动作,就是利用喻体的概念结构,在相似性基础上,借助喻体概念来形成关于本体动作的新的概念结构。动词隐喻语义对应于一定程度上被主观化的投射世界(projected world)、概念化世界(концептуальный мир)(Булыгина&Шмелев,1997),并与其中约定俗成的概念结构产生关系,动词喻义的产出和理解相当于认知主体的概念结构窗口化(conceptual structure windowing),在一个概念域的基础上打开了一个新的概念域窗口,由此形成新的概念结构,认知主体实现观念、意识的概念化转移,而这就是概念结构思维的结果。因此,动词隐喻意义依赖于施喻者心目中的概念结构,同时也依赖于概念域的心理意象及其对应的概念成分的转移。

这样,动词隐喻中的喻体和本体就是概念实体,动词隐喻就是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mental access)的过程(Radden&Kovecses,1999:21),动词隐喻机制实际包含了概念结构的交换过程。因而,动词隐喻就是人的概念能力的表现,是人在认知条件具备的情形下,充分利用各种有价值的认知信息,通过此动作事体的概念结构来认识和表现彼动作事体的概念结构,形成了动词隐喻概念结构的衍生或转换机制。

3.0 动词隐喻概念结构的特征

作为一种独特的认知架构和语义组织方式,俄语动词隐喻概念结构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我们认为,这主要表现在它的非一一对应性、范畴化及认知张力等方面。下面分别对这些特征加以分析和讨论。

3.1 概念结构的非一一对应性

认知隐喻的语义衍生对概念的运用是有组织、有选择的。动词隐喻中,喻体动作只有部分特征用于建构本体动作的概念结构,其他特征被忽略、掩盖甚至抹杀,通过聚焦动作整体概念结构的某一部分派生动词意义,因而隐喻语义衍生过程主要激活、聚焦于概念结构中部分信息内容,对概念的组织是部分性的,而不是整体上一一对应的。“虽然所喻借助喻体形成概念结构,但喻体中只有一部分结构得到利用……实际上,隐喻之所以成为隐喻,就在于喻体结构只有一部分参与隐喻形成所喻概念的结构,否则所喻概念和喻体概念就是一回事了”(马明、陈瑶,2008:543)。例如,俄语动词бежать,лететь的隐喻中,主要通过“跑、飞”这一运动动作包

含的“快速移动”概念形象和属性来建构、表现“(时间、光阴)流逝”这一抽象动作概念结构(Годы бегут[岁月飞逝];Летят за днями дни[日子过得飞快]),动作原型的其他语义特征已然消失或退居次要地位。这样,施喻者只是提取喻体动作“跑、飞”中典型、突出的部分,本体概念结构“(时光)流逝”集中映现这一部分特征,形成与喻体概念结构之间的非一一对称性。动词隐喻时,具体选择某些概念成分即意味着要舍弃另一些概念成分进入本体动作概念的设定,这也是俄语动词隐喻时语义变异的依据,包括语义成分的隐现、消减、交际功能的转换等。

概念结构的非一一对应性意味着本体和喻体之间在存在相似性的同时,还存在概念上的某种差异,因为概念特征本身就由区分性特征与集成性特征构成,而同中求异是动词隐喻必须要做到的,以喻体典型概念特征及其与本体的差异反映并表现出本体的特性,这也是认知隐喻的出发点和基本要求。而且这种非一一对应性还表现为隐喻中概念范畴的边界是不相重合的,这为概念结构关系的多维性提供了可能:动词隐喻概念结构中的概念至少是三元或多元维度概念,因为只有这样才谈得上概念的部分利用,如果一个动作事体只涉及二维的平面空间,或者缺少了时间等其他维度的概念因素,则找不出可以部分利用的概念,逻辑上就无法构成动作喻体,动词的隐喻就难以成立。正因如此,动词隐喻是建立在概念维面(维度)选择基础之上、由始源动作域向目标动作域的部分的、不对称的结构映射,两个概念域间的相似性伴随一种因其分属不同领域、不同概念维面所带来的差异感,而为了弥合它们之间的差异,确立某种新的联系,除了对本体、喻体动作要有各自的概念化认知之外,更需要在它们之间建立起概念结构分析面的特定解构、建构关系。

3.2 动词隐喻概念结构的范畴化

概念结构由概念范畴组成,动词词义是动作场景、事件的缩影,就动词来讲,其事件中的动作行为与事物范畴是两个(类)基本要素,动词隐喻概念结构首先需要把这两个事件要素整合为一个意义单元,继而还须将本体和喻体各自相似而又有别的事件内容概念化、类同化于一个框架范围,因而它具有明显的范畴化特征,“范畴化就是将不同的事物归为同一个类型的过程”(束定芳,2008:42)。范畴本身是认知主体对动作、事物进行分析、归类时启动的基本心理层级和心理运作单元,“它依赖于人的心理经验,即完形感知、意象、动觉等”(白解红,2001: 10),概念结构的范畴化需要对外界事物进行能动性、程式化的认知过滤和梳理,通过积极的认知跟进对主观意念同本体和喻体相关的要素进行对比和心理验证。此时,概念结构的认知处理需要从动作性质、结果、功能、特性等方面的差别中发现相似性,并对动作、行为进行概念、意象、范畴方面的认知布局和事件重构,从而形成概念框架的组织原则并进入隐喻认知的概念化过程。动词隐喻的基础是相似性,而相似性与动作事件的概括、分类构成一个连续性的认知心理过程,其间必对概念特征进行范畴化,因而动词隐喻概念结构的心理机制也是范畴化的一种机制,“概念结构范畴化能让同一范畴内部成员的相似性最大化,让不同范畴成员之间的相似性最小化”(俞建梁,2010:14)。

动词隐喻时,概念结构通过范畴化对概念进行归类,帮助施喻者认识、理解和判断、分析不同认知域的动作事件。经过两次或多次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映射的最后结果才是特定隐喻结构所代表的概念范畴,它协助形成动作事件中的某种认知心理牵引力。“在具体的范畴化过程中,人们会有意无意地借助头脑中已有的认知模型,即使在那种完全没有适当认知模型借用的陌生环境下,也会尽力从某些认知模型中提取相似的经验来认识新环境以及新事物并对其范畴化”(成军,2006:66)。动词隐喻概念结构范畴化的结果是建构了新的动作概念、认知心理上相似的动作意象。所以,对动作进行范畴化是认识不同动作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只有通过对比、概括和分类等方式对动作进行范畴化,以范畴形式表达出来,动作事体才能

被重新认识,转化为人的认知成果,因而“动作概念的范畴化成为人类复杂认知活动中一种基本的能力”(王寅,2006:57)。

3.3 动词隐喻概念结构的认知张力

动词隐喻概念结构具有的认知张力性(property of cognitive tension)是指它有向外延展的特性,具有开放性或灵活性。动词隐喻是一个具有较强衍生能力的意义机制,其概念结构的灵活、开放性为其提供了必要而有利的前提条件。

语言认知有自己特有的模型,认知模型是存储于人大脑中的关于特定认知对象的认知表征(Ungerer&Schmid,2001:51),它具有开放性及网络构建倾向性的特征。所谓开放性是指对某一特定概念范畴的认知描述尽管具有高度选择性、概括性,但永远都不可能穷尽。也就是说,该概念结构的认知特性和内容是在历时断面上表现出来的。“一个事体在该范畴的范围内可偏离原型的距离是没有固定限制的,只要实施范畴化的认知操作具有足够的灵敏性和灵活性,就能找到该成员和原型成员的相似之处”(Langacker,1987:116)。所以我们说,动词隐喻是动态化建构概念结构的认知运算过程。也正因为有这一特点,某种意义上讲,动词隐喻中动作意义的概念特征不是动作行为本身所固有的,而是认知主体、施喻者在心智中对动作事件能动作用的结果,因此可称之为是“互动特征”(Lakoff&Johnson,1980:119)。

中老年、儿童是比较特殊的游客群体。一般情况下,未满18岁建议是有监护人陪同的。欧美等一些国家签证手续审查也较为严格,在未成年人签证申请时会要求监护人或者是陪同人的公证和认证。因此,在出国前应该先咨询好哪些国家允许未成年独自出境旅游。对于老年人一定要谨慎选择独自出国自助游,因为他们可能会因为时差、水土不服等造成一些问题。

而动词隐喻概念范畴结构必须具备足够的灵活性。为了避免范畴系统出现紊乱,范畴系统应该具有内在的结构稳定倾向,但如果结构稳定到一成不变时,则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的环境,因此范畴结构必须同时具有稳定性和灵活性。概念结构中的信息密度对于认知活动来讲,可以满足稳定性、灵活性的范畴结构要求。这是因为概念结构以次概念串形式存在,而概念内部的细微差异表明概念结构具有应付不断变化的环境和不同表达需要的动态适应性,边缘性的概念串可以进入核心结构,核心概念串也可以交换、游移到边缘性的范畴成员中。而根据认知格式塔原理,思维机制会灵活运用大脑中已经储存的知识来分解环境输入的信息,再加以重组。另外,人们使用语言传送或表达信息,并不是直接、简单地传送真实世界所投射的信息,而是需要以概念化的灵活的方式重新组构,形成新的概念结构信息(Рахилина,1998;Кустова,2000)。这也许就是不同的人在认识、观察同一客观事物时,却可能形成不同概念、认知的一个成因。

语言认知体系是以概念为核心、具有结构性的一个系统,概念与概念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因此通过一个概念可以联想到其他概念,这赋予概念结构以开放、灵活的联想性。人的知识系统由大量概念束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复杂关系组成,所以认知主体也需要灵活处理和运用概念系统知识,并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结构。认知经验的丰富、新概念的参与、新概念节点的各种关联、融汇会使概念结构丰富、复杂,因而概念结构也是变化、发展的,这同样预示概念结构的开放性、动态化特征。凭借概念结构的开放性,可以对动词隐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概念变化做出应变和处理,确保语义衍生机制的正常运转,而且动词隐喻概念结构的灵活、开放性也赋予了自身以动态递归的特性。

概念结构的开放性还有另一种表现,那就是可以对新的概念结构作出心理预测。既有的认知经验不是形成新的概念结构的唯一来源,由于认知主体能够在经验基础之上驾驭概念、利用概念,还可以通过概念结构的灵活性和联想性产生大量新的概念结构,“人们可以想象还未遇到过的范例的概念结构”(郎天万、蒋勇,2000:64),因此“即使人们对某些事件无法及时了解和认识,人们也可以为它们建立隐喻性的概念结构,用熟悉的具体事物概念结构去领会和把握未知抽象事物的概念结构,把概念结构从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领域”(Lakoff&Turner,1989:135)。

进而言之,由于概念具有可分解、操作的特点,任何原初概念都是下一级新概念的起点,而不是概念解析的终点,一般所谓的原初概念实际都是有待进一步发展的概念,这为动词隐喻概念结构的张力提供了积极的认知空间。借助开放性的概念特征分析,动词隐喻概念结构可衍生出各种不同的复杂概念,还能够与其他概念相联系而构成概念网络。从这一角度看,动词隐喻概念结构的认知张力决定了概念结构的可分析性,也保障了动词隐喻概念结构的可操作性。

4.0 动词隐喻概念结构的认知运作

动词隐喻过程中,认知主体需要把概念结构融入认知操作的整体机制,使动作本体和喻体及相关事物概念关联起来,为创建动词喻义的整体目标服务,这就形成隐喻概念结构的认知运作。动词喻义本身就是语言认知构拟、认知活动的概念化产物,是人们对动作概念结构内容、概念关系的“认知加工、识解”(吴新民、梁文青,2011:579),其间动词隐喻对应的本体、喻体概念结构会有相应具体的表现,并且与相关认知语义因素协同作用,形成其特有的概念运作方式。

对于动词隐喻多义中的概念结构来讲,动词本义为概念结构的原型,即喻义的基本特征、共性特征是转义时动作特征归类、范畴化的心理表征基础,由它演绎出新的概念化特征、语义属性①。由于概念化几乎伴随认知活动各个阶段,动词隐喻在概念功能实施过程中,不论是空间外在的、形象上的反应,还是内在的心智、情感活动表现都包含概念结构的认知运作,而这包括多方面内容,由于篇幅的关系,本文主要谈概念结构相似性喻底的分析、确立及概念结构的认知凸显与链接两大方面。

4.1 确立概念结构的相似性喻底

概念结构的组织是围绕相似性进行的,而且具体根据相似性效应来展开,这形成动词隐喻概念结构的重要运作过程。认知主体立足于隐喻的心理空间和相关动作领域的信息集合,通过对本体和喻体动作属性的概括、比照,分析不同概念范畴下所指对象之间的相似性并确定出喻底(ground),使两种不同概念有机地凝聚为一个特殊的信息单位,进而产出喻义。概念结构相似性是施喻者在本体和喻体概念之间辨认和确立出的共享特征,这一相似性喻底的创建所显示的就是概念结构关系转化内容或概念化结果。比如说,俄语动词 убить(Солдат убил врага)(士兵杀死了敌人),зарезать(Грабитель зарезал человека)(强盗杀死一个人)的隐喻概念结构操作中,可以分别用它们来表示其他相似的动作概念形象,而它们内部各自的相似性喻底均包含“使……受损害”(“剥夺生存、存在的机会”、“杀生致死”)的内容,后者赋予人以心理类同性及动觉经验一致性。隐喻操作时,根据概念结构的相似性喻底进行推展,两个动词可分别衍生出类似于喻体行为的“折磨、扼杀、摧毁”(Эти происшествия так его убили и потрясли[这些事情使他精神上受到了极大折磨和刺激];Она убила свою молодость на пирушки сдрузьями[她在和友人的吃喝玩乐中消蚀掉自己的青春])、“使陷入窘境、要命”(Если работа не будет вовремя закончена,вы просто нас зарежете[如果工作不能按时完成,那你们可就把我们害苦了];Печальное известие может зарезать их[这悲惨的消息可能彻底击垮他们])等其他本体行为,表现截然不同的动作事件,从而得出动词新的隐喻意义。

而进一步讲,概念结构相似喻底的确立不仅有认知主体意识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有动作感知经验、感知记忆的能动参与,这一点不容忽视。“概念”可能会将更深一层的结构加附于人们的动作类比思维,但是不管这种概念作用力如何,动词隐喻中人类最基本的经验结构总是存在的,它会转化为施喻者的一种“认知熟觉”(cognitive conscientiousness),帮助在动作“本体—喻体”概念关系中构建起新的心理空间或小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实现相似性的概念化努力,进而可以“通过对进行认知活动的生物体的身体构造和经验的研究来理解意义”(La-

koff,1987:266)。而这里的“经验”不是狭义地指发生在某一个体身上的事件,而是指语言社团认知经验的总和,包括人的身体构造、基因遗传、空间运动、社会化组织、活动等内容。“概念结构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蕴于身体之中,也就是说,它源自我们前概念经验(preconceptual experience)中,并受其限制”(Lakoff,1987:267)。动词隐喻的概念结构与认知主体内部状态、心智状态密切相关,而意象概念与感觉运动信息有关,来自于人的外部体验,无论是源自外部世界还是身体内部的感知信息,在进入意识时都不是直接的,而是在概念系统中被重新转写为一个能够被概念系统访问、存取的格式,由此产生动作意象内容和反应内容,进而生成对应的认知相似概念信息,它们在动词隐喻概念结构的相似性喻底确立过程中,各自发挥着自己独特的作用。

4.2 概念结构认知凸显与链接

动词隐喻概念结构运作的重要内容是利用熟悉的、已成形动作喻体的概念结构来建构较陌生的、尚未成形的本体动作概念结构。抽象概念一般无法直接获取,而具体概念能够被直接感知,因此抽象概念往往借助具体概念来组织,并进行抽象概念结构的具象化转移。此时,非常重要的是需要对动作概念结构的某方面加以凸显,将概念结构操作与隐喻映射贯通起来。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帮助我们去理解另一个概念,而这种理解虽有认知完形的背景,但从其认知表现策略上讲,却并不是完整的或整体一刀切的,而是有选择、部分凸显的,即通过隐喻使目标域概念的某方面特征得以突出和强化,与此同时,动作源域的其他概念内容隐现或被淡化,隐喻中的动作概念结构凸显面成为动词新义的生发点,也寓载着在认知主体看来具有某种特点的动作模型和意象。例如,原本表示“轰击、轰炸”动作意义的动词бомбардировать(Корабль бомбардировал форт с моря[军舰从海上轰击要塞])通过凸显整体事件中的“高强度动作”、“使……受到强烈影响”概念框架属性,可以隐喻表示“强烈指责”、“烦扰”等动作行为: Прораб бомбардировал его упрёками[工长对他大加指责];Константин бомбардировал их просьбами[康斯坦丁无休止的请求烦扰着他们]。该认知凸显面无疑还强化了本体动作形象性。这样,通过概念结构的认知凸显,动词隐喻的概念化操作成为获得新的动作本体概念属性的认知渠道,使认知主体能够根据特定动作经验内容去读解抽象的、不可感知或难于表现的概念范围。

动词隐喻概念结构操作中概念的激活在喻义衍生链上发挥积极的认知链接作用,“隐喻性和转喻性构词正是利用了概念之间的这种创新连接”(彭建武,2012:23),通过对概念结构中共性内容和区别特征的认知激活,动作本体和喻体的对应概念特性通过凸显面的延伸达成新的认知切合,并把新的认识内容加赋于动作本体,使其与相关特征、事体构成事件语义上的链接,概念认知节点由此扩散开来,而且进一步使动作事件的描述获得新的语义内涵和认知增进。此外,认知语义中的词语所对应的概念结构、概念内容具有可切分性,动词隐喻会触发存储于大脑中的相关概念领域结构内容,不断建立起概念的链接、交汇,实现语义转移。例如,俄语动词цвести的本原意义为“开花、开放”,表现花草树木的动作属性和概念特征,而如果它激活、链接出抽象事物的“生长、发展”概念结构意象时,能够表示相类的其他动作事件:Любовь цветёт в сердце[爱在心里盛开];Молодость их цветёт[他们的青春在绽放];Цветут наукии и скусства[科学技术正蓬勃发展]。显然,此时通过概念的连通、游移和转换,突出了动作生机勃发的状貌以及事物的旺盛生命力,增进了我们对抽象事件的认知理解。

推展一步,动词隐喻动作本体和喻体的概念链接、互动会形成新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即基于相似性和选择性映射而创建起来的合成心理空间,该空间实质上代表着动作新的概念实体、概念结构,并且这一概念结构背后还包含认知语境因素的积极参与和作用。一定

程度上,始源域和目标域的认知链接和互动由隐喻行为关联的认知语境决定,“认知语境是人系统化了的知识结构,由直接场合、语言上下文、知识和社会心理表征构成”(黄剑平,2007: 105),动词隐喻过程中,它会激活认知主体头脑中包含有关概念结构内容的语义记忆点,并将人对喻体动作的长期认知积淀升华为对本体动作概念的特定认识,赋予后者新的、具象化的动作概念特征和形象,从而建立概念结构的认知链接并不断优化链接方式和内容、反映出新的动词事件语义关系。

由于动词隐喻是感知互动、动觉运动的一种动态化认知模式,因此概念结构运作不单是对抽象动作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认识工具,更是实现动词认知语义功能的基本程序和手段。以上有关相似喻底和认知凸显、链接的分析从各自角度反映了动词隐喻概念结构内容的操作过程和基本组织规律、特性,表明动词隐喻语义衍生的概念运作、概念化表现极为活跃,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隐喻一词多义现象必须通过概念结构来解释”(Rakova,2004:32)。

5.0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动词隐喻概念结构是认知者对客观动作事体的心理表征能力的体现,概念结构是隐喻建构功能、语义功能的重要表现,而直接产出动词喻义的隐喻映射很大程度上就是概念结构的投射、概念认知域的映现。研究表明,动词隐喻的概念结构既是认知操作的手段、方式,也是认知活动的一种结果,它形成新的动作认知概念,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建构事件意义,实现动词性语言表达的创新和语言词汇方式,推动词汇机制的逐步更替。在主体确定的认知框架之内以相似的一类动作事体来喻指另一类动作事体是俄语动词认知隐喻表达的重要特征和规律。这样,动词隐喻主要就是运用已有、熟悉的动作结构概念来建构新的动作经验和概念结构,动词隐喻概念结构的有效运用是语言认知智慧、认知创造力的积极反映,动词隐喻进而成为人们对动作行为这一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处理的强有力认知工具和手段。

总之,动词隐喻通过概念结构实现了其认知功能和价值,它对客观世界动作范畴的表释力是人类认知行动力的重要体现,而概念结构向认知功能实体的跨越是语言机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和事实,正是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隐喻概念结构是人类语言交际的“认知广谱结构”(谭业升,2011:53)。

注释:

①这指的是一种“框架属性”。L.W.Barsalou认为,概念在人脑中主要以框架形式储存,框架包括一套共现的抽象的属性(Barsalou,1992:42)。

[1] Булыгина Т.В.,A.Д.Шмелев.Языковаяконцептуализация мира(на матернала русской грамматики)[M].М.:Язы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1997.

[2]КустоваГ.И.Когнитивные модели в семантической деривации и система производных значений[J].Вопросы языкознания,2000,(4):85-109.

[3]Рахилина Е.В.Когнитивная семантика:история,персоналии.Идеи.Результаты[A].УспенскийВ.А.Семиотика и информатика.Вып.36[C].М.:Языки русской культуры,1998.274-323.

[4]Barsalou,L.W.Cognitive Psychology:An Overview for Cognitive Scientists[M].New York:Basic Books,1992.

[5]Croft,W.&D.Cruse.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6]Evans,V.&M.Green.Cognitive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M].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2006.

[7]Jackendoff,R.Semantics and Cognition[M].Cambridge:MIT Press,1983.

[8]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9]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10]Lakoff,G.&M.Turner.More than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11]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I,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12]Langacker,R.W.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9.

[13]Langacker,R.W.Cognitive Grammar:A Basic Introduc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14]Radden,G.&Z.Kovecses.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A].In K.U.Panther&G.Radden(eds.).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C].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9.17-60.

[15]Rakova,M.The Extent of the Literal-metaphor,Polysemy and Theories of Concept[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16]Ungerer,F.&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17]白解红.多义聚合现象的认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9-10.

[18]成军.范畴化及其认知模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1):65-70.

[19]段钨金.体验哲学对原型范畴构建和原型意义扩展的解释[J].山东外语教学,2010,(6):9-13.

[20]黄剑平.也谈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模式[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04-107.

[21]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7-15.

[22]郎天万,蒋勇.概念结构对语义原子论和语义场理论的整合[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4):61-66.

[23]李福印概念隐喻理论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外语,2005,(4):21-28.

[24]林正军,杨忠.英语感知动词词义研究的认知语义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5):10-13.

[25]刘利民语言元范畴化与公孙龙语言哲学[J].外语学刊,2011,(1):13-16.

[26]马明,陈瑶.隐喻本质的哲学反思[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540-545.

[27]牛保义.英汉语概念化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2011,(5):1-7.

[28]彭建武.创新构词的合成空间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12,(2):23-28.

[29]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0]谭业升.转喻的图式及其例示的语言差异——以英汉名词动用为例[J].外国语文,2011,(3):53-58.

[31]王红孝.空间映射论与概念整合的认知过程[J].外语学刊,2004,(6):66-72.

[32]王寅.解读语言形成的认知过程——七论语言的体验性:详解基于体验的认知过程[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6):53-59.

[33]吴新民,梁文青.认知语法视角下的名词动化[J].语言科学,2011,(6):572-581.

[34]熊学亮.认知语言学简述[J].外语研究,2001,(3):11-13.

[35]俞建梁.论范畴构建的主体间性[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2):13-16.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of Russian Verbal Metaphor: On the inherent construction features of verbal polysemy

PENG Yu-hai1,WANG Hong-ming2
(1.Centre for Russian Language,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udies,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China-Russia Coope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Humanity Studies,Harbin 150080,China; 2.Foreign Language College,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 273165,China)

Semantic development of verbal metaphor has a cognition and meaning fulcrum— conceptual structure.Metaphorical conceptual structure is the source of verbal cognitive meaning and its end-result of cognitive effect,and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representation of cognitive mechanism.The paper focuses on related theoretical problem s of Russian verbal metaphor,and discusses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

verbal metaphor;conceptual structure;metaphorical mechanism;inherent structure of polysemy

H030

A

1002-2643(2015)02-0009-10

10.16482/j.sdwy37-1026.2015-02-002

2014-01-10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11BYY123)、黑龙江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俄语语言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TD201201)阶段成果,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编号: 13JJD740011)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编号:NCET-10-0152)的阶段性成果。

彭玉海(1968-),男,汉族,重庆人,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王洪明(1981-),男,汉族,山东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语义学、俄汉语对比研究。

of Russian verbal metaphor and its relevance to conceptualization and transition,non-correspondence categorization and cognitive tension of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It also explores the cognitive operation of conceptual structure of Russian verbal metaphor from aspects of similarity ground,cognitive prominence and chaining.The findings would help us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ual structure,the mechanism of Russian verbal metaphor and the inherent structure of verbal polysemy.

猜你喜欢

概念化喻体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汉韩空间关系表达式差别的概念化原因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行政法的概念化——法律保护还是规制进路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
语言概念化和时间图景的历史性问题分析